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保護著你的鎧甲——正念
正念(巴利語:sammāsati),即是指正確的憶念,保持心對所緣念念分明、不忘失。
目錄[隱藏]
|
概述
「 | 諸比庫,什麼是正念呢?諸比庫,於此,比庫 於身隨觀身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 於受隨觀受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 於心隨觀心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 於法隨觀法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 諸比庫,這稱為正念。[1] |
」 |
簡略的說,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隨念於身、受、心、法四種所緣。
正念是相當重要的,佛陀在各種場合多次強調四念住,甚至在臨終前仍向阿難尊者強調四念住的重要性。
佛陀在《長部》第二十二經《大念處經》詳細的開示了四念住。在此僅作簡要介紹。
修習四念處的利益「 | 諸比庫,此一行道,能清凈有情,超越愁、悲,滅除苦、憂,得達如理,現證涅盤,此即是四念處。[2] | 」 |
「 | 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七年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獲得〕一果:即於現法中證知[3],或尚有餘〔則證〕不還位[4]![5] | 」 |
「 | 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七天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獲得〕一果:即於現法中證知,或尚有餘〔則證〕不還位![6] | 」 |
當然,這七天的修行必然是相當精進而無絲毫懈怠的。
從佛陀的這些開示來看,修習四念住的利益為:現證涅盤、不還果或阿拉漢果。
身隨觀在身隨觀這部分,佛陀向我們介紹了六種身隨觀的方法,它們是:入出息、威儀路、正知、厭惡作意、界作意、九墓地。
在修行方式上,佛陀開示了六種方式,它們是:專心觀察自身的、專心觀察他人的、一時觀察自身的一時觀察他人的、專心觀察生起、專心觀察壞滅、一時觀察生起一時觀察壞滅。
在此:
威儀路是指如實了知行、住、坐、卧四種威儀;
正知是指在一切行為中,均保持四種正知,即:有益正知、適宜正知、行處正知、無痴正知;
厭惡作意是指因為不凈,而厭惡身體的三十一個組成部分,它們是:頭髮、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油膏、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尿[7];
界作意是指四界分別,即觀察身體內的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
九墓地是指膨脹青瘀膿爛相、食殘相、斷壞相、血塗相、筋腱連骨相、散亂相、白骨相、陳年白骨相、骨粉相。
入出息念、威儀路、四正知、厭惡作意、界作意以及九墓地觀一共為十四種身隨觀業處。其中,入出息念和厭惡作意這兩種乃是安止業處,修習入出息念可以達到第四禪,修習厭惡作意(三十二身分)可以達到初禪。由於墓地觀在此作為過患隨觀,因此其餘的十二種只是近行業處,只能達到近行定而已。
受隨觀在受隨觀這部分,佛陀要求我們觀察九種受,它們是: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有物染的樂受、無物染的樂受、有物染的苦受、無物染的苦受、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
修行方式與身隨觀部分相同。
在此:
有物染的,巴利 sa(有)+ àmisa(味,食,財,功利,利益);sàmisa,意為有味的,物質的,肉體的,有愛染的。
無物染的,巴利 niràmisa,意為無味的,非物質的,無愛染的。
心隨觀在心隨觀這部分,佛陀要求我們觀察十六種心,它們是: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痴心、離痴心、昏昧心、散亂心、廣大心[8]、不廣大心[9]、有上心[10]、無上心[11]、得定心、無定心、解脫心、未解脫心。
修行方式與身隨觀部分相同。
法隨觀在法隨觀這部分,佛陀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法隨觀的方法,它們是:蓋、蘊、處、覺支、諦。
修行方式與身隨觀部分相同。
在此:
蓋是指五蓋,即修習禪定的五種障礙:欲貪、瞋恚、昏沉與睡眠、掉舉和追悔、疑;
蘊是指五蘊,即色、受、想、行、識;
處是指六內處和六外處,即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覺支是指七覺支,即七種覺悟的因素: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
諦是指四聖諦,即苦、集、滅、道。
推薦閱讀:
※華仔保護愛女隱私
※塗磊:我欣賞男人對女人的保護
※七個竅門保護布藝沙發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索來軍:IP的概念、屬性、類型和運用
※瑜伽:保護好你的脊柱及瑜伽高手八大秘密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