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子》摘錄十守

《文子》摘錄十守

附第七頁老子論道, 15頁內經-通天

1、守易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2、守弱: 是故聰明廣智守以愚,多聞博辯守以儉,武力勇毅守以畏,富貴廣大守以狹,德施天下守以讓,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3、守無:是故無所喜,無所怒,無所樂,無所苦,萬物玄同,無非無是4、《守法》:老子曰:上聖法天,法天者治天地之道也, 5、守靜: 靜漠恬,所以養生也,和愉虛無,所以據德也,外不亂內即性得其宜,靜不動和即德安其位6、守真: 辯者不能說,智者不能動,勇者不能恐,此真人之游也。7、守清: 神者智之淵也,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則心平,8、守平:不貪得,不多積,清目不視,靜耳不聽,閉口不言,委心不慮,棄聰明,反太素,休精神,去知故,無好憎,是謂大通9、守無: 無為者即無累,無累之人,以天下為影柱,上觀至人之倫,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 10、守虛: 靜即與陰合德,動即與陽同波

1、守易:老子曰:古之為道者,理情性,治心術,養以和,持以適,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性有不欲,無欲而不得,心有不樂,無樂而不為,無益於性者不以累德,不便於生者不以滑和。不縱身肆意而制度,可以為天下儀,量腹而食,制形而衣,容身而居,適情而行,餘天下而不有,委萬物而不利,豈為貧富貴賤失其性命哉!永若然者,可謂能體道矣。神者智之淵也,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則心平,人莫鑒於流潦而鑒於澄水,以其清且靜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故用之者必假於不用也。夫鑒明者則塵垢不污也,神清者嗜欲不誤也,故心有所至

夫所謂聖人者,適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乎己而,貪污之心無由生也,故能有天下者

靜漠恬惔,所以養生也,和愉虛無,所以據德也,外不亂內即性得其宜,靜不動和即德安其位,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終年,可謂能體道矣。是故聰明廣智守以愚,多聞博辯守以儉,武力勇毅守以畏,富貴廣大守以狹,德施天下守以讓,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

2、守弱:老子曰:天道極即反,盈即損,日月是也。聖人日損而沖氣不敢自滿,日進以牝,功德不衰,天道然也。人之情性皆好高而惡下,好得而惡亡,好利而惡病,好尊而惡卑,好貴而惡賤,眾人為之,故不能成,執之,故不能得。是以聖人法天,弗為而成,弗執而得,與人同情而異道,故能長久。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沖即正,其盈即覆。夫物盛則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終而悲,是故聰明廣智守以愚,多聞博辯守以儉,武力勇毅守以畏,富貴廣大守以狹,德施天下守以讓,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

3、守無:老子曰:聖人與陰俱閑,與陽俱開,能至於無樂也,即無不樂也,無不樂即至樂極矣。是以內樂外,不以外樂內,故有自樂也,即有自志貴乎天下,所以然者,因而為天下之要也。不在於彼而在於我,不在於人而在於身,身得則萬物備矣。故達於心術之論者,即嗜欲好憎外矣,是故無所喜,無所怒,無所樂,無所苦,萬物玄同,無非無是。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不待勢而尊,不須財而富,不須力而強,不利貨財,不貪世名,不以貴為安,不以賤為危,形神氣志各居其宜。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即三者傷矣,故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其生貪叨多欲之人,莫宜乎勢利,誘慕乎名位,幾以過人之知,位高於世,即精神日耗以遠,久淫而不還,形閑中拒,即無由入矣,是以時有盲忘自失之患。夫精神志氣者,靜而日充以壯,躁而日耗以老,是故聖人持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浮沉,如此則萬物之化無不偶也,百事

4、《守法》守法:老子曰:上聖法天,其次尚賢,其下任臣,任臣者危亡之道也,尚賢者痴惑之原也,法天者治天地之道也,虛靜為王,虛無不受,靜無不持,知虛靜之道,乃能終始,故聖人以靜為治,以動為亂,故曰勿撓勿纓,萬物將自清,勿驚勿駭,萬物將自理,是謂天道也。

5、守靜:老子曰:靜漠恬,所以養生也,和愉虛無,所以據德也,外不亂內即性得其宜,靜不動和即德安其位,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終年,可謂能體道矣。若然者,血脈無郁滯,五藏無積氣,禍福不能矯滑,非譽不能塵垢,非有其世,孰能濟焉,有其才不遇其時,身猶不能脫,又況無道乎。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聞雷霆之聲,耳調金玉之音者,目不見太山之形,故小有所志,則大有所忘。今萬物之來,擢拔吾生,攓取吾精,若泉原也,雖欲勿稟,其可得乎?今盆水若清之經日,乃能見眉睫,濁之不過一撓,即不能見方圓也,人之精神難清而易濁,猶盆水也。

