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覺醒中感知拈花微笑的能量密意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人的慾望是個奇怪的東西,很多時候,我們渴望得到一些東西,得到後卻又很快失去興緻;我們手中明明握著別人羨慕的東西,卻又總是羨慕別人手裡的東西。海子說:「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我們嚮往遠方,但遠方又是另一些人厭倦的地方。或許,只有歷盡世事,才會明白,我們眼f前擁有的,才是真正應該珍惜的。遠處,只是風景;近處,才是人生。孔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中國人的精神信仰建構是詩樂教化的大美大愛,是青青翠竹的如來境,是鬱郁黃花的般若意,而非神鬼信靠的迷困茫渺……李白詩曰:「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我不這樣想,我喜歡現在的自己,褪盡曾經的幼稚;我更喜歡明天的自己,會比今天更美麗。徐志摩《偶然》:「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每個人心底都有那麼一個人,已不是戀人也成不了朋友,時間過去,無關乎喜不喜歡,總會很習慣的想起你,然後希望你一切都好。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是人類的共性,你的恐懼來源於你的無知;你的無知來源於你的膽怯和虛榮。美國詩人、小說家愛倫坡說:「恐懼來源於人的內心深處。」逝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待。如果你無法忘掉昨天,就不會有一個更好的明天。莊子說:「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xǔ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很多人不需要再見,因為只是路過而已。遺忘就是我們給彼此最好的紀念。章太炎:「逃空虛者,聞足音而悲。」兩個人在一起最重要的,除了交流,還能有什麼?除了語言文字,一個眼神一個擁抱都可以。但是無論什麼形式,卻都要建立在懂得的基礎上。你不懂他的時候,你的擁抱只是桎梏,你懂得的時候,一個擁抱勝過了萬語千言。以平常之心,接受已發生的事。以寬闊之心,包容對不起你的人。腳踏實地走好每一天,每一個現在,都是我們以後的記憶。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一個人的聲音和足跡,如果能被另一個人深深的懷念和銘記,這就是永恆。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生命太短,沒有時間留給遺憾,若不是終點,請微笑一直向前。何必向不值得的人證明什麼,生活得更好,是為了自己。學著主宰自己的生活;即使孑然一身,也不算一個太壞的局面。不自憐、不自卑、不怨嘆,一日一日來,一步一步走,那份柳暗花明的喜樂和必然的抵達,在於我們自己的修持。如果不想被人評價為太浮躁,那麼就要學會和寂寞相處。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學問大事業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其中第一境界就是要耐得住寂寞。「無限風光在險峰。」前路曲折其實是好事,因為我們能夠看到更多的風景。這個世界,沒有一種痛是單為你準備的。你不是你自己,你是眾生之一體。你和宇宙本是一體,但是你假裝和宇宙不是一體,以便在它的懷中嬉戲。我愛你,但是和你無關。絕大部分人懷念的並非初戀情人,而是初戀時純凈的心情。初戀讓人難忘,不是因為他(她)很帥或很漂亮,也不是因為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而是因為初涉愛河的人異常純真,沒有私心雜念。世界再大,大不過一顆心;走得再遠,遠不過一場夢。祝福所有以夢為馬的人,在夢中,我們能獲得幸福!蘇格拉底說:「一種沒有經過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如果沒有盲目的期待,就不會有失望。吾之蜜糖,可能是彼之砒霜,有人追求驚險刺激的人生,也有人覺得生活富足就是最大的圓滿,對錯?幸福?根本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莊周曾言:「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不要以自己的生活為標尺,力求讓所有人都按你的意願去生活。如果不能為別人的人生加分,最起碼應該不去打擾別人。生活不是用來幻想和回憶,生活是用來思考和追求!生活如茶,不僅要懂得如何泡製,更要懂得如何品嘗!生活如酒,微醺最好,爛醉失態!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不再虛榮自負,不再好大喜功,喜歡微笑著去面對所有的得失。曾經以為非我莫屬的東西,原來並不重要;曾經以為沒我不行的事情,原來別人同樣能做好;曾經以為榮譽地位無比享受,原來這些也是負擔。看似不求進取,卻清心自持。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不再嬌氣柔弱、依賴他人,喜歡獨自去承受內心的苦痛壓力。不是沒有人願意分擔,而是不願意給家人朋友添堵,生活誰都一樣。看似孤獨寂寞,卻從容自在。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特別牽掛年邁的父母,特別操心尚未真正長大的孩子。擔心父母的身體,擔心孩子要面對的學習壓力,害怕親人老去離開的日子到來。傷感有一天孩子如鳥兒般,從我們身邊飛走,看似患得患失,卻親情難捨。人到中年,滄海桑田,世事變幻,往事早已淡淡如煙;人到中年,潮來潮往,花開花落,心事早已淡淡如菊。所謂苦辣酸甜,所謂愛恨情仇,宛如雲煙,瀰漫在逝去的韶華里,瀰漫在那雙驀然回首的目光里。仰首是春,俯首是秋,在這俯仰之間,青春飛逝,流年飛轉,淡菊如煙。時光不語,卻讓你看清真心四季交替,方知人情之冷暖在乎你的,從未遠離嘴碎你的,來了又走曾經最好的夥伴隨著年齡漸長,經歷不同友情也許漸漸淡忘了曾經打死分不開的戀人隨著光陰流轉,認識的人多了發現也並不是非他不可刻薄你的,卻一直和你一起捧著你的,卻早已沒了痕迹經常麻煩你的人,消失不見經常被你麻煩的,守候身邊時間是最好的良藥生命是最大的宇宙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人生之路並非只有坦途,也有不少崎嶇與坎坷,甚至會有一時難以跨越的溝坎兒。