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因釣魚島引戰爭將至擔憂 飛機最易擦槍走火

中日因釣魚島引戰爭將至擔憂 飛機最易擦槍走火

新民周刊第726期封面

  釣魚島危機重重

  文攻武備化解危機?

  蘇慶先

  對大多數觀察家而言,中日關係走到今天這一步,其實並不奇怪。

  早在二三十年前,日本鷹派戰略家提出「戰後政治總決算」和「正常國家」論,就已為今日之釣魚島爭端埋下禍端。從所謂「對華友好」的中曾根康弘到特立獨行的小泉純一郎,再到所謂中生代的安倍晉三,一直都以不同的方式,打著同一個算盤,即謀求對戰後和平憲法的突破,進而實現其政治及軍事大國夢。

  在這一進程中,日本民族的狹隘、堅忍以及處心積慮的個性彰顯無遺。為了這個目標,日本保守政治精英可謂前赴後繼,勇往直前,甚至不擇手段。尤其是恰逢中國和平發展、美國重返亞太以及國內全面保守現狀,給了右翼勢力千載難逢的機遇。

  由此,釣魚島這個彈丸之地,成了日本新保守勢力的最新道具。

  他們的如意算盤是:不論是與中國的衝突也好,美國的反對也好,剛好都可以用來證明日本需要建立自己強大國防戰備的重要性,也就可以壓制任何國內繼續反對修改和平憲法的立場,進而有利於推動日本成為國防自主的正常國家。

  面對如此陰招和狠手,中方在剋制中針鋒相對、文攻武備。和則兩利,戰亦不懼。這是一場耐力的比拼,更是一場智慧的決鬥。面對日本右翼的挑釁,單純求戰或激情報復實不足以成事。但化解之道何在?是速戰速決,以進為退,或軟硬兼施,以退為進?

  我們尚需大智慧。

  如何奪取釣魚島

  釣魚島風雲際會,最容易引起擦槍走火的,不是海軍陸戰隊,不是船塢登陸艦,而是飛機。

  記者|姜浩峰

  雖說釣魚島問題有種種解決辦法,但無論如何,做好軍事鬥爭的準備,都是必需的。軍事鬥爭準備,既包括解放軍自身軍力的建設,也包括隨時掌握潛在敵人的實力。正如《孫子兵法》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陸:登島駐守沒必要

  1月23日,一場名為「鐵拳」的聯合軍事演習,在美國西海岸進行。日本自衛隊與美國海軍陸戰隊操練著如何進行聯合登島攻擊。這是美日近來第八次在美國西海岸進行類似軍演。美日雙方都稱,演習不針對第三國。

  可這樣的登島攻擊作戰方式,讓人不免聯想起釣魚島。事實上,提及保釣軍事鬥爭準備,海峽兩岸中國軍人曾有過不同的準備方式。台軍在23年前曾有過一次未遂的對釣魚島的登島攻擊計劃。

  1990年,日本在釣魚島建立燈塔,兩岸三地保釣人士前往釣魚島周邊海域,遭到日方艦船驅趕。面對沸騰民意,軍人出身、時任台灣行政部門負責人的郝柏村啟動「台灣島東北部之逆襲計劃」。這個針對釣魚島的逆襲案,最初的名字是「漢疆計劃」。

  這場未遂的軍事行動,本該由45名精銳傘兵突擊隊員搭乘8架陸軍UH-1H直升機強行登上釣魚島,炸毀日本燈塔設施,宣示主權後再由海空機艦掩護撤離。

  當年台軍有關部門還曾經拿了遺書給隊員簽署,而且為了戰死後的遺體可以返台,還發給隊員塗改液在衣物上寫下姓名、兵籍號碼,以便認屍。突擊隊員做好了為釣魚島主權獻身的準備。

  但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推行親日路線,不願為釣魚島主權與日本發生衝突,否決了郝柏村的意見,在突擊隊員出發前喊停。

  從台軍「漢疆計劃」可以看出,即使準備動用陸上武裝的精銳小股部隊收復釣魚島,台軍也沒有長期駐守的計劃。

  縱觀美軍自二戰時佔領琉球群島以後,有過跨越沖繩海溝將釣魚島作為靶場的行為,卻從未派人長期駐守。美國私相授受於1971年同日本簽署《歸還衝繩主權協定》,把根據《波茨坦公告》和《開羅宣言》兩文件精神,已不屬於日本的琉球群島「還」給日本,同時將釣魚島的所謂行政管轄權交「還」給日本。日本在重置所謂沖繩縣後,號稱其對尖閣列島也即我釣魚島有主權。之後日本人雖有登島、建燈塔,甚至議員上島為軍國主義招魂,進行「慰靈祭」,不過日本也從未派兵駐守。

  可2012年12月30日,第二次擔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接受日本《產經新聞》採訪,再次鼓吹「在『尖閣列島』常駐公務員」。安倍嘴裡的「尖閣列島」,指的依然是我釣魚島。

  香港亞太研究中心主任鄭海麟則一直強調「固有領土,主權在我」,他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作為中國領海,釣魚島及附屬島嶼周邊,應派人駐守,在周邊巡邏,阻止日本人入內。

  解放軍少將羅援主張——在釣魚島設置中國台灣釣魚島鎮,算是特別行政區。在台灣當局地圖上,釣魚島屬於中國台灣省宜蘭縣頭城鎮,並編有郵政編碼,許多台灣同胞時常以寄信的方式表達主權訴求。海峽兩岸都有人主張,在釣魚島實行有人常駐。甚至有台灣人希望解放軍常駐釣魚島。

  可是,從純軍事角度分析,釣魚島上常年駐軍,目前來說不太現實。因為在這個孤懸海外的離島,常年駐守小股部隊,佔據幾個易攻難守的小島,並非上算。羅援少將認為,中國在自己的水域和島礁上應該有5個存在,即行政存在、法律存在、國防存在、輿論存在和經濟存在。他解釋,國防存在就是在相關的水域中,只要有適合人類居住的島礁,該駐軍的駐軍,不適合駐軍的也應設置一些軍事設施,不能設軍事設施的要有一些主權的標誌,譬如立主權碑、插國旗。換言之,如今在釣魚島問題上,國內比較「鷹派」的看法,也不過是立碑、插旗。

  事實上,二戰後,國民政府收復南海諸島,就是採用海軍派出太平艦、中業艦等前往,立碑樹旗。後來參加人民解放軍的張君然,當時以國民政府海軍軍官身份親筆提下「南海屏藩」,刻碑立在永興島上,1988年張君然還在廣州軍區幹部戰士陪同下登島回顧往昔。至今石碑仍在。

  海:我們會有更大的船

  想要登上釣魚島宣誓主權,不僅要有登島的勇士,更要有海上的保障。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去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紀念日,從香港出發的保釣船「啟豐二號」逼近釣魚島,甚至有人登島成功。可兩艘日本海上保安廳船隻夾擊「啟豐二號」的畫面,令人唏噓。

  今年1月24日,台灣保釣船「全家福號」,載著媽祖神龕逼近釣魚島,可最終沒能將媽祖神龕送上釣魚島。台灣「中華保釣協會」理事長謝夢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台方海巡艦艇全力護漁,但在日艦水柱強力攻擊下,「全家福」號被沖得不成形,保釣旗被摧毀、船上照明燈破損8具、船艙淹水、電力系統故障、無線電毀損,更嚴重是船上兩具引擎中的一具也發生故障,連媽祖神龕也被水柱衝到大海中。當時,台灣當局的海巡艦艇,也遭到日船水彈攻擊。

