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位有漢人血統的大清皇子,靠什麼得兄長雍正的重用?
康熙眾皇子最後的政治「明星」是誰?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王金百
康熙皇帝一生子女眾多,其中排入齒序的皇子就有24位,其中幾位年長的皇子(五阿哥胤祺和七阿哥胤祐除外)或多或少的參與了堪稱歷史最激烈、皇子參與人數最眾多的「皇位爭奪戰」--「九子奪嫡」。
眾所周知,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克成大統。那麼康熙皇帝那些年紀較小排行靠後的皇子們,他們是否就此被淡漠在政治舞台之外呢?是否也被牽扯到「奪嫡」的政治風波之中呢?他們的人生結局又是怎樣呢?本文將通過介紹這兩位皇子的生平經歷,來了解一下康熙年輕皇子們的政治生涯和人生結局。這二位就是康熙皇帝十六阿哥庄恪親王胤祿和十七阿哥果毅親王胤禮。
▲愛新覺羅·胤禛(1678.12.13—1735.10.08),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出身--滿漢「混血」,母憑子貴
愛新覺羅胤祿,出生於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十八日,母親王氏是正兒八經的江南漢族女子,王氏的父親王國正是一名知縣,為蘇州籍人氏。王氏是在康熙二十幾年入宮的,是康熙皇帝南巡時(不知是第一次康熙二十三年,還是第二次康熙二十八年),蘇州織造李煦送給康熙的(王氏是李煦的表妹),李煦是康熙帝乳母的兒子,是康熙的親信家奴。
這裡順便說點「題外話」,江南漢族女子都是裹腳的,而滿族女子不裹腳,康熙後期寵愛以及為他生育的大多是江南漢族女子,也許是從康熙皇帝開始,滿清貴胄們開始偏愛裹腳的漢族女子,這種「偏愛」一直延續到大清滅亡,真是缺什麼愛什麼啊。
王氏一共生了三位皇子,康熙三十二年生皇十五子胤禑(wú),雍正八年封愉郡王,三十四年生皇十六子胤祿,雍正元年封庄親王(承襲),四十年生皇十八子胤衸,八歲病亡。八九年間生了三位皇子,其受寵程度可見一斑,然而王氏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康熙生前最後一次封妃嬪時,她才被封為密嬪(皇妃第四等)。由此可見,康熙皇帝雖然寵愛漢族女子,但是並不授予他們較高的封位,政治上還是極力限制漢族「外戚」。
康熙駕崩之後,母憑子貴(子指胤祿),雍正二年六月晉尊王氏為皇考密妃,乾隆元年十一月尊為皇祖順懿太妃,九年十月十六日薨,年七十多歲;乾隆十年十月十六日奉安。
▲愛新覺羅·玄燁(穆麟德: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後世稱呼為康熙帝。
愛新覺羅胤禮,《甄嬛傳》里的果郡王允禮(雍正皇帝繼位後,為避諱,眾兄弟更名「胤」為「允」)正是此人,但是真實的胤禮要和電視劇所述大相徑庭。胤禮出生於康熙三十六年三月初二日,比胤祿小兩歲,母親陳氏,二等侍衛陳希閡之女,漢族人。康熙三十三年入宮,初為宮女,陳氏一生只有胤禮一個孩子。
他同胤祿母親王氏一樣,在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被晉封為勤嬪。也是母憑子貴,雍正四年被尊為皇考勤妃。乾隆元年十一月尊為皇祖純裕勤太妃,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薨;乾隆帝親詣寇摘纓緯,祭酒行禮;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奉安。
從上述出身簡介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對其祖父聖祖仁皇帝(即康熙皇帝)的二位「遺孀」很照顧。不但如此,乾隆皇帝,特將兩位太妃奉養於寧壽宮,寧壽宮乃太后所住宮邸,此處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對祖父的敬仰,更能反應出乾隆皇帝對胤祿和胤禮功績之肯定。同時兩位太妃互相之間相處的很融洽,這也側面反應出胤祿、胤禮二王在政治上沒有什麼衝突,進而反應出雍正後期應該是一派君臣和諧一體之景象,如此,國家怎能不蒸蒸日上?!
