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明朝瓷器藏品賞析(一)

三彩菩薩坐像

明 1368—1644年

高118厘米

  三彩菩薩坐像是國家文物局在財政部的支持下使用「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徵集專項經費」徵購的海外遺珍。為了保護祖國歷史文化遺產,及時搶救和徵集流散於國內外的珍貴文物,充實國家收藏,自2002年4月起,財政部設立了「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徵集專項經費」。目前,使用這項經費已經徵集了商代「子龍」銅鼎、宋代木雕觀音菩薩坐像、北宋米芾《研山銘》、龍門石窟佛像等大量珍貴文物。

石灣窯翠毛釉瓶

高19.5、口徑5、足徑5.7厘米

1965年商承祚先生 捐贈

  器呈撇口,長頸,弧腹,圈足。通體施翠毛藍釉。石灣窯位於廣東南海縣佛山鎮石灣村,始於宋,明清為極盛期,器體厚重,胎骨較粗,施釉較厚且光潤,是較成功的一種仿鈞釉,有「廣鈞」之稱。但和鈞釉又有所區別,釉面呈窯變花釉,含有自然形成的一種條狀結晶體,似鳥的翠藍色羽毛,故稱翠毛釉。此器造型古樸,釉質瑩潤,藍釉甚為艷麗,為明代石灣窯之代表作。

龍泉窯青釉蓋罐

通高13.9、口徑9.2厘米

1960年周德蘊先生 捐贈

  直口,折肩,鼓腹,圈足。蓋作荷葉形,頂附一寶珠紐。通體施青釉。龍泉窯產品屬青瓷系統,創燒於宋,盛於南宋至元,明代中葉以後漸衰落。此罐造型端莊秀美,釉色純正,均勻光潤,代表了明代龍泉窯的製作水平。

龍泉窯暗花花果紋雙系罐

高28.2、口徑23厘米

1949年霍明志先生 捐贈

  大口,短頸,頸部飾三角紋,呈重疊狀,渾圓的肩部有獸頭雙系,腹部豐滿圓肥,有主體花紋四組,為纏枝牡丹、桃、菊、無花果。下腹部略收,為瘦長蓮瓣紋,胎體厚重,造型端莊典雅,通體施翠青綠色釉,釉面瑩潤光亮,紋飾清晰,為明代龍泉窯之佳器。

青花人物紋筆筒

高19.3、口徑18.4、足徑16.8厘米

196O年丁淑貞先生 捐贈

  器呈筒形,直口,深腹,平底。器身青花繪人物紋並書七言絕句一首,「寒處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終有香花便不同。」此器造型規整,穩重大方,胎體緻密潔白,紋飾構圖疏密得體,景物錯落有致,青花色澤濃淡相宜,層次分明,人物形神俱佳,栩栩如生,為明末崇禎時期青花瓷的代表作。

嘉靖青花鳳穿蓮紋盤

高2.3、口徑14.5、足徑1O.7厘米

1959年李華明先生 捐贈

  直口,圓腹,淺圈足,器口包銅呈褐色。盤心繪穿花鳳,內外壁皆飾纏枝蓮花。器底面施白釉,中有青花「大明嘉靖年」雙圈六字楷書款。該器釉面肥潤光亮,青花料為西域的回青料,色澤濃翠艷麗,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

正德黃釉盤

高4.2、口徑20.7、足徑11.9厘米

1960年周德蘊先生 捐贈

  侈口,圓腹,圈足。除器底外畢施黃釉,底面施白釉,中有青花「大明正德年制」雙圈六字楷書款。正德黃釉是承弘治之作,但釉色不如弘治黃釉那樣淺而嫩,顯得深而老,胎也較厚,是正德官窯的特色。

弘治黃釉碗

高10.5、口徑23.6、底徑9.6厘米

1960年周德蘊先生 捐贈

  侈口,圓腹,圈足。除底面外皆施黃釉,底面白釉,中有青花「大明弘治年制」雙圈六字楷書款;釉面有細微開片。弘治黃釉是明代黃釉燒制中最成功的品種,由於其黃色特別嬌嫩,猶如雞油之色,因此又稱為「嬌黃」或「雞油黃」。

