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走向未來30年的民富之路--「嶺南大講壇·文化論壇」第123期

走向未來30年的民富之路

2012-06-11 11:51:39 來源: 南方網

窗體底端

——「嶺南大講壇·文化論壇」第123期

  時間:2012年5月12日上午10:00—12:00  地點:中山圖書館

  嘉賓:廣東省社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 王珺

  主持人(王建國):各位聽眾,各位朋友,先生們,女士們,大家上午好!「嶺南大講壇·文化論壇」第一百二十三期現在開講。首先,我非常榮幸地向大家介紹今天的主講嘉賓——王珺教授。他主講的題目是《走向未來30年的民富之路》。

  在演講之前,我們先來對王教授做一個簡單的認識。王珺教授現任廣東省社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省政府決策諮詢顧問委員會專家委員,是一個很了不起、很有成就的人物。不僅著作等身、成果累累、獲獎無數,而且社會職務眾多,社會活動頻繁,勇於擔當,建言獻策,是一個很有社會責任和獨立人格的知識分子。看一看他的名字就讓人很震撼,「珺者,雕琢之玉也,千錘百鍊,終玉汝於成;王者,國之君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如果我們把王珺教授的這個名字倒過來念,就成了「君王」了。可此君王非彼君王,他是在思想的王國里自由馳騁的國王,是在科學真理的探究中,永不知足的君王,是一枝獨秀、自由精神、獨立思想,高貴品質的精神貴族。

  從他20歲脫穎而出內蒙古大草原,到當時最好的南開大學經濟學系求學,再南下中山大學讀碩士,拿博士,當教授。正好從北至南畫了一個半弧形,用他30年的心血在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和轉軌經濟學等學科領域苦苦探索沿著他的求學路徑和治學風格,我用一個詞來概括,就叫做求真務實。就是幾十年來,他始終緊貼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緊扣時代發展的脈搏,聚焦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把自己的智慧融入時代洪流之中,與中國的興盛一起成長。

  今天,他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當下及未來面臨的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如何在國家崛起的背景下實現民富的目標。改革開放30多年了,儘管我們的經濟總量已經是世界第二,但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生活質量遠遠不是世界第二的水平。儘管我們的城市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現代化與發達國家不相上下,可我們老百姓的人均GDP僅為發達國家的1/10。儘管我國預算內的財政收入從1995年起翻了6倍,可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期只增長了1.7倍,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僅增長了1.2倍。民富之路很漫長,如何克服30年來增長中民富的短板,把未來30年的民富推進,未來30年民富應該達到什麼樣的高度,為達到這個高度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實現路徑。王珺教授在下面的演講中給我們展示這麼一幅圖景,掌聲有請王珺教授。(掌聲)

  未來30年會是怎麼樣?我想這個問題要想說清楚未來30年恐怕先從我們建國以來兩個30年怎麼走過來的說起,我跟大家簡單勾畫一下。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未來30年我們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我們老百姓的收入會達到什麼樣的程度。第三,假如按照這樣一個目標走下去的話,我們如何走好,這涉及到國家的政策,也涉及到個人的利益。

  一、 建國以來的兩個30

  1.第一個30年(1949-1978):穩固制度、國家建設、注重生產、抑制消費

  第一個30年就是建國以後到1978年,大家都知道那是計劃經濟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政權穩定、制度建設,就是政治制度的建設,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以國家為中心的經濟建設。所謂國家為中心,就是整個的經濟主體,因為那個時候沒有錢,要通過一種體制把這些資源集中到國家手裡,由國家統一分配,由國家統一上一些項目。比如說,過去我們說50年代的十大項目,60年代的三線建設,這些大項目都是國家統一安排的。50年代後期我們提出來的口號叫「超英趕美」,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看到有一幅宣傳畫,那宣傳畫叫「挑著扁擔進入共產主義」,人民公社是金橋,這邊是現狀,過了金橋那邊就是共產主義。我記得我在幼兒園,老師經常教我們,可能再過50天、60天我們就進入社會主義了,當時的宣傳都是這樣的。

  可是,國家沒有錢,又要上這麼多項目,錢從哪裡來呢?這樣的一種體制,我們也不可能說像原來斯大林的那種集體農莊,也不可能像資本主義國家那樣到外面掠奪別人把錢拿回來進行這個建設。支持國家做這樣的一種經濟建設,實際上農民做了很大的犧牲。農民做很大的犧牲表現在什麼地方?就是國家沒有錢,國家要通過一些經濟手段把社會上的潛在的資源拿過來,這種經濟手段就是使用價格,我們經常說公平交易,但在當時那種條件下,我們很難說有一種公平交易。

  舉個例子來講,大家都知道在80年代以前,四級的大米大概一斤的成本是1毛6,但是國家要從農民手裡收這一斤大米大概是是1毛3,然後賣給城市裡面的老百姓是1毛4分6。為什麼要低價收購呢?然後又低價賣掉?那就是低價收過來轉給城市裡面的居民和工人,工人的工資水平低,這樣的價格他們就能夠正常維持。為什麼工資水平低呢?工資水平低的目的就是成本降低。然後讓工廠更多的利潤能夠留下來,然後用來進行資本投資。這是農業的例子。

  再舉一個工業的例子。比如說手錶,在78年以前一塊上海牌的手錶價格是120塊錢。當時我們一個月的工資,大學畢業生到廣州大概是62塊錢,如果你分到北京是53塊錢,成都是46塊錢。但是,一塊手錶是120塊錢,成本是28塊錢。這一塊手錶相當於在廣州的收入的兩倍,就是人平均工資,大學畢業生,我還不要說剛進入的初級工。我記得我中學畢業以後去當老師,一個月收入18塊錢,轉正以後才36塊錢,我還不是大學生。上海牌的手錶這麼貴,中間的利潤這麼高,為什麼?很簡單,就是國家希望通過這樣一種交易。比如說,上海的手錶生產出來以後賣給老百姓,就是賺得很多,賺的很多以後,除了交給國家一部分,剩下的這一部分儘快的擴大規模和生產,這就要加速工業化的過程。

  當時我們國家的優越性叫既無內債也無外債。沒有債,又要進行經濟建設,那怎麼辦?只能夠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然後保證整個的收入來源,用來進行整個的經濟建設。同時在保證經濟建設過程中,我們國家所形成的經濟發展戰略就是重視生產,抑制消費。什麼叫抑制消費?比如說,大慶精神。大慶精神有很多,當然有的到現在也很值得學習,像他們的艱苦奮鬥。同時在這裡面也挖掘出另一個,大慶精神的特點是什麼?就是先生產後生活。哪怕個人生活簡單一點,苦一點,因為國家窮。這樣一種精神正好和國家所強調的保證生產相吻合,因為資金是有限的,你拿錢用來進行消費,就沒錢進行生產、投資,所以要抑制消費。

