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讚歎:中國古代的箭頭上有這麼多學問

雙翼銎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9332152_1.html/ ]

雙翼銎

三棱銎

冷兵器系列

在火器發明之前,冷兵器的舞台上,弓箭是當之無愧的「戰爭之王」。正所謂「言武事者,首曰弓矢」。無論面對多麼厚重的盔甲、多麼鋒利的刀劍,只要擁有足夠規模和技術含量的弓箭配給,也就擁有了克敵制勝的能力。弓箭的精良與否、射程遠近、射速高低,往往決定了一場戰爭的勝負。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然而在歲月更迭中,弓箭中的弓弩以及箭體當中的箭羽、箭桿大都蕩然無存,只有小小的箭鏃穿越了滄海桑田,成為我們緬懷當年「戰爭之王」的載體。

青銅鏃形制的演變是如何同社會動蕩、戰事的頻率息息相關?在「戰爭利器」這一身份背後,青銅鏃在中華民族的禮制和習俗中又曾經扮演怎樣的角色?特約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石岩教授為我們指點迷津。

三棱鏃形似彈頭具超強殺傷力

石器時代,人們用石頭,骨頭等材質製造箭鏃。

夏商時期 青銅箭鏃興起。直到春秋時期,尚多為雙翼鏃。此類箭鏃雙范鑄造,生產效率高,但相較後來出現的三翼、三棱鏃輕,殺傷力和穿透力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春秋戰國 雙翼實鋌箭鏃 55.2mm 9.4g

戰國晚期 三棱鏃出現。三棱銅鏃以其優勢逐步取代了各式銅鏃,成為箭鏃的主要形制。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9332152_1.html/ ]

戰國晚期士兵防護加強,普通牛皮甲經過油浸後十分堅韌,雙翼鏃已經很難穿透,所以形似穿甲彈的三棱鏃便順應而生。三棱鏃的鏃身呈三角形,但無外伸之翼。脊三條棱成刃,鏃體近似流線型,邊棱的曲線似現代的彈頭,不僅使箭在飛行時阻力更小,方向性更好,更為精準,而且也具有更強的殺傷性能。

戰國晚期~秦漢 實鐵鋌三棱箭鏃 54.3mm 13.8g

秦統一後,箭鏃的制式基本得到了統一,這從兵馬俑出土的四萬多沒箭鏃也可以看出,都是三楞長鋌鏃。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西漢初期 青銅箭鏃開始走向沒落。

西漢中期,隨著鋼鐵用於箭鏃的製造,青銅箭鏃鏃漸漸推出了歷史舞台,如同製造、使用它們的那些古人一樣。

數千年的歲月過去,它們還是留了下來,風骨尤存,威風凜凜,讓我們可以緬懷那些偉大的時代,緬懷那些充滿了智慧的祖先。

它們靜靜躺在那裡,告訴我們歷史的存在和厚重,在夢中,它們是否還願意被搭上弓弦,和從前一樣,在風中呼嘯向前,去續寫鐵與血的榮光!!

中國最早的青銅鏃發現於青海樂都柳灣聚落遺址。該銅鏃為鍛造而成,鏃長3.4厘米、寬1.5厘米,體形扁薄,略起中脊,兩翼稍長,鋌部有三鋒。

事實上,雙翼有鋌鏃是夏商時期黃河流域銅鏃的主要形制。人們很早已經注意到對稱的雙翼在飛行中可以起到平衡作用,以使箭鏃更準確地命中目標。同時為了增強銅鏃的殺傷力,箭鏃鋒刃部分做得比較突出,不僅有鋒利的前鋒,還有兩個尖銳的倒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為了增強銅鏃的殺傷力,西周時期,人們已經開始對雙翼鏃的兩刃進行打磨,鏃身更趨流線型,長而尖利的後鋒和三角形的雙翼不再流行,代之而起的是呈條狀的雙翼,後鋒也變得平直。這樣的造型使銅鏃更有穿透性。

到了東周,雙翼有鋌鏃的穿透力達到了歷史最高峰:雙翼鏃不再有寬展的三角形雙翼,鏃身和條狀雙翼都更趨瘦長。在雙翼上做出血槽的形制開始增多,其優點是在強調穿透力的同時強化了殺傷力。

