茶道流派·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有機會得到名茶,有條件品茗,是他們最先培養起對茶的精細感覺;茶助文思,又最先體會茶之神韻。是他們雅化茶事並創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響此後相繼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說,沒有中國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中國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緣,可以說沒有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此處所說的"士"是已入仕的士,即已謀取功名撈得一官半職者,或官或吏,最低也是個拿一份工資的學差,而不是指范進一類中舉就患神經病的腐儒,嚴監生一類為多了一根燈草而咽不下最後一口氣的庸儒,那些篤實好學但又囊空如洗的寒士亦不在此之列。
中國的"士"就是知識分子,士在中國要有所作為就得"入仕"。榮登金榜則成龍成鳳,名落孫山則如同草芥。當然不一定個個當進士舉人,給個"地師級"、"縣團級"官兒做做,最起碼的條件是先得溫泡,方能吟詩作賦並參悟茶道。這便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特點。
中國文人嗜茶者在魏晉之前不多,詩文中涉及茶事的漢有司馬相如,晉有張載、左思、郭璞、張華、杜育,南北朝有鮑令暉、劉孝綽、陶弘景等,人數寥寥,且懂品飲者只三、五人而已。但唐以後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幾乎沒有,不僅品飲,還詠之以詩。唐代寫茶詩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還有李白、杜甫、陸羽、盧仝、孟浩然、劉禹錫、陸龜蒙等;宋代寫茶詩最多的是梅堯臣、蘇軾、陸遊,還有歐陽修、蔡襄、蘇轍、黃庭堅、秦觀、楊萬里、范成大等。原因是魏晉之前文人多以酒為友,如魏晉名士"竹林七賢",個中山濤有八斗之量,劉伶更是拚命喝酒,"常乘一鹿車,攜酒一壺,使人荷鍤隨之,云:死便掘地以埋。"唐以後知識界頗不贊同魏晉的所謂名士風度,一改"狂放嘯傲、棲隱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風,人人有"入世"之想,希望一展所學、留名千秋。文人作風變得冷靜、務實,以茶代酒便蔚為時尚。這一轉變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文化背景,是歷史的發展把中國的文人推到這樣的位置:擔任茶道的主角。
中國文人頗能勝任這一角色:一則,他們多有一官半職,特別是在茶區任職的州府和縣兩級的官和吏員近水樓台先得月,因職務之便可大品名茶。貢茶以皇帝為先,事實上他們比皇帝 還要"先嘗為快";二則,在品茗中培養了對茶的精細感覺,他們大多是品茶專家,既然 "窮春秋,演河圖,不如載茗一車",茶中自有"黃金屋",茶中自有"顏如玉",當年為功名頭懸樑、錐刺骨的書生們而今全身心投入茶事中,所以,他們比別人更通曉茶藝,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茶藝,著之以文傳播茶藝;三則,茶助文思,有益於吟詩作賦。李白可以"斗酒詩百篇",一般人做不到,喝的酩酊大醉,頭腦發脹,手難握筆何以能詩?但茶卻令人思勇神爽,筆下生花。正如元代賢相、詩人耶律楚材在《西域
啜罷江南一碗茶,枯腸歷歷走雷車。
黃金小碾飛瓊雪,碧玉深甌點雪芽。
筆陣兵陳詩思勇,睡魔卷甲夢魂賒。
精神爽逸無餘事,卧看殘陽補斷霞。
茶助文思,興起了品茶文學,品水文學,還有茶文、茶詩、茶畫、茶歌、茶戲等;又相輔相陳,使飲茶升華為精神享受,並進而形成中國茶道。
文人茶道其主體是雅士茶道。貴族茶道生髮於茶之品,即以物之等次對茶道定位;雅士茶道生髮於茶之韻,即以茶之內蘊對茶道定位。貴族茶道求富求貴,雅士茶道則在一個"雅"字上大做文章。為了讓讀者對雅士茶道有較真切的感受,讓我們翻開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這是一部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裡面有古代茶事描寫,看看大觀園裡的"雅人"們如何吃茶。
大觀園裡的人吃茶頗有講究。該書41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紅院劫遇母蝗蟲"大約2000余字,是專寫大觀園茶事的。大觀園裡的太太夫人少爺小姐丫環們同劉姥姥飲酒逗樂一陣子後散去,賈母又帶了劉姥姥去櫳翠庵吃茶:
……只見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裡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鍾,捧與賈母。賈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說:"知道。這是老君眉。"賈母接了,又問是什麼水。妙玉笑回"是舊年蠲(juān)的雨水。"賈母便吃了半盞,便笑著遞與劉姥姥說:"你嘗嘗這個茶。"劉姥姥便一口吃盡,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賈母眾人都笑起來。然後眾人都是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
