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電影,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導演獎之《烈日灼心》

【本文涉及嚴重劇透】

如果你看過小說《太陽黑子》,你一定會更加佩服電影《烈日灼心》的導演及編劇曹保平。他將一部「腐女」小說掰正了,原著中許多不合邏輯的情節也被他理順了。

在須一瓜的小說中,辛小豐真的是一名男同性戀者,但他成為「同志」的理由很奇怪:當他還是少年時,是喜歡女生的。有一天,他看到一個女孩,被其完美的胴體所吸引,遂起歹念,姦殺了這名少女。犯下滔滔大案的辛小豐從此對女性產生了厭惡感,於是他開始喜歡上了男人。(這都是什麼邏輯?!)

烈日灼心

正因此,辛小豐在當了協警之後,認識了台灣商人,兩人是真的好上了,而不是掩人耳目之策。而伊谷夏恰恰是因為聞到台灣商人濃濃的高級香水味道,才斷定出同樣有著相同香水味的辛小豐是男同,而辛小豐的好基友楊自道則因身上完全沒有香水味,所以後二者不是一對。(同樣邏輯不對,因為無法就此證明辛小豐與楊自道不是一對)。

到了電影裡面,辛小豐姦殺少女及隨後引發的滅門慘案,得到了保留。但辛小豐並未因此改變取向,因為世界多國院校系列研究證明,同性戀是不太可能後天習得的。所以,鄧超飾演的辛小豐從頭到尾都是直的,而他之所以要與台灣商人廝混,目的就是為了迷惑段奕宏飾演的警察伊谷春,對其刑偵方向進行干擾。

曹保平在把這個邏輯掰回來之後,就能夠順利去處理王珞丹飾演的伊谷夏與郭濤飾演的楊自道之間的感情戲。

烈日灼心

曹導對小說結尾也做了一個大的改動,這一改動引起了一些爭議,也的確有一些邏輯上的瑕疵,但個人以為,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小說最後,辛小豐、楊自道、陳比覺無比堅定地尋死,為的就是給他們仨領養的棄嬰一個美好而又沒有心理負擔的人生。這個結尾本身也被電影繼承了,但如果通篇讀下來,你會感覺陳比覺這個人物塑造得太弱了,沒有存在感,感覺完全就是在湊人頭,即便去掉這一角色對小說整體也沒有影響。

從小說讀者的角度看,由於讀者是站在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所以能夠非常清楚了解辛小豐、楊自道、陳比覺三人尋死的動機。但到了電影里,如果非要讓這三個殺人犯表達懺悔,在大銀幕上展現一段「我罪該萬死」的戲碼,就會讓人感覺不真實,很說教。

烈日灼心

為此,曹保平讓辛小豐與楊自道從被捕到執行死刑幾場戲,盡量減少語言,即便是辛小豐與伊谷春在看守所那場戲,兩人的對話也變得語焉不詳。曹導的目的,個人以為,意在引入第四名殺人犯時,產生一次令全體觀眾震驚的反轉感。

第四名罪犯被刻畫成是一個慣犯,他威逼利誘辛小豐、楊自道、陳比覺,使得他們仨不能也不敢在案發後的幾年中向警方自首。但這也造成了一個邏輯上的盲區,這名罪犯為什麼要和盤托出真相,因為他既然已經被塑造成一個沒有人性、毫無負罪感的惡人,那他憑什麼要把這件鐵案再攬到自己身上?他赴死的動機是什麼?

而已經被電腦技術模糊處理掉的高虎,他飾演的陳比覺,在最後一刻又讓劇情有了一次反轉,也使得他成為電影中不能被刪去的人物。

綜上所述,這部電影在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導演獎是實至名歸的,假設來自世界各地的評委當時還有時間看過原著,那估計他們7人也會毫不猶豫把最佳編劇獎給曹保平。

烈日灼心

再來說一下此片引發「爭議」的「金爵獎影帝」三黃蛋。外界許多質疑是對電影節本身規則的不了解,因為電影節並非如奧斯卡這樣的提名制,而是入圍制,即只要在入圍影片出演角色,都有機會參與評選男女演員獎項。

曹保平不是一個容易合作的導演,鄧超、段奕宏都在電影節期間的群訪、專訪中提及,曹導是如何「折磨」演員的,其結果是,本片中的演員如電腦程序般精確。

如果非要排序,鄧超飾演的角色,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中,都是最能出彩的,他沒有演砸,完成度很高,最難能可貴的是,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忘記了鄧超現在已經是一個「諧星」,但無論鄧超如何光芒萬丈,段奕宏卻總能在戲裡兜住,這份功力又顯然是在鄧超之上的。至於被一些電影人評價為湊數的郭濤,拿個最佳男配角獎也不為過。

烈日灼心

不管怎麼說,《烈日灼心》為當下的中國電影開拓了一定的尺度,當大家在感嘆,「哇,居然有龍標」、「這個也能放」時,主創者的「不自我審查」與有關部門的「寬容」,都是值得肯定與鼓勵的。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烈日灼心》里的鄧超?
《烈日灼心》里辛小豐想爛在肚子里的秘密是什麼?
南方周末--在敘事鏈上必不可少,就不會被砍光 《烈日灼心》從小說改編成電影

TAG:電影 | 中國 | 上海 | 導演 | 中國電影 | 國際 | 電影節 | 當代中國 | 獲得 | 烈日灼心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