寧靜的心,質樸無瑕,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我們慾望過多;人心本無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花花世界,浮華人生。靜默淡然,隨遇而安。活在當下便是禪,再苦再累也要笑一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不看八九想一二,常給心靈洗個澡,雜七雜八的都清洗掉,學會簡單生活,簡單雖說平凡但不平庸。禪是心底對世界的一種獨白,沒有形式,沒有聲音,沒有討論,不需要辯解,天下萬物,全在沉默,省了言語,真實路過。禪,就是活出真實,活出洒脫。古剎鐘聲,梵音悅耳,尋一面鏡子,看透前世今生,人生難免一塵不染,用智慧擦拭靈魂,清澈。山山水水,皆是一來一去。不管我們做的是什麼,人生不論長短,命運不會虧欠誰,看開了,誰的頭頂都有一汪藍天;生命是一種聲音,從啼哭開始的隨意陰晴,到高山流水的激昂磅礴,最後躺在雲水禪心裡聆聽花開的過程。微笑一瞬,花開一季,人活一世。一切的開始,一切的結束。短短長長,長長短短之間,有禪的從容,禪的無我。翻過連綿起伏的山脈,走過默默流淌的小河,看雲捲雲舒,看人來人往。一個人的心有多大,才能感到滿呢?如何悟禪?耳際好像大師禪語盈盈:喝茶去。劈柴去。喝茶去,難道茶中有禪?劈柴去,難道柴中有禪?手指明月是禪。手指不是禪,明月不是禪,手指向明月的過程才是禪。禪是過程,是感之於悟。一切都會開始在這緣起,一切都會結束在這緣滅。還要牽掛著什麼?還要追逐什麼?都是路上路過的風景而已。路過,路過人間,就拈花而笑吧。江有多寬,一蘆渡之。心有多寬,一蘆能渡否?悟,悟,悟,悟得到,沒門也能進得去,悟不到,門裡你也繞不出。走一步看一步,也許會輸了未來。走一步看三步,也許會辛勞了當下。差一步,一念之間會斷了性命,走一步,一念之間會贏了人生。一步,一步,步步謹慎。一念,一念,念念留心。世間顛顛倒倒,我看山是雲,我看雲是山。魚兒想在空中游,鳥兒想在水中飛,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快樂?繁花過眼去,隨風片片掃不盡。屋寬不如心寬,自在看雲捲雲舒。枯榮本是有時,枯者從他枯,榮者從他榮。船擱淺,人助,心擱淺,誰助?路過人世,看過人事,走自己的路,修自己的心。雲破了,月來。夢破了,醒來。禪悟了,佛來。我通過《光明的秘密》這套書的寫作,是我近十年來反反覆復觀照的一個宇宙意識生命的的命題。我們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早上醒來,我們很忙,做各種各樣的事情,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我們應付。但是我想問一個問題,在這樣的生活的過程中,我們身上最根本的,在我看來人的本質所在的東西,這些東西我發現經常是處在一個沉睡的狀態。人身上最重要的東西,我們要經常讓它醒著,這個時候才是一個自覺的人的人生。那麼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我認為人身上有三個最重要的東西。第一個,生命。每一個人歸根到底是個生命,但實際上我們是不是經常讓生命處在一個覺醒的狀態,這是個問題。我們經常被一些社會性的東西遮蔽。所以我說,第一個覺醒就是生命的覺醒。第二個重要的東西,你不光有生命,而且每一個人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你知道你的生命個體跟別人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是自我。第二個覺醒就是自我的覺醒。第三個東西,你不光是個我,而且每個人是個精神的存在,應該說每個人身上有個更高的我,這個我實際上就是大我。第三個就是靈魂的覺醒。我主要就講這三個覺醒,生命的覺醒,自我的覺醒,靈魂的覺醒。曾經有個讀者給我寫信,他說我讀你的書的時候,我從來沒有把你當做一個作家、學者、散文家。在我的眼裡,你是一個生命,在這裡靜靜地訴說。我也是一個生命,在這裡靜靜地聆聽。落款的地方沒有寫名字,就寫了一句話: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我是,你是……其實我特別想給他回信,但沒留名字,也沒留地址。後來我就用他最後一句話寫了一篇文章《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我覺得這話說的特別好,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就是一個赤條條的生命,當了父母就會明白,看著自己的孩子,知道生命剛來的時候的那個狀態,非常純粹的生命。但後來隨著我們走入社會,年齡長大我們越來越關注的不是自己的生命了,關注的是權力、地位、財富、名聲。這些東西我把它稱為是生命上的社會堆積物。在社會上生活,我們需要,無可厚非。但我們應該有一種清醒,要記住你不能永遠為這些東西活著。你這輩子把全部的精力用在爭取這些上面,反而忽略了更根本的東西,就是你的生命,你生命到底需要什麼,在多大程度上是需要這些東西的。我認為生命本身的需要是很單純的,但平凡的、永恆的需要,往往把它忽略掉。譬如說和自然的交流,和自然的關係。譬如說對健康的需要,對安全的需要,還有自然情感的滿足。我覺得自然情感的滿足是非常重要的,實際上是生命本身的需要。我經常回顧自己幸福感最強烈的是什麼時候,主要兩段時光,一個是剛進北大的時候,我進北大的時候十七歲,那個時候正是青春期,有一天突然發現世界上有這麼多漂亮的姑娘,頓時覺得這個世界美好極了。當時感覺有一個非常美好的,我還不太清楚的事情在等著我,這一等等了好多年。當時是不允許談戀愛的,就是允許談戀愛,女同學也看不上我,一般女同學都比我大兩歲以上。但我覺得這不重要,重要的就是當時的感覺就是看什麼都是以一種戀愛的眼光去看,用戀愛的心情去看。你是在和整個世界、整個人生談戀愛。這種感覺好極了。那個時候我讀了好多書,讀了好多愛情小說、愛情詩歌。那個時候我就有一種閱讀,叫做青春期的閱讀,青春期的閱讀跟戀愛是很相像的。戀愛的特點就是單純、痴迷,那麼青春期的閱讀就是這樣。如果高中和大學期間沒有這樣一段經歷,青春期的閱讀,我覺得特可惜。有了這段經歷以後,你一輩子就是一個愛讀書的人。走上社會以後,你會發現社會的力量非常強大,那個時候你要告訴自己,社會上的那些東西,包括財富,包括權力,包括名聲,你可以爭取,但要保持一種清醒。不要把那些東西看做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那僅僅是個手段,目的還是要讓你的生命有一個好的狀態。如果你去爭取那些東西讓你的生命有一個壞的狀態,那你就走錯了路。