  像我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從1958—78年就漲過一次工資,20年的時間只漲了一次。為什麼?很簡單,只要有點收入就用來進行生產,用來進行建設,用來進行投資,因為國家窮,沒有辦法。所以,過去養成了這樣的社會的風氣:「新3年,舊3年,縫縫補補又3年」。實際上任何的一種作風、風氣和國家建設提倡的主流思想是連在一起的。

  2、第二個30年(1979-2010):做大蛋糕、改革開放、強調生產、忽視消費

  到了78年以後,我們國家還是很窮,當時按人民幣來說人均的GDP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大概380塊錢。以廣州為例,廣州是8類區。過去我們國家各地區的工資是有差異的,最高的像新疆是9類區,廣州8類區,上海7類區、北京6類區、四川是4類區。那就是說大學畢業生你要分到廣州就是62塊錢,分到北京就是53塊多。即使在這樣相對高收入的地區,廣東省大概平均的人均的生產總值在那個時候排在全國的26位,全國當時29個省市,排在26位。多少錢呢?人均是369塊人民幣,全國平均是381塊。當時的匯率是一美元換1塊6毛4,你要按匯率一算的話,那個時候也是100來塊錢,比韓國60年代人均87塊錢好很多了。

  改革會形成一種什麼樣的結果?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且儘可能的調動民間的積極性。所以,不能是一個主體,要多個主體共同添柴,共同添柴火焰高。那麼,這多個主體怎麼樣調動他的積極性呢?就是從國家集中建設的集權體制轉向分權的體制,就是地區分權。「特別政策,靈活措施」這8個字,在80年代初期給了兩個省,一個是廣東,一個是福建。這兩個省份境外的華僑比較多,利用華僑來形成境外資本的流入和牽線,推動整個對外開放的發展。所以,開放是一個很重要的突破口,外貿、外資優先發展。另外,建設特區。80年代建起來的4個特區,其中3個在廣東,一個在福建。為什麼不選在山東、上海、東北?有人說當時應該選在上海,但是當時有一個詞叫「實驗區」。實驗就是看不準的東西,萬一失敗了呢?有風險的才叫實驗。拿上海做實驗風險大,因為上海當時一個市佔全國財政收入的1/6。但反過來,講在廣東的這樣一些地區找一個偏遠的,比如說,深圳、汕頭、珠海,失敗了對整個全局的影響不大。但是現在是走出來了,走向成功了。

  改革開放確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方針,我們用形象的話來講就叫做大蛋糕。你要想分,你要想收入好,首先要創造出來。要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民間的積極性,而不要僅僅是一個主體的積極性,然後讓大家共同努力來創造這個財富,經濟建設就是做大蛋糕,動力就是改革開放。改革主要就是財政包干制,當然到92年的時候,我們財政的承包制度開始進行了一個分稅制度改革,就是朱鎔基當了總理以後進行了分稅制度改革。但是,目前來講仍然是地區分權體制起主要的作用。開放就是擴大貿易的增長,擴大投資的增長,同時推動整個特區的建設。先建特區,然後是開放區、開發區,然後逐層梯度的這樣一種推進。廣東在整個的開放過程當中,都是作為排頭兵,引領者的角色。因為特區最多的是在廣東;1988年海南從廣東分出去,海南又變成了一個最大的特區;1984年14個沿海城市的開放,兩個選在廣東,一個是廣州,一個是湛江,然後又有珠江三角洲作為開放區。另外,每一個城市還設一個開發區,像廣州的黃埔技術開發區,這就是分層次開放。每一次開放,廣東、廣州基本上都抓住了機會。你有很多的資源,但是要有一個機會和你結合,你才能發展起來。廣東這30年能夠從全國的26位,到現在持續大概10多年的時間在全國GDP排第一位,財政收入排第一位,出口排第一位,利用外資排第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廣東在這30年中,基本上每一次都抓住了機會。

  第二個30年之所以發展得這麼快,一個是因為國際環境造就了我們,其次我們國家及時調整戰略,然後注重更多的群體,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把整個資源都用於經濟建設,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有一個東西沒變,第二個30年和第一個30年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強調生產,但是這個時候叫忽視消費。為什麼不叫抑制消費?因為我沒有說你這個工資不要增長,實際上這30年,像改革開放初期,大概國家兩年的時間就連續五次調整工資。但是,消費的增長或者收入的增長是趕不上生產和GDP的增長。這30年中國GDP的增長每年是以9.2%、9.4%的速度遞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長大概是7%左右,大概差2.5個百分點。

  什麼意思?為什麼它均衡增長就是好的?不均衡增長會有問題呢?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比如說,我是作為一個廠家,我生產一百件產品,結果消費者沒錢,他只能買你90件產品,那你那10件產品生產出來以後賣不出去了,就壓在倉庫裡面,貨幣就回不來,貨幣回不來作為一個生產者來講,你就沒有辦法拿錢進行再投資。所以消費者的收入不能夠進一步的增長的話,反而會抑制生產者持續,整個經濟就不能夠正常循環了。但是,中國收入低還能夠正常循環是什麼原因?就是剛才我說的國內消費了90件,剩下10件賣給出口的市場,從那把錢拿出來。所以,在過去的30年里,中國生產發展很快,其中出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到了90年代中期以後,大量的產品開始出現了,像電視機,冰箱、洗衣機開始大量的生產,慢慢的開始出現過剩。我們國家當時做了一個調查,大概有1200多種產品,到90年代後期的時候,大概90%的產品出現過剩,也就是賣不出去,老百姓不需要。所以,老百姓不需要的時候,你生產什麼產品呢。這個時候如果你出不了口,你就要調整產業結構。比如說過去我是生產缸子的,現在市場已經飽和了,老百姓不要了。那麼,國際市場你還沒有打開,你要這種情況下,要不然你就不要生產缸子了,你就可能去生產其他的產品。要不然還生產缸子,但一定要打開國際市場。所以,中國當時選擇了一條什麼路呢?選擇了一條就是在我們國內出現了買方市場,市場飽和的情況下,千方百計擴大出口。1997年之後,我們提出三項政策,一個是東北振興,一個是西部開發,第三個是千方百計擴大出口。怎麼擴大?就是加入關貿總協定,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們2001年終於進入了國際市場,就是拿到了許可證,你的出口變成了合法的。所以,你看大家看到從2001年以來到2008年中國的出口每年增長是26—27%的增長率。這樣快速的增長,拉動了中國的經濟,保持了快速的增長。但老百姓依然在收入水平不高的情況下能夠持續地生活下去,就是你的收入水平不高,你並不影響你經濟的循環。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依然是強調生產,忽視消費,中國一直作為一個生產者的角色。