在將雙翼鏃的殺傷力做到極致之後,人們開始尋找另外一種可能。三翼鏃於是登上歷史舞台。三翼鏃在飛行中接受的空氣阻力比較均勻,使箭的穩定性更好;而三翼之間形成的夾角具有與雙翼鏃葉面上的血槽同樣的功能,使三翼鏃殺傷力與穿透力兼顧的特徵更加明顯。

戰國時期,弩弓的使用越來越普及,機械力量大大超過了人力,三翼鏃的形制也由此發生了一次大變革。其中有兩種最具代表性,一種是鏃身變得細而長,三翼很窄,縮變為附在中脊上的三條窄棱,後面接長鋌;還有一種是鏃身短粗,翼也稍寬的形式,也有著極長的鏃鋌,有的長度可達幾十厘米,如山東長島王溝出土的一隻殘斷的鏃,總長達62厘米。因為鏃鋌加長,鏃的重量必然隨之增大,從而改變了箭的重心。配合強弓勁弩,箭的射程更遠,更增加其穿透目標的力度。

戰國時期,士兵防護加強,普通牛皮甲經過油浸後十分堅韌,雙翼鏃已經很難穿透,所以形似穿甲彈的三棱鏃便順應而生。三棱鏃的鏃身呈三角形,但無外伸之翼。脊三條棱成刃,鏃體近似流線型,邊棱的曲線似現代的彈頭,不僅使箭在飛行時阻力更小,方向性更好,而且也具有更強的殺傷性能。

戰國末年,三棱銅鏃以其優勢逐步取代了各式銅鏃,成為箭鏃的主要形制。陝西秦俑坑出土的銅鏃數以萬計,三棱銅鏃佔99.85%。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9332152_1.html/ ]

石岩總結道,從總的發展趨勢來看,除了禮儀用鏃之外,鏃的形制大體取向是簡約化。在長期的演進過程中,不斷從中提取精銳部分,捨棄各種不合理因素。從體形較大、兩翼較寬,並有長而鋒利的倒刺,到最後形體變細長,不再過多地注重寬翼和倒刺,而更注重射程及穿透力。這突出地反映出一個事實:戰國時代,戰爭的規模、劇烈程度與頻繁程度以及防護措施的發展,在兼顧鏃的殺傷力的同時,都對鏃的遠程攻擊力與穿透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戰事越頻繁

箭鏃越強大

弓箭的發明,其重要性可以同火相提並論。它使人類終於可以避免同猛獸直接搏鬥,擴大了狩獵範圍,有力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化。而在狩獵的過程中,人們不難發現弓箭也是一種殺人利器。於是,弓箭作為兵器之王、戰爭之王,在冷兵器的舞台上閃亮登場了。弓箭是在火器發明前最重要的一種兵器。從夏代直到清王朝,它始終居於戰爭中兵器的首位。

由於材質的關係,弓弩以及主要由竹木、葦木杆製成的箭桿、箭羽很難保留到現在,往往只有箭鏃能保存下來。

青銅鏃是青銅兵器中流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使用最普遍的一種。在石岩看來,研究青銅鏃有深刻的意義:「由於屬於消耗品,所以青銅鏃的數量巨大,而且它們被鑄造的時間要比青銅禮樂器更可能接近於被埋藏的時間,可以敏銳地反映時代變化,同時也具有強烈的地域性。」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石岩經過多年的研究得出結論:縱觀青銅鏃的發展歷程,會看到它的演變過程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直接聯繫。「一般來說,如果社會穩定,戰事較少,鏃的演變過程就會較慢,而如果社會動蕩、戰事頻繁,鏃的演變過程也會相應加快。這種時快時慢的過程持續了一千多年,直至秦統一中國後,才最終形成比較統一的銅鏃形式。」她說。

箭鏃的別樣功能——

社交、射鳥和罰酒

出土的銅鏃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外形鋒利,很明顯是殺傷性武器;有的製作則很華麗,如同藝術品;還有的鏃身圓鈍,似乎沒有什麼殺傷力。」