6、守真:老子曰:夫所謂聖人者,適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乎己而,貪污之心無由生也,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也,能有名譽者,必不以越行求之,誠達性命之情,仁義因附。若夫神無所掩,心無所載,通洞條達,澹然無事,勢利不能誘,聲色不能淫,辯者不能說,智者不能動,勇者不能恐,此真人之游也。夫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不達此道者,雖知統天地,明照日月,辯解連環,辭潤金石,猶無益於天下也,故聖人不失所守。

7、守清:老子曰:人受氣於天者,耳目之於聲色也,鼻口之於芳臭也,肌膚之於寒溫也,其情一也,或以死,或以生,或為君子,或為小人,所以為制者異。神者智之淵也,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則心平,人莫鑒於流潦而鑒於澄水,以其清且靜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故用之者必假於不用也。夫鑒明者則塵垢不污也,神清者嗜欲不誤也,故心有所至,則神慨然在之,反之於虛,則消躁藏息矣,此聖人之游。故治天下者,必達性命之...

1、守易:老子曰:古之為道者,理情性,治心術,養以和,持以適,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性有不欲,無欲而不得,心有不樂,無樂而不為,無益於性者不以累德,不便於生者不以滑和。不縱身肆意而制度,可以為天下儀,量腹而食,制形而衣,容身而居,適情而行,餘天下而不有,委萬物而不利,豈為貧富貴賤失其性命哉!永若然者,可謂能體道矣

8、守平:老子曰:尊勢厚利,人之所貪,比之身則賤,故聖人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禦寒,適情辭餘,不貪得,不多積,清目不視,靜耳不聽,閉口不言,委心不慮,棄聰明,反太素,休精神,去知故,無好憎,是謂大通,除穢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為而不成。知養生之和者,即不可懸以利,通內外之符者,不可誘以勢,無外之外,至大,無內之內,至貴,能知大貴,何往不遂。

9、守無:老子曰:輕天下即神無累,細萬物即心不惑,齊生死則意不懾,同變化則明不眩。夫至人倚不橈之柱,行無關之途,稟不竭之府,學不死之師,無往而不遂,無之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不惑而宛轉,禍福利害,不足以患心。夫為義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正以義,不可懸以利,君子死義,不可以富貴留也,為義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又況於無為者乎!無為者即無累,無累之人,以天下為影柱,上觀至人之倫,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

10、守虛:老子曰:所謂聖人者,因時而安其位,當世而樂其業,夫哀樂者德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過,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即與陰合德,動即與陽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形勞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則竭,是以聖人遵之不敢越也。以無應有,必究其理,以虛受實,必窮其節,恬愉虛靜,以終其命,無所鉕,無所親,抱德煬和,以順於天,與道為際,與德為鄰,不為福始,不為禍先,死生無變於己,故曰至神...

老子論道

老子曰:君子之道,靜以修身,儉以養生。

老子曰:非惔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並覆,非正平無以制斷...

老子曰:清虛者,天之明也,無為者,治之常也,去恩惠,舍聖智,外賢能,廢仁義,滅事故,棄佞辯,禁奸偽,則賢不肖者齊於道矣。靜則同,虛則通至德無為,萬物皆容,虛靜之道,天長地久,神微周盈,於物無宰。

老子曰:道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明,可以苞裹天地,可以應待無方。知之淺不知之深,知之外不知之內,知之粗不知之精,知之乃不知,不知乃知之,孰知知之為不知,不知之為知乎!夫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天下皆知善之為善也,斯不善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曰: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供嗜欲,養生之末也。

老子曰:學問不精,聽道不深。凡聽者,將以達智也,將以成行也,將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達。故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以耳聽者,學在皮膚,以心聽者,學在肌肉,以神聽者,學在骨髓。故聽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盡其精,不能盡其精,即行之不成。凡聽之理,虛心清靜,損氣無盛,無思無慮,目無妄視,耳無苟聽,尊精積稽,內意盈並,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長久之。夫道者...

老子曰:道至高無上,至深無下,平乎准,直乎繩,圓乎規,方乎矩,包裹天地而無表裡,洞同覆蓋而無所蕒,是故體道者,不怒不喜,守法:

老子曰:上聖法天,其次尚賢,其下任臣,任臣者危亡之道也,尚賢者痴惑之原也,法天者治天地之道也,虛靜為王,虛無不受,靜無不持,知虛靜之道,乃能終始,故聖人以靜為治,以動為亂,故曰勿撓勿纓,萬物將自清,勿驚勿駭,萬物將自理,是謂天道也。守靜:

老子曰:靜漠恬惔,所以養生也,和愉虛無,所以據德也,外不亂內即性得其宜,靜不動和即德安其位,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終年,可謂能體道矣若然者,血脈無郁滯,五藏無積氣,禍福不能矯滑,非譽不能塵垢,非有其世,孰能濟焉,有其才不遇其時,身猶不能脫,又況無道乎。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聞雷霆之聲,耳調金玉之音者,目不見太山之形,故小有所志,則大有所忘。今萬物之來,擢拔吾生,攓取吾精,若泉原也,雖欲勿稟... 守易:

