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業不良的干預方法

第二節 學業不良的干預方法

學業不良的干預方法可以分為預防方法和輔導轉化方法兩類。

一、學業不良的預防方法

如前所述,為了使學業不良學生的干預獲得更好的效果,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預防,及早發現有學業不良傾向的學生,並對其進行輔導,防止其成為學業不良者。預防要 「抓早」,越早越好。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主要有個人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條件兩方面,所以預防也應從這兩個方面進行。

1保證身體健康

父母自身應有健康的身體,這樣才能為子女的健康提供前提條件。不過這種先天的內在條件,並不能保證學生長大之後,一定會有健康的身體。因而,家長和老師必須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生活所必需的習慣,諸如各種衛生習慣、不偏食、遊戲或外出時穿適當的服裝、重視戶外活動、保持良好的姿態,適時而充分地休息、小心防治疾病、良好的生活規律等,還要培養他們對運動的興趣和確保安全的能力,並提供促進健康的環境等等。這樣才有望使學生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2培養社會適應性

家長和老師應積極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因為社會適應性發展的程度,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影響很大。要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首先應培養他們的個人適應性。如:凡是自己的事情要盡量自己來做;有規律地生活;熱心於勞動和學習,並有始有終,堅持到底;愛惜物品;明辨善惡;對想要的東西,能直率的說出來。要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諸如能與友人和睦相處,能坦誠地接納父母或朋友的忠告,待人親切有禮,能與朋友親近,不會打擾別人,能與朋友同樂,能遵守交往規則,能與他人合作等等。培養他們對於社會現象的興趣,讓他們了解人是生活在一個彼此互動互助的社會之中的,讓他們了解各種社會現象,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培養他們的社會公德意識。

3喜歡自然

人不但要過社會生活,同時也生活在大自然環境中。因此,也應培養學生自然性,讓他們愛護自然、親近自然、喜歡自然;培養他們對自然現象的關心與興趣,如:能關心身邊動植物的生態與特性,並對之發生興趣;關注自然現象,對自然的奧妙深加探究等。

4進行語言教育語言不但是人與人之間相處不能缺少的,也是學生獲取知識不可缺少的工具。因為語言不但能促進人際間的交往聯繫,同時還可藉以增進學生的求知慾,所以對學生的語言教育應給予重視。要實施語言教育,從小就應培養他們傾聽別人說話的習慣,並能做出恰當的反應,對於心中的疑惑,也能借發問澄清,與人交談時,能避免使用稚氣的話語。

綜上所述,父母和教師要對學生實施預防教育,就必須從健康、社會性、喜歡自然、語言等幾方面著手。然而,在實施預防教育的同時,教育者也需要適時的反省。因為教育的內容再好,如果沒有良好的教學方法,或與受教育者之間缺乏良好的關係,也可能無法獲得很好的預防效果。所以在預防教育中,教育者為了解自己實施的預防教育是否合理、有效,應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學習不良的診斷測驗。

二、學業不良輔導轉化的方法

1改善學習環境

良好的學習環境是順利進行學業不良學生輔導與轉化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基本保障。學習環境可分為學習的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兩部分。

(1)物理環境因素

近年來教育者認識到,學生所坐的位置、班級的形式、教學背景的噪音等都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所以,我們應考慮兩方面的物理環境因素:一個是課堂周圍環境,如噪音、分心物刺激等;另一個是課堂的組織因素,如班級的大小、班級的設計等。

① 課堂周圍的環境因素

課堂周圍的環境因素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影響,如教室附近的噪音大小、教室內的光線是否合適、溫度的高與低、教室布置是否干擾學生的注意與學習、教室衛生狀況,如,門窗以及桌椅是否乾淨等。學業不良學生更容易受這些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促使學生分心,或造成一個不合適的學習情境,會明顯地影響學習,因此教師和家長要重視這些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② 教室的設計特別重要。良好的教室結構和組織可以創造與形成一個良好的教學和學習行為,避免多餘行為的產生,在對學業不良學生進行教學時,要系統地計劃,仔細地構造課堂環境。

有學者研究表明:課堂內課桌椅的設置對學生的學習影響較大,並提出學生的課桌之間應保持較遠的距離,可以避免學生在上課時相互影響,學生兩兩坐在一起,教師的講台放在一個角落裡,教師經常在教室內巡視,可以減少學生注意力的分散,這樣的桌椅放置方式更有利於學生學習。同時教師必須考慮到要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空間,甚至可以為一些學業不良學生設計一些特殊的書桌,如兩邊有擋板的書桌,以防止學生分心。

