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迷霧·認知西藏】15、喇嘛教·VIII:教派——格魯派·下

題圖:康熙,雍正,乾隆

十一郎 文

上一章節,我們提到,喇嘛教最後興起的教派——格魯派,在清朝初年,得到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顧實汗)的支持,藉助蒙古鐵騎的武力打敗了其在藏地的競爭對手「藏巴汗 噶瑪噶舉派」集團之後,獲得了喇嘛教各派鬥爭中的歷史性勝利,並獲得了西藏的最高宗教地位。

格魯派依靠蒙古武力,在宗教戰爭中大獲全勝之後,西藏的政體並非「政教合一」,而是「政教合作」——蒙古和碩特部汗王掌握政權,喇嘛教格魯派達賴一系掌握教權。同時,在格魯派內部,又興起了第二個大的轉世活佛「班禪」世系。這兩個轉世活佛世系的出現,都起源於格魯派與蒙古汗王之間的相互利用。格魯派各大活佛最終在藏地的興旺,則有賴於清朝中央政府的授權和扶植。這一特點,也見於格魯派另外兩個大的轉世活佛世系——哲布尊丹巴和章嘉。

說到1642年格魯派勾結蒙古的固始汗(1582-1654),興兵進藏,用蒙古鐵騎打敗西藏本地的「藏巴汗 噶瑪噶舉派」集團。通過各種史料,我們可以看到蒙古鐵騎在征服各個異族時,從來都以特別殘忍的殺戮為唯一手段。而在剿滅藏巴汗的戰事中,被蒙古鐵騎殺害的,都是藏族本土人。可是,這件事的始作俑者之一、被後世宗教故事推舉為「歷史上最偉大達賴」的五世達賴羅桑嘉措,為了爭奪宗教地位,如此罔顧同一個民族百姓的生死,如何稱得上「偉大」呢?其中的邏輯,著實匪夷所思。幾乎同時代的吳三桂(1644年降清),在活著的時候即使被清廷賜封為異姓王,也依然被中原民眾當做漢奸,死後更是漢奸的代表人物。「三桂,傻就傻在沒自己成立個神龍教哈!」

從這個階段開始,格魯派不再僅僅是一個喇嘛教的教派,而是演化為世俗化的「宗教政權」力量。格魯派的歷史,也是這個階段西藏政教發展史的縮影。要弄清楚格魯派在這個階段的發展,則不能把視野僅僅局限於青藏高原,還要擴大的蒙古諸部,甚至從全國的一盤大棋里,體味清中央治邊固疆的宏觀思路。否則,就無法真正了解「政權化」的格魯派,其變化的內在邏輯;也無法理解西藏近代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因由;更加無法明了,中國西南部邊境最終是如何形成的。

9-3、【政教合作時期】1642年-1750

9-3-1〖蒙古汗王掌握政權時期〗1642-1720

如上一節所述[後台發送「格魯中」閱讀相關文章],1642年,格魯派宗教領袖四世班禪(1570-1662)和五世達賴(1617-1682),要結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進軍西藏,蒙古鐵騎徹底擊敗了西藏本土的「藏巴汗 噶瑪噶舉派」集團,開啟了一段「政教合作」的時代。

這個時期的上半部分,是「蒙古汗王掌握政權、格魯派達賴掌握教權」。

此時,正值明朝被李自成滅亡,「後金」改國號為「清」之後的清皇室,正在統帥滿蒙八旗積極力圖一統中國。

在滿清致力於統一中國的時候,也正是格魯派在喇嘛教諸派別鬥爭中大獲全勝的時候。此時,清廷尚無力於以武力統占遙遠的西藏。自清太宗皇太極開始,就清楚地認識到:對於信奉喇嘛教的蒙古諸部,優禮喇嘛教,不僅有利於收服剽悍的蒙古騎兵為己用,而且也利於以後逐漸控制西藏。清朝歷代皇帝,對於喇嘛教是很清醒的。皇太極曾言:「蒙古諸貝勒,自棄蒙古之語、俱學喇嘛,卒致國運衰微」。