  當時,中國大陸的3艘海監船——海監23號、海監137號、海監46號,在距釣魚島西南20海里處出現,相對位置在距台灣艦船左側2.5海里。可台灣公務船為避免引起兩岸共同保釣嫌疑,以廣播及LED燈發布信息要求大陸海監船立即離開。

  日本海上保安廳則在2012年12月29日決定,將申請製造6艘航行速度較快的最新型巡邏船的經費,並將與已經決定建造的巡邏船一併組成釣魚島特別警備隊。預計警備隊最早將於兩年後組建完成,屆時巡邏船規模將達到12艘。

  在非軍事層級的對抗中,中國的海監、漁政船隻,目前來看也已具有相當實力,並且由於日本挑起釣魚島爭端,成功實現釣魚島海域的常態化巡航,徹底打破日本所謂釣魚島主權沒有爭議的謊言。可喜的是,為進一步加強中國對釣魚島及其海域的漁政管理力度,中國第一艘擬常駐釣魚島海域的萬噸級大型漁政執法船近日開建。據悉,這艘漁政船長156米、寬17.8米、高13.85米,最高航速38節,續航力12000海里,是中國目前在建的最大最先進的海洋漁業執法公務船。該船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所設計,南方某造船有限公司承建。

  如果中日雙方都不惜在釣魚島一戰,這些海監、漁政和日本海上保安廳船隻,就很可能撤離了。也有網友分析,甚至在網上進行「兵棋推演」,得出中國新近入役的「遼寧」號航母,在未來釣魚島一戰中被擊沉。

  在國防大學軍事教官房兵上校看來,這就是無稽之談:「要麼是完全不懂,要麼是存心吸引眼球瞎說八道。」房兵認為,像「遼寧號」這樣的大型航母,參與的必將是未來遠洋藍海作戰。至於釣魚島,距離中國福建的空軍基地300公里,只要戰事需要,12分鐘內,數百架空軍戰機即可呼嘯而至。

  別說「遼寧號」尚未形成戰力,舷號「16」更是說明其只是一艘訓練艦,一般不會參加作戰,即使真的動用航母,航母上只有30架作戰飛機。30架比數百架,強弱立馬分辨。可見釣魚島若發生戰事,無需大型航母作戰。值得關注的,倒是日本在距離釣魚島很近的築城、田原等離島翻修機場,將原來2000米的跑道升級到3000米,以供未來先進戰機使用。可以說,築城、田原成了不沉的航母。

  真正在類似離島戰役中發揮效用的,應該是綜合船塢登陸艦,又稱兩棲攻擊艦。這種能停12至16架各型直升機的新型戰艦,是奪島利器,可成建制輸送登陸兵及其武器裝備,實施快速、立體、機動登陸作戰。

  2010年11月18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綜合船塢登陸艦 「井岡山」艦下水。該艦長210米,寬28米,排水量19000噸。 這是解放軍071型登陸艦的第二艘艦,之前,排水量18000噸的「昆崙山」艦於2006年下水。071型登陸艦服役,使得解放軍淘汰了傳統的登陸艇搶灘作戰方式,戰力提升到可以在以往不利於登陸的地點進行兩棲突擊作戰。071型登陸艦擁有可攜帶大批重型裝備的高速氣墊艇,可以乘載多達800名士兵,船台甲板或可容納24-32輛ZBD-05式快速兩棲突擊車。另外,該艦還可搭載裝甲車。

  日本沒有名義上的綜合船塢登陸艦,但是其將自建的178米全通甲板的「准航母」稱之為輸送艦,也就是大隅級輸送艦。在英國人的《簡氏防務周刊》以及美軍相關資料里,卻直稱其為兩棲突擊艦。日本目前擁有大隅號、下北號和國東號三艘大隅級輸送艦。另外還有小型的余手級、三浦級登陸艦。

  那麼,中日海軍在釣魚島角力孰強孰弱呢?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1月21日刊登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副教授霍姆斯關於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海軍實力前5名國家的排行榜,該排名依次為韓國、日本、美國、印度和中國。霍姆斯解釋說,該排名不是以海軍艦船數量為基礎,而是以真正的實力——海軍執行國家賦予其任務的能力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作戰和戰略目標為標準。該排行榜上,韓國海軍名列第一的理由是,韓國海軍裝備有「宙斯盾」驅逐艦、准航母和其他先進戰艦,使其可與美國海軍一同行動。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情況同韓國海軍類似,但日本因為國內法規定國防開支佔GDP比例不超過1%,限制了海上自衛隊的規模和雄心。

  房兵上校認為,中國人對於霍姆斯的論斷,不必憂懼。因為這個排名,把美國都排在日本之後。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的二手航母,在海試時鍋爐爆炸。而霍姆斯認為中國海軍正快速成長為一支頂級海上力量,但中國海軍仍缺乏實戰檢驗。這樣的講述有一定道理。然而,房兵上校說:「二戰以後,蘇聯海軍成為有全球投送能力的戰略海軍。雖然蘇聯海軍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實戰,可誰也不能否認他是最具威懾力的海上力量。」

  當然,對唯一進行過航母對航母級別大海戰的兩個國家——日本、美國,中國確實需要深入研究。特別是日本,保有規模不大卻亞洲一流的海上力量。可以說,日本海陸空武裝力量中,海上力量實力最強,對中國最具優勢。

  在中國海軍即將擁有更大、更好的戰艦之時,不妨回顧一下,2008年11月1日,以「昆崙山」號船塢登陸艦為旗艦的海軍艦艇編隊組成單橫隊,進行了環南中國海遠航訓練。當編隊航經距祖國大陸2000多公里外的我國疆域最南端——曾母暗沙時, 「昆崙山」艦隆重舉行了主權紀念碑的投放儀式,向世界莊嚴宣示了我南中國海洋國土的神聖主權。這也不禁使人遐想——未來「井岡山」艦,會在哪裡投放中國的主權紀念碑呢?

  空:志當存高遠

  當地時間1月27日下午1時40分,日本情報收集衛星「雷達4號」在南部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搭乘H2A火箭順利升空,搭載該火箭的還有一顆光學實驗衛星,能夠分辨地面尺寸約40厘米大的物體。據悉,日本將建立獨立於美國GPS系統之外的制導系統。當然,先於日本,中國的北斗系統早已初步完善。別以為這些在太空軌道上的玩意兒與釣魚島無關。即使是中國漁船,都依靠北斗導航。而日本也希望藉衛星24小時監控釣魚島。

  不僅如此,隨著釣魚島局勢的發展,日美先後派遣P-3C反潛巡邏機、E2C早期預警機、AWACS空中預警機等飛赴釣魚島附近海域非法巡航。日本有一下子派出8架F15戰鬥機跟蹤我海監運-12飛機的記錄。其神經緊張可見一斑,要知道運-12飛機不過是一架沒有任何武器的螺旋槳小飛機。

  釣魚島風雲際會,最容易引起擦槍走火的,不是海軍陸戰隊,不是船塢登陸艦,而是飛機。這也是為何日本號稱要對中國進入釣魚島領空飛機進行警告射擊後,希拉里立即給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打電話,稱這樣的行為是「stupid」(蠢蛋)。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阮次山直指:「在英文裡面通常如果要罵你愚蠢用foolish,她罵的是stupid,所以這個用語就很重了。」

  畢竟,飛機,特別是戰機的航速是非常快的,而且飛機會有單機行為,甚至誤打誤撞。比如海灣戰爭期間,就有美國導彈擊落英國飛機的蠢事發生。2001年中美也曾發生撞機事件。

  在房兵上校看來,在執行《日美安保條約》上,美國最不遺餘力做的,只能夠是情報支持。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據日本《產經新聞》1月18日報道,由於美國的P-3C巡邏機和C-130運輸機遭到中國戰機的「跟蹤」,美國空軍已在東海上空部署了AWACS預警機進行巡航。美軍在東海空域投入空中警戒管制機進行常規性巡邏,這還是第一次。