生命的覺醒就是通過堆積在生命上的什麼權力、地位、財富、名聲等等這些去發現你的自然的生命。要傾聽你的生命的聲音,真正地去滿足你的生命的那些單純的需要。如果說你生命本身的狀態是不好的,我覺得你的人生並不成功,對人的成功要從整體去評價,其中很重要的就要看你生命的狀態好不好。第二個覺醒就是自我的覺醒。我們每個人不光是個生命,而且是獨特的生命個體,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你,你這個生命是不可重複的,你只有一個人生。所以一個人最根本的責任就是為你唯一一次的人生負責任。一個人不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我不相信他是一個對其他負責任的人。自我的覺醒就是要認識到這一點,你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你的人生不能讓別人來支配,不能讓社會潮流來支配,你要自己來支配,你要負責任,實現自己的價值。要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我們的生活往往是受環境、輿論、習俗、職業、身份等等來支配,我們經常是作為別人眼中的一個角色來生活,這種現象比比皆是。作為一個自我來生活,其實這是很難的。你要做一個獨特的自我的話,其實是很艱苦的,你要努力。其次你作為一個獨特的自我來生活也是有風險的,你要遭受輿論的非議,甚至要承擔失敗的風險。但我認為是值得的,你只要想到你只有一個人生,你死了,沒有任何人代替你再活一次,你的人生是不可重複的,如果虛度了,沒有任何人能夠真正安慰你,想到這一點,你有必要去在乎別人的眼光嗎。尤其是年輕人就要有這樣的一種信念,真正活出自己的價值來,老天把每一個人生到這個世界上,都給他一個獨特的東西,你要找到這個獨特的東西,要過得和別人不一樣。一個人怎麼樣才能實現自我呢,怎麼樣才能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我認為有兩個重要的東西,第一,在人生的態度上,你要自己做主,也就是說要有自己明確的、堅定的價值觀,不要隨大溜,要自己判斷,把自己認為真正重要的東西實現,不重要的隨它去吧。第二,在事業的選擇上要自己做主,要找到真正符合自己稟賦和興趣的,你喜歡的,真正能發揮你的能力的那樣一個領域,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真正得到內在的愉悅,這才是重要的。一個人要有真興趣,一個人對什麼都沒有興趣的話,他一定是一個非常無趣的人,他的生活也是非常無趣的。除了一般的興趣,你要找到自己特別的興趣在哪裡。我覺得大學生最重要的就是發現你的好奇心,要有自己的興趣,在這個基礎上,要找到主要的興趣在哪裡。當然主要的興趣以後也可能發生變化,但我想一個階段要找到相對的主要的興趣,一步一步往前走,越來越有收穫。一個人有真正的自我,第一,人生上有真的信念。第二,事業上有真興趣。如果有了這兩條,就有真正的自我了。這是自我的覺醒。第三個覺醒就是靈魂的覺醒。生命的覺醒實現生命的價值,讓生命有個好的狀態。自我的覺醒實現自我的價值,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但總有一個問題,這個我總要死,在世界上的存在是暫時的。那麼人生到底有沒有能夠超越短暫生命的存在呢?如果提出這個問題,實際上就進入了信仰的領域。唯一的途徑就是把你那個小我和宇宙意義上的大我溝通起來,你要尋找這個大我。你身上有個更高的自我要覺醒,更高的自我和宇宙的大我是溝通的,那就是靈魂的覺醒。怎麼樣把小我和大我溝通起來,讓人身上更高的自我,精神意義上的自我讓它覺醒。人類歷史上基本上是兩條途徑,一條就是信仰的途徑。在漢語里靈魂這個詞是很有意思的,我們可以把它分成靈和魂兩個字。魂這個字實際上代表自我意識,人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的,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特的個體。但這個我按照基督教的說法是從上帝那來的,他有個來源,有個神聖的來源。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狀來造人的,上帝是沒有形象的,上帝就是個靈,就是說上帝是按照精神性的東西來造人的,靈是魂的來源。但是人出生以後忘記了這個來源,所以應該讓靈和魂重新結合起來,這就是信仰。基督教認為信仰上帝之後,魂被靈照亮了。還有一個途徑就是哲學,通過智慧來讓自己的小我和大我溝通起來。按照哲學的說法,人是有認識能力的。另外可以把我和周圍世界區分開來,可以把自我和他人區分開來,這就有了自我意識。浩瀚宇宙,銀河蒼茫。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天生屬性,也都會根據這種屬性尋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色定位。或許這種角色定位是醫生、是教師、是科學家、是你夢想中的職業,亦或者是你並不中意的工作,但這些都是使命感的表現層次,是人類為了生存而從事的最初級的使命感行為。這種使命感是客觀存在的,它不會因為個人的好惡而發生轉移,它是人對一定社會一定時代下,被社會或者國家所賦予使命的一種感知和認同。這種感覺會隨著人對社會文化、人類經濟、哲學宇宙等整體知識的認知而逐漸被加深,從而更加清晰的認識到自我的原本屬性,使命感的深度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被深化的。人在有了這樣的使命感之後,就會遵從它的指引,完成自己的使命,實現人生的價值。人雖然不能左右自己的使命,但卻可以決定自己使命感的大小,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是最有能力的。都說任何成功都源於一股激情,但激情源於什麼呢……古有蕭彪:"父有賓客,輒立屏風後,應受使命",又有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可見有使命感的人首先能給人安全感,能讓人委以重任;其次,有使命感的人能夠對所受之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有使命感的人能夠更圓滿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有使命感的人,並非易事。如果說使命感是一顆種子,那麼首先,你需要將它種在心裡。它在你的心裡有了一席之地的時候,也就是你認清了自己使命的時候。想要這樣實實在在存在著的,真真切切無法磨滅的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你就需要化身園丁,委以無微不至的照拂和關愛。