1638年,定都北京不久的清朝設「理藩部」,掌管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政令,並在元、明兩朝治藏的經驗上,有所創新發展。順治繼位之初,即多次召見五世達賴、四世班禪和固始汗的代表進京,並刻意推崇達賴一系,頒旨封他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冊封的時間地點,也沒有選在北京、或西藏,而是選在五世達賴從北京返回西藏、途經的蒙古部落所在地「岱海」。這麼做,內中深意是專門表現給蒙古汗王們看的:看,你們蒙古諸部尊崇信奉的達賴,也要跋涉萬里、遠道進京、朝覲大清皇帝。

清中央對於達賴的優禮、尊崇,其首要目的正如乾隆皇帝後來所言:「興黃即所以安蒙古,所系非小」。其中的「黃」,即指「黃教」格魯派。

清中央冊封五世達賴的頭銜,也是很有講究的。封號的前半部分「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繼承自明成祖冊封噶瑪噶舉派[後台發送「噶舉派」閱讀相關文章]黑帽系五世「噶瑪巴」得銀協巴的「萬行具足十方最勝圓覺妙智慧善普應佑國演教如來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領天下釋教」稱號的後半部。明朝給噶瑪巴的封號,又是直接沿襲了元朝冊封薩迦派[後台發送「薩迦派」閱讀相關文章]帝師統領天下釋教的傳統。

其微妙之初在於,給達賴的封號,多了一個「所」字。其含義在於,你「能夠」或者「已經」領的天下——蒙藏,而非真正的「天下」。這一點,從五世達賴圓寂後,其「第巴」桑結嘉措試圖勾結叛亂的蒙古準噶爾部,清中央再扶植格魯派班禪一系即可看出。

清中央同時冊封固始汗為「遵行文義敏慧固始汗」。對於西藏當時的格局,清中央採取了承認即成事實的姿態:認可固始汗掌管地方政權,抬高五世達賴在喇嘛教諸派中的教權。這種兩權分立的制度設計,在分別頒布給固始汗和五世達賴的冊文中清晰可見,絕非後世猜測。

正是通過蒙古諸部的連接——蒙古諸部大多信仰格魯派,清王朝不僅需要借力蒙古鐵騎加快統一的步伐,而且也需要廣泛收服散落於大漠南北的蒙古諸部落——使得新興的清王朝與新興的格魯派發生了必然聯繫。

西藏地方的政、教之權既分,加上固始汗又是格魯派的「救命恩人」,似乎雙方之間可以精誠合作、共治地方了吧?然而,歷史恰恰不是這麼演繹的。

固始汗的執政,主要通過任命一位本地人擔任「第巴」、來具體負責行政事務。「第巴」大多是僧人。可惜的是,固始汗和他的子孫,缺少長壽基因,而五世達賴又是出奇的長壽;同時,本地人擔任的「第巴」,大多在精神上都皈依了達賴,甚至是達賴的自己人。因而,雖然在制度設計上,達賴只有教權、不掌握政權,但實際上達賴一系對政權的運行,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從而,必然導致政、教之間的衝突。

由於固始汗一系統治的區域不止是西藏,還有青海等地,所以汗王的得力子孫們,大都在外將兵。固始汗死於1654年,之後汗位空懸4年。1658年,固始汗的兒子達顏汗繼位。達顏汗是個短命鬼,在位10年死於1668年,此後汗位又空懸3年。1671年,達顏汗的兒子達賴汗繼位。經過這麼幾次折騰,至關重要的第巴基本上是五世達賴的人了。

特別是到了1679年,繼任第巴的是一名叫做「桑結嘉措」(1653-1705)的26歲年輕俗人。傳說他是五世達賴的私生子。1652年,五世達賴進京路過達木地方時,曾由當地的蒙古貴婦侍寢,該貴婦次年得子桑結嘉措。不論此說是否屬實,至少說明桑結嘉措與蒙古貴族有一定關係。並且顯然,很受五世達賴的信任。此人不僅有著如許傳奇的身世,成年後更是興風作浪,在西藏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痕迹。

