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捕捉靈感軼事

劉凱

「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後難摹。」蘇軾的這句詩真實地道出了創作靈感的特點及重要性。對於文人墨客來說,創作靈感確如雨後的第一縷陽光,初春的第一聲驚雷,彌足珍貴。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無不絞盡腦汁地捕捉靈感。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詩成癖,有「詩魔」之稱,他一生創作詩歌近3000首。白居易平時捕捉靈感有一個絕招:隨時隨地把靈感裝進陶罐里。白居易的書房中,放有很多陶罐,每個陶罐上面都分門別類地貼有標籤。創作靈感光顧時,他便立即寫下來,然後根據詩歌的內容,分類投進身邊的陶罐中,待空閑的時候從陶罐中拿出草稿來,細細斟酌,加以修改而成詩。白居易對這些陶罐很看重,從不允許家人碰一下。他外出時,還專門帶上一個精美的陶罐,將沿途捕捉到的「靈感」隨時投入其中——這個陶罐,實際上成了白居易的「文件夾」和電子U盤。正是靠著這些陶罐,白居易把日常生活中鱗片一樣的靈感串成了一襲精美華貴的「金縷玉衣」——《白氏長慶集》,成為後世文學寶庫中熠熠閃光的著作。

「正為先生行役苦,故留皴玉薦奚囊。」詩人柳貫的這兩句詩是對中唐浪漫主義詩人代表——「詩鬼」李賀時時刻刻捕捉靈感的真實寫照。李賀愛詩如魔,且才華橫溢,詩情馥郁,他經常騎馬出遊,身背一破錦囊,每每觸景生情而得詩句,即寫投囊中,歸家後足成完篇。其母鄭夫人見狀感嘆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成語「嘔心瀝血」便典發於此。正是靠著這種方式,李賀筆下流淌出了許多精警、奇峭而有獨創性的語言,如「羲和敲日玻璃聲」「銀浦流雲學水聲」「玉輪軋露濕團光」等匪夷所思的奇語。毛先舒在《詩辨坻》中評價李賀說:「大曆以後,解樂府遺法者,惟李賀一人。設色濃妙,而詞旨多寓篇外。刻於撰語,渾於用意。」

無獨有偶,宋代詩人梅堯臣也和李賀有同樣的愛好:他每次交友出行,也都背個布袋,然後將沿途記下的點點滴滴「集藏」起來——這些點點滴滴便是彌足珍貴的創作靈感。空閑時,詩人便在燈下將布袋中的「點點滴滴」一一攤開,然後整理成一首精彩的詩作。「滿腹珠璣,實為血汗凝成」,後人對梅堯臣的讚譽可謂實至名歸。

同白居易、李賀、梅堯臣比起來,元末文人陶宗儀捕捉靈感的方式就顯得樸素了些,他既無陶罐,也無布袋,用的是一片片尋常可見的樹葉。元末,陶宗儀避亂隱居松江農村躬耕隴畝時,隨身帶著筆、硯。在田間地頭休息時,他把勞動過程中突然而至的靈感一一記下來——因身邊無紙,便隨手從地頭的樹上扯下一片葉子來,匆匆將感悟記在上面,稍稍晾一晾,便埋在樹下。如此日積月累,陶宗儀的「靈感」竟然埋了整整一坑。積攢到坑滿時,便將「靈感」挖出來,一一整理,這便是流傳後世的《南村輟耕錄》的雛形。「遇事肯綮,摘葉書之,貯一破盎,去則埋於樹根,人莫測焉。如是者十載,遂累盎至十數。萃而錄之,得凡若干條,合三十卷。」《南村輟耕錄》記載了元代社會的掌故、典章、文物及天文歷算、地理氣象、社會風俗、小說詩詞等,「凡六合之內,朝野之間,天理人事,有關於風化者,皆采而錄之」,共20餘萬字。

其實,不管古人捕捉靈感的方式、途徑有多少種,都體現了兩種創作精神:留心與勤奮。

(編輯 一昕)endprint


推薦閱讀:

Look elsewhere | 在別處尋找產品靈感
30天不重樣的搭配靈感get起來!
《觀世音菩薩靈感錄》4
流年河岸,所沉澱的一些心靈感悟
【圖文】Graff(格拉夫)全新動物胸針系列 靈感源自大自然

TAG:古人 | 軼事 | 靈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