在課堂情境中工作過的人都會認識到,坐位的安排對學生的課堂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研究者早就認識到在坐位的安排中有一種 「前面與中心」現象,即那些在教室前面而又處於中心位置的學生,其學習行為往往優於那些坐在教室後面或邊上的學生。對於學業不良學生,由於其學業不良,教師往往把他們安排在兩側或後面的位置上,這樣使他們分心的機會更多,嚴重地影響學習。所以,在學業不良學生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應放棄對學業不良學生的偏見,應該把他們安排到教師可以直接注意與控制的位置上,迫使這些學生認真聽課。這樣的坐位安排不僅可以造成客觀的效應,還可以造成學業不良學生良好的心理效應,使他們感到教師並沒有放棄他們,還在熱情地幫助他們,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

(2)心理環境因素

心理環境對學習過程有著重要的影響,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

① 自身因素

學習者自身的心理因素,包括學習者對老師、同伴、家長的態度以及本身的學習經歷、自我概念與期望,以及對讀書的認識等,在學習者學習中有重要作用。

學習者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在學習中所起的作用對於學業不良學生來說特別明顯。每個學業不良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的內容和水平是不同的,而教師的教學往往是以所有學生有相同的知識與技能為基礎的,這就對學業不良學生提高學業成績產生很大阻礙,所以教師應從因材施教方面注意這一點。

學生的學習策略也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當教師要求學生閱讀一篇文章,並進行測驗時,學生將採用什麼策略,是否在閱讀前預習,是否問一些問題來檢查自己是否理解,是否作筆記,在測驗前是否注意複習,回憶重要的地方……這些策略將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因此教師可通過特定的方法教會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

② 教師因素

來自教師方面的影響主要是教師對學業不良學生的態度、期望和師生關係等。

教師對學生的信任與尊重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於學業不良學生,教師對他們的信任和尊重是他們學習的動力,是改善學業不良的前提條件。

教師對學業不良學生的期望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與行為。對於學生來說,對教師的尊重與服從往往使其有意無意地按老師的期望行動。當教師期望學生做得更好時,學生會不自覺地改變自己的行為去接近教師對他的期望。教師的期望對學業不良學生影響很大。學生對自己在學業上的失敗開始時往往沒有準備,如果得不到教師的幫助和支持,他們的成績會越來越差。能夠被老師理解,對學生建立自信非常重要,教師應在語言上持續地溫和地鼓勵學生。

總之,教師與學生間相互作用是以教師對學生主動的反應為基礎的,教師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通過提出適合學生的問題和回答來對學生作出反應,讓學生獲得學習的信心和興趣,以便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③ 同伴因素

同伴的影響主要來自同伴的價值觀、行為、壓力以及與同伴的關係。

研究表明,學業不良學生在與同伴關係上容易發生困難,同伴對他們往往有不良反應。實際上,一方面,學業不良學生往往被同伴所拋棄;另一方面,由於學業不良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學校中地位較低,他們也不願意與成績好的學生來往。另外,一些學業不良學生在交往與社會能力上有困難,如理解與口頭語言表達困難、行為不成熟、行為衝動、交往技能不良等,這些困難妨礙了他們與同伴之間正常的交往。

同伴對學業不良學生的不良態度與反應可以通過教師來加以改變,教師可以通過協作學習增進學業不良學生與其他學生間的交往關係。所謂協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助作業,在協作學習中,小組的每個成員都參與活動,這些活動需要小組成員間相互依賴與協作。協作學習組的人數在四人左右最合適,這四個人中,一人的成績是優秀的,兩個人的成績一般 (中等),另一個往往是學業不良學生。這種小組在性別上可以交錯搭配,一般可以維持4—6周,也可持續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視情況而定。協作小組可分為興趣小組、合作組、學習小組和個別輔導小組等。

對於正常學生來說,採用這一方式將獲得比傳統競爭學習更高的學習成績和更多的社會交往。在協作學習中,學業不良學生與正常學生在一起的時間增加,無論是班級中的自由活動時間,還是在課外的社會活動時間。協作學習有助於一般學生以平等的或積極的態度對待學業不良學生,不再拒絕他們。協作能使一般學生產生 「學業不良學生也是有價值的、有競爭力的同學」這樣的觀點,同時,協作學習使學業不良學生的學習與社會行為變得更為積極,如積極聽課、提出問題和完成家庭作業。