桑結嘉措一上任,就在五世達賴和達賴汗的支持下,極力打壓喇嘛教其他教派,擴張格魯派的勢力。因此,與不丹國兼掌政教兩權的主巴噶舉派[後台發送「噶舉派」閱讀相關文章]領袖發生衝突,西藏周邊的另一個王國拉達克土王,也以主巴噶舉宗教領袖為上師,1681年,發生了西藏和拉達克的戰爭[後台發送「古格」閱讀相關文章]。這場戰爭正打著呢,1682年,五世達賴圓寂了。

按規制,五世達賴圓寂,桑結嘉措應及時稟報清中央,並昭告全社會。但是,他以拉達克戰事未平為借口,匿不發喪,詭稱達賴坐靜閉關、秘不見人,桑結嘉措繼續以五世達賴名義號令西藏、蒙古,長達15年!而西藏-拉達克戰事,早於五世達賴圓寂後第二年即已結束。

桑結嘉措匿不發喪的實際原因是:他本人有極大的政治野心(是不是秉承五世達賴的政治企圖?待考),不僅要趕走他的「董事長」、蒙古和碩特部達賴汗,而且試圖獨立西藏於中國之外!

明朝末年,從1635年開始,位於新疆伊利一帶的蒙古准格爾部崛起。1648年,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琿台吉的四子噶爾丹,被格魯派認定為三世溫薩活佛(四世班禪之師)的轉世。1656年,赴西藏拉薩大昭寺接受五世達賴灌頂,此後去日喀則扎什倫布寺拜四世班禪為師。1662年四世班禪去世,他又回到大昭寺追隨五世達賴,極受達賴器重,與桑結嘉措相互結納。1670年,噶爾丹回到准部,殺侄自立為準噶爾部首領。1676年,五世達賴贈予噶爾丹「博碩克圖汗」的稱號,噶爾丹自立「準噶爾汗」。1677年,噶爾丹兼并了蒙古的吐爾伯特、土爾扈特等部。次年,又兼并回部,勢力廣及新疆、青海。噶爾丹自立為王、迅速擴張,正值1674年-1680年清廷忙於平復三藩之亂。1688年開始,噶爾丹自恃有五世達賴的支持(應該是被桑結嘉措唆使利用)率準噶爾部東侵,驅逐蒙古的喀爾喀諸部。漠北蒙古土謝特汗、哲布尊丹巴等請求清廷保護。

*「噶爾丹」一名,本就是藏語「甘丹」的蒙語轉音,意為「兜率天」(彌勒菩薩成佛前的居所)。

1690年,清康熙皇帝御駕親征準噶爾叛部,擊敗噶爾丹,然後廷諭五世達賴(不知達賴已死)勸諭噶爾丹罷兵。結果桑結嘉措反而指使噶爾丹繼續內侵。噶爾丹再敗,桑結嘉措又派人代表噶爾丹向清廷乞降,為噶爾丹獲得了喘息的機會。此時,清中央已對格魯派達賴一系有所懷疑。

1694年,桑結嘉措以五世達賴的名義,奏請清廷給自己賜王爵。康熙帝已有懷疑,遂封他為「掌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教弘宣佛法王」,實際上只是格魯派內部的法王,而非掌握西藏政權的行政首領。桑結嘉措藉此自號「土伯特國王」,與達賴汗爭奪權力,並繼續支持噶爾丹內侵。

1694、1695、1696,準噶爾部噶爾丹連續三年侵擾漠北蒙古,多次被清軍打敗。1697年,噶爾丹戰敗自殺。康熙帝降旨詰責桑結嘉措匿不發喪之罪,桑結嘉措卑辭請恕。鑒於準噶爾剛剛平服,西藏又很遙遠,康熙帝沒有過於追究。同年,桑結嘉措發布五世達賴圓寂的消息,並推出他自行尋訪、收養已久的倉央嘉措(1683-1706)為六世達賴。

1701年,達賴汗死,又是汗位空懸兩年,其子拉藏汗才繼位。這也是和碩特汗國的最後一任汗王。由於噶爾丹叛亂之後,清廷對桑結嘉措逐漸冷淡,桑結嘉措此時辭去第巴職務,任命自己的兒子卓薩擔任,實際上幕後操縱的仍然是桑結嘉措。

