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儒家「和」思想對構建和諧人際關係的借鑒意義

淺析儒家「和」思想對構建和諧人際關係的借鑒意義來源:233網校論文中心[ 2011-10-27 10:19:00 ]閱讀:234作者:楊金海 編輯:studa090420 轉貼於 233網校論文中心 http://www.studa.net 論文關鍵詞:儒家「和」思想 構建人際關係借鑒   論文摘要:本文簡單分析儒家「和」思想對構建和諧人際關係的重要意義,說明了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學習進步、事業成功、家庭和睦、社會穩定等的必要條件。因此,社會的和諧,應當把促進人際和諧擺在重要位置。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必須從多方面著手。其中應當特別注意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等方面。 「和」是儒家哲學中的重要思想範疇之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GB3*MERGEFORMAT①這充分說明了人與人之間,人與事物之間,思想觀點具有差異性,不能完全求得一致,但任然可以在和諧的前提下,攜手並進,團結起來一起做事。「和」的思想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起著積極作用,要達到「和」的思想境界,儒者講「仁、義、禮、智、信」,其中「仁」與「義」的思想觀念在創建和諧社會中要起到基礎作用=2*GB3*MERGEFORMAT②。儒家倫理所蘊含的和諧思想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審視,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自身的和諧。   一、人與人的和諧   1.人與人的和諧是儒家倫理思想最重要的方面   人與人的和諧即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和諧。實現人與人之間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和諧是儒家倫理思想最重要的方面。儒家倫理思想從人與人的不同中求同,從對立中求統一。儒家「人和」思想由來已久,它把「和」視為處理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準則。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基本精神。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儒家文化重視建立融通的人際交往及和諧的人際關係,提倡成己及人、寬和處世等貴和尚中的和諧友愛精神。   2.處理人與人的和諧關係 孔子把「仁」作為自己哲學的核心範疇,「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的倫理學說的根本。其的本意就是指人與人之的相互關係,因而儒家的「仁學」就是一種處理人際關係的學說。儒家把「仁」解釋為「愛人」=3*GB3*MERGEFORMAT③。孟子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4*GB3*MERGEFORMAT④,闡明了對他人的關愛與尊重的意義,其目的是為了實現人際和諧。儒家倫理思想提出了需要協調的五種人際關係,即父子關係、君臣關係、夫妻關係、長幼關係等,所謂「五常」強調要以仁、義、禮、智、信來實現人際關係和諧。儒家正是以「和諧」之道為途徑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從而實現人際和諧的。   3.人與人的和諧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和穩定發展的基礎 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交往會愈加頻繁,人際關係也更加重要,要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就必須藉助於良好的人際關係。然而,在現代社會,伴隨著人們個性化意識的覺醒和對物質利益的過度追求趨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現出冷漠和淡化的境況。人際關係的冷漠、甚至某種程度的緊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個人的全面發展,破壞了自身存在的人際交往生態,破壞了社會的和諧。而儒家強調「和」「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己及人」的思想,倡導仁愛、諒解和寬容,這對於處理好各種利益關係,形成良性互動的和諧人際關係、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氛圍非常有益。因此,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寶貴財富,這些思想並不因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遷而失去生命力和合理性,其內涵與今天構建和諧社會所追求的新型人際關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二、人與自然的和諧   儒家認為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因而天地人之間就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並由此提出了以「天人合一」為核心思想的和諧生態倫理思想。   1.天地人之間辯證關係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樸素認識   儒家關於「天地生萬物」及「仁民愛物」「物我相親」的觀點就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係。儒家在強調自然對人類影響的同時,提出了人也可以利用自然、影響自然。孟子就認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署不入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5*GB3*MERGEFORMAT⑤意思是,人只要充分地利用自然條件,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可見,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社會和諧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通往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2.「天人合一」是儒家倫理的重要思想之一 儒家早期的思想家雖沒有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但不能說他們沒有這種思想。董仲舒=6*GB3*MERGEFORMAT⑥認為:「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並提出「天人感應」的理論。張載=7*GB3*MERGEFORMAT⑦則明確提出:「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朱熹=8*GB3*MERGEFORMAT⑧也認為:「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於天地,即生此人,則又在天矣。」王陽明=9*GB3*MERGEFORMAT⑨說:「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雖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內涵和旨意上遠遠超過人與自然的關係範疇而指向人與世界關係的精神層面,但它本身所蘊涵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追求卻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說,「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的精神構成了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哲學基礎。   