  不過,已經頗具現代化色彩的解放軍空軍,並不懼怕美國預警機以及美日戰機。同是1月1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王小謨,和鄭哲敏一同獲得中國最高科技獎。王小謨最振奮國人的一句話就是:「我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研製雷達,然後負責將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應用到預警機上,把設計變為現實。」

  2009年10月1日,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由王小謨主導研製的空警2000預警機作為領航機型,引領龐大機群,分秒不差飛過天安門廣場。中國預警機創造了世界預警機發展史上的9個第一,突破了100餘項關鍵技術,累計獲得重大專利近30項。一項項獨特的設計思路和集成創新,使我們的國產預警機成為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集成最複雜的機載信息化武器裝備。美國政府智囊團「詹姆斯敦基金會」評論稱:「中國採用相控陣雷達的預警機,比美國的E-3C整整領先一代!」

  1月26日,從西安閻良傳出好消息,國產大飛機運-20首飛成功。運-20今後最早投入應用的場合,肯定是大規模兵力投送。但對釣魚島這樣的外島、小型戰場,運-20飛機會否派上用場呢?回答是肯定的!起碼,更先進的預警機平台,將需要更大型飛得更高的飛行器!

  按照房兵上校所說:「像殲-20、大型航母、空警2000預警機這樣的現代化裝備,是一個大國必須要有的東西。比如美國的四代機F22,雖說是隱形戰機,可它的隱形性,主要在對付地面雷達探測上,如果我們的空警2000升空,在內陸就能探測到釣魚島上是否有飛機,哪怕是F22也逃不脫中國預警機的眼睛。」

  1月10日起,美國9架F22進駐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房兵認為,過不了多久,這9架飛機還是會轉場走人。「就是美軍也不敢長駐於此。另一方面,美國有一支F22編隊成軍,就會到沖繩駐紮一段時間,實地訓練了解情況後走人。再有新的編隊成軍,再這麼過一遍。」

  至於日本航空自衛隊的F15,在大多數中國軍事專家的眼裡,毫不足懼。因為美國賣給日本的F15,本身就消弱了攻擊能力,許多功能被卸載,是被拔了牙的老虎。像F15這樣水平的三代機,中國已經有自主生產的殲10、殲11,以及全天候多用途殲擊轟炸機殲轟7,在預警機的引領下,必將形成強大的戰力。

  值得關注的是,岸田文雄在本月中旬訪美期間,已經與美國商議購買4架F35戰鬥機的事宜。房兵透露,安倍下月訪美很可能會給奧巴馬帶去一份軍火大單,包括岸田訪美提及的總價值1168億日元(約合80億人民幣)的4架F35戰鬥機和在日本組裝的協議,以及總價值數百億日元的早期預警飛機的購買訂單。

  房兵揶揄道:「這些武器購買合同,無非日本小馬仔給美國老大的孝敬錢。如果日本人不掏腰包,也許美國只會安排安倍與奧巴馬合一張影,連會談的資格都沒有。」

  中國國防部新聞事務局1月27日發布消息證實,中國再次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預期目的。俄羅斯媒體評論,此系統超過美國愛國者系統。而中國也稱,這一試驗是防禦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中國人懂這個道理,美國人似乎也學過《孫子兵法》,不知道日本人會怎麼想。中美兩杠日本一橫2013年01月31日14:44新民周刊 我有話說(385人參與)

  「中美日三國關係,就如同一個大寫的『A』,中美是左右兩杠,日本是中間一橫。隨著中美關係的開合近疏,日本這個一橫,忽長忽短。」

  記者|姜浩峰

  時光荏苒,在新一代人企圖淡忘歷史的時候,釣魚島就像是豌豆姑娘那二十層床墊下的一粒豌豆,硌著了中日。而這粒「豌豆」,又是誰放的呢?

  三「山」來華

  1月28日至1月31日,白頭髮白眉毛的老人家村山富巿先生訪華。與這位日本前首相、日中友好協會名譽顧問同行的,是日中友協會長、自民黨前幹事長加藤紘一。兩位日本友人是應中日友好協會邀請對中國進行訪問的。

  村山先生是近來第三個引起關注的來華日本人。前兩個名字里恰恰也帶著「山」字。他們是2012年12月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期間訪華的鳩山由紀夫,以及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接見的山口那津男。三「山」訪華,身份不同,目的有近似之處卻不盡相同,中方在接待規格上,顯露出微妙的訊息。

  鳩山由紀夫,作為前政要,他代表著日本政壇的一股勢力。鳩山訪華也想會見習近平,卻沒見著。去年12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例行記者會上,只是表示關於鳩山訪華問題,請向中國人民外交學會了解具體事宜。洪磊同時指出中方同日本朝野各政黨、友好團體長期保持正常往來。這有利於雙方加強溝通,妥善處理問題,推動兩國關係健康發展。深圳衛視評論員陳冰認為,習近平不接見鳩山由紀夫,是給未來接見安倍留有空間。

  山口那津男,公明黨黨首。公明黨與自民黨現在日本政壇聯合執政。有媒體稱,山口來華,是自日本去年9月將釣魚島國有化中日關係遇冷後,中日間首個真正意義上的「接觸」。

  作為與日本自民黨聯合執政的公明黨黨首,本人又一直持對華友好態度,山口在華期間受到中國很高規格的接待。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李小林、中共中央聯絡部部長王家瑞和中國外交部部長楊潔篪都會見了山口。可見,從民間、黨際、政府三個層級,中國都願意與山口那津男做交流。

  而山口此行的目的,是為了完成再次擔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交代的一個任務——將安倍親筆信轉交給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故而,有日本媒體直呼山口是「郵差」。其實,在安倍手裡,山口是一枚「活子」——如與中國談得好,則山口可以說是代表了日本政府的態度,代表了執政聯盟的態度;如與中國談得不好,則山口只代表公明黨的態度,代表山口本人的態度。

  就在坊間紛紛猜測,習近平是否會接見山口,是否會收下安倍親筆信時,習近平接見了山口,並收下了信。安倍晉三在信中如此表示——「日中關係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兩國對亞太地區和世界和平發展承擔著共同責任。我願從大局出發,推動日中戰略互惠關係向前發展。」

  習近平則表示:新形勢下,我們要像兩國老一輩領導人那樣,體現出國家責任、政治智慧和歷史擔當,推動中日關係克服困難,繼續向前發展。日中間四個政治文件,是中日關係的「壓艙石」。

  如何看待「壓艙石」說?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高洪認為:「四個文件中的第二個文件是和平友好條約,其中提到的不使用武力、和平友好相處、相互不侵犯等內容在當前這個節點顯得尤其重要。」「有風浪的時候,不能動搖,這就是壓艙石的意義。如果說中日關係未來發展是一段航程的話,這四個文件就是用來保證其平穩行駛的基礎。」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對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沱生說。

  村山富市,一直對華友好。199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50周年紀念日,時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市發表談話,承認日本過去實行了錯誤的國策,走了戰爭道路,並表示,要深刻反省歷史、吸取歷史教訓,「必須把戰爭的悲慘告訴下一代,以便不再重犯過去的錯誤」。「村山談話」意義重大。2012年12月26日,日本新任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東京表示,日本新一屆政府將繼承「村山談話」。村山此次受中方特意邀請訪華的行程,也被媒體解讀為「向安倍提個醒」——防止企圖推翻「村山談話」的未來右傾化「安倍談話」發生!

