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精華】兒科專家丁申:談育兒及中西醫治療經驗
小道按
很多人學著中醫卻偏向西醫,很多人在西醫環境下試圖堅守中醫思維。兩種思維體系如何共存?擁有數十載臨床經驗的醫者是如何理解真正的中西醫結合?如何在兒科領域靈活運用中醫和西醫?兒科專家丁申述說她的育兒及中西醫治療經驗!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安卓版「上醫網」APP~
【訪談嘉賓】
丁申 曾擔任南京護士學院、南京健康學院兒科臨床教師10餘載;2次參加國際小兒哮喘流行性調查,並發表相關論文;參與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啟動,具體健康檔案創始人之一;根據中醫音樂治療的理論,創建了過敏性疾病的冬病夏治的音樂同步治療等。
【兒童疫苗】
疫苗之所以能夠預防疾病,原理在於,使沒有得病的機體在接觸了少量傳染病的減毒疫苗後,產生免疫反應,即開始對該傳染病有一定的防禦能力,所以,打疫苗是預防傳染病的有效的可行的偉大的方法。但是,隨著人們對疾病的認識不斷提高,病毒細菌的自身演變,會出現一些新的傳染病種,如非典。相應的,也出現一些新的疫苗,打疫苗是無可厚非的,由於孩子的個體差異,特別是過敏性極強的寶寶,對疫苗的免疫反應,遠遠超出了該疾病的癥狀,也就是說,因為打疫苗反而得病。所以,就必須對所接種的疫苗有所選擇。這個是應該在做預防接種時,把疫苗的反應特性如實的告知家長。盲目拒絕疫苗,或者盲目全盤接受疫苗,都是不可取的。
中醫的治未病也有類似的道理,只是方式方法不同而已。如果說因為疫苗出了問題,我所接觸的病例基本上是疫苗的問題,疫苗接種後是會發生一些免疫反應的,有輕有重,這個取決於被接種體的自己情況。需要注意的是在疫苗接種前一定是保證被接種者是一個健康的寶寶,接種後需要密切觀察,免疫反應出現如發熱、出皮疹等情況下需要第一時間看醫生。一定要多喝水加快代謝!
【小兒推拿】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反對小兒推拿!但是,我特別擔心的是:如果手法或者方法不當就會適得其反!與其這樣還不如加強營養均衡的觀念,我們常告訴家長:疾病是身體內的不平衡,葯是調節體內的平衡的。如果食不好則卧不安,卧不安則不長!所以對生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營養的均衡是很重要的。至於什麼地方虛?如何處理虛?等都是需要看具體的個人情況的。書本上僅僅是統一的泛指。
【關於兒童用藥】
現在民間中藥用量超出標準量,這個和藥材的本身有關,也和疾病的本身有關,同時也和寶寶對藥物的敏感度有關。總的原則是不主張超量用藥的。畢竟藥物是要經過體內代謝的。也是有毒性的。關於效果如何應該不僅僅是藥物的原因,還應該考慮治療方案的修正和疾病的發生髮展過程。
【幼兒爬行問題】
學習爬行慢,這個說明寶寶小時候的撫觸沒有做到位,或者是做的不好。建議目前需要給寶寶障礙爬,就是家長和寶寶一起做遊戲比如鑽門洞、彩虹傘等,寶寶應該是先會退然後才會爬的。
【食積的注意事項】
積食的問題是這樣:建議寶寶晚上睡覺前不要喝奶,因為奶分子比較大,這樣不容易消化,而且會因為高蛋白而有寶寶的內熱增加,次日晨會有口氣,晚上睡眠不安會翻身,出汗。如果是這樣建議給寶寶用藕煮湯喝,一般兩三天就會好的。另外,用藕湯治食積好辦法~~ 藕本身就具有通的效果~~我認為能食療就不要用藥,能用藥就不要輸液!中醫是講究葯食同源的啊!