1705年,桑結嘉措先是密謀毒死拉藏汗,事敗之後,糾集武裝與拉藏汗直接開戰。當年兵敗被殺。拉藏汗向康熙帝奏報桑結嘉措的種種叛逆事宜,并力陳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貪戀酒色、行為放蕩。清廷以桑結嘉措叛跡昭彰、罪有應得。同時考慮到,五世達賴身後之人,確有叛國行為,為了防止尚有異心的準噶爾等部劫持、利用桑結嘉措私立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於是下旨廢黜倉央嘉措的六世達賴資格、押解進京。

1706年,倉央嘉措在進京途中病死於青海湖邊,時年23周歲。從現有的史料來看,倉央嘉措實在是一個很可憐的人。他從小被桑結嘉措秘密收養,獲得達賴稱號後,只是傀儡、毫無實權。所以,他的詩歌,大多數是抒發被壓抑的情懷。歷史上的倉央嘉措詩歌,更多的是政治諷刺詩,而不是情詩。甚至後世在西藏流傳的許多「倉央嘉措情歌」,都是民間詩歌「附會冒名」的,真假之辨,至今難有權威定論。更可笑的是,而今一些號稱倉央嘉措情詩的書籍,竟然把網上的現代詩歌,當做倉央嘉措的作品。

至於著名的「倉央嘉措未死於青海湖、而是遁走蒙古」的傳說,從歷史的角度不妨這麼看:當時,正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康熙在位,押解倉央嘉措又是聖旨,所涉之事又是國土疆域大事——清廷之所以移倉央嘉措進京,就是擔心他被蒙古部落利用。以康熙大帝的精明嚴厲,哪一個欽差敢不嚴密押解、任其遁走?!這一傳說,多少寄託了西藏民眾對於一個「特立獨行」、「不禍害信眾的達賴」的好感和良好願望罷了,當不得信史。

清廷廢黜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之後,批准由達賴汗尋訪的益西嘉措為新的六世達賴,1707年正式坐床。但是,與拉藏汗有矛盾的蒙古和碩特部眾台吉、格魯派三大寺上層的喇嘛勢力,不接受「第二個」六世達賴。有鑒於此,加上達賴一系在準噶爾部叛亂之中扮演的角色,而且清廷此時已基本一統中原和大部分蒙古,可以騰出手來、用心經營西藏,1713年,康熙帝遣使冊封格魯派在藏的另一系大活佛「五世班禪」羅桑益西為「班禪額爾德尼」,希望在西藏扶持一個獨立於達賴一系之外的格魯派領袖,以便在必要的時候,出面住持黃教事務。

不承認益西嘉措為「第二個」六世達賴的蒙古和碩特部眾台吉、格魯派三大寺上層的喇嘛勢力,在理塘尋訪了倉央嘉措的靈童格桑嘉措(1708-1757),並多次上報康熙、力陳這個靈童才是「真達賴」。

在為了六世達賴的真假、廢立折騰的這些年,當年被清廷擊敗的準噶爾部,在噶爾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1665-1727)的帶領下,再次興起,並再一次挑起戰亂。策妄阿拉布坦先是以兒女親事假裝與拉藏汗示好,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派弟弟大策零敦多布偷襲拉薩、殺拉藏汗一家,廢拉藏汗所立的第二個六世達賴益西嘉措。和碩特部幾代汗王對西藏的74年統治到此結束。需要補充的是,在清廷當年平叛噶爾丹時,策妄阿拉布坦是與清中央合作的一方。

準噶爾部軍隊進入拉薩之後,大肆搶劫寺廟、屠殺百姓,經藏人與和碩特部殘餘的奏請,1718年,康熙帝派額倫特率大軍入藏平叛,但在途中被準噶爾部擊敗、全軍覆沒於黑河一帶。

1720年,清廷再度發兵平叛,以恂勤王胤禵為大將軍統領各軍,年羹堯為四川總督負責後勤保障,出兵三路。10月,準噶爾部大策凌敦多布兵敗逃走,清朝建立了對西藏的直接統治。在這次進軍中,來自昌都的格魯派六世帕巴拉活佛因功、受封,從此,在格魯派內部、在西藏的東部,又崛起一個有一定獨立地位的活佛世系。