  二、今後30年將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我們就想一件事情,未來我們要走一條什麼樣的路子。我們過去的路還能不能走下去?這就是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我覺得我們剛才已經分析了,過去的路能不能走下去,實際上要觀察我們過去所用的資源,我們的市場結構是不是發生變化了。這樣變化還能不能支撐我們走下去。我覺得國際國內的市場已經發生變化,收入水平也在發展變化。我們國家生產增長百分之9點多,人均收入增長7%,兩個相差2.5個百分點。你別看這2.5個百分點,很多東西平衡不了,生產的東西賣不掉。我們經常說一代人多長時間?就是25年。一代人的時間能夠保持發展增長速度達到2位數或接近2位數的國家,只有兩個,一個是日本,一個是以色列。我們經常說 「亞洲四小龍」的奇蹟,這些奇蹟增長也就在6.5—8.5%之間。

  中國的人均GDP是多少?去年是47萬個億,13.45億的人口,人均3萬5千塊錢人民幣,也就是5500塊美元。中等收入國家按照90年的標準是3940塊錢到8900塊錢。我們就處於中等。如果你按照廣東來算,去年的標準是什麼?5萬億的產值,1億的人口,人均多少錢?5萬塊錢是跑不掉的,也就接近8千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如果我們按廣州來看,廣州去年的人均是多少?9萬多塊錢,也就是1萬2千多美元,按9600美元以上的標準算高收入國家。我們看到確實這30年僅僅從收入水平看我們是不慢的,但問題就在於我們的生產的增長更快,我們收入增長趕不上生產增長。生產和消費它是一個均衡過程,如果這兩者不匹配,經濟就不能正常循環。所以,我說未來的發展恐怕過去的路,不能再走下去了。那麼,未來30年,我們說未來又是一代人。這一代人要走什麼樣的路。我個人認為就是注重公平的民富之路。

  未來怎麼樣走民富之路?首先說為什麼選擇民富之路。

  第一,人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統一。僅有生產者,過去我們一直把人定在生產者的角度。現在我們經常說以人為本,什麼叫以人為本?簡單地說,就是發展要依靠人,發展依靠人是依靠這個人作為生產者,這個人是生產者,那你要依靠我來生產,把財富創造出來。同時還有一句話,叫做發展為了人。這個人是誰?是消費者。所以,這兩個東西要統一起來。我們過去就是光說發展依靠人,所以中國變成了一個最大的世界生產基地,每一個人都是生產者。我覺得要以人為本,最重要的是把生產者和消費者這兩個東西統一起來。為什麼做這樣的統一?因為國際環境已經沒有辦法再支撐我們每年20%多的出口增長率。國際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再加上我們同類型的,像東盟的這些國家也都在大量的出口,而且成本比我們更低。

  第二,資源。我們現在的資源也用的差不多了。比如說,我們所謂的供給結構講的是什麼?就是勞動力。勞動力現在還有沒有剩餘空間呢?過去我們說我們國家有大量的剩餘的勞動力,現在勞動力越來越少了。我等會給大家展示一下,我們未來我們人口結構會是一種什麼樣情況。另外,過去我們是粗放式的發展,只要GDP增長,不管投入多少,不算經濟帳,不算投資成本,只要能夠上來就行,現在恐怕再採取這種方式已經不可行了。

  第三,匯率問題。現在的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大概是6塊3。我們想想,我們國家匯率的變化,從93年的時候5塊3,一下子變成了8塊8,93年到現在將近20年的時間,大概從8塊多,一直升值到現在的6塊3。未來的趨勢從現在我們國家的外匯儲備,收入水平,出口的增長情況來看,國家未來的匯率,我個人認為一定是升值的。什麼是叫升值?那就是一塊美元換6塊多,變成換5塊多,可能到什麼程度呢?現在國際上有一個標準,就是用購買力平價來計算,什麼叫購買力平價?比如說,你買一個麥當勞的包子,在美國一個麥當勞的包子是3塊美元,在中國買同樣一個麥當勞的包子是9塊人民幣。那麼,麥當勞這個包子是標準化的,比如說你到中東去,到芝加哥,到巴西,還是到歐洲的羅馬,實際上都是一樣的,包子是一樣的。同樣的包子,背後的貨幣比值是什麼呢?一塊美元比3塊人民幣。買同樣的產品背後的不同的比值,這個就叫購買力平價。用購買力平價來計算的話,一塊美元換3塊3人民幣,所以人民幣會升值。升值是有利於進口不利於出口的,這樣的政策長期會發生一種變化,可能不會是過去30年的情況。

  第四,貧富差距拉大也不利於持續的增長。這是利用恩格爾係數來計算的,中國的差距可能也是40—45%這樣一種水平。

  現在我想主要跟大家講的是什麼呢?未來30年,實際上我們說以人為本就是發展依靠人,發展為了人,我們的人口的結構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是我們最關注的問題。所以,我反過來講未來30年我們人口結構變化問題。

  (PPT)我們看一下這樣一個圖,我就畫了這樣一個圖,這裡面有一個叫人口的撫養比,就是非勞動人口,中國的非勞動人口和勞動人口之比。非勞動人口分成兩塊,一塊是剛出生的到14歲,一塊是65歲以上或者60歲以上的,這兩塊加在一起都叫非勞動人口。中間15歲—60歲或者15歲—65歲的叫做勞動人口,這兩種人口之比叫撫養比。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條線,就是這一條線大家可以看,假如你是在50%,撫養比在50%以下,50%意味著什麼呢?就是兩個人養一個人,這就叫50%。兩個人養一個人的含義就是說,更多的人是生產者。比如說,一個家庭三口之家,兩個掙錢的養一個不掙錢的。這個就是撫養比是50%。那隻要低於50%,在國際標準是53%,低於53%的時候,那就是說你這個國家大量的人是生產者。如果高於53%這個國家人口的負擔變的越來越重了。我們國家大概在1980年以前,我們國家的人口的撫養比很高的,大概都是在60%以上。那就是說,三個人養兩個人,不像現在的三口之家,兩個人養一個人的情況。過去是三個人養兩個人的。在80年代以前,我們國家還是很有希望的,我們3個人養2個人,兩個人其中大部分是兒童,是剛出生到14歲,那個時候老人的比重是很低的。