  駐日機構未來亞洲研究會副會長王行虎認為,安倍政府剛剛上台,目前注重的是穩固政權,調和日本內部各派勢力。所以有時候不必太在意安倍說了些什麼,而應該在意安倍具體怎麼做。山口那津男來華,是安倍新政權成立後,日本執政黨內最高級別的政要訪華。有分析指出,在日本對華態度強硬之際,安倍派特使訪華,能否打破中日關係僵局,有待觀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日關係複雜,要做好長期博弈的準備。

  安倍是否訪美

  就在三「山」紛紛來華之際,日本新任外務大臣岸田文雄訪問了美國,並與美商議擬購買4架F35隱形戰機的天價合同。按照國防大學軍事教官房兵上校的話說:「這些軍購合同,是訂單還是禮單?如果安倍訪美前不買單,美國人可能只給安倍一個和奧巴馬合影的機會,連談話的機會都不會給他。」

  房兵此言是針對人民網1月18日轉載共同社消息時所說。消息稱:多名日美外交消息人士透露,在協調計劃於2月舉行的日美首腦會談時,美方要求日方在四個領域拿出「具體成果」,否則「兩國領導人會談後只合影留念沒有意義」,敦促日方做出決斷。

  據悉,這四個領域分別為:美軍普天間機場搬遷問題、日本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日本加入規定跨國婚姻破裂時子女去向的《海牙公約》以及放寬美國牛肉進口限制問題。

  對盯著釣魚島問題,時常舉起《日美安保協定》說事的安倍晉三來說,美國的態度,無疑是從太平洋東岸吹來了冷冷的風。特別是在日方號稱不惜動用警告射擊,打曳光彈對付中國釣魚島巡航飛機時,希拉里立即致電岸田文雄,稱這種行為是「stupid」(蠢蛋)。

  安倍晉三為何屢屢祭出《日美安保協定》呢?這還要從他的外祖父和父親說起。作為日本政治世家,安倍晉三的外祖父岸信介,是當年偽滿洲國臭名昭著的「五人幫」之一,人稱「滿洲之妖」。

  日本投降後,作為甲級戰犯的岸信介,被關在美軍設置的東京巢鴨監獄。其在1948年東條英機等7名甲級戰犯被處死的翌日獲釋。出獄後的岸信介曾在東京開設過一家公司,其成員大多是右翼人士以及被剝奪公職的政界人士。

  1952年岸信介被解除「整肅」,同年組織「日本再建同盟」。岸信介於1957年2月接任首相。任首相期間,就是他與美國簽訂了新的《日美安保條約》。雖然岸信介一再強調日美具有特殊關係,但對他的前任吉田茂與美國簽訂的舊版《日美安保條約》,岸信介相當不滿,認為無法提升日本本身的軍力。下台後的岸信介並沒有放棄對華的強硬政策,他還是製造「兩個中國」的積極分子。1969年,台灣當局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開始動搖,當時,聯合國開始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入會問題。岸信介想說服蔣介石設法讓「中華民國」留在聯合國,因此秘訪台灣。

  安倍晉三於1982年28歲時,出任其父親安倍晉太郎的秘書官,由此步入政壇。對於安倍持新保守主義的國家觀,希望修改「由美國佔領軍制定的《憲法》」等言論,日本《新華僑報》的總編輯蔣豐一點也不覺得詫異。這位身在日本的華人稱:「從小生長在岸信介這樣家庭,耳濡目染給安倍怎樣的熏陶,可想而知。」

  在房兵看來,日本就是美國的馬仔。「中美日三國關係,就如同一個大寫的『A』,中美是左右兩杠,日本是中間一橫。隨著中美關係的開合近疏,日本這個一橫,忽長忽短。」房兵說,「安倍借著美國重返亞太戰略東移,想向中國『搭車漲價』,造勢突破和平憲法。」

  可安倍上任後,既沒有實現訪美,也沒有空間訪華,與俄羅斯、韓國也有島嶼爭端,導致他首個外訪行程去往東南亞,把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作為外訪首站,企圖通過介入南海問題,拉攏東南亞一些國家與中國對抗。甚至老調重彈他昔日賣不出去的狗皮膏藥——「自由繁榮之弧」。

  香港《大公報》如此評價「自由與繁榮之弧」——「早已過氣的概念,是七年前安倍任首相時致力推動的一項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空想。這一構想的實質就是,聯合與日本擁有「相同價值觀」的國家,建立一條從東南亞經南亞至東歐的『弧線』,包圍歐亞大陸,圍堵中國。……有關國家聽到後,也一笑了之,並未當真。安倍內閣推銷新構想雖然費了不少勁,但最終一事無成,『弧』沒畫出來,連烏紗帽也沒保住。隨著安倍下台,『自由與繁榮之弧』也被扔進垃圾堆。」

  香港國際問題觀察家施君玉甚至揶揄道,當年日本給他國帶來的那場人間浩劫,名為「大東亞共榮圈」。「圈」也好,「弧」也好,日本從來就沒有也不可能畫得圓滿。這條註定失敗的「弧線」不會給日本帶來「自由」、「繁榮」,只會令其加速衰落。

  戰火會點燃嗎

  「每當日本經濟規模被中國超過,日本國內就很不舒服,感到壓力。」中國社科院海疆問題研究專家王曉鵬告訴《新民周刊》,「2010年,日本經濟世界第二的位置被中國取代,日本國內不知道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國民內部充滿困惑。」

  事實上,從歷史上看,洋務運動後有所起色的清政府,在1894年被日本拖入戰火,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馬關條約》使得中國將台灣島,以及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賠償的白銀更令日本經濟起飛、擴軍備戰有了本錢。而20世紀日本的侵華戰爭,正是在北伐之後張學良改旗易幟,中國實現名義上的統一後。1927年到1937年,被國民政府稱為「黃金十年」。日本又一次覺得可能被中國超越,按耐不住的朝野上下最終一致侵華。

  王曉鵬向《新民周刊》表示:「釣魚島問題,無論是維權也好,對外宣傳也好,都要有接續性措施,而不是一個單純性的對日本的行為。十八大提出海洋強國的戰略,其中有40字涉及開創海洋強國的目標。比如唯一一句定語——『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

  至於日本民主黨和新近上台的自民黨,對釣魚島的目標比較泛政治化。比如民主黨野田佳彥任首相時,提出釣魚島國有化,是希望將島嶼牢牢掌握在政府手裡。安倍上任後,面臨7月份的參議院選舉,此際提出釣魚島有人化,要常駐公務員。王曉鵬認為,安倍派出山口那津男與華對話,作為首相不親自來華,而做出外交領域較少見的遞親筆信之事,都是服務於參議院選舉。

  在訪華前的1月21日,山口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了對於釣魚島問題的看法,稱「釣魚島問題現在仍然難以解決,冷卻化處理依舊是當下最好的選擇」。即主張應擱置釣魚島主權問題。

  然而,已經保持住一定的釣魚島維權節奏的中國,在海疆上必將進一步固化常態化執守,仍將進行海空一體化巡航。按照王曉鵬的理解:「他來談,可以談。談談總比打打好,可中國已經做好文攻武備的準備。文攻,指的是加強外交工作,強化宣傳力度,而不僅僅是傳統外交的力量。中國甚至會發揮公共外交的力量。至於武備方面,軍隊的力量,是解決釣魚島問題的根本保障。只有不打折扣地去提高戰備能力,做好登島登岸海上作戰的一切準備,才能維護海疆。」

  房兵分析美國會如何應用《日美安保條約》:「所謂美國參與釣魚島之戰,安倍拋出的是《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比如發生狀況後,美軍具體會採取什麼行動?條約並未說明。按照國際慣例,戰爭有三種——一是較大的戰爭,比如中國和美國直接打過的朝鮮戰爭;二是地區衝突,比如中蘇珍寶島之戰;還有就是有針對性的實彈演習。如果不是日本真的遭到他國侵略,而是日本去惹事,先開第一槍,美國會為日本這個踩在腳下的戰敗國打仗嗎?」

  何況,釣魚島爭端被挑起來,本來就是美國在後面挑事。2011年12月,時任日本首相的野田佳彥應溫家寶總理之邀訪華,與中國領導人達成了購買中國國債的協議。這也是日本政府首次購買中國的國債,第一次購買額為100億日元。日本政府當時決定將中國國債納入其外匯儲備,部分原因是日本想看到人民幣「國際化」。

  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2012年2月19日在中南海會見時任日本財務大臣安住淳時,雙方表示將在貿易本幣結算方面進行積極探索。換言之,今後中日兩國貿易,不需要美元結算了!