這樣的灌溉是以激情為根基的,而這激情的來源就是對使命的認同感。光陰荏苒,居諸不息,激情灌溉下的使命種子會成長出目標、責任、價值觀的葉片,並隨著這些葉片的茁壯成長,讓使命種子在心中根深蒂固。使命之花,終將盛放。這是對激情的讚賞,對目標的確信,對責任的認同,對價值觀的肯定。唯有使命,最難理解,最難找尋,最難感悟……二戰中有一位傳奇英雄:巴頓將軍。他是軍人的楷模,是勝利的標籤,是使命的代名詞。他能夠成為戰功赫赫的將軍,就是因為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意識到了自己作為軍人的使命。他將這樣的使命感化為催促自己奮勇向前的動力和激情,使他在槍林彈雨,硝雲密布的戰場上無堅不摧,所向披靡。回看我國歷史,儒學興衰,也像是一場來自使命感的博弈。儒學的正統地位確定在漢武帝時期,他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儒學的規模空前巨大。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朝沒落,儒學的地位也被佛教、道教分羹而食,儒學的發展陷入了空前危機。這時振興儒家的使命就落在了各位儒學者身上,他們不僅要意識到自己的使命,還要在強大使命感的指引下去光復儒學地位。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這樣一批有著強烈使命感的儒學者們的努力下,儒學得到了振興、傳承和發展,儒學者們為使命而做出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僅永遠當不上元帥,甚至成為不了一個好士兵除去天生的天才和傻瓜外,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都有著相差無幾的智力,但每個人的人生之路都走的千差萬別,有的人功高蓋世,有的人庸碌無為,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就在於人的使命感的程度不同。強烈的使命感會為人樹立遠大的目標,並給人以為之奮鬥的激情。許多人以為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標久久不能實現是因為自己的目標樹立的過於宏大,其實不然,他們失敗的原因只是因為沒有找到一個明確的目標,所以就更不要提為之奮鬥的動力了。著名作家高爾基告訴人們:"目標愈遠大,人的進步愈大。"遠大的目標會告訴人們能夠得到什麼東西。而為遠大目標奮鬥的激情則來源於對使命的確認。其實那種東西那種感覺本來就是你所具有的,只不過它藏起來了,只有少數人能找到它。使命感是人內在永恆的核心動力。強烈的使命感能夠帶給人強烈的人生希望、工作激情和生活熱情,這樣強烈的使命感也會使人懂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使人承擔起做人的責任和義務。什麼是事業?就是心的能力的外在發揮,比如太陽是本體,光、熱是功能,由光熱的發揮而長養萬物是事業。聖者菩薩以證悟心性的力量,能令本具的功德周遍地發揮作用。心性遠離垢障就能起不可思議的妙用,能在一個剎那就做到嚴凈諸剎海、解脫眾生海、分別諸法海等等的極廣大事業,遠遠超過了凡夫和小乘阿羅漢的境界。比如世間傑出人士也擁有教育、環保、慈善等等的事業,但在效率、影響、成果等方面無法和聖者菩薩相比。比如聖者菩薩一剎那就能往詣無量佛前廣興供養,能教化十方無量眾生,而世間的一個教育家一時只能為幾百、幾千個人授課,而且一個剎那決定說不出一個字來。所以在做事業的能力上,凡夫和聖者有天壤之別。我們應當心懷最遠大的志向,不應以做一些世間事業為滿足,應當發願追隨聖者菩薩,成就與他們同等的事業。去尋找它就是開悟的過程。做一個有使命感的人,給自己的人生一個準確的定位,為自己樹立一個前行的目標,朝著這個的目標奮勇無疆的前行。屆時你會發現明確使命的人生是清晰的,為使命而奮鬥的人生是充滿激情的,而充滿使命感的你,將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應該讓認識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能夠意識到自己存在的這個自我其實屬於一個更大的本體,就是宇宙本體,或者說一個大我。按照佛教的說法就是去掉分別心。就是和大我,和宇宙合為一體,認識達到這個層面就是慧了。通過不同的途徑達到一個共同的結果,就是把小我和大我溝通起來,認識到身上精神性的自我才是人本質的存在,要讓他覺醒。當然有很多哲學和宗教上的問題,這個大我存在不存在,你很難去證明,這是個信念的問題,這個不重要,人身上精神性的自我是更重要的,是本質性的存在。達到這一點,讓你的生活向內轉化,把內在的精神生活看的比外在的更重要。你仍然可以到社會上去做事,可以去奮鬥。但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修鍊自己的精神,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走向精神目標的道路上。你做多麼偉大的事情在上帝眼中都是非常渺小的,做人是最重要的,做人的收穫是歷久彌新的。靈魂覺醒以後,你可以和外部的經歷保持一個距離。我自己學習哲學,一個特別大的收穫,我老感覺有兩個我,一個我是身體的我,參加社會活動。但此時此刻也有一個更高的我在看著我,精神的自我在看著身體的自我,看著他怎麼做,然後給他一個規勸。如果一個人精神性的自我覺醒了,就會和自己的外在遭遇保持一個距離,不會完全陷進去。一個人和自己的外部遭遇零距離這是非常可怕的,零距離的情況下,再小的事情也會無限放大,看成是天大的事情,非常想不開,非常糾結,最後就死在這小事上,世界上死在小事上的人太多了,為了一個小事情就想不開,就因為身上更高的自我沒有覺醒,完全被身體的自我支配。一、主敬:持身敬肅,敬以直內衣冠外貌保持整齊,心思神情端正嚴肅。精神狀態清澈明朗,就如同旭日東升,光彩照人。《周易》中說,「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人應以恭敬之心矯正內在的思想,以道德、仁義、責任、誠信、文明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敬首先是以恭敬之心擺正心態。一個內心沒有恭敬之心的人,難免流於散漫。「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內心不莊重,人就會輕佻,學習的知識不會穩固,做事也不穩重。曾國藩說:敬字最貼近我們的功用,莊重寧靜則一天比一天強,安閑散縱則越來越懶惰,都是自然的徵兆驗效,即使是年老體弱,一旦遇到壇廟祭獻、戰陣危急的時候,也會不知不覺地精神抖擻,意氣風發,這足以說明敬能強身。