④ 父母因素

父母的教育態度、對孩子學習的支持以及父母施與孩子的壓力、學生與父母的關係等對學生的學習有重要的影響。研究表明,與優等生家長相比,學業不良學生的家長更多地採取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如嬌慣溺愛、教育不一致、管理過嚴、期望過高等,而優等生的家長則更多採取 「民主教育」的方式。可見,在學業不良學生的輔導轉化過程中,家長也應不斷反省自己的教育觀念、態度和方式,並及時改正缺點,糾正錯誤,以便給學業不良學生的轉化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

2運用行為矯正法

學業不良學生輔導轉化的主要方法是行為矯正法。

(1)行為矯正的含義

行為矯正法是由學習理論研究者斯金納 (B.F.Skinner)等人建立的一種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來改變行為的系統方法。它強調兩個基本概念:一是系統的程序,指一整套改變行為的方法與過程;二是所改變的行為應該是可觀察的,它的變化可歸因於特定的教學技術。行為矯正的基本假設是只要在學生的行為之後給予合適的強化就可以對此行為作出改變。

(2)行為矯正過程

① 定義行為並對其進行測量

在運用行為矯正方法對學業不良學生的行為進行改變之前,首先要對想改變的行為進行定義與測量。所定義行為應是可以觀察並可以進行記錄的,如離開坐位、打人、踢椅子、做鬼臉、正確完成數學作業、正確地背誦單詞等都是可觀察到的行為;而自我概念差、多動、生氣等行為模糊性較大,無法直接進行測量和改變。

行為測量是直接測量行為本身,而不是行為的結果。例如,對攻擊行為的測量,要對課堂中攻擊行為的一些特定內容,如打其他同學,而不是根據學生對測驗或問卷的反應。對行為的測量應該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進行。在整個行為矯正過程中,對行為的測量不止一次,在行為矯正的不同時期都需要對行為作出測定。

② 基線階段

在準備實施行為矯正之前,首先對行為進行一次測量,目的是了解行為發生的程度以便判定矯正效果。如,要對某學業不良學生不完成作業的行為進行矯正,矯正前測量該學生一周內不完成作業的次數,以便矯正後與其進行比較來判定矯正的效果。

③ 干預階段

干預階段即運用教學或矯正方法對所要改變的行為進行干預,亦即使用強化物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控制。所謂強化物,是指控制行為的事件。當學生的行為是教育者希望產生或保持的,就可使用積極的強化物,稱為正強化物。當學生的行為是教育者希望其消失或減少的,就可使用消極的強化物,稱為厭惡刺激或懲罰物。在行為之後給予正強化物或取消懲罰物,結果會使此行為出現率增加,稱為正強化法。而在行為之後給予懲罰物或取消正強化物,結果使此行為出現率減少,稱為懲罰法。在該階段,教育者可運用正強化法和懲罰法來增加或減少學業不良學生的某種行為。

④ 跟蹤階段

停止對行為的改變,即不再運用教學或糾正的程序,觀察在干預階段所變化的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維持的情況。這一階段測量的主要是被改變的行為持久性的指標。仍以矯正不完成作業行為為例,矯正前學生在每周有四次不完成作業,而矯正後學生很可能每周有一次不完成作業或沒有不完成作業行為。

(3)有效的控制行為

教育者要對學業不良學生的行為進行有效的控制,應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① 強化程序

對行為的有效控制,主要取決於獎勵和懲罰的組織,決定於行為發生之後施以正強化物還是懲罰物,這一過程稱為強化程序。

② 強化物的給予時間

為了使強化物對行為結果的控制達到最佳效果,一般在行為出現以後立即給予強化物。學業不良學生為了得到獎勵一般會很努力地去學習,在學生出現所需要的行為時立即予以獎勵比延遲獎勵對行為的出現更有利。這種行為一出現就給予強化物的程序叫連續強化程序,特別適用於矯正初期,其對行為的控制是十分有效的。當所需要的行為已經比較鞏固,或不需要的行為已經減退時,可以在行為出現 (或不出現)一定數量以後或間隔某個時間之後再給予強化物,這種程序叫間歇強化程序。