▲愛新覺羅·胤禮(1697年—1738年),清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異母弟
學識--高文化素質,奠定人生成就之基礎
胤祿號月愛主人,精通數學,通識音律。早年在父親康熙皇帝指授下,參與編修《數理精蘊》,《數理精蘊》是《律歷淵源》的第二部分,是一本融合了中西數學於一體,內容豐富的「初等數學百科全書」,包括上編五卷,下編四十卷,數學用表四種八卷,共計五十三卷,為中國數學研究發展奠定基礎。
胤祿在掌管禮部期間,針對一些朝廷禮儀樂曲進行了改革,縱觀大清王朝宗室皇親,在音樂方面有如此造詣的寥寥無幾,為此乾隆皇帝於乾隆二十九年特地賜詩褒獎胤祿。胤禮號自得居士,在文化方面也是很有造詣,他擅長書畫丹青,精通詩詞歌賦,著有《春和堂集》、《靜遠齋集》、《奉使紀行詩集》,絕對是當時的「文藝青年」。可以說,如此良好的文化基礎,是他們二人成就人生的根本!
其實高文化素質修養,是康熙皇帝皇子們的一大共同特徵,康熙皇帝乃至後代帝王們特別注重皇子們的教育,規定皇子六歲起就要到上書房「上學」,通常是滿、汗雙語教學,甚至還有蒙文,同時騎射武術這些滿族征服天下的「看家本領」絕不能廢棄,簡言之就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真很難想像皇子們是如何頂住這般「錘鍊」的。這也是大清王朝幾乎沒有昏君(同治皇帝算半個)的主要原因。
應該說,康熙皇帝通過對皇子們高標準的文化教育,實現了大清王朝由早期的「武力強權鎮壓」之統治方式,轉變為「文化治理」的鞏固政權之管理方式,正是因為這個「轉變」,大清王朝才能夠統治華夏中原近300年,如果沒有外夷入侵,再多走個半世紀也不無可能。
▲《律歷淵源》 此書分三部分,第三部《數理精蘊》有53卷,被譽為數學百科全書,內容最多,影響也最大,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它不足的一面。這部書只介紹了中世紀的算術、代數、幾何、三角,對17世紀新出現的數學只介紹了對數和計算尺。
步入政譚--「貴人相助」,晉封親王,成就輝煌人生
雍正皇帝繼承皇位後,先是啟用了八阿哥胤禩和十三阿哥胤祥為總理輔政大臣,並晉封二人為廉親王和怡親王,胤祥沒有問題,那是雍正皇帝的鐵杆子兄弟,但是啟用胤禩只是雍正皇帝的權宜之計,只是為了「穩住」胤禩的「八爺黨」們,果然時機成熟之後,便將其「剷除」。但是雍正皇帝不可能對他的每一位「集團外」兄弟都實施打壓政策,「籠絡和團結」是必要的,那麼胤祿就成了他第一個團結對象。胤祿應該說真的很幸運,他的庄親王爵可是「鐵帽子王」,世襲罔替的那種,那他是怎麼當上庄親王的呢?
「庄親王」爵位本屬於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碩塞一脈,碩塞年僅27歲就去世了,他的長子博果鐸承襲爵位,可惜博果鐸無子,雍正元年,74歲的博果鐸薨世,於是雍正皇帝降旨,將胤祿過繼博果鐸為子,承襲和碩庄親王爵。其實博果鐸的弟弟惠郡王博翁果諾是有子孫的,為什麼不讓他們襲王呢?