  1980年以後, 50、60、70年代出生的人逐步進入勞動市場,我們國家變成了撫養比50%以下。這個50%以下大概會持續多長時間呢?大概會持續到2030年。也就是說,1990年到2030年,中國大概有40年的時間是有人口紅利的。什麼叫人口紅利呢?就是撫養比低於50%,就是更多的人是生產者,我們現在已經走了一半的時候。未來30年我們的人口結構就會發生一個明顯的變化,從2030年以後,就是未來20年再過10年我們的人口老化的程度就開始大量的出現。老年人口和非勞動人口裡,老年人口在這個點上就開始超過了0—14歲的人口。撫養比超過50%,人口的負擔就會重。這是我們國家的情況。

  (PPT)這是用了法國、日本和中國三個國家做了一個比較,大概到2050年。未來30年怎麼走?要以人為本,更重要的就是關注人。人是什麼?如果從企業角度來看,所謂市場,市場是什麼?就是人均收入乘上人口規模,這就是市場。所以,我們來看,現在法國它現在有沒有競爭力,收入水平很高,但是它的撫養比也很好的時候,其中大部分是老人的時候,你看現在它80%,然後89%、87%,90%,90%多,到2050年90%多。你看現在我們說日本,日本現在他撫養的人口的係數是非常高的,到2050年就是122,什麼意思?就是一個掙錢的人,要養兩個不掙錢的老人。

  中國在2030年也會發生相應的結構變化,我們要關注未來30年,就要特別關注老年人。今天的報紙我看了一下,老年人的產業,所謂叫幸福導向產業,什麼叫幸福導向產業?你不要說的那麼複雜,就是以人為本的,我們人口結構更多的向老齡化發展的時候,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為主的這個行業是我們未來很大的一種市場,你要想賺錢就關注這個。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房地產價格大家說很高,都很關注。廣州市房價的變化和人口流動是有特點的。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和家人一起住在城市裡面,到了20來歲結婚的時候,就離開家了,搬到番禺,買一個70平米的房子挺便宜的。然後兩口子的孩子長到6、7歲的時候,就要上學了。周圍的教育環境不好,市中心的教育資源非常的好,這些年輕的家長就無論如何就要在市區,哪怕在差的地方也要找一間房子,他又回來了,這是第一輪。

  第二輪小孩上了學以後,上到小學、到上大學,一到上大學的時候就住校了。兩個人就又搬出去享受大房子,享受大房子大概就是45歲—50歲。搬到外面什麼時候回來呢?到60歲的時候又開始往市中心走,因為那裡醫療資源多。這個變化大家會發現,公共產品的配製決定了人員的流動,人員的流動和年齡結構是聯繫在一起的。所以,我們不要說那麼複雜,說什麼價格高也好,低也好,都要以人為本。我要關注未來發展,未來發展就是解決老百姓實實在在需要的東西,老百姓的年齡結構不一樣,需求就不一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怎麼提供公共產品?就是我跟大家講的。實際上,不要光說年齡結構、人口結構發展就發展了。這裡面涉及到一整套的,包括公共產品以及產業都相應的發生變化。你如果對這個問題都弄不清。比如說,現在我們說50年代、60年代,就說80年代初期,我們大量的人口是青年人,像深圳這個社會,我記得很清楚,當時82年到深圳調查的時候,深圳的平均年齡是26歲。它需要那麼多的醫療設施嗎?不需要。就像現在大學城,大學城不需要三甲醫院。為什麼?全是青年人,就是一個頭疼腦熱。他的身體和需求聯繫在一起。我們說人口的結構涉及到一整套配套產品,你真的以人為本,那就要實實在在的研究人口的年齡結構以及他們每一種不同參差的年齡,他的需求是什麼,怎麼樣給它提供它所需要的東西。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中國的潛力在哪裡?看起來我們沒有勞動力了,但是我們不斷的創造市場,這種市場是什麼?就是老年人的市場可能在將來扮演重要的角色,來推動整個發展當中比較重要的角色。這就是我們說的一個東西。30年後中國的人均GDP會達到多少呢?如果按照現在的美元來算大概是2.1到2.8萬元。我們就現在就要算一下,現在世界上大概是70億的人口,60萬億的產值,按美元算,人均多少錢?大概9300塊錢。中國現在5500塊錢大概接近整個世界平均水平的55%。了解了這樣一種情況以後,我們來看未來30年,世界會增長多快。如果按照全球人均GDP每年平均增長率2%計算,2%是按過去30年推過來的。30年後全球的人均GDP會達到1萬7千多塊錢,就是從現在9200到9300,到那個時候是1萬7000多。整個中國會在今後30年會達到多少呢?是2萬1到2萬8。所以,中國到2040年會高於全球的平均水平20%—30%。假定我們用這樣一種數據描述我們未來的前景。這是一個。

  第二,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如果按照70%,實際上現在人均GDP和城鄉居民收入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大概是相當68%,我就按70%來計算。那麼,30年後大約城鄉居民收入是1.5萬到2萬美元,廣州大概是3萬5美元。我一直說注重公平的民富之路。我想跟大家講一下,就是未來我們會成長出一個什麼東西呢?從整個社會發展,我想任何一個國家,無一例外的在發展過程當中中等收入階層會佔越來越大的比重。就是我們經常叫中產階級。什麼叫中階級?2005年國家統計局有一個說法6萬到50萬之間,當然這個比重很大。在國外有這樣一個標準,在國際上有聯合國的標準,就是人均每天大概平均是1塊美元你是貧困標準。這次國務院民生辦公室主任陳希偉,他也講到,說要把中國貧困化的標準,提到2300塊錢,我一算2300塊錢恰恰就等於是每天1塊美元的消費。聯合國規定大概多少算中等收入的標準?就是一天10塊到100美元的消費,我們就按一天15塊錢,15塊錢美元相當於一天100塊錢。一個家一天300塊錢,一個月就是一萬塊錢,一年下來12、13萬塊錢。12、13萬塊錢大概基本上你的恩格爾係數就是在40%以下。這個是現在國際上定的標準,15塊錢大概做起點,10塊美元也太低了,15塊美元作為起點然後大100塊錢,大概是這樣的情況。這個按中產階級是國際上來判斷中等收入階層的。

  按照這樣一種標準我們來看一下未來的發展,中國的這個基層會去到多大的程度?我們算一下,大概到2020年,大概45%的城市人口會變成中等收入階層,到2030年會達到74%,2030年這個標準不是我算的,是美國的一些學者算中國通過城市化,中產階級會達到74%,而且大部分居住在城市。這就是我說民富之路,其中最重要的支撐就是中等收入階層成長起來,然後要成長起來並成為主力,這就是未來的前景,我說的未來的前景。

  三、如何走注重公平的民富之路?