③ 行為結果的個別化決定因素

欲有效地利用行為結果來控制學業不良學生的課堂行為,必須視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還要考慮實際的情境。由於每個學生所喜愛或討厭的東西不一樣,而作為強化物必須是學生最喜愛或最討厭的東西,因此教育者必須通過問卷或一些自由選擇來了解學生喜歡做什麼,喜愛什麼東西,或問學生喜歡去幹什麼,或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學生的好惡。在學校中,教師可使用學生喜愛的事情或活動強化那些學生不喜歡的活動,兩類活動之間愛惡差異越大,強化的效果就越好,這也是普雷馬克原理的實際應用。如:學生不願閱讀,喜歡玩,愛看動畫片,就告訴學生,如果完成閱讀任務,就允許他玩耍、看動畫片;學生不願做作業,喜歡打遊戲機,就告訴學生,如果他完成作業,就可以打遊戲。

④ 強化物的類型

強化物的種類很多,有實物,如巧克力、學生喜歡的小東西等;也有社會性強化物,如表揚、微笑、活動、遊戲等。下面介紹兩種有效的強化程序。

約定性強化程序,即教師與學生約定好,如果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教師就允許學生從事某件學生想做的事。約定性程序有效的前提條件是滿足雙方的需要,而不是教師或學生單方面的需要得到滿足。如,教師和學生約定好,學生能夠準確完成一套試卷後,就允許出去打籃球。

代幣制強化程序,即在學生出現某種所需要的行為時,並不直接給予 (強化物),而是給他一種特殊的東西 (如特製的紙幣,學校中常用獎品等),只要學生獲得規定的行為數量時,就允許其用這些東西去交換某種活動或事物,如打乒乓球,玩遊戲機,看電視等。代幣制的優點之一是學生為了得到一個所喜愛的活動或事情,他們必須不斷地出現某種行為,以賺得足夠的代幣去「買」強化物,這樣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⑤ 小組強化

教師們發現,如果把獎勵物用於課堂中的某一小組,比用於學生個人效果更好。如教師要求進行小組比賽,看哪個組的學生守紀律。這樣,在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表現出教師所要求的行為時才能獲得獎勵,增加對行為不良學生的壓力。另外,為了獲得獎勵,小組中的其他成員也會幫助和激勵學業不良學生,促進學業不良學生改正不良行為,提高學習成績。

(4)行為矯正的基本方法

行為矯正的基本方法分為增加和維持行為方法和減少行為的方法兩種。

① 增加和維持行為的方法

強化是增加和維持行為的基本方法。強化有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正強化是只要所期望的行為一出現,就給予學生所期望的事物或活動,學生以後在同樣情況下出現相同行為的可能性就會增加。例如,一個學業不良學生在上課時突然舉起手來要求發言,老師立即叫他回答問題,儘管他回答得並不好,但老師還是表揚了他,以後此學生舉手發言的機會就會增加。負強化是當出現需要的行為時,立即取消厭惡刺激或懲罰物,使這個行為出現率增加。例如,有一位學生經常不做課堂作業,老師就讓他在課間做某一項運動 (學生由於要做這項運動而無法去玩,這項運動成了厭惡刺激),如果有一天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了作業,老師就不再讓他在課間做這項運動,讓他自由地出去玩,以後這個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作業的次數會大大增加。

塑造也是增加和維持行為的基本方法。如果所期望的行為出現率非常低或基本不出現,就需要用塑造的方法。當學生一開始不能做所需要的目標行為時,先強化一個反應,這個反應是學生已經能夠做到的,而且又與目標行為有關或相似,當這個反應發生的頻率增大時,就停止強化,而開始強化一個更加接近目標的反應,通過連續強化不斷接近目標反應,目標行為就能夠建立起來,這就是塑造。塑造程序中包括了強化方法。例如,學生不能做出平行四邊形全等的習題,教師可以首先強化全等的概念,然後再做強化三角形全等的練習,熟練後再強化學生做平行四邊形全等的習題。

② 減少行為的方法

在課堂情境下,不良行為主要表現在上課時隨便講話、擅自離開坐位、不願做作業、不能完成作業、攻擊同學、發脾氣、做小動作等方面,這些行為一般都可以運用行為矯正的方法加以改正。用於減少行為的方法主要有消退與懲罰兩種。