老子曰:古之為道者,理情性,治心術,養以和,持以適,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性有不欲,無欲而不得,心有不樂,無樂而不為,無益於性者不以累德,不便於生者不以滑和。不縱身肆意而制度,可以為天下儀,量腹而食,制形而衣,容身而居,適情而行,餘天下而不有,委萬物而不利,豈為貧富貴賤失其性命哉!永若然者,可謂能體道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久。死而不亡者壽。

以朴治身,則百邪不侵,百病不生,自由、幸福、健康、長壽之目的也就達到了

聖人內求,所得之名,雖虛而實;常人外求,所得之名,雖實而虛。

「放下」同於道家的「虛其心」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老子論道

君子之道,靜以修身,儉以養生。非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並覆,非正平無以制斷...

至德無為,萬物皆容,虛靜之道,天長地久,神微周盈,於物無宰。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

故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

平乎准,直乎繩,圓乎規,方乎矩,包裹天地而無表裡,洞同覆蓋而無所蕒,是故體道者,不怒不喜,守法:

老子曰:法天者治天地之道也,虛靜為王,虛無不受,靜無不持,知虛靜之道,乃能終始,故聖人以靜為治,以動為亂.

老子曰:靜漠恬惔,所以養生也,和愉虛無,所以據德也,外不亂內即性得其宜,靜不動和即德安其位,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終年,可謂能體道矣。若然者,血脈無郁滯,五藏無積氣,禍福不能矯滑

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君子之道,靜以修身,儉以養生。非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並覆,非正平無以制斷...

至德無為,萬物皆容,虛靜之道,天長地久,神微周盈,於物無宰。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

故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

平乎准,直乎繩,圓乎規,方乎矩,包裹天地而無表裡,洞同覆蓋而無所蕒,是故體道者,不怒不喜,守法:

老子曰:法天者治天地之道也,虛靜為王,虛無不受,靜無不持,知虛靜之道,乃能終始,故聖人以靜為治,以動為亂.

老子曰:靜漠恬惔,所以養生也,和愉虛無,所以據德也,外不亂內即性得其宜,靜不動和即德安其位,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終年,可謂能體道矣。若然者,血脈無郁滯,五藏無積氣,禍福不能矯滑

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聖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卻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卻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一是走聖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 聖人內求,所得之名,雖虛而實;常人外求,所得之名,雖實而虛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只有無外欲,才能進入客觀存在的道的境界,體會宇宙之奧妙。

我「無為」事朴,朴「無不為」治身。以朴治身,則百邪不侵,百病不生,自由、幸福、健康、長壽之目的也就達到了。

一、自我回憶,在道境之中直觀人生歷程。二、自我透視即返觀自身的內部構造。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所說的「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就是這一境界,我國的中醫理論即基於此。

「放下」同於道家的「虛其心」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久。死而不亡者壽。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青靜為天下正.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內經-通天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態之人不與焉。五態之人,尤不合於眾者也。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寫之,虛者補之。

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寫,不能移之。太陰之人,其狀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膕然未僂,此太陰之人也。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心和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之,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府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險,行而似伏,此少陰之人也。

太陽之人,居處于于,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乎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之人也。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寫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膕,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諟諦好自責,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少陽之人,多陽少陰,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外,實陰而虛陽。獨寫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肘,則常出於背,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餘不足,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者也。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隨隨然,顒顒然,愉愉然,??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此陰陽和平之人也。

內經

1、通天:黃帝問於少師曰:余嘗聞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少師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黃帝曰:願略聞其意,有賢人聖人,心能備而行之乎?少師曰: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2、通天:黃帝曰:其不等者,可得聞乎?少師曰: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心和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之,此太陰之人也。

3、通天: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

4、通天:太陽之人,居處于于,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乎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之人也。

5、通天:少陽之人,諦好自責,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

6、通天: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7、通天:古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寫之,虛者補之。

8、通天:黃帝曰:治人之五態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寫,不能移之。

9、通天: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府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

10、通天: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寫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

11、通天:少陽之人,多陽少陰,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外,實陰而虛陽。獨寫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

12、通天: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餘不足,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者也。

13、通天:黃帝曰:夫五態之人者,相與毋故,卒然新會,未知其行也,何以別之?少師答曰:眾人之屬,不知五態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態之人不與焉。五態之人,尤不合於眾者也。黃帝曰:別五態之人,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其狀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然未僂,此太陰之人也。

14、通天: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險,行而似伏,此少陰之人也

15、通天: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膕,此太陽之人也。

16、通天: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肘,則常出於背,此少陽之人也。

17、通天: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隨隨然,顒顒然,愉愉然,??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此陰陽和平之人也。


推薦閱讀:

(摘錄)無意子醫案匯總貼
個人摘錄
曾經滄海難為水---摘錄錫恩名句 [棲息穀(21manager)]
印光大師十念法的開示摘錄(9)
摘錄 星度指南

TAG: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