據說是「因其子孫爭立,致觸聖祖之怒」,罷免了他們的承襲權。我個人覺得這些似是而非的理由都是借口,無非就是康熙或者雍正皇帝想將這些鐵帽子爵位拉回到自己親近血脈之內,而雍正皇帝順水人情,「拉攏」胤祿胤祿支持自己,為己所用。胤祿得此大恩必將孝忠於雍正皇帝。
▲愛新覺羅·胤禩(禩同祀,為祀異體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聖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異母弟,生母良妃衛氏
雍正時期,胤祿歷官正藍旗漢軍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正黃旗滿洲都統。雍正後期直接參与議政,並晉陞為內閣四大臣之首輔。乾隆元年,任總理大臣,食親王雙奉,可謂官運亨通,平步青雲。胤祿在處理自己與博翁果諾子孫的關係,也很為得當,他極儘可能的和這些堂兄弟們處好關係,為他們爭取利益。
乾隆二年,胤祿因「工作出色」,乾隆皇帝特地加封一鎮國公,胤祿將此公爵給予了博翁果諾之孫明赫。乾隆四年,明赫「丟掉」了爵位,但胤祿還是分了田宅給他,當時受到一致好評。胤祿用他的「善良」與「大度」,贏得輿論的讚賞,這無疑更加加固了他的承襲王爵的合法性,這是胤祿的聰明和高明之處。乾隆四年,胤祿因為參與「弘晳逆案」而被處罰,停親王雙奉,罷都統,加之乾隆皇帝有意限制宗室權力,就此胤祿便遊離於權力中心之外了。
再來看胤禮,胤禮能夠得到雍正皇帝的信任與賞識,真的是要感謝他的十三哥--愛心覺羅胤祥,要不是胤祥的舉薦,恐怕胤禮的人生會以「悲憫」收場,因為雍正皇帝一度認為胤禮是「八爺黨」人,這又是為何呢?原來康熙皇帝大行之日,剛好胤禮在宮裡值班當差,當隆柯多宣告康熙皇帝駕崩,四阿哥雍親王胤禛繼承皇帝位的時候,胤禮「害怕」的渾身顫抖,撒腿跑出宮門。此事被隆柯多彙報給雍正皇帝,不知隆柯多怎麼描述彙報的(這是絕對機密,史書不可能記載),雍正皇帝就對胤禮產生戒備心理,於是遣胤禮去守景陵(康熙皇帝陵墓)。胤禮的身體不好,體弱多病,假如,就這樣一直被冤枉+排擠下去,恐怕他很難活到乾隆時期。
雍正元年,胤祥上書,認為十七弟絕非「八爺黨」人,並且才能過人,將來必能擔當大任。十三爺的話那是絕對有用的。雍正元年,胤禮「辦理修飾景陵甚好」,晉封為果郡王,並回京管理理藩院事務。之後,胤禮便平步青雲,職務越來越重要。
雍正二年,胤禮代理皇帝祭祀大社大稷和祭奠孔子等重大禮儀活動,可謂榮恩倍至。同年,雍正皇帝諭宗人府「著加怡親王俸銀一萬兩,果郡王著照親王給與俸銀俸米」,此時胤禮已經得到雍正皇帝的信任,自己的工作表現也是十分出色的,離親王爵位僅一步之遙。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是清朝宮廷畫家郎世寧所創作,這是一組表現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此圖為——《六月納涼圖》
果然,雍正六年二月初五日,胤禮晉為和碩果親王,在晉封上諭中,雍正皇帝對胤禮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讚揚其為世代子孫學習之榜樣!至此,正黃旗蒙古都統、鑲紅旗滿洲都統、鑲藍旗漢軍都統和鑲藍旗蒙古都統四職,由胤禮一人兼任。此時雍正皇帝對胤禮的認可度可見一斑。