  2012年5月13日,第五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韓國總統李明博與時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出席會議。三國領導人同意年內正式啟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並見證簽署中日韓投資協定。換言之,東亞三國在經濟上可能不帶美國玩了!

  於是,美國才啟動了釣魚島。於是,有了2012年四五月間,時任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要求登上釣魚島,以及之後野田佳彥拋出釣魚島國有化論調。釣魚島,這小小的列嶼,就如同豌豆姑娘那二十層床墊下的一粒豌豆,硌著了中日。而這粒「豌豆」,恰恰是美國放的。

  希拉里一再表示,對釣魚島最終的主權歸屬美國不做判斷,可又表示日本擁有行政管轄權。讓中日兩國不要走得太近,卻又打不起來,才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美國的利益。日美自由貿易區不容他人染指,才是美國能壓榨日本的最大戰略利益!

  山口那津男1月25日晚回到東京,在羽田機場,他向記者表示,通過這次訪問,將兩國關係向前推進了一步,今後要積極實現兩國首腦會談。看來,中日之間的事,還得中日來談,畢竟兩國古往今來未來,都是比鄰。

  鏈接

  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以來,雙方已簽署四個政治文件。分別是1972年恢復邦交時發表的《中日兩國關於恢復邦交正常化的聯合聲明》、1978年兩國簽署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98年雙方發表《中日聯合宣言》及2008年兩國發表的《關於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後3·11日本:政局危機重重2013年01月31日14:44新民周刊 我有話說(385人參與)

  不久之後,安倍可能將再次踏上美國「破冰之旅」,但是,這次與上次一樣,不是他自己想去,而是在中美合作格局下,應美國要求而去。

  撰稿|劉 迪

  每一個國家,都有其特定歷史區分。對日本來說,2011年3·11巨震,日本史翻開新的一頁。有學者斷言,日本史從此可分為「3·11前」和「3·11後」。我們這一代人,因身處這一時代,也許無法宏觀敘述整個歷史變遷,但許多細微的現象,讓我們漸漸感到,日本社會逐漸向保守化發展。這種改變的未來方向,也許我們無法預知。

  震後日本

  驚天巨震、海嘯與令人莫名恐懼的核泄,深刻影響了這個時代、這個國家。近兩年來,經濟蕭條、外交困局、政治混亂交織,造成民眾政治信任度降低。當然,這種現象不是始於今日。2008年2月21日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以japan(日本)與pain(痛)兩片語成japain一詞。今天的日本,其社會面臨怎樣的問題?高齡少子化、巨額國債困擾著這個國家,這種問題與時俱進。日本的未來究竟如何?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依田憙家認為,「儘管日本社會存在深刻的問題,但是,它目前面臨的問題是政治危機,而非國家體制危機。」

  依田憙家是日本著名的史學家。他是中日學術交流先驅,擁有眾多來自中國的門下,他有5部著作被譯成中文。他近日在接受筆者訪問時,首先評價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的中國訪問。他認為,公明黨代表山口那津男訪華,是在鳩山訪華之後。在改善中日關係方面,可以說鳩山做了先驅。山口訪華,是在這個延長線的一個事例。因此,應該給予正面的評價。儘管如此,依田先生說,「從修補中日兩國關係角度看,山口訪華仍值得歡迎」。

  那麼,在中日關係方面,依田先生認為:「日本與中國都認為,雙邊關係都是重要的關係。儘管在領土問題上,兩國都擁有各自主張。這種主張不會改變,但對兩國來說,最重要的是,不要讓這種主張波及兩國關係的其他領域。」他說,「日中雙方,都難以改變各自的主張,但重要的是要維持和平發展。」

  依田先生說,現代國家幾乎都存在邊境爭議,例如美國與加拿大存在領土糾紛,但是這種邊境爭端沒有影響美國與加拿大的關係。這是為什麼呢?他強調說,「問題的關鍵,是不要讓這種主張擴大、影響到其他領域的關係」。因此,在釣魚島問題上,儘管兩國在內部存在各種主張,雙方都沒辦法撤回主張,但要努力不讓這種爭論影響到其他領域。

  關於如何保持中日雙邊關係穩定的問題,依田先生說,「兩國都存在各自的問題,從外部環境看,國際上也存在不同的背景,但兩國應該引導雙方關係向和平方向發展。兩國國際關係不應受到國內或國際關係變化的影響,將來,兩國內部情況或外部條件還可能發生各種變化,不要讓這種變化影響到兩國關係。要友好。」

  有媒體認為,中日關係已退回到40年前。媒體不敢講真話。政治家也不敢講真話。媒體喜歡講硬話、狠話、大話。到處聽到的都是套話。依田憙家先生說:「我的專業是歷史學,歷史學研究者根據實際資料進行客觀研究,提出客觀意見。關於侵略中國、關於南京大屠殺,日本史學家已通過客觀研究確認了這些事實。日本歷史學者根據實際資料、教科書,把侵略中國問題、南京大屠殺問題寫入教科書,同時,兩國研究之間,也交換意見,友好交流。」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伊藤忠商事董事石田護。他是國際經濟評論家,如今每年要多次前往中國,在吉林大學、北京城市大學講授國際金融學。1月28日,筆者在明治大學見到他時,他直言對山口訪華之行表示欣慰。他說,日本國民支持安倍,但並非支持他的對外政策,因為對外政策從未成為日本選舉的爭論焦點。自民黨只所以上台實在是因為民主黨做得太差。

  以前,石田先生曾深入研究歐盟問題,他認為,通過建築設盟大廈,歐洲實現了和平,但對亞洲來說,只能走自己的路。這是因為,亞洲國家普遍存在互不信任。作為金融學家,他認為亞洲可以通過金融合作的方法,建設東亞共同體。在他看來,日中之間,還有很多事情可做。日中貨幣互換就是其中一項,他認為這種實務性合作意義很大。

  對於安倍已經出台的經濟政策,石田先生並不看好。他認為,在景氣下降時,發達國家均以寬鬆金融政策、財政政策對應內需不足以及出口競爭力下降,但這兩種方法都無法奏效。他對於目前安倍的經濟景氣對策表示擔憂,因為這樣可能導致日本國債信用評價下降。

  戰爭將至?

  去年歲末,筆者偶遇日本政府官廳人員,他們說,日本學生訪問官廳,問的一個問題讓他吃驚:中國是否將會攻打九州。今年新年伊始,筆者在一中國留學生聚會上,也碰到類似問題。那些中國學生憂心忡忡地問他,「中日是否會開戰」。這說明,中日關係緊張,已波及到兩國學生的日常思考。據去年9月的一個調查,50%的中國人和30%的日本人相信,中日東海軍事衝突將可能爆發。

  看來,西方國際政治學的影響不可小覷。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米爾斯·海默認為,大國崛起必然發生衝突。這是何種邏輯?霸權者擔心霸權被剝奪?那麼「中國崛起」如何破除這種悲觀的理論?如何向人們解釋今天這個時代?