事實上,從遠古后羿射日的傳說,到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的射禮,再到「桑弧蓬矢以舉之」的傳統,不難看出弓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在漫長的歷史中,除了狩獵和戰爭,弓箭還在禮制和習俗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禮射用鏃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射」在先秦是男子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男子在社交聚會時會經常互相切磋射箭技藝,慢慢地在其中衍生出等級差別,形成各種不同層次的禮射活動。禮射分為大射、賓射、燕射和鄉射。大射在祭祀時舉行,賓射在天子接見朝覲的諸侯或諸侯互相朝會時舉行,燕射是在閑暇宴飲時舉行,鄉射則是每到春秋兩季,地方上舉行的以選拔賢能為目的射箭比賽。

射禮當中體現秩序井然的等級制度,參加者必須按照嚴格的禮儀來行事,以顯示長幼有序、尊卑有禮的等級尊嚴。具體到禮射用箭,文獻中記載每人在射箭的時候每次拿四支箭。在考古發掘中,墓葬出土的鏃確實經常會有同樣形式的四枚或者兩枚共出。通常而言,禮射用鏃製作精美,有的帶有花紋;數量極少,而且在後代極少重複。

弋射用鏃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9332152_1.html/ ]

先秦非作戰的射箭活動除了禮射外,還有一種很重要且極為盛行的活動——弋射。

弋射是古代一種古老的射獵方式。簡單地說,就是用系著繩子的箭射獵飛鳥,以箭矢的牽引把繩子拋射到空中,靠繩子束縛飛鳥脖頸、羽翼的辦法來獲得獵物。

了解了弋射的方式,就可以知道其所用的鏃的目的不在於射殺,而是要牽帶繩索,在空中將獵物縛住。因此,弋射時發出的箭要飛得比獵獲的目標高,這就需要鏃的前端比較重。

弋射早已失傳,但在考古中發現的一種長身圓柱形的鏃比較符合弋射的條件。「它是一種長身圓柱形的銅鏃,最早出現在商代晚期,只在殷墟發現一件,西周時期數量有所增多,西周晚期出現帶有花紋的製作精美的樣式,但這類鏃真正進入繁榮階段是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晚期,有成捆出土的現象,既有素麵的,也有裝飾精美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石岩特別指出,考古發掘中偶爾還會發現鏃上帶有環形的鈕制,曾有人因為其環鈕而認為是弋射用鏃,但她並不贊同這種觀點。「弋射因為是箭要帶有繩索射出,所以有人會產生錯覺,認為只要有環就是用來穿繩射鳥的。但目前我們發現的各種器物上的弋射類題材的畫面,都沒有見過此類鏃的形制。而用它來與上文各種鏃對比,由『枉矢者,取名變星,飛行有光』、『枉矢、絜矢利火射』等注釋,或可推測,這種帶有環鈕的鏃可能屬於『八矢』中的『枉矢』。它的環鈕是用來拴系火媒之用。」

投壺用鏃

先秦時期的鏃還有娛樂性的用途,即投壺。

投壺最早可能源於禮射。《儀禮》中記載,禮射中,對輸的人要罰酒,可能這種性質促使其最終發展成完全娛樂性質的活動。

投壺活動是宴飲時,賓主在鼓樂聲中將矢投向壺內,投入的為勝,投不中為輸,對輸者進行罰酒,由旁邊的司射裁判。所用的鏃的形狀在文獻中沒有提及,但考古中出土過一種具有特殊形制的銅鏃。這種鏃的個體很小,無翼,鏃身形狀或是圓錐狀,或是圓錐狀鏃首下接一小段圓柱狀身,鏃身有很多是極短的。這種形制的鏃個體小,重量輕,基本上是在戰國時期才出現,且都是在一些較大型的墓葬中。它的作用顯然不是戰爭用,而用它來弋射,其重量又過輕,不能射高,所以極有可能是投壺之用箭。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錯金銀鏃更具收藏價值

青銅鏃收藏是一個比較冷門的收藏門類,但近幾年似乎有升溫的跡象。「我分析有幾點原因:和其它冷兵器相比,銅鏃的數量是最多的,一個墓葬出土幾百枚的事情並不罕見;其次是作為新興的收藏門類,青銅鏃不算貴,在價格上有優勢。」