雍正八年胤祥薨世之後,胤禮真正成為雍正皇帝最信任的肱骨之臣,胤祥的很多事務都是胤禮接手,包括管理戶部,這說明胤禮已成為雍正皇帝「貼己之人」。此後,胤禮被任命管理宗人府,還遠赴川藏地區會見格桑嘉措(達賴七世),還出席了西藏地方政府的宴會。翌年,胤禮攜寶親王弘曆,和親王弘晝辦理苗疆事務。也就是說這類近似於「外交」事務,雍正皇帝都交於胤禮處理。實際上,雍正皇帝對胤禮的信賴要在胤祿之上,只因胤禮是弟弟,「首輔」才給了胤祿。
離世--功成名就,一個時代的終結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駕崩,胤祿和胤禮都是雍正皇帝親命的輔政總理大臣,乾隆皇帝對他的兩位叔叔也是十分尊敬。乾隆元年,二位王爺食親王雙奉,並特地降旨免除二人殿前召見叩拜之禮,這是乾隆皇帝對二位叔叔在前朝所做功績之肯定!乾隆元年後期,胤禮身體健康狀況便不容樂觀,但是乾隆二年,胤禮還是帶病完成了《世宗憲皇帝上諭》,乾隆皇帝特地讚賞了胤禮的功勞。乾隆三年,年僅42歲的胤禮,因病薨世。乾隆皇帝十分悲痛,命大阿哥永璜前往穿孝,本人親自參加喪禮弔唁。並在「頭七」加祭一次,謚曰「毅」,按照謚法「毅」字是極好的褒謚,「行善不怠、溫仁忠厚、能紀國善」曰之毅,可見乾隆皇帝對胤禮一生評價是極高的,也是很客觀的!
胤禮本有一子一女,可惜都早亡,因此胤禮膝下無人,果親王爵懸虛,乾隆皇帝命大臣商議爵位承襲事宜,翌日,胤祿等人上奏,推薦世宗幼子弘瞻襲爵,遂乾隆皇帝命修玉牒,弘瞻為胤禮過繼子,承襲之事遂定。
胤祿經過「弘晳」之事,便收斂很多,對權力也已不再那麼「渴望」。乾隆七年,胤祿總理樂部事務,很多禮儀樂章的革新都完成於這段時間。乾隆十七年,復授議政大臣。其實乾隆皇帝從其執政初年就開始限制宗室權力,所以這個「議政大臣」僅僅是一個身份的象徵,胤祿是何等聰明之人,他自然心知肚明,至此之後他便很少在朝堂之上發表意見。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還記得電視劇《宰相劉鑼鍋》李丁老先生飾演的老王爺嗎?經常揣著明白裝糊塗,他的原型就是胤祿。就這樣老王爺「閑散」生活了十幾年,乾隆三十二年,胤祿薨世,享年73歲,應該說胤祿是康熙眾皇子中下場最好的一位(除雍正)。爵位、名利以及壽命「三豐收」。胤祿謚「恪」,「溫恭朝夕,恭敬誠篤」曰「恪」,這是對胤祿一個比較公正客觀的「定論」。
隨著胤祿的去世,以及乾隆皇帝限制宗室權力政策的實施,大清宗室參與議政之「現象」告一段落。至此之後,大清宗室皇親的能力便一落千丈,大部分皇族淪為紈絝子弟。所以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直到咸豐時代,國家危難之際,鄭親王端華、肅順(端華異母弟)和怡親王載垣被啟用,宗室皇親才重新走上舞台。只是,大清王朝此時已經「病入膏肓」,再加之「上台」的宗室皇親也良莠不齊,其中不乏「禍國殃民」之流,大清王朝輝煌時代就此一去不返。
隨著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轟然坍塌」,中國進入了新的篇章。
點擊「稿費作者徵募令」
推薦閱讀:
※越來越多的亞裔年輕人為了美國國籍拒絕承認自身的華人血統
※這些姓氏竟有皇室血統!快看看你上榜了沒有
※中國有皇室血統的50個姓氏 (一)
※這個剛跟中國建交的國家10%人有華人血統,還設有專門的「華人日」
※曹雪芹出身漢族血統,但為八旗子弟 - 今日頭條(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