  我們現在和未來的差距在哪裡?怎麼走好未來30年這條路。我想說就是走好未來30年這條路,需要政府和每個人共同努力和共同合作。這絕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情,也絕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個人的活動空間是有限的,反過來講僅靠政府調整政策也不行。

  我記得我出國的時候,90年代我在哈佛待了一年,當時我住的房子對面就是一個別墅,一個美國人養了14個小孩,當然他是收養的,天天鬧得很厲害。我跟他聊天,我說你養這麼多孩子,你不嫌麻煩嗎?你猜他怎麼回答我這個問題,他說不是我養他們是他們養我。多養一個小孩,美國政府就給他一筆補貼。他養了14個孩子,美國政府給他多少?他日子過得很好,像這種情況當然一定程度上他也算給社會做貢獻了,要不然這些小孩沒有人撫養怎麼辦呢?

  我記得80年代在英國的時候,當時也跟那裡的一些人聊過。有一些未婚的媽媽,在就業中心申請工作。我就問她你已經失業多少時間了?她說我已經將近兩年了。那我說你為什麼不願意工作?她說我可工作,也可以不工作。因為她養著一個小孩,工作所拿到的收入和她不去工作從政府拿到的補貼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她沒有太大的動力去工作,只是去登記,如果有合適的就去,沒有合適的我就不去,這日子過的也挺好。你看英國這個社會也是這樣的,補貼很高的時候反而會養一些懶人。中國目前雖然個人財富的成長會很快,但是我們也看到中國和國際的水平還是很大的差距。我們就說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你現在5500塊錢只相當於日本的1/10。去年10月份我剛從瑞士回來,瑞士人均GDP是6萬5000美元。按我們現在排過來算的話36、37萬。大家就會說他們6萬5000他怎麼花,花什麼地方了?當然瑞士人其他花費很高,很多東西很便宜,但是那裡的通訊費非常貴,稅很重,當然這是一個。

  1.政府要怎麼做

  如何走好未來30年的民富之路,政府我覺得有三個東西要做。

  首先要創造就業機會。千方百計創造就業機會。德國現在退休的年齡從60變成65,因為他支付不起那麼多社會保障。中國現在雖然說可利用的勞動力不斷地減少,現在是13.45億的人口,9.8億的15歲到65歲的人口,也就是屬於勞動人口。14歲進入正常勞動力的人口,從2013年就開始每年減少,而退出的人口大量增長。所以,我們正常的勞動力人口從2013年開始,絕對量每年減少280多萬。

  當然大家說,勞動力絕對量都減少了你還千方百計創造就業。但就業是提高收入最基本的途徑,也是社會穩定的最基本的途徑。經濟上說以人為本,按照經濟學家的解釋,首要的、最簡單的就是解決就業的問題,有就業就有收入,有收入社會就穩定,穩定了社會做任何事情都好說。所以,你看很多的國家,他政府最基本的目標,只要失業率高於10%,就千方百計採用刺激政策增加就業。所以,我覺得這件事情確實要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不是千方百計追求GDP的增長,追求GDP增長的目的還是要給大家創造就業。

  要創造就業就要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我們經常說,小企業解決就業問題,大企業解決稅收問題,這兩個東西都要。所以,小企業在解決就業方面一定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且小企業越多的城市和地區,這個地區的貧富差越小。為什麼小企業會使貧富差距縮小呢?我就說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明白。

  很多學者把韓國和台灣做過比較,其中台灣是中小企業為主。台灣像60年代開放,開放了以後像中國現在大陸一樣,外資進來買農民的地,買了農民的地,農民手裡有錢了,中國人都喜歡賭錢,這個錢賭博幾天就花完了,又淪為無產者,不行的。所以,台灣的當局就提出一項政策,就是說鼓勵大家拿這個錢去做小生意。於是台灣很多有一定錢的農民,60年代都跑到台北做小生意。為什麼跑到台北呢?因為台北市場配套比較完善,這樣小企業就起來了。台灣一直到現在基本上都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的貧富差距在整個亞洲地區相對來講是最低的。

  韓國一直推崇大企業,三星、還有很多的的鋼廠等等,但是為什麼說大企業會不利於貧富差距縮小。一個重要的原因大企業一旦解決就業,就是高工資,但是大企業是資本密集型的機器設備,就業的數量很少。所以,一個社會或者一個地區要發展大企業,往往失業率會比較高,沒有就業就吃救濟,就業和救濟的人,收入差距就大了。

  因此,創造就業機會就是要重視中小企業。從今年以來,國家千方百計地重視中小企業,包括小企業的貸款以及發展,這是中長期中國發展的一個最基本的戰略。過去我們叫「抓大放小」。德國的這個叫什麼呢?「放大扶小」,他的政策一直是扶小企業。所以,你真是要以人為本,首先就要解決老百姓的收入,解決收入要解決就業,就業的機會要靠個人。你給他解決就業的機會,他就有收入的來源,有收入的來源就消費,有消費就有家庭的穩定的支持,社會就穩定,我想這是最簡單的問題。這是第一個。

  第二,培育投資渠道。我們現在的收入不僅僅是工薪收入,靠工資收入是一個途徑,但不是唯一的。現在中國47萬億的產值,33萬億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那就是說很多城市的老百姓都有一些個人的儲蓄存款。那麼這就要財產性的收入。怎麼樣增加財產性的收入?這個也是很重要,比如說我在銀行存錢,存一點我負利率,老百姓存錢就不放心。我要去投資股票,我沒這個能力,看不準的話會虧損。投資房地產現在又遇到日子不太好的情況,房地產的市場還不是說所有人都去購買。你投資黃金、投資債券、投資外匯、投資期貨,你這個財產性的收入怎麼樣來進行保值增值,這是中國未來發展當中甚至比工資性的收入重要的收入。工資性的收入很重要,但是財產性的收入,讓大家手裡的錢能夠保值增值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你就要提供更多的投資渠道。你說每一個人,咱們說一句實在話,老大媽,老大爺,咱們都坐在股市大廳看那個盤,不說你看不懂,我也看不懂。我覺得在一定程度上社會需要什麼?你看在美國也好,我不是說美國好不好。它到這個份上的時候,一個社會不是說大家分散去投資,你有財產性的收入,不是分散收入,它有很多的基金會,基金會幫助大家投資,有一個底線我保證你6%,剩下賺到錢咱們倆分成,比如說你投資1百萬給我,我首先保證你一年有6%的收入,然後6%以上的那一塊咱們倆分成,你3我7,這樣基金公司非常多。