石岩認為,如果將青銅鏃分為有直接殺傷力的和沒有直接殺傷力兩類的話,後者在工藝上一般會做得更加精緻,而且重視裝飾,甚至會採用錯金銀等裝飾方式,尤顯珍貴。「在古代,後者屬於等級比較高的人才能擁有,其珍貴性是作為大批量生產的戰爭用鏃不可比擬的。所以從物以稀為貴的角度來看,後者更有收藏價值。但據我觀察,目前在藏友手中的銅鏃,還是以各個時代比較常見的戰爭用鏃為多,精品罕見。」

雖然銅鏃收藏目前還遠未形成規模,但已經有一些贗品出現了。「雖然比例不會很大,但也應該引起警惕。不同時代、不同區域的青銅鏃都有自己的特徵,彷彿是它們的生命『密碼』。掌握這些斷代知識,是鑒別真偽最有力的手段。因為作為造偽者,是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將這些學術性的、非常細微的變化研究通透的。」

銅鏃各部位名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9332152_1.html/ ]

以有鋌雙翼青銅鏃為例,鏃的前鋒與關之間的部分統稱為鏃身,鏃身正中突起的部分稱為中脊或脊,左右兩邊稱為翼,翼的外緣稱為刃,兩刃向前聚成前鋒,翼最下端為後鋒,後鋒與中脊相連接處稱為本,本與後鋒之間的部分為倒刺,其內側部分稱為翼底,中脊最下端與鋌相交處稱為關,關下部分為鋌。

古代戰爭使用的弓箭威力有多大?

以前通常以為古代的弓箭的射程也就150米左右(受到局座在某7套節目中言論影響一直是這麼以為的)。後來得知古代歐洲聞名的英國長弓的射程的確是150米至180米。但中國自漢代以後一直使用的都是反曲複合弓,威力和同期歐洲皮彈弓根本不可同日而語(知道為什麼匈奴突厥蒙古渣游牧到了歐洲就進入屠幼模式了吧,古典時代科技點的根本不一樣)。以下是實測報告

(宋代工藝的反曲弓威力實測)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08年剛開始玩複合弓的時候,嘗試過一次極限遠射,不考慮精度,不考慮對弓片的損傷,不考慮箭的損傷。

當時使用的器材是8斗拉力,拉距27寸,箭是最有利射程的羽翎箭,45度拋射角。考慮到重量,配了個最輕的自製鋁合金箭頭,箭羽用的是分量最輕的真羽,箭桿的碳纖維上還噴了一層PTFE的塗料。

試射地點是魔都浦東的滴水湖,靠近海邊,有大塊的灘涂。順風狀態下,測試的結果是1143米。(用博士能激光測距儀分3次測距的,可能會有偏差,但是不會超過10%)。當然,完美的狀態良好的天氣射是能射到一千多米,但有效殺傷也就在600米左右(無甲目標300米內被射中主軀幹絕對貫穿不用想)。如果是面對重甲步兵,可能有效殺傷力也就在300米至250米之內。但仍然要超過150米這個射程的概念。更何況,古代實戰用的弓,拉力幾乎都是在一石以上的。(弓箭還有個好處就是不受管制,威力還比手槍強。以後麻麻再也不用關心我的指甲刀了)

弓片沒事,但是弓弦有點變鬆了,箭太輕了,緊一緊就好了。古代實戰也不會無腦遠射,太傷弓箭了。基本都是面對500--300米的最遠射程齊射。

中國冷兵器歐亞大陸稱王 實測弓箭威力和鐵甲防禦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軍迷常爭得面紅耳赤:霍去病的驃騎軍能不能狂虐凱撒的羅馬方陣?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如果遇到的是盛唐時期的陌刀步兵團,會不會被砍得七零八落?像這些臆想的穿越戰爭,答案肯定無解的。今天我們來點實在的,復原幾種頗具代表性的冷兵器,來一場面對面的PK。