青花纏枝花卉紋盤

高7.3、口徑40.7、底徑26.3厘米

1981年章立凡先生 捐贈

  折沿,圓腹,圈足。盤心及內外壁皆繪纏枝花卉,內口沿飾海水浪花紋;底面無釉,手感滑潤,呈火石紅。青花用蘇尼勃青料,色彩不勻,有結晶斑,釉面肥潤光潔有桔皮紋,為明代永樂所產精品。

青花百壽字罐

明 萬曆年間(1573 - 1620年)

陳設品

高49厘米、口徑22.9厘米、足徑26厘米

  罐直口,短頸,豐肩,圓腹下斂,平砂底。通體青花繪卷草紋托「壽」字,近足處繪如意雲紋。外底中心臍形內凹處施白釉,上青花雙圈內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長達四十八年之久的明代萬曆朝,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明史·食貨志》記:「采造之事,大約靡於英宗,繼以憲、武,至世宗、神宗而極。」萬曆瓷器以量多質精,工藝奇巧為特徵。卷草紋托「壽」字組成「百壽圖」,為吉祥圖案,始見於明代嘉靖時期,有青花纏枝蓮托百壽字罐。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轉枝蓮托百寶或轉枝蓮托百壽字,此種奇制,配置極難。」此罐承襲嘉靖瓷器「祈禱壽康」的裝飾風格,布局嚴謹。

五彩瑞獸紋葵瓣式觚

明 萬曆年間

陳設品

高36.5厘米、口徑12.5厘米、足徑11.3厘米

  器呈八葵瓣式,敞口,長頸,圓腹,近足處外撇。口沿下雙長方框青花橫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楷書款。通體繪五彩紋飾,頸部八面各繪花卉、草蟲、洞石紋、雙龍穿花紋和折枝靈芝托八寶紋,腹部繪異獸、蒼松和祥雲紋,脛部繪有折枝花卉、異獸、祥雲紋等。

  五彩是明清時期著名的彩瓷品種之一,萬曆時期五彩器的製作達到高峰,燒造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堪稱空前絕後。此尊造型新穎別緻,紋飾縝密,繪製精湛,施彩艷麗,盡展萬曆瓷器「龍鳳花草各肖形容,五彩玲瓏務極華麗」的藝術風格。花觚是萬曆時期的典型器物之一,造型多樣,有圓形、葵瓣式、四方、六方、出戟等式,裝飾紋樣有花鳥、穿花龍、雲龍、花籃等。此觚除五彩器外,尚有青花品種。

青花雙龍戲珠紋缸

明 隆慶年間

陳設品

高35.6厘米、口徑69厘米、底徑52.5厘米

  唇口平沿,直腹,平底。器繪青花紋飾,平沿處飾卷草紋,外口沿繪古錢紋,外壁繪兩組雙龍戲珠紋,每組以火焰環繞的珠紋為中心,兩側繪相對而形態各異的騰龍,輔以祥雲、海水和山石組成的「壽山福海」圖,行龍神態威猛,呼之欲出。內口沿青花橫書「大明隆慶年造」六字楷書款。銘款以中鋒運筆,遒勁挺拔,粗重豪放。

  嘉靖、萬曆是龍缸燒制的鼎盛期。隆慶一朝時間短,傳世瓷器少見。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青花均以回青為料,尤以隆慶官窯選料最精,青花濃艷明麗而著稱。此缸形體較大,製作規整,畫面生動自然,為隆慶青花瓷中的珍品。

紅釉盤

明 宣德

陳設品

高4.4厘米、口徑20厘米、足徑12.7厘米

  盤撇口,弧壁,平底,圈足。外壁、器內施紅釉,足內施白釉,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兩行楷書款。