  為什麼說現在財產性的收入越來越關心了。現在我們一年年利率是多少?基準利率3.5%存款基準率,但是我們CPI4%,那如果你現在,大家說能不能提過基準利率4%以上?不行。中國現在整個新增的貨幣量9千個億,中國現在整個面臨著適度規範的發展,穩定發展,平穩發展的階段,不可能再提高利率。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未來的發展在這一年,你說靠利率提高,恐怕短期內不行。如果利率提高不了,那CPI就得降下來,但是目前也降不下來。輸入型的通脹,勞動力工資的提高,從2008年到現在每年工資的增長,最低工資的增幅在13%以上。現在也壓不下來。成本在提高,原材料像現在的銅,過去一噸銅2萬塊錢,現在一噸銅8萬塊錢;80年代一噸煤20多塊錢,2000年一噸煤300塊錢,現在一噸煤900塊錢。這個東西自然會影響到CPI價格。在這個情況下,你存款的利率如果持續不高的話,老百姓心裡就不踏實,我怎麼樣保值增值呢?我就選擇其他的渠道。因此,政府要開拓越來越多的渠道供大家選擇,選擇這些東西有三個標準,大家一定記住。

  一是安全性,像我們在座的各位很多老大爺,老大媽,確實存一份錢不容易,是從口裡掰出來的。所以,我覺得你首先存款選擇渠道,首先要安全。

  二是流動性,就是什麼叫流動性?比如說買股票,我現在家裡面有點事,我馬上從股票市場賣掉我把錢拿出來,這個是很容易。假如我要買了房子,現在家裡的有點急事,我把錢拿回來,你拿不回來的,你找不著買家的,這叫流動性不好,買房子和買股票流動性有差距。

  三是收益率。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

  大家一定記住,老百姓在買其他的資產產品的時候,雖然說也還是想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選擇平穩安全的。

  政府要做的第三件事就是調整分配政策。大概三個東西。

  一要敢消費。現在我們國家儲蓄率是多高?就是比如說你手裡掙了100塊錢,你大概存在銀行是45塊錢左右,我們是世界上儲蓄率最高的國家。為什麼最高?一個重要的原因,我們很多的錢不敢花,要用於教育、醫療、社保、住房。你要讓大家敢消費,一個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要解決基本公共的社會公共服務。像醫療更多的社會支出,公共的教育,包括一些公共的住房,福利住房的增加,像我們現在一千萬套,國家整個的提供。當然這些方面實際上是落實社會福利和公共福利均等化的。如果這個方面落實大家才敢拿錢消費,不是說我們收入很低,我們一直說中國儲蓄節約的傾向。中國為什麼老百姓會儲蓄節約,就是中國歷史上戰爭多,不穩定,當社會不能給你提供這種保障的時候,你必須要自己提供保障,才形成了這個習慣。這種習慣為什麼其他的國家17%、16%甚至是5%的儲蓄,他對未來有信心。所以,我覺得在這個方面我們要儘快的提供,我覺得現在國家從十七大以來他明確了這樣一個想法,惠民生,說到底要落實到基本的公共服務上使大家能夠敢消費。

  二要能消費。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現在也在逐步地落實,提高個人的所得稅的起征點。我們現在是3500塊錢。我個人覺得3500塊錢在甘肅寧夏這個可能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在廣州的這個地方可能要交這個錢要大一些。剛才我跟大家說,1978年以前,工資還有一個憑地區有標準。現在所得稅征起點地區之間會有一點差距。因為他的生活費用、生活成本也不一樣,收入水平、平均水平也不一樣,是不是會有點差距呢?所以我覺得這個方面可能國家也在探討這個問題。但是,至少能夠有更多的收入留給大家才能夠有消費的可能。所以,我說能消費,就體現在有消費的能力,那就是可購買力,就是要有收入增長。

  三要願消費。我覺得一個就是不斷創新國內有些新產品、新的樣式,不要就是改個包裝就提高一倍的價格。這些不良的商人,現在很多人這樣的。還有一個,從今年以來,這個進口品奢侈品,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購買國。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一些留學生回來,買在美國相同的牛奶,在美國相同的牛奶大概是兩塊美元,在這一包是68塊人民幣,相同的。這個是什麼呢?這個是稅和各個環節。所以,你要促進它,不是大家不想買。進口產品的開放,我覺得是一個很重要的,願意消費就是要用有效的供給來吸引大家的消費,購買你的產品,你不能說是換一個包裝,價格就上一倍,這是不行的。那要真材實料,消費品的價值、質量要提高。這是政府要做的。

  個人要做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加速個人素質的提高。大家一定記住,未來收入的增長,高收入一定給高學歷,這是一個大概率事件,80%是沒錯的。你要想收入多,當然有人說比爾·蓋茨大學沒畢業,他不也創造很多收入,但這是小概率事件,大家一定記住了像這樣的案例不能作為我們,老百姓普遍關注的事情。我想未來的發展,為什麼高素質會得到高收入,不是說你博士畢業一定要有高收入,博士畢業就有很多的就業機會,就有很多你選擇的機會,你選擇了以後,你去跳槽的機會多,機會多了你掙錢的機會多。

  第二,整合資源創辦新企業。我覺得這是廣東的特點,過去有一句話叫什麼呢?要想當富翁,自己給自己打工。這是廣東人早就提出來的一種看法。所以,創辦新企業,國家要重視小微企業的發展,將來的環境慢慢要規範和公平,自己有創新的動力,就是創業的動機,這一塊是我們未來走向合理謀財之路的很重要的途徑。

  第三,提高理財的經濟意識。隨著收入的增長,我們財產性的收入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要有點理財的觀念,使我們的財產性的收入,比如說,我家裡面有兩套房子,或者說一套房子採用出租還是賣出去,還是說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把這個房子賣了去買股票,還是股票賣了買黃金,還是黃金賣了買債券,把債券賣了買期貨,你是買什麼?這個東西要有點理財意識。這樣時經濟從微觀來講你要掙錢,從宏觀來講,存量的資源動起來,社會可利用的東西越來越多。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我們經常說房子不夠,但是我不講廣州,在國內某一類一線的城市,其中很多的人經過了三舊改造以後,很多的人大概家裡面都是2、3套房子。他說反正這個房子在我手裡面,我不出租我一個月就是一千塊錢的管理費,沒有多少錢。如果我把這個稅提高了,你把這個房子出租,你也等於一個有效的利用。要不然你鎖在那幹什麼?所以,從我們本身來講,我們不要等某些政策,我自己先動起來,我覺得廣東廣州在這個方面經濟意識比較強的,都不會把一個沉澱的一個資源一直讓它沉睡下去,能夠動起來對你有好處,你的收入增加,對社會資源充足的利用,也是對社會也有好處。這都是我們將來民富之道,「君子謀財取之有道」,我們取之有道能夠財富增長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互動環節

