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的白鷺洲與鳳凰台今何在?(圖)

古詩中的白鷺洲與鳳凰台今何在

李白詩《登金陵鳳凰台》,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之句,一直吟誦至今盛傳不衰。 人們當今到南京尋訪的古迹白鷺洲公園。其實與李白詩里的白鷺洲完全是兩碼事。白鷺洲公園原為明朝中山王徐達的東花園,系一個半城湖,民國初年始定名「白鷺洲」。而李白登鳳凰台所看到的白鷺洲,據《景定建康志》,那是石頭城外長江中一長形沙洲,將江水一分為二,曲繞中分。洲上多蘆葦,常有白鷺群集,因名白鷺洲。南唐時,白鷺洲邊有入江船碼頭,洲上是江鷗棲息之所,人至不驚,時人有「白鷺洲邊江路斜,輕鷗接羽滿平沙」的詩句。白晝白鷺泛飛,柳色照行人,衣白者皆碧;夜晚棲息其上,「波光搖江月,星影入城樓」,實是一風景優美之地。李白詩中的白鷺洲,明代被列為「金陵十八景」之一。清康熙、乾隆南巡時,都曾到此一游。隨著歲月流逝,長江泥沙淤積,江道西移,沙漲水落,白鷺洲與長江南岸漸漸相連,形成了沙洲圩,即今江東門外、上新河北、板橋之西一帶。雖已舊跡莫辨,卻依然留有「白鷺洲」的村名。 白鷺洲的方位定了,那李白詩里的鳳凰台到底在哪兒?我想,既然李白登上鳳凰台就可以看到白鷺洲,想來不會離白鷺洲太遠。 找出南京城區地圖,請來當地一位研究歷史的朋友導遊,他說中華門內西南隅,有一處叫花露崗,崗西有鳳游路和來鳳街。這一帶便是歷史上的名勝之地鳳凰台。去花露崗的路上,聽朋友熱心地講解,李白寫《登金陵鳳凰台》詩還有一段真實的故事。那次李白到黃鶴樓,詩興勃發,突然見到牆上崔顥的題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誦讀之後讚賞不已,只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隨而扔筆鬱郁下樓,拂袖而去。 後來李白到金陵,登鳳凰台,詩興突發,且登黃鶴樓時的詩情猶在,乃作《登金陵鳳凰台》詩,用的是崔顥的《黃鶴樓》詩原韻,不僅開首句法模仿前詩,而且將武昌的鸚鵡洲與金陵的白鷺洲相呼應,真是天造地設。全詩為:「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有人說,李白有感寫此詩,一為抒情,二為與崔顥爭勝。究竟如何心態,實在不敢妄作揣測。不過,今日鳳凰台,歷經一代代兵燹與災禍,早已面目全非了。 朋友說,曾有不少人問過他,鳳凰台至少也應該似黃鶴樓一樣,是個能遠眺的高層建築吧,不然,怎麼能看到長江里二水中分的白鷺洲,看到半落青天外的三山?朋友從腳下挖出一塊瓦片遞給我,說這裡附近本是著名的瓦官閣,建於南朝蕭梁時代。史載,瓦官閣高達二百四十尺,也有說三百四十尺的。閣離當時的長江很近,大江前環,登眺最勝。 李白的《橫江詞》中就有「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閣」句,寫的就是近午時日照高閣、影入江中的景色。也有人說,唐時這裡就叫鳳凰台。想想也有道理,這鳳凰台的規模至少應不亞於黃鶴樓,不然,怎麼能激發李白的詩情詩興。可惜,清咸豐年兵燹之後,這六朝名勝,除其故址和「重建瓦官寺祝厘聖壽碑」以及石刻升元閣圖外,均已蕩然無存。 再也看不到當年鳳凰台蹤跡,我不禁感嘆起來,心中想起一首題為《秣陵懷古》的古詩,寫盡了眼前的凄惻落寞:「野花黃葉舊吳宮,六代豪華燭散風。龍虎勢衰佳氣歇,鳳凰名在故台空。市朝遷變秋蕪綠,故冢高低落照紅。霸業鼎圖人去盡,獨來惆悵水雲中。」 朋友笑道,曾有人解釋「三山」是紫金山、棲霞山、五台山,純粹瞎蒙。三山是指南京西南的江寧鎮。北面有三峰並列,因其緊靠長江南岸,突出江中,故稱「三山磯」。從鳳凰台上望三山,因為距離較遠,時隱時現,半隱半現,看不清楚,好像有一半落到天外去了,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可謂想像奇絕。此時,朋友發起感慨。很遺憾,讓你們失望了,沒有見到鳳凰台的遺迹。幾年前曾經有一位海外遊人慕名來此尋訪鳳凰台,結果一無所得,忿而留下一首五言詩:「崔詩以樓傳,李詩因台飛,『黃鶴』已復返,『鳳凰』幾時歸?」他是說黃鶴樓已經重新修建,鳳凰台也應該有人管,不能就此失蹤。 這是對鳳凰台的呼喚,也是對鳳凰台的期盼。然而,我以為,鳳凰台大可不必一定要與黃鶴樓相較。既然鳳凰台本身已在歲月的長河中湮滅,因有李白的千古名篇而成為了不朽,已是很幸運地體現了它的價值。正因為它本身已了無痕迹,人們才能從李白的詩中進行聯想,才有更大的想像空間,使它比原來的實體更加優美更加理想化。


推薦閱讀: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白鷺湖畔林溪兒(一)
後山白鷺鷥

TAG:古詩 | 鳳凰 | 白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