  宣德紅釉在繼承永樂時期制瓷工藝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使紅釉瓷燒造達到了頂峰。宣德紅釉殷紅灼爍,明如鏡,潤如玉,似寶光四溢、靜穆凝重的紅寶石,稱為「寶石紅釉」,或稱為「祭紅」。陳瀏《陶雅》云:「宣德祭紅色勻而釉厚,光彩動人,底足之釉垂垂如漆,所謂大紅寶石釉者也。……宣德積紅盤兩面皆作丹砂,寶光逼人。」許之衡《飲流齋說瓷》有「明宣祭紅,天下稱為瑰寶」之稱。宣德紅釉器造型比永樂時更為豐富,有盤、碗、高足碗、梨形壺、僧帽壺、梅瓶、鹵壺、爐、洗等,多無紋飾,少量有暗花或金彩裝飾,有雲龍紋等。此盤造型規整,胎薄體輕,紅釉艷麗奪目,為宣德紅釉器中的珍品。

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碗

明 宣德

陳設品

高18厘米、口徑15.7厘米、足徑7.8厘米

  碗撇口,深腹,豐底,高足中空外撇。通體青花紋飾,內口沿繪海水紋,碗心為團龍紋,外口沿下青花橫書「宣德年制」四字楷書款,外壁繪波浪濤天的海水之上飛奔的行龍,神態威猛矯健,有翻江倒海之勢,氣勢磅礴,足柄為江芽海水紋。

  龍紋是明清官窯瓷器典型裝飾紋樣之一,形態多樣,有雲龍紋、穿花龍、趕珠龍、蓮池龍、海水龍紋等。明初朝廷曾下令景德鎮御窯廠燒造帶有龍鳳紋樣的瓷器,並禁止民窯燒制。此器形制別緻,秀美典雅,青花色澤濃重艷麗,繪製精湛,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為明宣德官窯的典型器,除繪海水龍紋,尚有纏枝花卉作裝飾。

  宣德時期青花瓷以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著稱於世,其燒造技術達到了中國青花瓷的巔峰。《景德鎮陶錄》評價宣窯瓷器有「諸料悉精,青花最貴」之說,其藝術成就被稱為「開一代未有之奇」。

青花折枝花果紋執壺

明 永樂年間

陳設品

高26.1厘米、口徑6.4厘米、足徑9.8厘米

  壺體呈玉壺春瓶式樣,撇口,長頸,垂腹,圈足。腹一側有長曲流,流與頸間有雲形紐帶相連,後設扁帶形執柄,柄上有圓形小系便於穿繩。通體青花為飾,頸部繪蕉葉紋,肩部繪纏枝蓮紋,腹兩面菱形開光,一面內繪折枝桃果,另一面繪折枝枇杷紋,開光兩側繪纏枝花卉紋,近足處繪變體蓮瓣紋,足牆繪卷草紋。

  此器造型仿西亞地區銅器式樣,是永樂宣德時期燒造的典型器物之一,有青花、白釉品種。造型穩重端莊,青花絢麗鮮艷,紋飾清晰流暢。清代乾隆時期有仿,造型、紋飾相同,製作較精緻,銘有「大清乾隆年制」款識。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

明 永樂年間

陳設品

通高41厘米、口徑5.5厘米、足徑12.2厘米

  梅瓶的形式是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因口小可插梅枝而得名。梅瓶在宋元時代甚多,元代景德鎮的青花梅瓶很有特色,以後各代所造梅瓶種類增多,並且更為精緻美觀。

  瓶小口,短頸,豐肩,斂腹,圈足。蓋呈鈴式,寶珠形鈕。通體青花紋飾,器肩部繪雙勾仰覆如意雲頭紋,內繪折枝花卉紋,腹部繪竹石芭蕉紋,脛部繪雙層蓮瓣紋,內飾折枝花卉紋和忍冬紋。蓋繪蓮瓣紋和折枝花卉紋。

竹石芭蕉紋始見於元代瓷器上,明代永樂時期流行,其後成為瓷器傳統裝飾紋樣歷代延用。梅瓶為唐代創燒的瓶式,唐代有白釉器。許之衡《飲流齋說瓷》稱其「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