  主持人:感謝王珺教授給我們做了一場精彩的演講,王珺教授用大量的數據事實給我們闡述了未來30年的民富之路。我想簡單的梳理幾句話,也不知道對不對,請王教授批判。我認為王教授說的體現的民富之路的主題,我覺得應該在4個方面。

  民富之路應該是分散之富,而非集中之富,就是財富應該掌握在公民的手中,即分散之富,所謂藏富與民。財富又掌握在政府手中,叫做集中之富。聚富於國,藏富於國,政府花錢就大手大腳,藏富於民,老百姓自己掙的錢才是血汗錢。所以,非常的謹慎。這是我的一個認識,從王教授的講話中我體現的一個認識。

  第二,就是民富是明白之富,而非糊塗之富。就是所有的收入都應該至於透明公開和可控的體系責任。而非是非稅所得,非法所得,甚至是壟斷所得。

  第三,民富不僅是縱向富,而且應該是橫向富,就是以過去全體公民的財富有所增加,要有穩定的增長預期。同時與發達國家比,人均財富的數額也不要相差太大。

  第四,民富應該是主動富,而非被動富裕。就是創造財富的主動權,應該是掌握在民眾的手中,剛才我們王教授所說的,也就是說投資渠道多元化,財產性收入也所增長,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非被動的等待政府的一次分配,二次分配,甚至是三次分配。

  汪洋書記這次黨代會講了一句話,我很有感觸。就是說,我們必須破除人民幸福是黨和政府恩賜的錯誤認識。這麼一種觀念,我非常贊同。

  第五,民富是多數富,而非少數富。多數公民富起來了,特別是中產階級佔據社會主體的時候,才能說民富的目標基本實現。

  提問1:非常感謝王教授做了一堂深入淺出的經濟學的講課,對過去的兩個30年的進行了梳理和回顧,對未來30年進行了分析和預測。我問一個問題可能對今天的主題不很切合。現在大家都比較關注房地產市場,各種調控一輪猛過一輪。我就想問王教授對未來10年房地產市場發展前景有什麼樣的看法?

  王珺:這個也是我們大家關注的事情。我覺得房地產我們現在來講,就是老百姓的收入增長以後,需要什麼樣的東西。你看百元、萬元產品,像電視機、冰箱,十幾萬元的產品,汽車。百萬元的產品,住房。所以,隨著收入的增長,老百姓會對這個東西產生越來越多的需求。哪怕你搬家也好,剛才我們說的西方國家也是一樣的,他一輩子要搬四五次家。比如說,到了45歲左右的時候房子最大的時候,到了50歲左右的時候,小孩出去了,或者說再住一段大房子,60歲的時候又把大房子換成小房子。然後作為一個儲蓄,然後進行一個養老的資金。所以,養老基金有很多的途徑在國外來講,包括自己的儲蓄,包括房子的轉讓,這樣的一種辦法都是一種途徑,當然還有政府的。

  所以,我覺得從我們的收入來講,現在我們說未來10年,收入水平特別像城市也還是不斷的增加,收入增加了以後,你說這個房子對他的需求是125平米夠,就是說三口之家,130夠、150平米夠,這是取決你的購買能力了。這是我說的一個方面。

  你想問的問題是國家政策未來的走勢是什麼?我認為只要老百姓有需求。那麼,國家是建一個環境,有廠商會提供一個有效的供給。比如說,新加坡它是說你一生在你就業之前,你可以買兩次政府的房。其中第二次從政府購買房的價格跟市場上買房差不多了,他有一整套配套的辦法。但是,我們也在想,就是說隨著收入的增加對房子肯定油需求,而且需要是剛性的,國家也不可能說它限制、抑制你的剛性,因為它必須要促進發展,發展是什麼?就是供給滿足於需求的東西才能促進發展。就是說你生產一瓶你要賣掉了,資金回籠了,對你的福利有所實現,對我也價值有所實現,兩個方面都實現,這個東西才能夠是發展的。

  但是,我想說的是什麼?中國未來10年的房地產發展,也不可能走的像今天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或者歐洲一些相對人少地多的國家那種情況。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是世界上住房最好的地方,我個人認為東亞國家在世界上現在是這樣,將來依然是這樣,人多地少,地價貴,房價更貴。你比如說像日本,日本的收入水平不比美國和歐洲國家的收入低。但是,日本的住房條件遠遠趕不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原因是什麼?人多地少,因為它的價格太高了。所以,我想解決房地產這個問題,老百姓住房的需求隨著收入的增加還會對大的房子,對舒適的房子有一個需求。就像現在國外也講的一樣,收入的增加很多人願意搬到城市郊區,一個是生活成本低。就像我們現在說的曼哈頓、紐約,過去我們有一句話,廣州叫寧要河北一張床,不要河南一間房。實際上,在曼哈頓也是一樣的,很多人在曼哈頓買不起房子,最後就不得不在郊區買一套別墅。

  然後,星期天晚上從郊區開兩個小時回到曼哈頓,然後星期五下去又都殺出去,一樣的道理。所以,我覺得即使在美國這樣一個人少地多的地方,他還是這樣的,那我想我們收入隨著提高對房子肯定有需求。但是,你把房子需求定位在像美國收入,比如說我和美國收入水平一樣的時候,美國住200平米,我住80平米,這是不是不平等呢?這就有很多的國情了。但是,應該說未來允許大家自由購買。購買的價格取決於什麼?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價格一定很高,你買的起你買。所以用經濟手段治理可能是未來整個中國房地產市場最基本的發展方向,我講的是中長期。從短期來講,現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整個房子的瘋長是有作用的,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房子的需求還是一種剛性的東西。它前一輪沒有釋放出來,隨著一定條件的逐步走向平穩發展的時候,恐怕老百姓對房子剛性的需求還會有所釋放,這是近期的事情。謝謝!

