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教和道家的關係(整理)
06-21
道家和道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這二者又是密切聯繫的。道家是後世人對春秋時期老子及其弟子、尊崇者的通稱,是作為一個學派來看待的。 中國在春秋時期,天下大亂,社會動蕩,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不斷。諸侯為了治亂並統一天下,都千方百計招攬人才,因而出現了各種政治主張和學說,並且打破了「學由官出」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主要的學派有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兵家、雜家、小說家、醫家、農家等。這些學派的名稱並不是當時命名的,也不是當時自封的,而是漢代的史學家劉歆、班固等人在研究春秋的歷史時,為了便於區分各個學派才這樣稱呼的。《漢書·藝文志》說:「諸子百八十九家」,取其成數叫「諸子百家」。也就是說,百家就是指春秋時期的這些學派。是特定歷史時期的概念,而道家只是這些學派中的一家。 到了東漢,張道陵創立了正一教,以老子的《道德經》為基本教義,尊老子為太上老君。正一教既然是以老子的《道德經》為基本教義創立的,那麼後來改稱道教也就順理成章了。道教也一直認為本教是春秋道家的傳承者,其中派系相當複雜。較大的派系有:按方位分:南方正一道,北方全真道;按學理分:積善派、經典派(妙真道)、符籙派(正一道)、丹鼎派(金丹派)、占驗派五派;按地區分:龍門派、嶗山派、隨山派、遇仙派、華山派、嵛山派、老華山派、鶴山派、霍山派、武當派等;按人分:少陽派(王玄甫)、妙真道(莊子休)、正陽派(鍾離漢)、純陽派(呂洞賓)、海蟾派(劉操)、三豐派(張三丰)、薩祖派(薩守堅)、紫陽派(張伯端)、伍柳派(伍沖虛、柳華陽)、重陽派(王中孚)、尹喜派(關尹)、金山派(孫玄清)、閻祖派(閻希言)等;按道門分:混元派(太上老君)、妙真道(太乙天尊)、南無派(譚處瑞)、清靜派(孫不二)、金輝派(齊本守)、正乙派(張虛靜)、清微派(馬丹陽)、天仙派(呂純陽)、玄武派(真武大帝)、凈明道(許旌陽)、雲陽派(張果老)、虛無派(鐵拐李)、雲鶴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國舅)、玉線派(樵陽真人)、靈寶派(周祖)、太一教(蕭抱珍)、全真教(王重陽)、正一教(張宗演)、真空派(鼓祖)、鐵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張三丰)、先天派、廣慧派、象界(馬呈)等;歷史上還有五大宗、四大派、八派的分法。五大宗為:正一宗(張道陵)、南宗(呂純陽)、北宗(王重陽)、真大宗(張清志)、太一宗(黃洞一);四大派是: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 八派有:道德、先天、靈寶、正一、清微、凈明、玉堂、天心。 道教在1800年的歷史上可謂人才輩出,較著名的人物有:袁天罡、李淳風、王重陽、張道陵、丘處機、張三丰、葛洪、葛玄、魏存華、陶弘景、陸修靜、陳摶、孫思邈、許遜、薩守堅、呂洞賓、左慈、劉海蟾、葉法善、張伯端、華彥鈞等。他們都認為自己是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重要著作有《南華經》、《太平經》、《參同契 》、《抱朴子》、《 黃庭經》、《雲笈七籤》、《道樞》等。這些著作中的一些思想已經與老子的《道德經》相去很遠。當然,與老子的思想有所不同,在《道德經》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新觀點才是發展,如果與老子的思想完全相同或者只是對《道德經》的詮釋,那隻能說是繼承,算不上發展。道教的一些名人在煉丹術、太極拳、氣功、武術、養生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們中的多數人能夠長壽百歲以上,其中張三丰活到了212歲。如果你的悟性較好,去讀他們的著作(例如《大成捷要》),就可以從中了解他們的一些養生方法。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論真宗子平術 94 (三命網102頁長貼 整理)
※詩韻合璧(整理本)
※六合螳螂拳使用技法精粹——馬漢清——原載《武魂》雜誌,由李廷海整理。
※海靈格談愛情及婚姻(整理篇)
※整理行動後的極簡男生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