如果不論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麼身體的強健,還有什麼令人懷疑的呢?二、靜坐:靜坐四刻,如鼎之鎮靜坐四刻,即每日不限時間,靜坐一小時,用以體驗聖人所教誨的仁心,像寶鼎一樣鎮定而不可動搖。這和現代的冥想養生如出一轍,靜坐以清除雜念,放鬆身心,亦可常思己過。靜不僅是一種大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所謂靜生百慧。道家言:「靈台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佛家也說「靜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亦認為「靜能生慧」。《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戀雖說古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比起也許日落還伏在案牘工作的現代人,做到這一點,也許不太現實。而對於夜間自制力差而熬夜娛樂的人來說,「早睡早起」永遠都是最佳的健康箴言。早睡早起是順應天時,是天在滋養你的身體。所謂人力不勝天力,你吃再多的藥物或保健品,也不及早睡早起的功效。若長期堅持早睡早起,身體無病健康的人,一生無疾。若病者則利於恢復!中醫調理平衡講7:2:1。意思是七分靠天,二分靠葯,一分靠心情。可見天對人滋養的力量有多大。所以,早睡早起吧,有一副好身體比什麼都重要!四、讀書不二:讀書專一在曾國藩看來,一本書還沒有讀完,就一定不去看其他書,東翻西閱地隨意讀書,對自己的學問毫無益處,此外,每天必須圈點十頁書。《莊子》記載:孔子到楚國去,行走在一片樹林中,看見一個駝背人在捕蟬,就像拾取蟬一樣容易。孔子問:「您真靈巧啊!有什麼訣竅嗎?」那人答道:「我練習了五六個月。粘知了時我的身子站定在那,就像沒有知覺的斷木樁子;我舉著的手臂,就像枯樹枝;即使天地很大,萬物很多,而此時我就只知道有蟬翼。我不回頭不側身,不因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為什麼得不到蟬!」莊子告訴我們:「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只要我們專心致志地從事於一件事,就能夠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我們讀書或者做其他事,一定要把專註放在第一位,貪多嚼不爛。五、讀史書:以史為鑒曾國藩堅持每天仔細讀史十頁。歷史講的是英雄眾橫捭闔,人事興廢。古人常說:「開卷有益,知史明智。」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史書汗牛充棟,這些包含了我們中國人做事處世的大智慧。讀史書,能讓我們以史為鑒,保持頭腦清醒。從另一個方面說,歷史是中華民族傳承五千多年而沒有中斷的重要保證。歷史是一個民族的記憶,以一個民族犯錯誤或者有成就的總結。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忘記歷史一個民族就會失去未來。所以讀史書,無論是從個人修養來說,還是從民族大義來說,都是必須的。六、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曾國藩認為,說話謹慎是為人處世的第一等功夫。孔子教導我們:「敏於事而慎於言」。謹言有兩重含義:一是說言語要配合行動,不要說那些自己做不到的大話、空話,讓人恥笑;另一方面是說,不要口舌招尤。所謂禍從口出,很多人都因此招致禍患。所以君子對此要時刻注意,這是修身處世最重要的工夫。七、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曾國藩在文中說:「節勞,節慾,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把平時的生活也當做養病一樣愛惜自己的身體,防止過度勞累、節制慾望,節制飲食。《黃帝內經》說道:「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而現代人卻一味熬夜、放縱慾望、暴飲暴食,這些都是與養生之道相悖謬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多少人因為過多的貪慾而引火自焚,墮入深淵,節制慾望,即為明哲保身。學會節制慾望,是保身第一要訣。八、日知所亡:自省自察,求學不倦「日知所亡」,這是出自《論語》中的話,意思是每天都能知道一些原來所不知道的東西。可以說這是一種勇猛精進的態度。《大學》中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這就是我們古人最讚賞的「日新其德」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有抱負的人堅持。九、月無亡所能:技不荒疏曾國藩每月做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喪志。月無亡所能,這句話同樣出自《論語》,意思是,每月不忘記已經學會的東西。每月都能有機會複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本領:每個月必須做詩歌或短文,用來檢驗所學理論是多還是少,所培養真氣是否充盛。不可以一味地懶惰遲延,這樣最容易使自己的遠大志向喪失殆盡。人類是宇宙的精華和傑作,是宇宙的驕子。人是萬物之靈,主宰萬物,然而人們卻不能主宰自已的生命。從古到今,人們總是把自已的生命交給別人,有病找醫生,極少有人想到自已掌控自已的生命,人是生命的奴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就是宇宙統一場,它生化萬物。人體是小宇宙,與自然宇宙全息對應。也就是人體生命統一場與宇宙統一場全息對應,融為一體。宇宙是能量的海洋,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宇宙由物質世界、能量世界、信息世界組成。人類將由物質世界向能量世界進化發展。健康長壽是人類永恆的追求。生命自控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當生命自控法出現後,生命管理才成為可能,人類的千古夢想才能實現。人體是最好的醫生,本身具有自愈康復功能。現代醫學是得了病才治,而生命自控法是抗病與預防為主齊頭並進。