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60周年口述經濟史—五十年代

新中國成立後的60年,是掌握了自己命運的中國人民創造經濟奇蹟的60年。60年間所創造的生產力,超過了此前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的總和。60年的大發展,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序幕。在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的時候,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作為一個見證60年發展史、特別是親身參與30年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研究人員,內心深處充滿著激動、興奮、豪邁和自信。本期專題我們將通過這些親歷人的口述,來回顧共和國在建國之初克服重重艱難險阻,在摸索中不斷發展的那段歷程。詳細信息>>

1949年 土地改革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佔全國面積約1/3的東北、華北等老解放區已基本完成土改。新中國成立後,從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區佔全國人口一多半的農村,黨領導農民完成了土改。土改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邏輯頂點,同時也是轉向社會主義的起點。其核心在於重鑄了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為社會主義道路打下一個相對平等的起點。[進入]

1949年 沒收官僚資本解放前,官僚資本在能源、金融、交通和對外貿易領域基本處於壟斷地位,因之1947年中國共產黨就提出了「沒收官僚資本」的口號。在建國初期就著手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徹底摧毀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新民主主義制度,為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提供了重要條件和根本保證。[進入]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問題達成協議,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和平解放結束了西藏近代以來遭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的歷史,使一度離散的遊子重新回到母親的懷抱,為新中國的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大業,同時也為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區域制度的建立、為西藏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入]

1951年 「三反」、「五反」運動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開展了「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在私營工商業者中開展了「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運動。這是建國後較早在城市實行的一次大規模的群眾運動,肅清了黨內的貪污腐化,鞏固了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和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地位,為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和資產階級進一步的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有利條件。[進入]

1951年 發展農業合作社在某種程度上,發展農業合作社、實現農業集體化是中國這個農業國實行工業化追趕戰略的必然選擇。建國之初,在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的先後順序問題上,最高決策層並不是很明確。1951年的設想是先工業化,在實現農業機械化之後實現農業合作化。但最終,先進行農業合作化後進行工業化的意見佔了上風。隨後,被批評為「小腳女人走路」的農業集體化進程急劇加速,原計劃用15年走完的農業合作化之路,僅用3年就完成。合作化最初...[進入]

1953年 集中力量搞工業工業化是建國後確立的既定目標,「一五」計劃為工業化奠定了基礎。集中力量搞工業建設的結果,是一大批舊中國沒有的現代工業骨幹部門開始建立起來,航空、鋼鐵、汽車工業都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現代工業生產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工業布局不合理的局面也得到初步改變。在這個時期成立的「一汽」是一個典型。[進入]

1953年 民族工商業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國用4年時間完成了三大改造。這是國家工業化戰略的一個重要步驟。與農業改造、手工業改造一起,民族工商業改造的完成標誌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完成。從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經濟環境看,雖然民族工商業改造運動中存在過急過快的問題,但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進入]

1954年 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頒布1954年9月20日下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全體會議,對憲法草案進行表決。出席當天會議的代表1197人,表決結果:投票數1197張,同意1197張。1954年憲法從《共同綱領》演化而來,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總結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來革命與建設的經驗,充分反映了中國歷史的狀況和過渡時期的特點。它的制定與實施,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礎,1...[進入]

1958年 戶籍制度建立195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使戶口登記有了全國統一完整的法律依據,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確立。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有其深刻的政治、經濟背景。「一五」時期所建立的重工業為主的國家工業體系,內在的具有「資本排斥勞動」的機制,國家不得不將農民固定在農業生產之中,限制農民進入城市。城鄉分離的「二元經濟模式」從此根深蒂固,直到改革開放後,戶籍制度才逐漸有所鬆動。[進入]

1958年 全民大鍊鋼1958年8月底,北戴河會議確定當年鋼產量翻一番,完成1070萬噸。隨後很快形成全民大鍊鋼的局面。不切實際的全民大鍊鋼鐵運動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嚴重削弱了農業,衝擊了輕工業和其他事業,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影響了人民生活,挫傷了群眾積極性。[進入]

1958年 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建國後提高農業總產量有兩個途徑:一是集體化,二是增加現代要素的投入。在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之前,主要採用集體化的辦法,但災害之後,開始意識到水利、化肥和機械等現代投入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尤其受到重視。[進入]

1958年 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人民公社誕生。人民公社化的速度和廣度都異常驚人:短短數月時間,全國74萬多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組成2.6萬多個人民公社,參加農戶達1.2億戶,佔總農戶的99%以上。最初的人民公社是「一大二公」的,但在1961年之後,生產職能開始退回到原來高級社,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人民公社只停留在管理和協調的層次上。雖然人民公社體制下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生產力並不高,但該體制一...[進入]
推薦閱讀:

未來十年,實業回歸金融向好,唯獨地產缺席
如何辨析西方經濟倫理思想的真與謬
國際金融形勢及當前金融風險防範——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體會
周希儉做客中國經濟網 暢談中脈「生態家」

TAG:經濟 | 經濟史 | 年代 | 十年 | 建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