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聞 | 回歸儀式定在室內,有一個特殊原因
撰文| 邢穎
坐落於維多利亞港岸邊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是香港的地標之一。二十年前的雨夜,在這裡舉行的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1997年6月30日晚,緊鄰維多利亞港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燈火輝煌。當時針指向次日凌晨的0時0分,國歌準時奏響,國旗隨之飄揚。
身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現場的趙秉欣熱淚盈眶,也長舒了一口氣。擔任全國人大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簡稱「籌委會」)委員的他,為了交接儀式和特區慶典,連著三天只睡兩三個小時。而據他回憶,這場世界矚目的典禮的籌備過程中,傾注了從上至下數不清人的心血。
「我們提出不要讓大家淋雨」
「我今年80了,很多事情一時想不起來,但是看畫冊能引起我的回憶」,今年6月22日,在北京萬壽路的家中,趙秉欣拿出國務院港澳辦編撰的香港回歸紀念畫冊。
畫冊第一頁是交接儀式的全景圖。據趙秉欣回憶,這個容納了4000名中外嘉賓的大會堂在它被選為交接儀式場地之前,中英雙方經過了一番協商。
△趙秉欣
「開始英方主張在廣場舉行,能容納一萬人。我們則主張在室內,一是考慮安全,二是考慮到氣候。為此請氣象專家查了香港之前20年的氣象記錄,統計規律顯示,這天會下雨。我們提出不要讓大家淋雨這個理由,英方就同意在室內進行了。另外,在室內,還有另一個選擇,紅磡體育場,但是那裡地上地下交通特別發達,通道特別多,安保難度和投入都會很大。」
事後看,這個決定很正確,那天,果然下雨。
當天,香港交接儀式和香港特區成立慶典,都在會展中心新翼的室內大會堂舉行,而英方執意要在室外舉辦的兩場告別儀式,卻因遭受雨淋顯得非常狼狽。查爾斯王子在日記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當我走到演講桌前的一刻,暴雨隨即猛降。我看著手上濕淋淋、黏作一團的數頁講稿,嘗試辨認文中的內容。」
「對香港人辦事的效率很放心」
「本來擴建後第一個活動是1997年9月舉行的『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年會』。後來政府決定將回歸儀式在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回歸儀式便成為擴建後第一個活動。」會展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梅李玉霞告訴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
當時,會議展覽中心正在進行第一次擴建工程,這項工程1994年時已經開始,預計於1997年中完成。
回歸儀式舉行的場地正屬於這次擴建工程的範圍,包括兩層會議室、大會堂、展覽廳5BC和3BC,而且必須確保這些工程在1997年7月1 日前順利完成。不僅如此,由於工程龐大,工程完成後需要大量員工負責清潔的工作,會展管理公司當時聘請更多管家部同事負責清潔,長工增至1000人。
△擴建前的會展中心
△擴建後的會展中心
會議展覽中心擴建工程的進度是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1997年4月的一天,趙秉欣和同事到會議展覽中心檢查工程進度,「現場就是大工地,新翼正在建,還是個殼子」。
6月12日,有人發現五層屋頂的一角有滲水現象,「於是我和場地組同事爬到屋頂去看究竟是哪裡漏水,然後我們就和施工負責人談,一定要在什麼時間交付使用,他說沒問題。」
儘管有這段小插曲,但趙秉欣表示自己毫不擔心進度,「對香港人辦事的效率很放心」。
「國旗和區旗升上去,能展開嗎?」
因事務繁雜,千頭萬緒,趙秉欣在籌委會聯絡組工作的三個月中,寫滿了五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面的正反面清楚地記下當天的待辦事項,和隨時冒出來的新問題。
例如,6月29日的那一頁寫著,「出席慶典的某嘉賓有某種疾病,發病時會大喊大叫,如果在會場上發病出聲音怎麼辦?」記下來之後,趙秉欣就立即向有關單位了解他的病情,並囑咐代表團工作人員按時幫他吃藥。
這個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直持續到交接儀式開始的那刻。趙秉欣清楚地記得,1997年6月29日深夜,時任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魯平特地跑到會議展覽中心,親自檢查籌備情況,了解每項準備工作的細節。
△趙秉欣(左)和魯平
「我陪他視察了會場,回答了他關注的問題。」趙秉欣向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回憶了一段答問——
問:交接儀式在室內進行,國旗和區旗升上去,能展開嗎?