如今世界上存在大量的疑難雜症,而現在醫學卻無能為力,人們只能在痛苦中掙扎,有了生命自控法就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它超越了目前一切的治病手段。可以說,人類治療疾病的手段將成為過去,成為歷史。生命自控法必將成為人類抗病強身的首選方式,而且將成為新突起的一個新的職業、新的行業,風行世界,領導健康新潮流。生命自控法既簡單又深奧,它是通過調動宇宙統一場和生命統一場,補充強化人體細胞能量,激活全身所有細胞,逆轉修復變異細胞和基因,清理排除細胞中的垃圾、廢氣和不良信息,通過整體調理,全面康復,達到強身滅病,自我保健,生命自控,甚至永不生病的目的。大道至玄至簡。生命自控法神奇不神秘,奇妙不奇怪。人人可學可為。它將改變人們傳統的養生理念和保健行為,結束人們就醫看病的習慣,實現人類病而康、康而健、健而美、美而壽,我的生命我做主的千年渴望和夢想。一旦擁有,終生受用。時代將證明,生命自控法及相關生命科學的成果,將帶來人類的生命革命。當前,各種頑症絕症頻現,亞健康泛濫,甲流危機,人們身陷病痛之苦,都是呼喚生命自控法這一科學的超前的自然能量療法為粉類的生命事業和生命文明做出巨大的貢獻。宇宙生命意識的覺醒標誌著人類將物質手段物理療法向自然能量自愈療法的轉變跨越。它代表人類未來的發展趨勢,將引領生命時代的潮流,促進人類由目前的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最後向生命文明升級,最終全面實現人的身心靈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真正建成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前景十分廣闊,價值無可估量。能量開通大道,能量就是大道,提高能量就有開通大道,所謂大道,是指一切事物的規則,懂得了萬物之道,萬事規則,就是大智慧的人類。如果沒有能量就沒有能力,沒有能力就不能前進,也不會開通大道,就不會懂得萬事萬物的規則,也就不懂道理。因為道就是能量,有能量才能與萬道相合,才能運用萬物規則。人們平時都說,你能做什麼,這個"能"就是指"能量";不能做什麼,是指沒有能量去做什麼,「能」就是指能量。能就是善,善就是好,有能量就能做好一切,所以能就是善,有能量才會有能力;不能就是不善,不善就是惡,惡就是沒能力,沒能力的人就是心態惡的人,心態惡的人沒有能量,也就沒有能力,所以心態不好的人不能做成事。自古以來人們都有「能」的概念。但是,不能真正懂得「能」的意義,其實真正有能力的人,就是有能量的人,人類提高能量,就會得道,就會修鍊成功,就會無所不能。能量開啟眾善之門,古語說:「見已之過,眾善之門。見人之過,萬惡之根」。能邁過去的就是道門,邁不過去的就是門檻,善可通萬道之門、萬物之門。惡就是永遠的坎,人性有惡,自已不知。所以,完善之門就是他們的坎。很多人知道眾善之門,卻很難行眾善之道。這個道門永遠是一個難信之門,難行之門。入道難,難於上青天,難倒無數仁人志士,關閉了無數英雄好漢,千古聖賢扼腕長嘆,只在一個入道難。能量破萬難,殊不知,艱難的本意是佳境,又一座山謂之艱,又一個佳境謂之難,能邁過高山的就是天腳,能過難關的才叫好漢。是天驕的便會駕雲,能翻筋斗的便是悟空,能入道門的就是大聖,得道的人便會無所不能。說到底只是一個善字入道,只是一個因善入門,萬善之根只是一個能量,有能量就會有能力。能量即是大善,能量即是大道,大道即是真佛。當你的身心達到無極能量時,你就是道,你就是佛。世界上有許多人,或許是西方人,或許是東方人,被禪修所吸引,很感興趣。然而,在這許多禪修的人之中,只有少數人真正明白禪修的目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身體,由骨骼、肌肉、血液及其他東西所組成。目前,我們不能完全控制這個身體,因此,不停地遭遇難題。也許,有一個有錢人,擁有全世界的財富,但是,不論多麼有錢,如果他的心被這個不能自主的身體束縛,將會生活在無止盡的痛苦之中。  不論貧富,沒有一個人能逃脫這個難題。不論多麼努力,難題似乎永遠沒完沒了。剛解決掉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立刻又取而代之。不論身在何方,為了維護這個肉身,我們所必須面對的衝突與苦難,都是一樣的。  如果我們具有足夠的智慧,深入的看透這件事情的核心,並且查看事情的真相,很快就會發現這種不如意的處境,普遍存在。同時,我們也會明白,沒有了這個不能自主的身體,就不可能嘗受與肉體相關的苦難。  大家都面臨到的問題,主要是不能滿足各種慾望。這包括了衣食等物質方面明顯的需要,以及一些令人悅意的東西,譬如美好的名聲、好聽與安慰人的話語等。有一些苦難比較顯而易見,譬如一個極度貧困者的飢餓。但是,所有人都身不由己的渴求自己所沒有的事物,只是表現在不同的事情上面罷了。  舉個例子說,有一個人很幸運的誕生在有錢的家庭,一生之中他或許從來不曾感覺到對物質的需要,可以購買任何引起慾望的東西,並且隨心所欲的去旅行,經驗不同文化所帶來的各種娛樂與剌激。  最後,當他終於得到所有的東西,去過所有的地方,經驗了所有的享樂,卻依然深深感覺到一種不滿足的苦。許多人處於這種不安又不滿足的心情,無法應付這份劇烈又瀰漫著的苦,便發瘋了。  因此,即使在物質方面不虞匱乏,人還是會受苦。事實上,擁有財富會增加不滿足感,因為,財富顯然沒有辦法影響或斷除苦的根源。擁有財富還是繼續感覺到不滿足,困惑與憂慮等。  假設外在的舒適真正能夠斷除苦,那麼,當人們獲得某種程度的物質條件時,就能夠躲避這種苦,所有的不滿足感也會停止。但是,只要我們的心靈受這個不自主的身體束縛,苦就永遠綿延不斷。  譬如,我們為了保護自己的腳,不被粗糙的地面與荊棘刺傷,而穿上鞋子。然而,這卻不能真正消除問題。鞋子經常壓擠腳指,使我們的腳又痛又不舒服。  這主要不是鞋匠的錯,如果我們的腳不是天生這麼長,這麼寬,或是這麼敏感,那麼,就可能製造出完全舒服的鞋子了。深入觀察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發現這份不舒適感不是來自外在,而是出於自己身心作祟。  以上所說,只是身體受苦的例子之一。從出生直到死亡,我們花費了極大的精力,保護身體,不讓它受苦。事實上,大部分人正是花費了所有的時間,以這種沒有結果的、打擊自己的方式,來照顧身體。  但是,禪修的目的不僅為了照顧身體,我們不應該用這種態度來看禪修。禪修應該有更高,更有價值的目的。禪修當做有益身體的另一種外在方法,是沒有意義的。  這樣做,只是把真正具有最高價值的技巧,徒勞無功的用來獲得頂多是暫時的放鬆,就像用來解除頭痛的阿司匹靈一樣。服藥雖然會消除頭痛,卻不意味我們獲得痊癒。不久之後,頭痛還會回來。因為,這種治療方法與頭痛的真正原因無關。  所以,任何解除頭痛的方法,效力當然很短暫。世界上已經有許多外在方法,獲得暫時享樂與消除痛苦,沒有必要再動用禪修或其他修行方法。我們不應該把禪修的力量,浪費在如此有限的目標上面。  