櫳翠庵花木繁盛,環境優雅,是個品茶的好地方。櫳翠庵的主人妙玉精於茶事,且茶道獨樹一幟。招待賈母用的是老君眉而不用六安茶是費了一番心思的。六安茶產於安徽六安縣,茶品上乘,入葯最佳,但味苦。老君眉就是君山銀針,產於湖南省岳
瓟斝(bán páo ji ǎ),是用某種葫蘆在生長中套上模子使之按型生長,成型後風乾做成飲器。此器帶耳,鐫著"分瓜瓟斝"三個隸字,後有"晉王愷珍玩"一行小真字,還有"宋元豐五年四月蘇軾見於秘府"一行小字。葫蘆本不珍貴,妙在葫蘆製作茶杯,使一件俗物成了雅物,更雅在大詩人蘇軾曾把玩過它。茶用沖泡法,在清代是新式烹茶法。那烹茶的水卻是五年前妙玉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梅花上的雪,共得一花瓮,埋於地下,五年後方才取來烹茶。是否此水比揚子江心水更宜於烹茶?未必如此。連靈透了的黛玉也未嘗出此水與普遍水有何不同,劉姥姥就更嘗不出。妙玉此舉怪僻,其意在顯出自己的脫俗超凡,非塵世間濁物。飲茶僅是這種觀念的載體。
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氣候的中國茶道流派。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識分子,以"入仕"的士為主體,還包括未曾發跡的士,有一定文化藝術修養的名門閨秀、青樓歌妓、藝壇伶人等。對於飲茶,主要不圖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導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脫俗的境界,於閑情雅緻的品茗中悟出點什麼。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間,在乎風月之間,在乎詩文之間,在乎名利之間,希望有所發現、有所寄託、有所忘懷。"雅"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一是品茗之趣。或"寒夜客來茶當酒",或"汲水自煎茗",或"垂虹亭上試新茶",或"高燈喜雨坐僧樓,共雨茶杯意更幽"……。視飲茶為心靈享受,所以要有"風和晴日、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的好環境,要有"明窗淨几、洞房阿閣"的好茶室,要有"佳客小姬"的茶友,要有"心手閑適"的好心緒,要伴以"聽歌拍曲、鼓琴看畫"等雅事。古有若干宜茶與不宜茶的規定,如明人馮可賓和許次紓的數十條款,皆適於雅士,其它各階層人士只能擇其適合者用之。富人飲茶也可品茗,可誇示富貴, 但卻無能耐吟詩揮翰,可出錢叫人唱小曲兒助茶興,自己大概不會鼓琴而歌。所以,人皆品茶,惟士能得其神韻。 二是茶助詩興。唐盧仝早就說過"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連喝七碗,文思焉能不似春潮湧?宋代余靖《和伯恭自造新茶》詩曰:
一槍試焙春尤早,
三盞搜腸句更嘉。
多謝彩箋貽雅貺,
想資詩筆思無涯。
品茶吟詩這是一件雅事。可以說,中國古代詩作多是茶後所得而非酒後所得,醉仙只一個,愛酒的文人很多,但酒後能詩者不多。酒詩也不少,但多是未醉之時所作。茶卻不然,能持久地刺激詩的生產力。
三是以茶會友。對飲、品飲或聚飲,辦茶會、茶宴、茶話會。亦可行茶令,"每會茶指一物為題,各舉故事,不通者罰"(見王十朋《梅溪文集·萬秀梁和詩留別再用前韻》)。宋代鬥茶、分茶遊戲亦是文人的一個創造。
四是雅化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本飲食之事,但一經文人之手,便高雅無比。本是木本植物,植物學上歸於山茶科山茶屬茶組,但雅士們賜給美名,什麼六安瓜片、君山銀針、洞庭碧螺春,高橋銀峰、紫陽富硒、什麼釣金魚、醉海棠、不見天、大紅袍,什麼龍井、 水仙、佛手、九曲紅梅,什麼龍團勝雪、瓊林毓粹、太平嘉瑞、暘谷先春等等,其名脫了俗氣,讓人覺得此物只配天上有、世上無,如王母娘娘的蟠桃幾千年一開花一結果吃了長生不老。普普通通的茶具,多虧南宋審安老人想得出,叫什麼"韋鴻臚"、"木待制"、"金法 曹"、"石轉運"、"胡員外"、"羅樞密"、"宗從事"、"湯提點"、"竺副帥"等,盡皆據其功能擬人化並賜給官職,一套茶具儼然一個封建小朝廷。功夫茶沖茶程序本很刻板,總結成"燙杯熱罐、高沖低篩、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幾句話,便形象生動、雅俗共賞,巧妙用典使茶事更具文化色彩。
正因為文人的參與才使茶藝成為一門藝術,成為文化。文人又將這門特殊的藝能與文化、與修養、與教化緊密結合從而形成雅士茶道。受其影響,又形成其它幾個流派。我所以說是中國的"士"創造了中國茶道,原因就在此。
推薦閱讀:
※田園湖山風韻長,雲山林泉悟茶道
※潮汕功夫茶
※挑選工夫茶茶具茶盤有什麼講究?
※中國茶道簡論(一)
※為什麼喜歡品茶的人會覺得大口喝茶的人喝茶是在浪費?
TAG: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