同年,康熙帝冊封格桑嘉措為六世達賴——這是歷史上的「第三個」六世達賴,同時押解益西嘉措進京。清廷這麼做,表示既不承認桑結嘉措所立的倉央嘉措為六世達賴,也不承認拉藏汗所立的益西嘉措為六世達賴。直到63年後的1783年,乾隆皇帝在冊封格桑嘉措的轉世絳貝嘉措時,稱新達賴為「八世」,才等於默認倉央嘉措為「六世」達賴、格桑嘉措為「七世」達賴。這是後話。

1720年,被後世稱為「七世達賴」的第三個六世達賴格桑嘉措(後文簡稱七世達賴),拜五世班禪為師,這是達賴、班禪兩個世系互為師徒的來源。

清廷官方《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共24幅)

9-3-2〖「西藏郡王」掌握政權時期〗1721-1750

1721年,清廷決定廢除第巴職位,另設四噶倫制度,掌管西藏的政權,達賴依然只掌握教權。

清廷以軍功最高的康濟鼐(?-1727)為首席噶倫,總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務,封貝子;以阿爾布巴(工布貴族·封貝子)、隆布鼐(前藏貴族·封輔國公)、札爾鼐(七世達賴強佐·封一等台吉)三人,為輔助噶倫。清軍留下3000駐軍後,主力撤離西藏。

這樣的制度設計,依然是政教分離的。

然而,阿爾布巴、隆布鼐兩個老牌貴族,看不上新晉的康濟鼐,遂拉攏達賴一系,與康濟鼐爭權傾軋。隆布鼐把兩個女兒嫁給七世達賴的父親索南達傑(此人原來在寺廟出家,後還俗生下七世達賴),結好於達賴一系。另一個噶倫札爾鼐,本就是達賴的人馬。三人與索南達傑結成利益同盟。

1722年冬,康熙帝崩,雍正帝繼位。1723年,清廷先後撤走了青海、西藏的駐軍。同年,青海和碩特部的羅卜藏丹津(固始汗的後代)因不滿清廷取消了其家族對西康地區的統治,聯合青海蒙古各部,並聯絡準噶爾汗國的策妄阿拉布坦,興兵造反。清廷派年羹堯、岳鍾琪領軍討伐。

1727年,清廷在西藏拉薩設置駐藏大臣二人。同年,隆布鼐和阿爾布巴聯絡準噶爾部,刺殺了康濟鼐,並誅殺所有在拉薩的康濟鼐家族和下屬。史稱「阿爾布巴之亂」。

康濟鼐的親信頗羅鼐(1689-1747,1723年封為噶倫、台吉)聞訊後,迅速帶兵平叛,擒阿爾布巴等人,並上奏清中央以待處置。1728年,清廷派查朗阿率軍至拉薩,將阿爾布巴、隆布鼐二人凌遲處死。鑒於七世達賴的父親實為幕後主謀,遂遷七世達賴一家於理塘,詔五世班禪到拉薩攝理格魯派事務,劃拉孜、彭措林、昂仁三地為班禪轄地。同時,重新任命頗羅鼐為首席噶倫、封貝勒。西藏行政事務,由駐藏大臣監督、首席噶倫全權辦理。

1729年,清廷詔七世達賴的父親索南達傑自理塘進京,雍正帝面斥其干預地方政務。索南達傑向清廷保證不再干預藏事之後,雍正帝出於「統戰」考慮,加封他為「輔國公」,這也是後世達賴父兄援例受封輔國公的開始。1730年,雍正帝再次下詔,移七世達賴於四川泰寧惠遠寺。1735年,雍正帝崩、乾隆帝繼位,清廷命七世達賴自泰寧回拉薩,但嚴格限制其只能掌管宗教事務,其父索南達傑奉命住在山南桑耶寺,一年只許去拉薩一次、看視達賴一個月。

頗羅鼐主政期間,政績頗著,因功累封貝子、貝勒、郡王。也是西藏社會安定繁榮的一個時期,比如最早的納塘版大藏經,就是他主持刻印的。頗羅鼐晚年,七世達賴正值盛年,二人之間出現摩擦。