禪修主要是為了照顧心。雖然,身與心密切關連,卻呈現兩種十分不同的現象。身體可以用眼睛看見,心卻不然。一個家庭里的成員,外貌或許有許多相似點,但是,每個孩子天生帶有不同的個性、性向與興趣等。雖然他們上同樣的學校,但是,智力與學習能力,不但彼此不相同,而且和父母與祖父母也不相同。這種在心靈方面的差異,無法具體的解釋清楚。  既然我們生而為人,每個人都具備潛能使生命富有意義與目的。為了要充分利用生命,必須超越低等動物。如果我們能夠運用人身,主宰自己的心,就能夠完全拔除一切苦的根源。在一生或多生之中,就能突破身不由己的生死輪迴,永遠脫離所有的苦與不滿足感。如果安於現狀,不求轉變,就會沒有選擇,身不由己的不斷重生,經歷無法自主的身體所帶來的一切苦。  但是,自己脫離了死亡與重生的輪迴還不夠。這樣做,仍然沒有充分發揮人類的潛能。我們並不是唯一嘗受苦與不滿足感的眾生,所有眾生都陷在相同的處境。而且,大部分的生命都缺乏智慧的法眼,找不到平息苦的正道。地上所有的生命,毫無例外,一輩子都日以繼夜的尋找克服苦,獲得享樂與幸福的方法。但是,由於被無明覆蔽,這種尋找徒然無功,不但沒有達到心中理想的目標,反而得到更多的挫敗與痛苦。雖然想要消除苦,卻只是愈來愈遠離涅槃——徹底止息苦的境界。  所有的生命都和我們一樣受苦,並且希望離苦。了解了這一點,那麼,光是尋求自己的解脫或涅槃,顯然十分自私,我們應該努力使所有人都得到解脫。為了開導他人走上真正止息痛苦的正路,首先我們必須徹底證悟。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達到佛位,來幫助別人獲得解脫。  這種情況可以用以下的例子來解釋。假設我們想要帶領一個朋友,到美麗的公園,讓她享受美好的風光。如果我們的眼睛瞎了,不管多麼希望帶她到公園去,也是徒然。必須有良好的目力,並且熟悉通達公園的道路,才談得上帶領她前去公園。同樣,我們必須具有圓滿證悟的經驗,才能明辨最好的道路,引領性向與性情迥異的眾生解脫痛苦。  因此,禪修的真正目的,在於獲得開悟,不但實現自己的目標,也要幫助其他一切眾生實現他們的目標,這是整個禪修唯一的目的。過去所有偉大的瑜珈士以及禪修大師,修習佛法時,心中都只存著這個目的。同樣,我們也要懷著同樣的動機禪修。  佛陀的教法,依照我們不同的理解程度,有數百種不同的禪修方法可以選擇。總之,我們非常有必要修行,我們不是因為任何外在的媒介,其他人,或是上帝,才被迫禪修。正如我們要對自己所受的苦難負責,我們也必須負責免除自己的苦難。我們創造了自己的處境,也要靠自己創造解脫的環境。  所以,當生活中充滿苦痛時,我們必須在日常例行活動之外,做些其他的事情,這些事情是指修行,也就是禪修。如果我們不轉向內在,修練自己的心,反而把所有的能量擴散在不停安排外在事相,那麼,痛苦就會持續不斷。我們的苦難是無始的,如果不採取有效的修行方法,苦難也會無止境。  一般而言,在物質非常富足的環境中,很難修習佛法。因為,環境中有太多分心的事物,干擾我們禪修。然而,這些分心事物真正的根源,不在於環境本身、工業機器、食物或其他任何事物,而在於自己的心念。  雖然人們生活在進步的物質文明之中,他們對修習佛法以及各種不同的禪修,還是懷抱著很大的興趣。許多人真誠的追尋人類生活更高的意義,想要超越每一天,對於生存抱著動物性的關切。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人們能夠把精神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非常明智。這種生活,能夠深入的提供心理與物質的舒適。對這些人來說,生命絕對不會變成一個空洞的承諾。  運用多種原料準備出來的食物,會非常美味。同樣,如果我們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或日常活動,又努力修持,並且奉行佛法,生活會變得非常豐富。把這兩種生活方式結合在一起,獲得的利益非常深遠。  把對佛法的了解,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思想、感受與經驗會有很大的不同。困惑會大為減少很多,在物質世界中遭遇到困難時,痛苦也會減少很多。這種人能夠控制自己的心念,理清自己的思想,有技巧的應付自己的困難,這種能力不但適用在日常生活經驗,面臨死亡時,更能夠發揮效用。  如果我們從來沒有任何修行的經驗,或透過禪思修心,一旦死亡來臨,勢必非常可怕。然而,對於最高等的修行人來說,死亡像是愉快的返鄉之旅,就像到美麗的公園野餐。即使還沒有透過禪修得到最高證悟的人,死亡也可能成為舒適,不可怕的經驗,坦然面對大家最後都將面對的死亡,不會被恐懼所吞噬,也不會憂慮即將經歷的事情,以及摯愛的人,遺產或身體等。  今生大家都經歷過出生,現在正漸漸老化,剩下來唯一要等待的,就是死亡。如果修行可以幫助我們,安心地面對這件不可避免的事情,禪修就非常有用。除此以外,修行還含有許多更崇高的目的。  總而言之,禪修的關鍵,不在於外觀。不管手臂如何交叉,腿如何交擰,都不太要緊。但是,很要緊的是,我們必須檢查自己所做的任何禪修,是否真正對治我們受的苦?是否有效的消除了蒙蔽自心的煩惱?是否降服了無知,仇恨與貪婪?  如果它確實消減這些惡念,就是完美的禪修,真正實用,非常值得。否則,只會滋生並增長惡念,譬如驕傲等,成為另一個帶來痛苦的因。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我們告訴自己是在禪修,其實,根本沒有依循修行的道路,也不在修習佛法。  佛法是用來引導我們脫離痛苦與問題的,如果修行並沒有帶領我們走上這個方向,就是搞錯了,一定要調查原因。事實上,所有真正的瑜珈士,他們基本的修行,都是在找出什麼是帶來痛苦的惡行,什麼是帶來快樂的善行。然後,努力避免惡行,儘力行善,這就是修習佛法的心要。  最後我還有一句話要說。所有初學佛法的人,剛開始禪修,並且學習駕御心念,必須倚靠適當的信息來源,閱讀權威性人物的好書,心中有疑問時,應該請教有學養、有修行的老師,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我們被知見不當的書籍引導,會落入很大的危險,依循錯誤的修行道路。更重要的是,選擇正確的上師,一定要有正確的證量,並且真正在生活中實踐佛法。  禪修或修心,不應該被動。盲目地照搬別人,即使是一位偉大的上師告訴我們的話去做,無法打破苦的束縛。應該運用內在的智能,查證他人建議的做法是否有效。如果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某種教法正確又有幫助,就應該全心全意依教奉行。譬如我們應該服用確實會治好病的葯。如果只是吞下碰巧落入手中的任何藥劑,非但不能把病治好,可能還有加重病情的危險。放下是一種解脫、一種頓悟,放下是心態的選擇,是生活的智慧。學會放下,壓力、煩惱、敵人、痛苦等自會減少很多。