  首先,戰後日本高速增長及今日的和平生活,來自和平環境、和平憲法。和平發展是中國最大的利益,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的成功源自和平發展,今後中國夢的實現,也必然依靠和平。十八大報告中就提出了「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的國策。不過,中國的這一和平聲音似乎沒有傳到日本。

  這段時間,對很多在日華人來說,最大的感受是日本社會氣氛壓抑。而對於在中國的日本人而言,他們的感覺也好不了多少。那麼如何改善兩國關係?日本媒體在尋找蛛絲馬跡,想找到兩國關係改善的跡象。日前中國的《經濟日報》頒發了一個經濟類獎,其中有日本人名列其中。對此,有日本媒體認為,這是中國對日態度緩和的跡象。去年年底,早稻田大學的中日學生自發組織起來,研究中日兩國關係現狀及問題。在東京都多摩地區,某大學的中國留學生舉辦了面向日本市民的義塾,教授中文。學員中有高中生、公司職員、退休老人等等。他們的感覺是,這些中國學生很親切。

  這些天,筆者以民族主義的話題在中日學者中間做了個小型調研。中國學者認為,這20年來,日本GDP未增長,民眾不滿增加,日本媒體製造出日本國、日本人被侮辱的氣氛。日本保守政治家則依靠煽動民族主義維持政權。另一方,日本學者則認為,目前中國民族主義異常高漲,需要抑制。有人把中日對立及惡化原因歸為媒體、政府的自我中心。媒體依靠渲染危機、製造敵人才能銷售,政府也才能維持政權的凝聚力。

  日前,在日本的一個研討會上,遇到一知名中國問題專家,他對我嘆息道,中日關係的恢復可能要用10年。他的理由很簡單,中日關係正在遇到結構性不適應。這就是中國GDP剛剛超過日本,引發近代以來東亞格局發生根本變化,日本對此無法適應。今後,中國繼續發展,到2020年GDP實現倍增,而發展瓶頸也隨之克服,社會發展進入平穩時期。同時,日本也需一個較長的自我調整時間。

  低調的研究所

  2013年1月28日14時,東京都神保町某建築物四層,「中日關係研究會」開會。這是「日本研究所」主辦的會議,每月一次。該所採用會員制,成員多為教授、前駐外大使、媒體人、國會議員及跨國公司骨幹。該所創立於10年前,名為「日本研究所」,其實主要討論中日關係問題。參加者90%以上是日本人,也有若干中國人。這天參加者20多人,會議室狹仄,已顯擁擠。

  所長是中國人,日本出生,曾回國長期學習、工作。他準備了4頁A4提綱,主要介紹去年12月以來中國政治、外交動向及各媒體刊載的中國國際戰略、中日關係論文提要。報告分「對日關係論點」和「對美關係論點」兩部分,前一題目有分「山口委員長訪華以前論點」、「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山口」。後一題目分「中國對美國的嚴厲批評」、「美國對華雙重態度及政策」、「今後美中關係展望」。所長的報告持續了一小時,接下來便是成員提問。

  這天,議論熱點是公明黨首山口那津男攜安倍親筆信訪華,並得到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接見。台下提問踴躍,不少人並不是問問題,而是發表自己的評論。與前幾次會議相比,這次會議的氣氛緩和,也許因為大家看到了中日關係改善的一絲光明。一些成員對報告提及的某中國專家提倡「中國模式」的論文並不贊成。此外,也有成員對報告所涉習近平反腐「既打蒼蠅,也打老虎」的主張,大家也很感興趣。

  第二位報告人也準備了3頁A4提綱,另附一頁圖表。此外他還提供了三篇有關中國軍事問題的報刊論文複印。他的報告題目是「日中軍事關係的緊張及其走向——不惑的迷走」。「迷走」在日文中意為「因失控而橫衝直撞」。

  報告人是日本屈指可數的中國軍事研究家。他說,受所長委託時,他感到很沉重,但山口委員長訪華,這讓形勢開始向改善的方向轉移。他的報告分5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他提出是中國破壞了「擱置論」,證據之一是1992年中國領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在這部分,他分析中國採取強硬姿態的目的有三種可能。一是名副其實劃歸中國領土,再是獲得名義上領有權,但不實效控制,三是在擱置爭議框架下確保中方優勢地位。這個專家認為,第三種可能較大。

  第二部分題目為「作為背景的日本存在的中國威脅認識與疑慮」。報告人指出,在日方看,中國威脅要素包括核導強化、反艦彈道導彈開發、攻擊型航母建設、第五代戰機研製、網路攻擊能力開發、「三戰(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實施等。在第四部分,報告人指出,中日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雖然較低,但卻不排除第一線人員自控能力較差時出現擦槍走火。他說,中日海監船距離小於50米,很容易出現衝撞。

  在美國壓力下

  2012年,中日貿易額下降3.9%。其中,我國對日本出口僅增長了2.3%,自日本的進口下降了8.6%。日本降為中國第五大貿易夥伴,低於東南亞。

  1月28日,在日本研究所會議上,有一會員說,安倍外交開局就很失敗,先是要去美國,美國人說沒空,又去了東南亞三國。沒有去中國,失去了緩和日中關係的良機。他說,「明眼人都知道,奧巴馬再忙,安排一兩個小時的會見總是有時間的。奧巴馬不見,就是對安倍的政治傾向不滿、擔心。」

  安倍政權提倡的「普遍價值」外交開局不利,原因乃其政治方針內部存在矛盾。他在第一次擔任首相時即提出「擺脫戰後體制」的口號,但正是這個「戰後體制」消除了軍國主義體制,塑造了戰後日本民主政治的基礎。如果安倍政權在國內去除戰後民主政治的基礎,但卻聲稱在國際上推行包括自由、民主、基本人權與法治的價值觀外交,這種態度的誠實性令人懷疑。從軍慰安婦問題,在美國以及其他盟國看來,是一個踐踏基本人權的問題,如果安倍踏破這條底線,日美就不能存在同盟的基礎。

  1月28日,某日中友好7團體負責人告訴筆者,1月26日《華盛頓郵報》社論建議日本承認擱置論,這是對安倍政權的重大打擊。他說,雖然目前對日中關係還不能樂觀,但不久之後,安倍可能將再次踏上「破冰之旅」,但是,這次與上次一樣,不是他自己想去,而是在中美合作格局下,應美國要求而去。中日兩國人民也互相隔膜了

  新聞媒體始終是中日兩國國民了解彼此的最主要渠道。正是由於兩國媒體的選擇性報道,導致兩國民眾對彼此產生較大的認識差距。

  記者|邵樂韻

  計劃有變

  如果公司在華投資計劃不變的話,黃棟(化名)原本今年能被派回上海工作。「但現在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了,我們公司把廣州和武漢工廠的一部分設備搬去了越南,老闆說今年不在中國進行新的投資。」

  黃棟所在的公司是日本一家跨國集團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是電路板的設計、製造及銷售,全球員工規模約1萬人。該公司在中國上海設有營業廳,在武漢和廣州投建了工廠,其中武漢工廠是全球8家工廠中規模最大的。

  去年10月釣魚島事件升級,中國多地爆發涉日抗議遊行,工廠不得不停工。緊張氣氛下,日本公司決策者開始重新思考海外投資計劃。設備轉移是應對措施之一,「日本工廠都抱團,原先武漢、廣州周圍有很多日本廠,我們的產品直接可以運到隔壁;現在要從越南運進來。」雖說東南亞國家的人力成本優勢正在凸顯,但公司不免要承擔些運輸成本。