1747年,頗羅鼐死後,由他的兒子珠兒默特(?-1750)繼任首席噶倫、封西藏郡王。珠兒默特掌權三年期間,奏請清廷撤走清軍,誅鋤異己、仇視達賴,外結準噶爾、襲占阿里、陰謀自立。1950年,珠兒默特羽翼豐滿,準備殺害駐藏大臣一行,駐藏大臣傅清、拉布敦手中無兵,只好誘召珠兒默特至駐藏大臣衙門,手刃之,二人旋即被珠兒默特餘黨殺害。

事發後,七世達賴即行平定局面,並抓捕珠兒默特餘黨,上奏待清廷處置。乾隆帝派四川總督策楞等人率軍進藏,處決叛黨,並與同僚會商善後事宜。1751年,乾隆認為,珠兒默特叛亂「因有藏王稱號,是以擁勢太重」,認為扶植本地世俗勢力管理西藏、比扶植宗教勢力更難以持久駕馭,遂廢除原有的首席噶倫制度。清廷下旨,新設「噶廈」政府,辦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務。噶廈由四名噶倫構成,其中三俗一僧。噶廈政府遇有大事,需請示達喇和駐藏大臣酌定、並蓋雙方印章。西藏的重要官員任免,必須奏請中央批准。

七世時代的達賴一系,已經不復五世達賴時期的權勢高漲了。在後藏,有班禪一系的興起。因而,清中央授權達賴,也是有所考慮的。

這是西藏歷史上第一次從制度設計的層面、確立的「政教合一」制度,完全由中央授權,也是唯一的一次。那些所謂的「西藏從來就是政教合一」的怪論,要麼是盲信宗教、不懂歷史、自抬身價,要麼是刻意為之、混淆視聽。[關於「政教合一」話題,以後專門撰文論述]

從格魯派獲得最高宗教權力的1642年,至清中央授權成立噶廈的1751年之間,長達109年的西藏歷史均無「政教合一」之說。寺廟因擁有土地、農奴、年收入,而設立的內部俗務管理機構,只限於寺產範圍內,根本不是「政教合一」的政權。

這個階段,也是達賴一系在信奉格魯派的西藏和蒙古等區域,宗教地位最高的時期。但,他始終沒有在制度上掌握政權。

9-3-3〖格魯派另外兩個獨立大活佛世系的建立〗

上一個章節和本章節的前文,基本講述了達賴、班禪兩大格魯派活佛世系的建立過程。

這兩個世系掌握的宗教權力,主要集中在衛藏、阿里區域,也就是今天的西藏大部分地區。其中,西藏的康區等地,也有類似於帕巴拉這樣的格魯派二級大活佛,在宗教事務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那麼,信奉黃教的蒙古地區又是怎樣的呢?

五世達賴時期,他先後以宗教首領的地位封贈了七位蒙古首領為「汗」,汗位在蒙古各部中具有很?高的政治合法性,按例只有成吉思汗的後裔、即所謂的黃金家族才有資格擁有。明末清初,蒙古各部落的勢力錯綜複雜,其中不少非成吉思汗的後代,掌握了部落領導權。五世達賴的封贈,恰恰為這些新貴提供了「汗權神授」的依據。其中的噶爾丹等人,還成為反叛中央的心腹大患。

因而,清中央有意識地尋找可以在內、外蒙古獨立於達賴一系的活佛,以便駕馭剽悍的蒙古各部落。

◇外蒙-哲布尊丹巴:

一世哲布尊丹巴的前世,本來是喇嘛教覺囊派[後台發送「覺囊派」閱讀相關文章]高僧多羅那他(1575-1634)。多羅那他在世期間,其宗教水平,在藏區一時無兩。他還是西藏歷史上,學術成就最高的歷史學者,他撰寫的《印度佛教史》一書,是全世界範圍內研究印度晚期佛教史、印度歷史的權威著作,連當代的印度人在教授印度史的時候,也多取材於此書。