  宋人稱為「經瓶」。宋代磁州窯梅瓶書有「清沽美酒」、「醉鄉酒海」等字,為酒具之用。在遼代墓葬壁畫中,梅瓶用來插花,作為陳設用瓷。元代江西景德鎮窯、河北磁州窯、河南鈞窯等均有燒造,明清兩代較為流行,成為傳統器物造形之一,且品種多樣。宋代器身修長秀麗,元代器形雄偉,明清時較為肥矮豐碩。

  此器形體端莊,為永樂梅瓶的標準式樣,青花發色幽艷,紋飾清新明快,繪製富有層次感,充分展現出永樂青花瓷典雅秀美的藝術風韻。

  永樂青花梅瓶除裝飾竹石芭蕉紋外,尚有雲龍紋、折枝花果、纏枝蓮花、竹桃紋等。

青花龍鳳紋三足爐

高37.5厘米、口徑27.5厘米

  爐為鼎式,直口,短頸,鼓腹,器兩側置對稱朝天耳,下承三象腿足。通體青花裝飾,口沿繪纏枝靈芝紋,頸部為古錢紋,腹部繪龍鳳紋,輔以雲紋,足繪鳳爪紋,耳部繪纏枝蓮和卷草紋。爐內施白釉。

  此器有元瓷製作遺風,形制較大,器欠端莊規整,胎骨厚重,有窯裂現象。青花發色灰暗,釉質肥潤,器內壁施釉不勻。紋飾繪製精美生動,筆力遒勁,豪放生動,風格樸實。蒼龍矯健,飛鳳輕盈,龍鳳相擁,並伴以祥雲縈繞,寓意吉慶祥瑞,幸福和平,「龍鳳呈祥」圖案,為明清官窯瓷器中典型紋樣之一。

  洪武官窯瓷器,上承元代,下啟永宣,以古樸粗獷,氣勢雄渾為主要特徵,同時也顯示出趨於簡練,紋飾圖案向文人畫文雅韻致的方向發展。洪武時期燒造的青花器有碗、盤、瓶、壺等,爐十分罕見,故此器彌足珍貴。

李朝青花龍紋罐

高51.6厘米

  罐直口、粗頸、圓肩,下腹漸收,圈足內折。口沿弦紋兩道,頸部有變形蓮紋和回紋,腹部繪兩條穿花龍,上下飾如意雲頭紋瀚海水波濤紋。胎體厚重,有較多開片,青花呈灰藍色。該瓶紋飾明顯受到中國的影響。

龍泉窯凸花牡丹梅瓶

高38厘米、口徑4.5厘米、底徑10.5厘米

青花攜琴訪友圖罐

陳設品

高35.5厘米、口徑19.2厘米、足徑19.8厘米

  罐直口,圓唇,短頸,圓肩,肩下漸收至足。通體青花紋飾,頸部為回紋,肩部為錢紋錦地海棠式開光內繪折技花卉紋,腹部主題紋飾為高士攜琴訪友圖,畫面雲霧繚繞,似天上仙境,意境深邃,人物描繪惟妙惟肖,生動傳神。近足處繪蕉葉紋。

  器胎體厚重,釉面肥腴,青花色澤濃重深沉,畫風淋漓奔放、縱橫豪肆,紋飾布局錯落有致,為明代民窯的代表作。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云:「明瓷之畫也,用筆粗疏而古氣橫溢,且有奇趣。其地之色釉濃厚深穆,卻非後來所有。」

青花山水人物圖凈水碗罐

明 崇禎

高15.3厘米、口徑19.3厘米、足徑7.9厘米

  唇口,圓腹下斂,高圈足。通體青花紋飾,繪山水人物故事圖。圖畫旁長方形開光內青花隸書:「大明國江西道南昌府南昌縣,信士商人蕭炳喜助凈水碗壹付,供奉蕭公順天王御前。崇禎拾貳年仲秋月吉立」五行四十四字。此器青花色調鮮麗明快,製作精緻,為崇禎民窯青花瓷的上品,且有確切紀年款,是明崇禎青花瓷斷代的重要標準器。