【激素在兒科的運用】
1.每個孩子的生長發育都是不同的,即便是一個媽媽的兩個孩子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兒科是不合適用不辯證、不作加減的既定方來治療疾病的。
2.激素的運用,是有嚴格指證的,激素也有有效抗炎等治療優勢,特別是在搶救過程中,激素運用還是很有必要的。關鍵是要嚴格掌握激素的運用原則。其實,無論中藥還是西藥,都有正性作用和負性作用,都要經過體內的臟器代謝,關鍵是,醫者運用的是否準確得當。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睡不著覺不能說床歪。
【小兒退熱的處置方法】
對於寶寶的發熱,第一時間是應該解開衣服散熱而不是捂!然後需要給寶寶多喝水多排尿而使體溫下降,同時還可以做熱毛巾擦拭頭、頸、腋下等處,如果家裡有退熱葯,在體溫超出39度時是可以吃的。經過處理體溫能夠下降就可以次日門診,如果處理後3-4小時內還不下降就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發生高熱驚厥。
如果高熱驚厥,可以先用針灸止驚,再用中藥外用退燒,然後口服羚羊角粉預防以後的驚厥。但是,如果這個高燒是因為細菌感染導致,那中藥對細菌的殺傷力就沒有西藥來得快了啊。
【寶寶哮喘的中西治療】
一個哮喘患兒,在初期,西醫的治療是噴激素,口服氣管擴張劑加止咳口服藥;中醫則根據病情依照醫者的個人臨床經驗,如麻辛石甘湯加減,或者桂枝湯加減,可口服,可外用。而西醫治療可以使哮喘的癥狀得以很快緩解,但是由於激素的應用會產生寶寶興奮性增高,病情反覆,乃至性早熟等嚴重不良負面作用。中醫治療,由於起效慢,不能使哮喘癥狀得以立竿見影的療效,需要一個時間的過程,但是中藥的遠期療效,預防性,和機體免疫力的提高有很滿意的臨床療效。其實,在細菌感染的初期,是應該用抗生素殺菌的,而在後期,是可以中藥鞏固的。如果是高敏體質,抗生素不能用的,比如我自己的闌尾炎,也一樣可以用中藥治療,只是,我已經是慢性闌尾炎了,不在急症期,所以靠著中藥,我躲過手術「一劫」。
我個人臨床體會,在哮喘急性發作期,先以西藥支氣管擴張劑快速解除寶寶的呼吸窘迫現象,同時,用藥方劑泡腳,以止咳平喘化痰調理脾胃,同步進行,使寶寶病程縮短,不僅康復快,有效期長,臨床效果滿意,比單一西藥,或單一中藥,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樣當好兒科醫生】
要當好一個兒科醫生是不容易的!首先要有愛心,學會愛孩子而不是逗孩子玩;其次要有極強的責任心,因為孩子的病情變化快診療過程中是需要密切觀察的。還要有較大的耐心!當一個兒科醫生是要耐心聽家長說,耐心和孩子說的,還有不能不說的是要有和家長的良好溝通能力,只有取得家長的理解才能得到家長的有效配合。再有就是必不可少的精湛醫技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中醫兒科發展】
首先,中醫兒科也是屬於中醫的一個科別,以前是沒有具體分科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中醫兒科也隨著科別而分離出來,但是都是同屬於中醫範疇的。中醫推拿針灸捏脊等這些都應該歸屬於中醫兒科的治療方法,而不是一個科別。其次,中西醫結合、中醫、西醫是同等級別的不同學科,在醫學院校內也是這樣分系學習的。在醫院裡也是分有中醫西結合醫院,中醫醫院,西醫醫院的,但是,在這些醫院裡面都或多或少的設有中醫科或者西醫科,只是因為醫院的主體不同而對中西醫的側重點不一樣。
【對中西醫的看法】
中醫其實要求很高的,一要有悟性,二要能沉得下,才能學得會。中醫的實踐性也很強。而且為什麼叫中醫呢,因為他源於中國,涵蓋佛學、道學、心理學。一個包括了那麼多內容在裡面,並不是簡單的一個醫學能夠解決的問題。