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歐亞大陸上最具特色的兩種弓箭是:英國長弓和中國清弓。而防禦它們的最後一道防線是鎧甲,歐洲鎖子甲和中國鐵札甲,一個攻一個防,結果會怎樣呢? 英國長弓和中國清弓的區別英國長弓屬於單體弓,而中國清弓屬於複合弓,又叫角弓。英格蘭長弓的弓體結構很簡單,就是一根棍。中國清弓的特點是稍頭是向前翹,中間有個弦墊。復原英國長弓,上弦後弓體長度大約1.78米,它比復原清弓長了0.26米。

實測兩種弓的箭速通過測速儀測得它們的最高箭速。英國長弓的最高箭速:126英尺/秒,約等於38米/秒(相當於6級颱風)。清弓的最高箭速:144英尺/秒,43.9米/秒。在箭速上,短小的清弓更勝一籌。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9332152_1.html/ ]

實測弓箭破甲能力:歐洲鎖子甲

據歷史記載,北歐維京人穿上鎖子甲作戰,敵人長劍直接砍上去,維京人基本都沒事!歐洲「鐵布衫」能不能防住英國長弓和中國清弓呢?

準備了一支60克的穿甲箭,它能否穿透鎖子甲呢?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實測結果,兩把弓箭都射穿了鎖子甲!尤其是中國清弓,穿透力更大,雙面都貫穿了!

實測弓箭破甲能力:中國鐵札甲復原的鐵扎甲,前胸由80片鐵片組成,鐵片厚度0.5毫米,長約5厘米,寬3厘米。與徐州獅子山出土的鐵札甲相仿。

英國長弓射出的第一支穿甲箭,射穿了單張甲片,但第二支箭卻被甲片震開了。完爆歐洲鎖子甲!中國清弓的穿甲箭直接穿透兩層鐵甲,箭頭已經扎進了假人模特。

無論是箭速和實戰破甲能力,短小的中國清弓都完美勝出,其中的奧妙在哪裡呢?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中國清弓工藝複雜中國清弓製作工藝:選優質竹子做弓胎,均勻劈成四根,每根修正為5厘米寬,放到炭火上烘烤殺青。然後是做梢子(弓的兩頭),打磨牛角貼在弓體上,增加弓臂的回彈力。最後就是組胎,用魚泡熬制魚膠黏合,要對弓體和牛角刷膠,晾乾後再刷,反反覆復至少20遍。英國長弓製作工藝:弓體是單一木料,工藝相對要簡單得多。

中國清弓技術優秀英國長弓的彈性、儲能密度是恆定的,想再提高射殺威力,只有靠增加拉距,這樣,弓體必須非常長,所以傳統的英國長弓幾乎一人多高,即使這樣,它的拉距也到了極限。而一張沒有上弦的清弓,弓臂與朝弦相反的方向彎曲,上弦後,弓臂移動到箭座;拉開弦、放箭後,弓臂和弦的震動更快,對射出的箭反作用力會更大。

清末中國弓箭手

古代射箭分騎射和步射兩種,是過去中國軍隊中最原始最需要掌握的戰鬥技能。可以說,歷朝歷代都不乏有神箭手,但以蒙古族、滿族最具特色。在清代,射箭訓練是八旗軍的正常訓練科目,每月要有六次訓練。而清代得益於國外攝影技術進入中國,一些關於射箭以及弓箭手的照片得以保存下來,以下圖片便是清末弓箭手的老照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9332152_1.html/ ]

1899年北京的弓箭手

清末練習射箭的年輕人,窗欞上貼著「射以觀德」的條幅。

民間弓箭手在練習射箭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1872年北京的弓箭手

1902年的清末弓箭手

1870年,手持弓箭的廣西提督蘇元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00年青島的弓箭手肖像

滿清弓箭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9332152_1.html/ ]

1880年左右的滿清弓箭手

1870年的滿清弓箭手

清末練習射箭的弓箭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滿清弓箭手


推薦閱讀:

中國該如何令東盟信服
百代旅行 | 70年前,這裡消滅了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如今成中國最美紅樺林
建築學的邏輯架構--中國建築師的理論跋涉(一)
老外排名中國景區
中國文藝網

TAG:中國 | 古代 | 學問 | 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