  第二個變化是,「本來要在上海擴大業務規模、成立設計部的,現在優先考慮台灣了。」19歲赴日留學並工作的黃棟,現在日本生活已經9年,他估計下一站工作地會是台灣。

  去年中國涉日遊行期間,黃棟的公司曾向員工們下發文件,安全起見,讓要去中國的日本人「自肅」——能不去就先別去。年底,黃棟回上海舉辦婚禮,3個日本上級領導「很給面子」地專程來滬道賀。雖然相對於9、10月份,國內的反日情緒高潮已經過去,但黃棟多少還是擔心安全問題,領導在滬遊玩期間,他請了朋友幫忙陪同。

  除此之外,黃棟倒並未覺得日常生活中與日本同事或朋友的交流有什麼不同,他們之間也不討論釣魚島問題。「日本人比較含蓄,不會討論讓對方可能覺得尷尬的問題。」

  像黃棟的僱主那樣考慮並實施在華業務縮減的日本公司不在少數。路透社去年11月進行的企業調查顯示,中日因釣魚島爭議而導致緊張情勢升級之後,約有四分之一的日本製造商正重新思考中國的投資計劃。

  雖然根據日本財務省的數據,日本對中國的凈外商直接投資(FDI)在2011年增長了60%至創紀錄的1萬億日元,但日本企業正逐漸擴大運用東南亞作為替代的生產基地,以降低其所面臨的中國風險,投資方向也已經從最初的加工製造業擴大到汽車製造業和商業和餐飲業。日本央行國際收支統計顯示,2012年第二季度日本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同比增加約3800億日元(約合296億元人民幣),超過對華投資的約3000億日元。

  緬甸是日本政府和企業最為積極關注的對象之一。今年初,日本副首相兼財務相麻生太郎海外之行首赴緬甸,宣布免除緬甸拖欠的5000億日元債務中的約3000億,其餘的2000億則將通過日本的銀行以融資形式解決,日本政府還計劃通過日元貸款支援緬甸的電力、公路及下水道等基礎設施建設。

  《日本經濟新聞》稱,日本之所以決定早日重啟向緬甸提供貸款,主要緣於該國豐富的天然資源及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日本政府希望藉此促進日本企業進軍這一「東南亞最後的處女地」。

  《華爾街日報》則分析,日本重新進入緬甸市場的速度和決心反映了日本官員在面對中日持續的領土爭端時對日本經濟前景的擔憂加劇。過去兩個季度以來,日本經濟持續萎縮,由於出口發動機停轉,日本已經陷入月度貿易逆差的境地。

  按照一位負責貿易的日本高官的說法:「我們沒有放棄中國市場。但是許多東南亞經濟體如泰國、越南和緬甸都有著相當大的人口和很大的消費市場。我們需要儘可能多的選擇。」

  一名在柬埔寨一經濟園區中擔任主管的日本人稱,2010年中國發生反日抗議事件後,日本企業對在柬埔寨從事生產的興趣升溫;去年9月中國出現新一波反日活動,日企對柬埔寨的興緻再度激增。

  汽車產業是中日貿易遇冷中「受凍」較嚴重的。近日,廣州市經貿委主任王旭東透露,自去年中日釣魚島問題爆發以來,以日系汽車為主的廣州汽車產業產值同比下降6.3%,整車產值減少300億人民幣、汽車全產業鏈產值減少450億元。廣州有三大日系車企紮根:廣州本田、廣汽豐田和東風日產。其中,對華依賴程度最高的日產2012年9月在華銷量(不含進口車)同比大幅下降34.6%。

  一方面,廣州準備在未來加大自主品牌汽車研發,提高合資品牌汽車國產化率,並考慮引進其他品牌;另一方面,日本汽車企業也加快在東南亞國家的投資步伐。本田汽車和鈴木汽車去年宣布在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印尼有重大擴張計劃;豐田汽車考慮在印尼興建第三座汽車工廠,其目標是當地年產量增加兩倍至30萬輛;日產汽車把泰國視為在亞太區域的重要布點,擴大投資興建第二個生產工廠。日產汽車執行副總裁西川廣人表示看好泰國的成長前景,同時他也強調,日產在華業務情況正日漸好轉:「雖然中國經濟正在放緩,但仍在成長,且是我們極重要的市場。」

  友好邦交中的波折

  不光是企業遭遇了寒流,日本政府宣布購島後,中日官方及民間的文化、體育、旅遊等交流均面臨停擺危機。

  日本旅遊業明顯感到中國遊客的熱情驟減。日本國土交通省觀光廳統計,2012年6月到8月,中國赴日遊客較2010年同期均保持兩成以上的增長。但9月日本進行所謂「國有化」釣魚島之後,情況急轉直下,當月中國赴日遊客較2010年同期減少10.1%。

  回顧中日民間友好往來的開創,眼下的寒意或許令人唏噓。2002年逢中日民間友好交流5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中華日本學會會長劉德有在紀念講話中曾提到中日首個民間貿易簽訂的由來:

  1952年春天,日本三位國會議員——參議員高良富和眾議員帆足計、宮腰喜助訪華。由於當時中日兩國處於隔絕狀態,兩國人民還不可能直接往來。日本政府不準日本公民到「共產圈國家」,對於那些自行設法來華者,回國後還要以違反「簽證法」加以追究。高良富等人拿著去法國的簽證,先取道巴黎前往莫斯科參加了國際經濟會議,然後毅然決定接受中方邀請,冒險繞道訪華,並在中國簽署了第一個中日民間貿易協定。儘管它所規定的往返金額才不過3000萬英鎊,但這一協定在中日關係史上留下了開創性的業績,那三位日本友人也成為開拓中日友好處女地的先行者。

  從上世紀50年代中日有識之士相互接觸,到1972年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過程中不乏周折。中日民間第四次貿易協定談判始於1956年10月,但由於當時日本政府的阻撓,到1958年3月才算達成協議,同意互設貿易辦事處,允許使用密碼電報通信,並可在常駐機構建築物上懸掛國旗。

  然而墨跡未乾,日本岸信介內閣公開出面反對。因此,簽了字的協定不但未能執行,而且不久還發生了日本暴徒撕毀中國國旗的「長崎國旗事件」。此事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為了嚴重抗議日本內閣敵視中國人民的行徑,中國採取了相應措施,兩國的民間往來幾乎全部停止。這引起了日本朝野的強烈震動。

  日本貿易界、文化界的新老友好人士以及有遠見的政治家為克服中日關係出現的危機,紛紛行動起來。長崎事件發生後,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內有識之士松村謙三、高碕達之助在逆流中力挽狂瀾,做出了順應時代潮流、符合人民心愿的有益貢獻。

  松村謙三於1959年和1962年相繼訪華。中國總理周恩來與他多次進行會談,探討如何謀求實現中日關係正常化的道路。高碕達之助1962年在松村謙三回國後不久,率經濟界代表團訪華,並與中方簽署了著名的「廖承志、高碕備忘錄貿易」備忘錄,被稱為是一個「劃時期的成果」。

  1964年4月,松村謙三率團再次訪華,與中方換文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決定廖承志辦事處和高碕辦事處互派代表在對方首都設立常駐的聯絡辦事處;二是決定中日雙方互派常駐記者。這成為中日關係有民間往來發展到半官半民階段的重要標誌。

  民間先行、以民促官的結果,使中日關係「水到渠成」,最後實現了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29日,中國總理周恩來、外交部長姬鵬飛和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外務大臣大平正芳在北京簽署《中日聯合聲明》,揭開了兩國關係史上新的一頁。