3.人類認識自然經歷了漫長的時期   在人類認識的發展史上,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經歷了絕對人類中心論、相對人類中心論等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到動物解放一權利論、生物中心論、生態中心論等非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不斷轉換。雖然這其中也出現了對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統一關係的論證和認識,但卻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人類中心主義或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某種傾向,總是逃脫不了人與自然、人與世界關係的對立認識。在近代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受其影響,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都影響著人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   4.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可或缺的重要內涵 儒家人文精神中「天時、地利、人和」「天人合一」以及「民胞物與」「盡物之性」的生態倫理觀念里所閃現出的哲理與智慧為我們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提供了廓清思維的燭照之光。儒家關於人與自然和諧的倫理思想給予我們的啟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生存與發展最基本的關係。一方面,人是具有主體精神的,可以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去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在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不能違背自然固有的發展規律,應該注意保護和尊重自然,最終就可以做到「天人合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了。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必須摒棄那種將人與自然絕然對立起來的思維模式,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辯證思維,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途徑。   三、人與社會的和諧   1.個體與社會間關係的核心價值構成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是社會活動的實踐者,因而在「人和」基礎上形成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標誌。   儒家倫理思想認為人是一種「群」的存在,個人總是生活在群體之中,個人的命運與群體息息相關,只有群體才能夠保證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也只有把個體融入群體之中,才能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以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正是基於此,許多學者曾指出,儒家倫理思想實質上是一種社會本位的整體或群體主義思想。從一定意義上看,公平正義構成個體與社會間關係的核心價值。如何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則是保持人與社會和諧的關鍵。儒家關於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思想,主旨就是在「民為邦本」的基礎上形成「公平正義」的社會結構與體制。   2.社會和諧的價值標尺 儒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的社會倫理思想,把構建和諧的人與社會關係、公平正義的社會政治環境,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作為社會協調的價值尺度。這些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人際關係無疑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但由於儒家倫理思想的歷史局限性,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封建性的因素,比如強調統治者對人民大眾施行「仁政」,這仍然是站在維護封建統治的立場上的。所以現代民主社會在吸收儒家這方面的思想時,應當進行現代轉換,使其融入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現代價值觀。比如公民權利義務觀、政府的服務意識。因為在現代社會,政府、官員與公民不是臣與民、官與民的關係,而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政府要為公民利益服務,而公民也應該為社會盡責。   四、人自身的和諧   注重修身在中國的傳統倫理思想中居於重要的地位。儒家倫理思想非常重視人的身心和諧與個體的人格完善,並把它作為實現社會、人、自然三者和諧統一的基本途徑,它也是儒家「和諧」倫理價值觀的基礎。   1.培養「仁且智」的理想人格   如何培養「仁且智」的理想人格?是孔子倫理思想所要解決的又一個重要問題。對此,孔子根據自己長期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一套道德修養即所謂「修身」的理論與方法。儒家一直強調要通過正心、誠意、修身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從而達到身心和諧。孔子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精神生活,特別是在於人有道德。孔子以「仁愛」為中心,推演出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把培養具有高尚道德、完善人格的人作為根本,認為這是社會穩定和諧的根基。   2.個人道德與人格的修養   可以看出,儒家和諧社會的理想是建立在個人道德與人格修養提高的基礎上的,它通過提高個人自身的道德與人格修養來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的和諧,從而使社會成為一個和諧的理想社會。孔子曾這樣總結自己仁德修養的發展歷程:「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還特彆強調「自省」對修身養性的重要意義。「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0*GB3*MERGEFORMAT⑩「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1)因而,孔子所闡述的身心修養方法,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為仁由己」、「修己安人」則是他所倡導的修養方法的基本原則。孟子也同樣認為:「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荀子則提出在禮的制約下「治氣養心」,他提出達到善的方法有:「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勇膽猛慶,則輔之以道順」、「狹隘蝙小,則廓之以廣大」、「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2)這種治氣養心術也是一種體現內心和諧的修養方式。