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的寫作特點
06-21
首先來了解下他: 陳忠實,男,漢族,1942年8月出生,陝西西安人,1966年2月入黨,1962年9月參加工作,高中學歷,文學創作一級。現任中國作協第五屆全委會委員,陝西省作協主席、黨組成員。1993年以長篇小說《白鹿原》一舉成名,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1965年初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79年以來發表中篇小說9部,短篇小說80餘篇,報告文學散文以及創作漫談50餘篇。其中9部(篇)作品獲全國及各大刊物獎。已出版中篇小說集《初夏》、《四妹子》、《夭折》,短篇小說集《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後去》,以及文論集《創作感受談》。 白鹿原是他的代表作: 在接受採訪時,陳忠實表示自己的作品之所以受歡迎,應該是寫得比較真實。他說:「作家寫作應該堅持真實性第一這個基礎原則,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這也是讀者對你的作品和你這位作家建立信任感的基礎。哪怕一個情節或細節虛假,他就不信任你了,開始排斥你的作品。這是要害。當然,真實性不是文學創作的全部,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創作上的問題需要解決。」 20年過去了,回顧自己的創作,陳忠實坦言《白鹿原》也有不少瑕疵。「一些人物的行為、情節其實可以更圓潤。比如,白靈回故鄉參與的那次革命,裡面穿插了很多內容,我現在覺得一些場景在藝術上看不太自然。」不過,陳忠實表示不會再改寫。他不僅不打算改寫《白鹿原》,而且也沒有再寫長篇的計劃,「寫不動了,老了。」陳忠實透露,其實剛寫完《白鹿原》時他曾想寫長篇,寫一部描寫解放後現實生活的作品。「但是我覺得自己對那種生活的理解程度還沒有達到非要表述的程度,儘管這種生活是我直接體驗的,而《白鹿原》中的生活是間接體驗的。」陳忠實說,如果作家對自己所寫的生活的獨到性挖掘得不夠,開掘深度不能超越讀者理解的深度,讀者就沒必要讀你的作品;如果你的獨到發現能夠超越他的理解,他就有新鮮感,讀過後也能彌補他對生活的理解。 《白鹿原》開篇第一句話是「白嘉軒後來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里娶過七房女人」,不少讀者和評論家認為陳忠實深受馬爾克斯的影響。對此,他堅決否認。「這部小說動筆前足足構思了兩年,開頭設定了好幾個,最後才確定的這個。我只是要給自己的敘述設立一個時段,確定一個位置,讓自己隱藏在白嘉軒背後。」 陳忠實坦言自己深受外國文學的影響,讀過不少作品,「但要說影響,《靜靜的頓河》對我的影響大得多。1958年我上初二那年的暑假讀的這本書,當時讓我思路大開。」他同時表示,陝西本土的兩位作家柳青、王文實對自己影響也很大。「外國文學的影響,主要是強化自己透視生活的能力,借鑒表現形式。我的內核是中國傳統文化,只是讓結構服從於內容,讓人物和附著的內容得到充分的藝術展示。」 自出版後,《白鹿原》已被改編成秦腔、舞劇、話劇、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陳忠實認為,《白鹿原》時間跨度大,人物多,情節龐雜,給改編造成很大難度。他透露,電影《白鹿原》仍在修改劇本,片方仍處於籌備期。而不少人和團體自《白鹿原》出版後,就想把它拍成電視劇,但從沒有立項成功。 寫作風格:現實主義,樸實厚重 人文思想:1、再現中國革命和變革的壯闊歷史 2、象徵了古老中國的嬗變 3、將描寫的重心和視點變成了民族和文化, 而不是黨派,視角是超越黨派的 4、白鹿兩家象徵了兩種古老的傳統:儒道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