  40多年來,中日關係也經歷過數度結冰、融冰。2001—2005年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5次參拜靖國神社,中日關係陷入僵局。2006年9月,安倍晉三就任日本首相,10月就把出訪首站放在中國,打破僵局,當時被媒體稱為「破冰之旅」。2007年4月,中國總理溫家寶應邀訪日,開展「融冰之旅」。同年12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訪華,溫家寶賦詩「常憶融冰旅,梅花瑞雪兆新歲,明年春更好」,媒體紛紛將「迎春之旅」作為新聞標題。

  然而當年那個破冰的安倍,今次再度上台,似乎態度截然相反。中日關係因釣魚島問題急轉直下,連公交車上的大媽們都要議上兩句「擦槍走火」的可能性。

  1月22日,日本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攜安倍晉三的親筆信抵達中國訪問。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山口。該消息在日本國內立即引起高度關注,日本各大媒體均大幅報道了此次會見的相關情況。

  原日本《周刊現代》副主編近藤大介與多位日本政壇要人熟識,他在25日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稱,才打電話給安倍的一名部下,對方說很意外習近平接見了山口。日本公明黨是當下安倍政權的聯合執政黨,其政治決策將直接影響自民黨的判斷。在公明黨歷史上,其創始人池田大作是中日建交的推動者,一生致力於中日友好。

  「公明黨在1972年中日邦交時,就是日本自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之間溝通的橋樑。公明黨和中國共產黨有半個世紀的交流歷史,互相信賴關係比自民黨更強。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與山口的會見,我覺得對打破僵局有幫助。」近藤表示。

  他預計,接下來中日關係會有緩和的可能。從時間上看,2月份是中國的春節,而1月底到3月底是日本國會最忙的時期,預算委員會要制定新一年的財政預算。

  中日民間的認知差距

  山口的「信件破冰」效果幾何仍有待觀察。但從民間調查來看,中日兩國民眾的相互好感度已經陷入低谷。

  2012年6月,在釣魚島矛盾激化之前,日本非營利民間團體「言論NPO」和中國英文報紙《China Daily》共同實施的輿論調查(日本的受訪者有1000人,中國有1627人)顯示,84.3%的日本人回答對中國「印象不好」,比上年增加了6個百分點,創下2005年調查開始以來的新高。另一方面,64.5%的中國人回答對日本「印象不好」,將其理由歸結為歷史認識問題者最多;也有很多人回答日本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態度強硬,約佔40%——如果在目前的中日關係狀態下再做一次調查,數據恐更加不容樂觀。

  黃棟說,雖然沒有日本人跟他討論過尷尬話題,但人家心裡未必沒想法,網上論壇就有直觀的反映。「看人群的啦,去2ch那種網站看很多言論是罵中國、韓國的。」在日本某媒體工作的中國人小皮告訴記者。2ch是日本的一個大型論壇,混跡於此的網民各色各樣,有學者職員、宅男宅女,也有右翼狂人、溫和鴿派,日訪問量超過1000萬人次,類似於中國國內的天涯、寬頻山等。正因為發帖門檻低,又可以匿名留言,所以排華和排韓的言論層出不窮。懂日語的中國網友曾就釣魚島相關話題從2ch網站摘譯過一些日本網民的評論。

  小皮覺得,這也就是網上發泄而已。「對於日本普通民眾來說,不大關心這個(釣魚島),他們關心增稅不增稅之類的。即便是中國反日遊行那會,日本的民眾也不會遷怒到在日華人身上。」

  本月初,日本雜誌《周刊文春》刊登了一篇題為《現代「媚中派」人名辭典》的文章,列舉了日本政、經、娛樂、文化各界的對華友好人士,但冠以「媚中派」之稱。前副首相岡田克也、娛樂女星酒井法子、優衣庫行政總裁柳井正、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米倉弘昌等均榜上有名。

  「我也曾經被說成『媚中派』。」長期以來一直努力促進中日友好的近藤大介對此一笑了之。「日本媒體完全是商業化運作,中國發生反日遊行後,日本媒體一報道,日本民間對中國的反感度也提高了,報紙、雜誌在釣魚島問題上越批評中國就越賣得好。」

  近藤認為,安倍上台以來在釣魚島問題上保持強硬有兩個理由,一是顧及7月份的參議院選舉,「不強硬的話,自民黨可能會輸」;二是顧及黨內權力鬥爭,安倍和自民黨幹事長石破茂關係不和,「安倍妥協的話,石破茂會批評安倍」——就在山口抵京的當日,石破茂發表了與山口的「信件破冰」針鋒相對的言論,表示「尖閣諸島是我國固有領土,根本不存在擱置的理由。」

  近藤進一步表示,雖然日本各黨派內也有親華派、知華派人士,比如日本民主黨黨首海江田萬里(其名字中的「萬里」源自中國萬里長城)等,但他們近來也不敢發聲,怕對7月份的選舉不利。

  不過這幾天,日本媒體在釣魚島問題上相對安靜了些,關注點轉向安倍的重振經濟政策。日本《讀賣新聞》1月11日至13日針對日本國內的1074名受訪者進行的民調結果顯示,安倍內閣因為經濟政策而獲得68%的高支持率。

  另外,美國參議院1月24日舉行新一任國務卿提名聽證會,即將接替希拉里·柯林頓的候任國務卿克里在會上表示,將中國視為合作夥伴而非敵手。這一條消息也登上日本媒體的頭版頭條,近藤認為,這讓依賴美國軍事保護的日本大受打擊,肯定會影響日本政客的論調。

  其實從近8年來NPO和《中國日報》進行的中日關係輿論調查來看,新聞媒體始終是中日兩國國民了解彼此的最主要渠道。在2012年的調查中,中方分別有84.3%的普通公眾和81.7%的學生教師認為,新聞媒體是他們了解日本的最重要的渠道。持相同觀點的日方公眾的比例為96.3%和知識分子為82.5%。

  中國學者曾以2005年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引起中國涉日遊行為例,分析日本民眾對中國的認識差距,認為導致日本民眾對中國認識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於媒體。當時,日本五大報紙(朝日新聞、每日新聞、日經新聞、讀賣新聞及產經新聞)關注了中國涉日遊行中的過激行為,同時將涉日遊行與中國國內狀況相關聯。結果導致日本民眾對涉日遊行的看法是:第一,多數日本人認為,中國反日情緒高漲,主要是由於中國的國內狀況和中國政府對遊行的反應。第二,涉日遊行中一小部分人的過激行為被媒體擴大化,受眾產生錯覺,而沒有充分思考多數中國人參加這次涉日遊行的目的。

  另據NPO和《中國日報》、北京大學於2005年進行的民意調查,85.2%的日本國民沒有來過中國,80.3%不曾結識中國人,了解中國主要從日本的新聞媒體,最常參考的是電視(78.1%)和報紙(12.6%)。反之亦然,98.6%的中國受訪者沒有去過日本,88.6%的人不曾結識日本人。他們了解日本和中日關係主要依靠中國的新聞媒體(90.4%)、中國的教科書、影視作品(54.0%),以及其他中國人的評論(39%)等。

  最近,朝日新聞中文網的新浪官方微博就轉了這麼一個段子:有一個日本人來中國旅遊,第一站到了浙江,他找了一個當地導遊,給了3000塊錢,說他祖上戰死中國,要求導遊帶他去國內日本人傷亡最慘烈的地方祭拜,導遊收錢後帶日本人花300錢塊包了輛車,一個小時後告訴日本人到了,日本人下車一看:橫店影視城。


推薦閱讀:

【中日對照】走進日本——子供文化(轉滬江)
調查顯示中日民眾對對方國家好感度降至新低
中日韓政府「三公消費」大對比:刺激太大官員不宜
釣魚島之爭會否引發中日「經濟戰」
這才是中日關係的本質 國人一定要警惕(2)

TAG:戰爭 | 飛機 | 釣魚島 | 中日 | 釣魚 | 擔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