消退是一種不施加強化的強化程序。它指的是當行為出現時不進行強化,那麼此行為以後出現的機會就將減少。

懲罰與正強化相對,應用懲罰方法時應謹慎,尤其對學業不良學生來說,懲罰的副作用和弊端很多。因而應用懲罰之前,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只有其他積極的方法使用失敗後,才考慮使用懲罰。第二,懲罰者應該從愛學生的角度出發,不應傷害學生。第三,在懲罰過程中,懲罰者應就事論事,不應發脾氣、恐嚇和謾罵學生。第四,懲罰必須在不良行為出現後立即實施。第五,在懲罰實施前,告訴學生其不良行為可能導致什麼具體的後果,告訴學生懲罰的理由與原因。

3學業不良學生的教學

教學過程是學業不良教育的基本過程。怎樣使常規的一般化教學適合於不同特徵的學業不良學生,這是學業不良學生教學成功的關鍵。下面從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來分析教師應如何根據學業不良學生的特殊需求進行教學。

(1)教學前階段

在教學前,教師必須確定教學與學習的目標,考慮教學計劃與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條件及影響因素等。在為學業不良學生設置教學目標時應考慮下面幾方面的內容:① 教師是否了解了學業不良學生的特徵;② 教師是否考慮到自己的信念、態度以及能力、技能對教學的影響;③ 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是否把學生作為教學過程的主體;④ 所設置的目標在實際中是否適合學習者與教師本人;⑤ 這些目標是否適合大多數教學過程的背景,如學校教學目標、課程目標等。

教學目標設置後,就要計劃教學。在計劃教學時,必須選擇教學的內容、材料與教學的程序。在為學業不良學生選擇教學內容與材料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 教師首先要根據學生的需要選擇教學材料;② 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材料對學業不良學生來說是有用的,材料的語言水平、數量等應該符合學生現有的水平;③ 教師所要選擇的材料最好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

教師考慮教學目標、教學計劃之後,還要考慮到教學的組織因素,即整個課堂教學的程序、學生可能出現的反應,以及學生課堂紀律的管理和組織、課堂時間分配等。

(2)教學中階段

對學業不良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做到以下幾方面:

① 講課的目標與要點清楚,要講清楚學習內容的目標,避免詞義與發音的模糊和離題。

② 一步一步地講述,注意要以小步驟呈現教學材料。學生能夠掌握這些材料後,再進入下一步驟;儘可能給予清楚的、一步步的指示。當學習材料複雜時,教師應向學生列出大綱,並把材料進行分解。

③ 應用特殊的與具體的教學方法。對於難點給予詳細、反覆的講述與解釋,可以在某一教學內容上進行不斷的和持續的教學,這稱為集中教學。這種教學對學業不良學生特別有效。在學業不良學生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一些特殊技術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發揮他們潛在的能力,如運用計算機、錄音機等作為輔助教學設備、採用高興趣而低言語的材料。

④ 檢查學生是否理解。教師在講下一個內容前確信學生已經理解了已講的內容,並向學生提問題以了解他們的理解狀況,要求學生以自己的語言對講課要點進行總結。當發現學生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師要進一步講解。

⑤ 有效組織課堂並鼓勵學生參與。課堂組織的目的是避免在教學時產生問題,使教學效果更佳。課堂組織的內容包括準備上課、有效地組織從一個教學內容向下一個教學內容的過渡、建立日常的課堂規則、限制與控制課堂的干擾、在課堂中來回巡視、經常注意那些學業不良學生、把干擾教學的程度降低到最小。良好的課堂組織應該使每個學生,包括學業不良學生在內,都能參與教學過程,並使他們忙於某一方面的學習任務。

⑥ 自我調節教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之一是將學生培養成一個獨立的學習者,通過控制自己的行為達到高效率的學習。而學業不良學生在這一方面顯然是一個困難者。教師有責任訓練這些學生成為自我調節學習者,教師可以通過培養學生樹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和自我檢查等自我調節學習策略來達到這一要求。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業不良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不斷評價,觀察學生進步的過程和結果,不僅觀察學生是否能夠完成學習任務,還要了解這些學生在完成任務時是否輕鬆自在或熟練。

(3)教學後階段

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後,還需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

