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牛頭法融】《答「用心時」偈》

【牛頭法融】《答「用心時」偈》

2010-12-21 23:17:21 來自: 正剛(信受奉行)

《答「用心時」偈》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曲譚名相勞,直說無繁重。 無心恰恰用,用心恰恰無。 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四祖道信門下除了五祖弘忍直承其衣缽,弘揚廣大"東山法門"外,還有一位傑出的弟子,他就是禪宗史上牛頭禪的創始人--法融。 法融,俗姓韋,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十九歲便學通經史,並開始閱讀《般若經》,對般若真空之旨有所悟入。於是產生了出家的念頭,後隱居於茅山,依三論宗學者炅法師落髮,並從他學習般若三論和禪定。貞觀十年(636),法融到南京牛頭山幽棲寺的北岩下構築一所茅茨禪室,日夕參究,數年之間,同住的法侶就有一百多人。 牛頭山有佛窟寺,其中藏有佛經、道書、佛經史和醫方圖符等七藏,是劉宋初年劉同空造寺時到處訪寫藏在寺里的著名經藏。法融得到佛窟寺管理經藏的顯法師允許,在佛窟寺潛習閱讀達八年之久,摘抄各書的精要,然後回到禪室,閉門從事研究,為他創立牛頭禪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十年後,法融離開茅山,在牛頭山(今南京市中華門外)幽棲寺北岩下的一個石室中專習禪定。永徽年間,四祖道信將衣缽傳給弘忍後,站在破額山頂一望,發現金陵一帶紫氣繚繞,知道必定有奇異之士在那兒修行,於是親自前往尋訪。道信來到幽棲寺,問道:"此間有有道之人么?"一位僧人反問道:"出家人哪個不是有道之人?"四祖又問:"你是個有道之人么?"對方無言以對。 另一位僧人告訴道信:"此去山中十里許,有一懶散的禪師其號法融,因見人不起也不合掌,被稱為"懶融"也許他是個有道之人。"四祖聽了,立即策杖入山,來到石室跟前,只見"懶融"正在神情自若目不他顧地打坐。便問:"你在做什麼?"法融說:"觀心。"四祖問:"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法融被問得無言以對,立即站起來非常客氣地問:"大德高棲何所?"四祖說:"貧僧沒有固定居所。"法融又問:"你認識道信禪師否?"四祖反問道:"何以問他?"法融說:"我仰慕這位大德很久,希望能有機會前往禮拜參訪。" 四祖說:"貧僧便是道信。"法融非常驚喜地問:"因何降此?"四祖說:"特來相訪。"法融指了指屋後,說:"別有小庵請進門一敘。"道信來到小庵前,發現四周儘是虎狼,便舉手掩面作害怕狀。法融道:"猶有這個在。"意思是,沒想到你這位大名鼎鼎的祖師,還有恐怖之心在。 四祖反問道:"這個是什麼?"沒等對方回答,道信便在石頭上寫了個"佛"字讓法融坐。法融不敢上坐。四祖點撥道:"你也還有這個?"意思是說,你學佛那麼久,怎麼有畏佛之心在?法融模仿四祖剛才的口氣反問道:"何者是佛?何物為心?" 道信不慌不忙地說:"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要修成一顆銅牆鐵壁般的佛心,只需隨心自在就好。心,不用特意去觀它,也不要去壓抑它。"法融頻頻點頭道:"如果內心起了情境,那該怎麼辦呢?" "這"境"不分好與壞、美與丑,如果心存美醜、好壞,就是內心不凈。只靠天天打坐是成不了佛的。面對不同情境,你心無掛礙根本不去管它,那麼你將修成晶瑩剔透的佛心。"法融聽後茅塞頓開。 道信與法融一見如故性合神解。法融的禪學思想得到道信的點撥、印證後則有了一個質的飛躍。法融當即拜道信為師,道信二話沒說便欣然受之。道信知道自己剩餘的日子不多了,因此他將禪宗的方便法門傳給法融後,便返回了黃梅雙峰山。臨別時他對法融說,傳自達摩祖師的衣缽只能付囑一人,貧僧已付與弘忍了。不過你可以自立一支。 於是,法融便在牛頭山創宗,世稱"牛頭禪"。法融因當年在佛窟寺精讀"七藏經書",是一位精研般若而又博涉道書的學者,因受道學的影響,法融所創的牛頭禪也體現了"老莊化"、"玄學化"的特色。所以牛頭禪的形成與發展,對佛教的中國化進程,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於道信印證法融的故事,最早見於唐李華《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和劉禹錫《牛頭山第一祖融大師新塔記》。因上述兩文撰寫時間距法融去世已百年左右,有人因此對它們的可靠性產生了質疑。有人甚至懷疑牛頭禪的法統是偽造的。理由是:弘忍以後,弟子法如、神秀相繼開法。特別是神秀被召入京,尊為"兩京法王、三帝(中宗、睿宗、武后)門師"後,弘忍的另一弟子玄頤又奉召入京。