通過治氣養心,實現善的目的,使主觀同客觀要求相和諧。而《大學》中則有云:「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身;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強調了修身、正心在人的修養中的辯證關係。因而,儒家非常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對人的身心發展所產生的激勵作用,強調它能夠使人產生崇高的神聖感,內心產生和諧的體驗,實現主觀和客觀的和諧,知、情、意、行的和諧,從而達到道德客觀要求同主觀修養、主觀追求的和諧和統一。 3.儒家身心和諧對調節現代人的心志、培育社會主體理想人格的現實意義   以「修身養心」為道德準則的儒家身心和諧思想對現代人的心志調節、培育社會主體理想人格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在當代社會,由於市場經濟過度膨脹,利益原則逐漸成為主導,人們無顧忌地索求,失去了修己與內省的精神,導致個人慾望膨脹,人格異化,心理失衡。因而,超越自我的束縛,正確處理義與利、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關係,培養現代人的高尚人格,提高精神修養,是造就一代身心健康現代人的必然要求。儒家倫理思想重視人的身心和諧發展,強調通過「修己」「內省」而化除私慾,以義利統一作為修身的基本原則,以道德自律作為修身的基本途徑,使人生脫離物慾滿足的低級趣味而進入理想人格追求。修身克己,實現道德自律和內在超越,從而達到身正心和。很顯然,儒家倫理思想這種通過道德修養實現人身心和諧的追求是與和諧社會對人的素質期待、要求相一致的。這對於當代和諧社會乃至和諧世界的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儒家思想體現了以「仁」為核心的「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和諧社會,以「中庸」=3*GB2*MERGEFORMAT⑶為方法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最高最高的自然法則,在天地人和諧共生的生命系統中,儒者所倡導「仁民愛物」「民胞物與」「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以禮樂之文化修仁義之德性,正如王陽明所說:「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與其天地萬物一也」=10*GB3*MERGEFORMAT⑩儒家「和」思想具有無際的魅力和生命力,在處理人際關係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和諧社會中人際關係的構建更需要「和」的精神,我們應對其內涵充分挖掘,揚其所長。社會和諧是國之根本,而和諧的人際關係是社會和諧的根本,因此,我們還必須大力倡導和建設中國特色的和諧人際關係,才能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強盛的歷史偉業。   注釋:   =1*GB3*MERGEFORMAT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為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   =2*GB3*MERGEFORMAT②柴佳,李建昌.儒家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意義[J].遼寧,瀋陽師範大學,2008   =3*GB3*MERGEFORMAT③愛人:《論語·學而》:「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孟子·離婁下》:「仁者愛人。」唐韓愈《順宗實錄二》:「﹝廣陵王﹞博厚以容物,寬明而愛人。」   =4*GB3*MERGEFORMAT④徐洪興.孟子直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5*GB3*MERGEFORMAT⑤馮國超.孟子中國傳統文化讀本[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6*GB3*MERGEFORMAT⑥董仲舒:西漢與時俱進的思想家,儒學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他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從此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並延續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統」、「天人感應」理論,為後世封建統治者提供了統治的理論基礎。   =7*GB3*MERGEFORMAT⑦張載:(1020-1078)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   =8*GB3*MERGEFORMAT⑧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9*GB3*MERGEFORMAT⑨王陽明:(1472-1529),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   =10*GB3*MERGEFORMAT⑩孔子弟子.圖解論語·學而[M].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08.1   =1*GB2*MERGEFORMAT⑴孔子弟子.圖解論語·里仁[M].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08.1   =2*GB2*MERGEFORMAT⑵梁運華.荀子集解上下[M].中華書局出版,1988.9   =3*GB2*MERGEFORMAT⑶中庸:=1*GB3*MERGEFORMAT①儒家的一種主張,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中庸之道。=2*GB3*MERGEFORMAT②指德才平凡:中庸之才。   =10*GB3*MERGEFORMAT⑩出自《王陽明全集.大學問》   參考文獻:   [1]孔丘.論語:圖文本[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4   [2]柴佳,李建昌.儒家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意義[J].遼寧,瀋陽師範大學,2008   [3]孔子弟子.圖解論語[M].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08.1   [4]王國峽.儒家民本思想及現實價值[J].河北,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   [5]馮國超.孟子中國傳統文化讀本[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6]柏陶.社交辦事[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7.4   [7]陳因.試論儒家思想的歷史地位和現實價值[J].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 年(第5卷)第1期   [8]史仲文.說儒[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7.5
推薦閱讀:

胡希恕應用柴胡桂枝幹薑湯學術思想探討
從《論語》看孔子的民本思想_ - 國學網
我覺得我特別沒有想法 怎樣變成一個有想法的人?
周恩來關於新中國殯葬改革的思想與實踐
沈周「臥遊」思想及對吳門畫派的影響(三)

TAG:意義 | 思想 | 儒家 | 關係 | 和諧 | 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