西醫是看人得的疾病,而中醫是看得疾病的人。人都是活在當下環境中,那就有吃喝拉撒睡,那都是有不一樣的。所以說,你要完全用一個理論的東西去定義中西醫的話,誰都可以定義了,但是定義的都不準。當你臨床實踐時,中醫的望聞問切絕對跟西醫的不一樣,中醫講的心肝脾肺腎實體器官和人體內的氣質、神韻有一定的關係,而西醫講的就是對某個具體器官的問題,所以這個是完全不同的。西醫是比較局部,有一個標尺,會比較明朗,而學中醫的人會比較迷茫,沒有一個標尺,不能判斷對與錯。
那我的臨床經驗我是這樣用藥的,比如到上海既可以高鐵也可以普通列車,或者飛機,自駕,很多路,且都通,但你不能說哪條對。中醫和西醫是兩套完全不同的道路,你不能混為一談,但是作為某一個人生病,得的疾病,按中醫理論治標治本,我們先解決表面癥狀,表面的解決了,那我們來調理他體內的陰陽使之平衡。應用這個理論,用西醫的方法,比如扁桃體炎,先把炎症控制,然後再用中藥整體得調理,在這種用中醫西醫兩套方法應用到疾病的時候,會事半功倍,而且這個療效比較久遠。但是如果只用西醫,我給你吃點葯,你馬上就好了,可是過點時間,你又被感染了。所以中醫西醫結合就比較好了,既不痛苦,恢復的又好。這比單獨用中醫或者西醫療效都要快,這雖然不是真正的中西醫結合,但它可以同運用。概念不一樣,用的不一樣。在總的來說急用西醫治其標,緩用中醫治其本!啥時候用西醫啥時候用中醫是需要看病情而定的。
在兒科上有的時候中西醫的思路非常不同,我個人的體會是這樣,應該依照一個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要看具體的病情而定。比如:一個扁桃體炎化膿的患兒,有高熱有驚厥病史的寶寶,那就應該是第一時間內降溫預防驚厥,然後抗感染,那麼在這個原則下,可以針對寶寶的情況,運用西藥退熱的同時,口服羚羊角粉預防驚厥,再根據血象結果,選擇運用合適的抗生素,等病情穩定後,在用中藥外用以調理和增強寶寶的免疫力。由此可見,中醫和西醫的運用是不矛盾的,是靈活的,臨床的療效是滿意的。
【中醫前景如何】
我個人的觀點不一定對,僅供參考。
1.西醫的發展是更多在於數據、科研和量化!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發展到一個較高的頂峰。而中醫是一個不單單醫學,還有中國的道家、佛學、社會學、心裡學的多學科體系。它來源於實踐,升華到理論又回到實踐中去。這裡邊的學問很深,所以說發展空間很大。
2.中醫是一個發展中的科學,我們目前的中醫理論和方劑雖然都是古方既定,但是都在隨著時代、環境、氣候的變化而變化,因為生活在這裡的人的基本體質在變化。比如過敏性疾病,過去沒有這麼多這麼誇張,更沒有這麼多的過敏性鼻炎,過去防治哮喘是有冬病夏治,也就是多發於冬季,而目前是只要季節更替就都高發!而中醫人是根據這些變化而有基礎方的加減,也可以說是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的。這個發展是不可估量的!
3.中醫和中藥都是地道藥材,取之當地,價廉物美很容易被人們接受!而如何能夠運用的好就要看醫者本事了!所以中醫的醫者而言,學醫難,變成自己的更難,成功後經濟和社會價值都不可估量!
4.在當下人們的飲食結構、生活環境、生活起居習慣的改變等等都使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化,而人們的健康意識在不斷的提高,中醫的養生之道將會有做不完的課題!特別是在葯食同源方面的研究和發展就已經在如火如荼的展開,並漸漸的被人們所認知!這個發展也是不可估量的!
來源:明醫訪談--丁申
編輯:陸懌韻
推薦閱讀:
※訪談︱葛劍雄談譚其驤:為老師立傳,也要實事求是
※中村亮介專訪(上)
※隨糖·名醫訪談 | 中藥到底能不能降血糖?
※訪談:潘興明:1956年是英國對華政策的一個轉折年
※大河內一樓的加入會為《魯邦三世》帶來哪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