一時間朝野普遍公認"東山法門"為禪法正宗之後,而發源於東晉和南朝時期佛教中心的江東(南京)一帶的佛學急劇衰退。 這時南京郊外的牛頭山中,突然冒出一支為數不少的僧人,號稱"牛頭禪",大有與以神秀、玄頤為代表的"東山法門"禪法正宗分庭抗理之勢。因此,有人認為他們並非禪宗弟子,而是為了再度崛起,重溫昔日美夢,才打出禪宗的旗號,因此誰也沒把他們當回事。 然而這支"牛頭禪"的生命力居然非常頑強,不管是東山法門紅火期間,還是後來朝野公認"非達摩所傳不是禪法"期間,牛頭禪一直十分活躍。出人意料的是,若干年後南宗頓教一統天下之後,"牛頭禪"反倒比神秀漸悟得勢時更加活躍。 原來,牛頭山的和尚們手裡有兩張"王牌":一是他們有證據表明自己的祖師牛頭僧法融是四祖道信的付法弟子;二是以"虛心為道本"、"無心合道"與"無情有性"、"無情成佛"為口號的牛頭禪法,已經真正把中國的傳統文化"玄學"帶進了禪宗,而禪宗的本質便是玄學化了的佛教。 正因為如此,所以牛頭宗人都說法融是"東夏之達摩"。這話說得也許有點"過",卻並不是一點兒譜也沒有。至少,我們從這一點可以窺見,牛頭禪當年的思想活力;可以想見牛頭禪"流入"禪宗後,為禪宗注入了新鮮血液,增添了新的意氣等積極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對禪宗史的發展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不少專家學者認為:如果說東山法門的"佛語心為宗"、"即心是佛"是從有情出發,以心性為本,立場是人生論的;那麼牛頭禪的"慮空為道本"、"無心合道"、"無情成佛"則是從一切本源出發,以自然為本,立場是宇宙論的。兩家的融合,便有我們今天所見的禪風禪骨、有情與無情合一,心性與本性合一,人生與宇宙合一,佛學與玄學合一…… 在這個意義上,說牛頭禪是禪宗的精神源頭之一,絕不為過,這也是學術界公認的定論。 附錄: 《答"用心時"》詩偈 作者:牛頭法融禪師 引錄者題記:牛頭法融(594-657)禪師,是禪宗內最早形成的宗派--牛頭宗的開山祖師。在禪宗內,牛頭法融禪師是作為四祖道信大師的"旁出法系",正脈當然屬於五祖弘忍和六祖慧能。但恰恰是這個"旁出法系",對禪宗,特別是對石頭一系的影響極大。這首詩偈,是牛頭法融禪師諸多問答中的一首,很有特色,故錄出供讀者欣賞、領會 《答"用心時"》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曲譚名相勞,直說無繁重。 無心恰恰用,用心恰恰無。 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評析: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在奧運會上,運動員們越想奪金牌,越帶有各種心理障礙,在臨場發揮時,就越是處於"恰恰用心時"的位置上。但任何運動員的心理處於這樣的狀態中,就絕對發揮不好--"恰恰無心用",自己的功能、技巧反而發揮不好,處處被那個"用心"所牽制而不得其"心用"。對禪宗見道的追求同樣如此,而且更是如此。有心於道,道反而隱不可見;而無心於道時,道卻顯而愈明。 "曲譚名相勞,直說無繁重。"大道無言,若要在理論上去反覆探討、論證,就會使人陷入"名相"--概念、範疇的海洋中不得自拔,拖累你不能見道。而"直說"即直指人心,當下即是,哪裡會"相勞",哪裡又會"繁重"呢?所以五祖大師說:"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無心恰恰用,用心恰恰無"。大家都知道,那些成功的人,精神自在的人,可以說是"得其用"的--在他們的精神和生活圈子內外,似乎總是處在一種"無心"的狀態中。用心觀察歷屆奧運會,只有那些讓自己處於"無心"狀態中的人,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一旦"用心",即成為心理障礙,成為自己的包袱,反而失去了自己的優勢。 "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這一句,補得極妙,"有心"與"無心"是同一個東西在起作用,它們是"不二"的。若認為這裡有一個"有心",那裡又有一個"無心",這樣去"將心覓心",豈不成為笑話。有時"用心"處於"無心"狀態,有時"無心"又處於"用心"狀態,中間都有一個東西在冥冥中起作用,操縱於"有心"與"無心"之間,人們若能從中透得出,那才真的得大智慧和大自在。若熟練地運用牛頭祖師這首詩偈,也許不久後你就會感覺到其中的奧妙。(2007年10月15日寫於苦作舟書齋 周濯街)


推薦閱讀:

用心讀懂男人心
愛是用心的陪伴
別有用心的人
男人飲酒是風度,女人飲酒是風景。男人戀愛時用眼,女人戀愛時用心
多少緣份,人走茶涼,用心感受,以心相守,遇萬般人,得一人足夠

TAG:用心 | 牛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