  提問2:王教授你好,我想問一問題,就是從你剛才數據來說人口紅利方面一直會持續到2032年,也就是說,就跟我們現在接觸的那些有關的新聞就不同,國家的人口政策暫時還不會改變。第二個問題一般來說,普遍的認為,再過一代,10多、20年之後,由於人口的問題獨生子女,以後就人均的房子有2、3套,現在來說,按照你的說法,這個價格基本上也不會往下走了,在30年之內。

  王珺:謝謝,你這兩個問題都很重要。我覺得第一個,我們說人口紅利,它是有一個學術標準,就是在撫養比低於53%,這是國際的標準,按這個標準來講,我們大概90年就是50%以下了,就是那個藍線,剛才哪一個窪地。大概這個窪地到了2028年的時候47%,然後再過一段30%。這個就是說你撫養比的含義指的是什麼?一個國家的勞動人口多,被扶養的人口少。所以,在這個方面我們還有相當大的勞動資源可利用的資源。這是我說的一個概念。

  但是現在我們經常說,人口紅利趨於消失是什麼呢?我覺得現在有很多的學者並沒有搞的很清楚。他是用了另外一個概念,就是我今天講到的一個數據。剛才我說了一個概念,就是我們絕對的勞動人口的數量就是15歲到60歲或者65歲絕對人數的數量,大概在2013年會減少。比如說,勞動人口的數量是取決於0—14歲人口進入的量和60歲以上人口的退出的量。如果說退出的多進入的少,你中間這一塊的數量就會在減少。那麼,這個數量的變化是什麼時候會發生?大概會在2013年,就是明年,就是按我們現在這個進度的推測,這個是可統計的。所以,我們這一塊的數量2013年可能總的勞動力的人口從9.8億,每年會減少200、300萬。這是這個意思。

  但是這兩者之間是有聯繫的。我想把這兩個東西區分開,但這種聯繫並不是說一下子我這個絕對人口減少的時候,會影響到撫養比會明顯發生變化,撫養比他是有一個窪地,然後再慢慢的上升。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緩慢的變化。所以,我想大家了解了這些數據的時候,就不一定會被現在輿論當中有一些隨便用這個概念,可能會所誤導,就是我們大家自己會判斷。我想給大家這些數據的目的就是大家自己來判斷一下,我們未來可利用的資源會有多少。

  第二個問題就是房子的問題,確實房子的價值從現在來看,比如說,獨生子女家庭,可能房子會出現過剩。我們跟大家說房子的價格取決於什麼?你在國際市場來看,決定房子的價值,第一個因素是位置,第二個因素是什麼?是位置。第三個因素是什麼?還是位置。什麼意思?房子的東西絕不能按平均數來算的。那就是說房子的價格,我說取決於三個因素。

  一個地區人口流入量長期超過流出量的話,這個地區房子一定是上漲的。

  二,經濟增長率。你這個地方收入水平經濟增長率很高,那它就會上漲。舉個例子來講,香港的人均收入比我們高4倍,比如說人均GDP他現在4萬多,我廣州市1萬兩千多,他比我們高出3倍。我就這樣算的。但是他的房子的價格比我們高出多少呢?8倍以上。他憑什麼房價那麼高?你一定記住經濟增長率是其中一個因素,你的收入提高了,但是房子是不是和你的房價一起增長,它還取決於流入量。你像80年代香港500多萬人口,現在700多萬人口,人口大量的流入,就是每一平方公里承載500個人,房價是多少,承載1000個人的房價是多少。這個我想大家都會去算。

  三,就是在這個土地上投資的數量。就是你比如說基礎設施的改造,公共面積的改造以及包括了地鐵的改造,投下去對地價的增值和地上的房地產的增值都會產生影響。所以,我記得大概在我們廣州開亞運會以前,廣州市某一個主要的領導問我說,王老師咱們開完亞運會地價會不會漲。我說肯定會漲,漲的原因是投了那麼多的錢,環境搞好了,大家都願意來住了的,有需求。房子有一個特點,它不像生產礦泉水,現在市場上要500個,我生產500個,那麼現在需要1000個,我只要開動馬力我可以生產1000個就行了。價格隨著規模的增大,它反而變得便宜。但是房子有一個特點,所有的東西會增加,房子坐在地上,土地的面積是不可擴大的,不可流動的。比如說,我們老百姓經常說我要在肇慶買這麼一套別墅,我要把這套別墅搬到廣州來就好了。你要搬到廣州來也不是這個價格了。房子是不能搬的。

  房子的價格取決於什麼?究竟增值還是貶值,增長的幅度有多快?取決於它所處的位置,而這個位置是取決於什麼?你要看它的宏觀環境,這個地區流入的人口和流出的人口。如果長期的流入人口大於流出人口了話,那麼這個地方的房價肯定還是漲的。你看我們現在的一線城市,說一個最簡單的判斷,如果按照中國城市學會的估計,到2030年中國大概有3000萬人口的城市5-7個。我想可能當然我不排斥在現有的土地面積上大量的人口聚居,或者說我把周圍很多的地方捆在一起,都可以作為這樣一種情況。這就看出來了中國一線城市還需要有很多人往這裡面涌。很多的老百姓到城市裡面看什麼?娛樂方便,醫療方便,教育方便,這種資源現在還不是一個完全公平分配的過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說房子會不會漲價。我沒有結論,我只是給你提供一些信息。謝謝!

  主持人:由於時間的關係互動環節到此結束。最後我代表論壇向王教授問最後一個問題,請您用一兩句話告訴我們什麼叫文化?

  王珺:我還不能用一兩句話,因為做經濟學研究的去說非經濟學的話題,我是外行。但是,我想說,有人經常說叫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或者經濟搭台文化唱戲。我只是說經常講叫經濟的競爭力背後取決於文化。但是,我一直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文化是上層建築的東西。文化是什麼來的?文化是傳統習慣的慢慢形成,約束規則形成的習慣慢慢沉澱下來的東西,就是幾千年的沉澱,都是一種生活沉澱下來的東西。所以,我認為文化對於經濟的發展它是有作用的,但是經濟是基礎,要想使文化的一些東西更加豐富,必須要有經濟的保證,我就提出這樣的看法。謝謝!

  主持人:感謝王教授給我們第一百二十三種的文化解釋,本場論壇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僅供學術參考,其中觀點僅代表發言者!如有錯漏,歡迎指正:020-87365853!)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傳統文化】十二生肖圖和順口溜
今年,我們要討論這10本書 | 知更小院 2018 全預告
兩千塊請的「五十年」老金剛,是不是真的?
一個人的「靈性」指的是什麼?
外國有「國學」這回事嗎?

TAG:文化 | 未來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