青花松鼠紋多棱瓷罐

明 天啟

香港海關截獲走私文物,1990年歸還

高20厘米

「五良太浦吳祥瑞造」青花人物花熏

通高14.2厘米、口徑8.2厘米 日本製造

作者: 五良太浦(吳祥瑞)

  這件花熏為圓口,卧猴獅鈕、鏤空圓蓋,六棱形、底部青花款署「五良太浦吳祥瑞造」。六面都用青花繪人物花鳥,人物寬袍大袖,具有明顯日本風格。五良太浦是日本伊勢松坂人,明正德初年(公元16世紀初)隨日本僧人了庵來中國學習制瓷技術,取中國名吳祥瑞。公元1513年回國,在肥田的有田附近開窯制瓷、燒造青花瓷器,從此日本制瓷進入發展時期。他燒制的青花瓷並不墨守中國成法,而有所創造,成為日本制瓷先驅。「有田燒」至今一直是日本的名瓷。

青花八仙葫蘆瓶

高58厘米、口徑6.4厘米、足輕19.2厘米

  葫蘆是中國道教的用品,既可裝水,也可裝葯。此瓶小口、束腰、平底,上部呈圓形,下部呈四面形。上部紋飾除飛行的仙鶴外,還有八卦符號。下部四面有八仙形象:張果老手持魚鼓、呂洞賓手持寶劍、漢鍾離手持扇子、鐵拐李手持葫蘆、曹國舅手持陰陽鼓、藍采和手持橫筒、韓湘子手持花籠、何仙姑手持笊籬。畫風生動活潑,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明中後期,皇帝多信奉道教,尤以嘉靖和萬曆皇帝最為迷戀。從而,與道教內容有關的器物和織綉用品層出不窮。

漳州窯白釉釋迦牟尼坐像

明 萬曆年間

陳設品

高62.6厘米、底座長25.2厘米、寬21厘米

  釋迦牟尼頭頂螺髻,左臂披衽,右臂袒露,胸飾「卍」字紋,雙目微閉,雙手疊加腹前,掌中有一寶珠,跏趺坐於蓮座之上,蓮座下配以底座。底刻「開元寺」、「大明萬曆乙卯年漳州府東溪鄉」、「冶子陳福成叩謝」,可知為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漳州府東溪鄉漳窯瓷塑藝人陳福成(生卒年不詳)製作並供奉在泉州開元寺的。

這尊釋迦牟尼坐像,造型端莊,儀態逼真,刻畫細膩,表情生動,人體比例合理,衣紋線條流暢靈動,是一件有確切紀年和工匠署名的明代漳窯精品。漳窯是指漳州的一處明、清瓷窯,曾以燒制米黃色釉瓷器而著名。

  清代學者郭柏蒼(公元1815年-1890年)所著的《閩產錄異》有「漳窯出漳州,明中葉始制白釉米色器,其紋如冰裂。舊漳琢器雖不及德化,然猶可玩也」之說。因漳州月港曾是名聞海內外的商港,漳窯出產的瓷器曾一度從那裡源源不斷地銷往海外。清朝初年,由於清廷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該港迅速衰落。開禁後未能恢復。其商貿地位逐漸被臨近的廈門所取代,月港連同漳窯古窯址遂湮沒無聞。近年來,在文博工作者的努力下,探明漳窯米色瓷的產地在華安縣的上、下東溪一帶,正好與這件瓷像的款識「漳州府東溪鄉」相吻合,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漳窯燒造歷史珍貴的實物資料。


推薦閱讀:

安思遠:與藏品朝夕相處
會玩兒不會養?給崖柏藏品一個好歸宿
文房四寶 筆.墨.紙.硯 [收藏品]
藏家專場藏品不能盲目盡信
古玩收藏:你知道你的藏品為何賣不出去嗎?

TAG:中國 | 國家 | 博物館 | 明朝 | 瓷器 | 賞析 | 國家博物館 | 藏品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