漠北蒙古諸王邀請多羅那他去蒙古地方傳法,他去了之後常駐庫倫,並被尊稱為「哲布尊丹巴」(精通佛法、嚴守戒律的大喇嘛)。

多羅那他圓寂後,漠北蒙古喀爾喀部吐謝特汗王適得一子,遂以其為多羅那他的轉世,這就是第一世哲布尊丹巴活佛的由來。

第一世哲布尊丹巴,本來是覺囊派活佛。年輕時,他去拉薩學佛,學成之後,強勢的格魯派五世達賴、四世班禪,不允許他回外蒙——除非他徹底改宗格魯派。1651年,一世哲布尊丹巴改宗格魯派,覺囊派就此式微。這就是「格魯派的哲布尊丹巴」的由來。這完全是強迫入伙的意思。

1688年,外蒙諸部遭到噶爾丹的攻擊,哲布尊丹巴倡議外蒙歸附清朝,其親清的態度得到清政府的賞識。1693年,清政府正式委任哲布尊丹巴統領外蒙諸部的宗教事務。加之,達賴一系在支持噶爾丹反叛是事情上,使自己在外蒙各部的威信下降。從此,哲布尊丹巴一系就成為了獨立於達賴、班禪之外的格魯派四大活佛之一,並直接授清中央的冊封。

乾隆時期,清中央還進一步規定,哲布尊丹巴的轉世必須在西藏尋找,在北京雍和宮金瓶摯簽決定,以免哲布尊丹巴與外蒙當地王公的世俗權利結合。

◇內蒙-章嘉活佛:

一世章嘉活佛,生於宗喀白樺樹之地。藏語白樺樹漢語音譯為「章嘉」,故被稱為「章嘉活佛」,另一說他是漢族與藏族混血,有張姓漢人的血統,所以叫「張家」。

清康熙帝請達賴派一與其道德相同之高僧赴京,青海佑寧寺的二世章嘉當選。在京幫助修正若干寺廟,很得清廷賞識。

二世章嘉向清廷建議:建寺安撫蒙旗。清廷為此建匯宗寺於多倫,蒙古王公集寺讚揚欣服。後,二世章嘉奉派安撫青海蒙古兩翼廿九旗。此後,他每年至各蒙旗巡化,德望日隆,雍正帝封之為「灌頂普善廣慈章嘉圖克圖大國師」,主持內蒙古及青海兩翼蒙旗之教化。

章嘉活佛一系在內蒙的地位是完全由清政府授予的,該系統是四大活佛裡面與清中央關係最密切的一個。可以說是清朝中央在格魯派中的代理人,最得清朝皇帝信任,在中央的權勢遠超其它活佛。

清中央規定,章嘉活佛的轉世必須在甘肅或青海尋找,通過金瓶摯簽決定,以免章嘉與內蒙當地王公的世俗權利結合。

清中央分別在內、外蒙古扶植了章嘉、哲布尊丹巴兩個格魯派大活佛世系。從而在信奉喇嘛教格魯派的區域里,形成了達喇掌握的噶廈地方政府負責衛藏(其中尚有一個半獨立狀態的班禪世系在日喀則)、章嘉世系負責內蒙、哲布尊丹巴世系負責外蒙的黃教四大活佛勢力範圍。

所以說,達賴一系,即使在格魯派內部,也從來不是「唯一的最高宗教領袖」。更何況,喇嘛教各教派,均有各自的歷史傳承、僧侶組織(除寧瑪派[後台發送「寧瑪派」閱讀相關文章]之外),彼此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於各個階段、各自世俗權勢的大小,不在於宗教地位的高低。元朝時,薩迦派獲得元中央的尊崇;明朝時,噶瑪噶舉派相對更受明中央的認可;清朝時,格魯派得到清中央的大力扶植。因而,不同階段、不同教派的世俗勢力有所不同。原則上,喇嘛教各派領袖,在宗教地位上是彼此平等的。因而,說達賴一系是喇嘛教的「最高宗教領袖」,更是無稽之談!

推薦閱讀:

【佛教】西藏佛教格魯派概觀
王志:格魯派教義的殊勝

TAG:認知 | 西藏 | 喇嘛教 | 喇嘛 | 15、 | 格魯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