① 向學生反饋

當學業不良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無論完成得怎樣,都應該得到反饋。教師可以向學業不良學生提供兩種反饋。第一種是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的反饋,即向學生說一些與他們行為有關,但與完成任務的結果無關的積極的話語,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例如,當一個從來不發言的學生舉手發言時,教師應該不管他回答得正確與否,都要予以肯定,表揚他能夠主動發言。第二種是對學生完成任務結果給予反饋。不管做對還是做錯,學生都需要一些有關他們作業情況與結果的信息,以幫助改正做錯的結果或鞏固做對的成果。只有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及時作出恰當的反饋,學業不良學生才會在學習上不斷取得進步。

② 評價學生的進步情況

教師在教學之後必須對學生的進步情況加以評價,以便完成下一步的教學計劃。對學生的進步進行評價時,一般採用書面記錄的形式,如常用的進步圖、進步表和成績記錄。書面記錄可以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與行為進行監督,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可以作為一種交流方式,與父母及其他教師進行交流。

③ 與專家和家長交流

教學後,教師還應該學會與一些專家,如心理學家、諮詢者、醫務人員、行政人員等進行交流,通過交流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以便更有效地教育學業不良學生。有經驗的教師應認識到與學生家長交往的重要性,要求家長配合對學業不良學生進行一定的教育。與家長交往時,教師不能經常向學生家長抱怨學生的不足與缺點,應首先肯定學生的優點或長處,然後慢慢地向家長提出需進一步加強和教育的要求。

④ 教學的全面分析

教學的最後一部分就是對已經進行過的主要的教學過程與內容進行全面的評價,包括:教學講述、課堂環境、教師期望、學習能力、學生與教師的動機水平,教學與學習的實踐與練習、學生從事學習的時間與安排、教師向學生的反饋情況、教學是否適合學生、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教學計劃是否已經完善、學生是否理解和消化了學習任務等。

〔個案分析〕

孫剛是個好動的學生,雖然已經是初中生,但上課的時候總是說話,打擾老師講課和同學們聽課。他的作業和書弄得亂七八糟,老師的批評也無濟於事。老師認為他不可救藥,就將他安置在班級最前面的位置上。同學們也經常奚落他,說他是個弱智者。有一次,一位老師在講解一道考試題時,說這道題沒有一個學生做對。課後孫剛對老師說:「老師您看,這道題我做對了,您批錯了。」老師看看孫剛曾改過多次的答案說:「這是你後來改對的,你本來是做錯的。」孫剛聽了老師的話,心裡又難過又氣憤,對老師很不滿。老師的不信任,他心裡感到很委屈。從那以後,他上課更加不注意聽講,以發泄心中的不滿。

案例中的孫剛是否像老師認為的那麼不可救藥呢?事實上,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也影響著學生的行為與學習。顯然,老師的態度極大地傷害了孫剛,打擊了他的學習積極性。如果這位老師充滿愛心地欣賞孫剛的一些優點,對他進行表揚和鼓勵,將對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會增加他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因此,作為一個教育者,要對學業不良學生充滿愛心和耐心,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多發現他們的長處,抓住他們的閃光點及時表揚和獎勵,學業不良學生就會不斷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學習成績也會有所進步。另外,老師要給予學業不良學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只有師生相互信任,雙方才能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學生才會親近老師,聽從老師的教導,努力學習。

〔操作指導〕

1學業不良學生的輔導與轉化的方法不是截然分開的,教師在實際工作的時候,可以綜合運用。

2學業不良學生的輔導與轉化方法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與實際案例有機地結合。靈活地運用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學生的學業不良。

3輔導與轉化學業不良學生的方法還有很多,有待於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不斷地探索與研究。

〔思考與練習〕

1辨析題

(1)學業不良的干預可分為預防和輔導轉化兩部分。(  )

(2)強化是學業不良的干預的重要原則之一。(  )

(3)消退是一種施加強化的強化程序。(  )

(4)懲罰與正強化相對。(  )

2簡答題

(1)學業不良的干預方法有哪些?

(2)說明行為矯正過程。

3論述題

結合實際,論述學業不良的干預原則。

教學建議

1課時分配:本章共講授兩課時。

2教學重點:學業不良的干預原則。

3教學難點:學業不良的輔導與轉化方法。

推薦閱讀:

八字入門·用日干預測
營養干預讓你更加健康!
一文搞定丨2型糖尿病患者的睡眠問題如何干預?
《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
陶短房:敘利亞危機 國際干預的口手和心

TAG:方法 | 干預 | 學業 | 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