答:能。旗幟升到旗杆頂的時候,旗杆內會有空氣流出,吹動旗幟展開。
問:空氣怎麼來的?
答:鼓風機。
問:有聲音嗎?
答:鼓風機離得遠,主席台上聽不到鼓風機的聲音。
問:試過嗎?
答:試過。
「他就這樣,一項一項地檢查。」趙秉欣說。
△飄揚的國旗和區旗
「有位領誓人一開口,普通話就走音了」
趙秉欣手中的畫冊翻過一頁,地點從會議展覽中心五層變為七層。7月1日凌晨1時30分,香港特區政府成立暨宣誓就職儀式在此舉行。
也是在這個雨夜,普通話作為一種主權回歸的象徵第一次登上了香港的重要舞台。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特別行政區政府主要官員、行政會議成員、臨時立法會議員、終審法院和高等法院法官分撥上台,用普通話宣誓就職。坐在觀眾席上的趙秉欣想到此前幾天在同樣的地點綵排時熱鬧極了,「有位領誓人一開口,普通話就走音了,現場的工作人員一起笑了。後來他們有人的宣誓稿上用英語或者漢語拼音標出來,念了幾遍後,大家就能接受了,真到了那一天,他們基本都能用普通話念下來了。」
△宣誓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香港首席大法官李國能帶領終審法院常設法官和高等法院法官先後用普通話和英語宣誓。據趙秉欣回憶,這是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的調整。「基本法規定的法定語言是普通話、粵語和英語。法官中外國人占的比例比較大,他們不會說普通話,廣東話也不好。考慮到法官的特殊情況,全體法官一起上台,念兩遍誓詞,會講中國話的用中文宣誓,普通話和粵語混雜著,不會講中文的用英文宣誓。」
原先預案中沒有,在綵排時加入的還有解放軍軍樂團3名小號手的吹奏。「分四批上台宣誓,走上走下有時間,為了活躍現場氣氛,避免會場發生意想不到的問題,我們商量後決定在走上走下的間隙吹小號,效果非常不錯」,趙秉欣自豪地表示。
「董事總經理的太太和女兒都加入了」
這天,會議展覽中心無數個忙碌的身影中也包括會展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梅李玉霞。當時她在會展管理公司的職位是營銷經理。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會議展覽中心需要接待數千名中外賓客,包括各國元首、政商界名人和幾位港督。「當時安排了4隊接待組,每組20人,我是其中一組的負責人。接待組工作人員包括會展管理公司的員工、市民、甚至當時會展管理公司的董事總經理的太太和女兒都加入了」, 梅李玉霞補充道,「他們其實是美國人」。
△晚宴現場
梅李玉霞向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回憶,由於安保原因及活動規格,接待組需要查核各位賓客的入場證件,並引領他們到達會議展覽中心內的正確活動場地和座位,過程嚴格而且複雜。而服務人員必須熟知各種通道和路線。為此,會展管理公司團隊、會議展覽中心二期的建築師最了解會議展覽中心的通道及場地特點,並從英國聘請一名資深專業人士來港,一起編排前往各項活動及不同賓客的路徑,並於幾個月前已開始為接待組工作人員進行訓練。
交接儀式上,梅李玉霞就在大會堂站在台側,在第一組嘉賓附近的位置,「能夠見證歷史,參與其中,她覺得十分榮幸及感動,尤其是當英國國旗落下,換上特區政府區旗的一刻。」
校對| 李喆
供圖 |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管理)有限公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