從容是一種氣度,一種風範,從容是智慧的沉澱,是理性的選擇。會放下:坦然面對世事,提起來千斤重,放得下二兩輕。知從容:瀟洒馳騁人生,事從容有餘味,人從容有餘年。學會放下,人生才精彩。一、放下壓力:累與不累,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蒙塵的心,會變得灰色和迷茫。我們每天都要經歷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裡安家落戶。心裡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然後心也跟著亂起來。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裡,就會使人萎靡不振。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別煩亂;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緊緊抓住不快樂的理由,無視快樂的理由,就是你總是覺得難受的原因了。二、放下煩惱:快樂其實很簡單所謂練習微笑,不是機械地挪動你的面部表情,而是努力地改變你的心態,調節你的心情。學會平靜地接受現實,學會對自己說聲順其自然,學會坦然地面對厄運,學會積極地看待人生,學會凡事都往好處想。這樣,陽光就會流進心裡來,驅走恐懼,驅走黑暗,驅走所有的陰霾。快樂其實很簡單,不要自己不快樂就可以了。三、放下自卑:把自卑從你的字典里刪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偉人,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心強大的人。內心的強大,能夠稀釋一切痛苦和哀愁;內心的強大,能夠有效彌補你外在的不足;內心的強大,能夠讓你無所畏懼地走在大路上,感到自己的思想,高過所有的建築和山峰!相信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你同樣可以擁有一個有價值的人生。四、放下懶惰:奮鬥改變命不要一味地羨慕人家的絕活與絕招,通過恆久的努力,你也完全可以擁有。因為,把一個簡單的動作練到出神入化,就是絕招;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爐火純青,就是絕活。提醒自己,記住自己的提醒,上進的你,快樂的你,健康的你,善良的你,一定會有一個燦爛的人生。五、放下消極:絕望向左,希望向右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那麼,請為「最好的自己」加油吧,讓積極打敗消極,讓高尚打敗鄙陋,讓真誠打敗虛偽,讓寬容打敗褊狹,讓快樂打敗憂鬱,讓勤奮打敗懶惰,讓堅強打敗脆弱,讓偉大打敗猥瑣……只要你願意,你完全可以一輩子都做最好的自己。沒有誰能夠左右勝負,除了你。自己的戰爭,你就是運籌帷幄的將軍!不是所有的夢想都能成為美好的現實,但美麗的夢想同樣可以裝點出生活的美麗。六、放下抱怨:與其抱怨,不如努力所有的失敗都是為成功做準備。抱怨和泄氣,只能阻礙成功向自己走來的步伐。放下抱怨,心平氣和地接受失敗,無疑是智者的姿態。抱怨無法改變現狀,拼搏才能帶來希望。真的金子,只要自己不把自己埋沒,只要一心想著閃光,就總有閃光的那一天。縱觀古今中外,很多人生的奇蹟,都是那些最初拿了一手壞牌的人創造的。不要總是煩惱生活。不要總以為生活辜負了你什麼,其實,你跟別人擁有的一樣多。七、放下猶豫:立即行動,成功無限認準了的事情,不要優柔寡斷;選准了一個方向,就只管上路,不要回頭。機遇就像閃電,只有快速果斷才能將它捕獲。立即行動是所有成功人士共同的特質。如果你有什麼好的想法,那就立即行動吧;如果你遇到了一個好的機遇,那就立即抓住吧。立即行動,成功無限!有些人是必須忘記的,有些事是用來反省的,有些東西是不能不清理的。該放手時就放手,你才可以騰出手來,抓住原本屬於你的快樂和幸福!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的,一時的猶豫,留下的將是永遠的遺憾。八、放下狹隘:心寬,天地就寬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別人,其實也是給自己的心靈讓路。只有在寬容的世界裡,人,才能奏出和諧的生命之歌!要想沒有偏見,就要創造一個寬容的社會。要想根除偏見,就要首先根除狹隘的思想。只有遠離偏見,才有人與內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我們不但要自己快樂,還要把自己的快樂分享給朋友、家人甚至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因為分享快樂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一種更高境界的快樂。佛經上說,「如何向上,唯有放下。」煩惱如手中氣球,放開知,其自由和奔放;人生就如一杯清茶,放下才能品出其清甜和香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從容的人面對生活的諸多變故,心靈總是雲淡風清;即使生活總是風生水起,內心也依然波瀾不驚。放下的過程,也是得到的過程。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都沒有。當你鬆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這便是放下的智慧。心靈的內存有限,只好放下過去。釋放新的空間,才能裝下更多新的美好的東西。放下時的割捨是疼痛的,疼痛過後卻是輕鬆!平凡的我們,有從容的心境,就如石子一粒,仰高山之巍峨,但不自慚形愧;若小草一棵,慕白楊之偉岸,卻不妄自菲薄。雲從容,才能亦雨亦雪,自由俯仰天地;松柏從容,才能不改初衷,聽任四季變幻;花從容,才能滿室清香,無憾香消玉殞;人從容,才能愜意生活,時刻擁有快樂。九、放下的境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容的胸懷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
推薦閱讀:

籃球生命線--彈跳力完全指南
茶道體驗課:「無用之茶」養生命之體
轉載博文: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
屬雞什麼時候出生命好
擁有一顆平常心,生命更加輝煌精彩

TAG:生命 | 能量 | 感知 | 微笑 | 覺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