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駕崩之時留下兩道密旨, 康熙都不如他, 讓乾隆穩坐江山60年

康熙皇帝一生擒鰲拜、平三藩、滅葛爾丹、收復台灣,可謂文治武功,堪稱千古一帝。但英明一生的康熙皇帝,最後卻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猶豫不決,導致了康熙末年諸多皇子為了爭奪皇位,手足相殘,這也成了康熙皇帝一生的最大敗筆。

1722年冬天,康熙皇帝駕崩,大臣隆科多手持皇帝密詔,宣布立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為皇帝。從這一天起,關於雍正皇帝篡位的說法就開始流傳於各種正史、野史、民間傳說之中,300年來,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無人能夠知道。

雍正當上皇帝之後,每次想到康熙末年眾多皇子為爭奪皇位,不擇手段甚至同胞相殘時,就暗下決心,這種事情決不能發生在自己兒子身上。關於皇位繼承人的問題,雍正要比他老爹康熙皇帝高明太多!早早就已經做了安排。

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在北京的圓明園突然暴病而亡。雍正死前,將四位重要的人物全部召到自己身邊,做了最後的安排。這四個人中有兩位親王:庄親王允祿和果親王允禮;有兩位重臣: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雍正皇帝告訴四人,自己一共留下了兩封密詔,等到自己駕崩之後,你們四人要一起打開第一道密詔,宣布新皇帝的人選。等到新皇帝繼位之後,再把另一封密詔交給新皇帝。

雍正死後,庄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四人一起打開了第一道密詔,內容是讓皇四子寶親王弘曆即皇帝位,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登基之後,四位大臣將另一封密詔交給了他。這份遺詔的內容是:

「雍正八年六月內,欽奉皇考諭旨,張廷玉器量純全,忠誠供職,宣力獨多每年遵旨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巨。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洵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朕萬年之後,二臣著配享太廟。今朕欲將皇考此旨入於遺詔內頒發。」

密詔中說完兩位大臣,又提到了另外兩位親王:「庄親王心地淳良,和平謹慎,但遇事少有擔當,然必不至於錯誤。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才。」

乾隆皇帝仔細閱讀了雍正皇帝留下來的這道密詔,從中體會到了父親的一片苦心,在密詔的內容中,乾隆悟出了一個秘密。雍正在密詔中故意將漢臣張廷玉放在鄂爾泰的前面,是為了讓提高張廷玉的地位。因為在清朝舊制中,滿人的地位要比漢臣高,漢人做官在高終歸是奴才,所以雍正這樣的安排是為了讓張廷玉制約鄂爾泰。

而庄親王允祿和果親王允禮,按輩分都是乾隆的皇叔,庄親王允祿的地位更是位列四位輔政大臣之首。雍正在密詔中,先是對允祿進行褒獎,但是話鋒一轉,又指出了他「遇事少有擔當」的缺點,是在敲庄親王的警鐘,讓他不要擅權干政。

乾隆皇帝知道父親的苦心之後,召集四位輔政大臣到現場,當面宣讀了這道密詔,為了就是讓他們都各自警醒,相互制約,誰都不要超越自己的職權範圍。雍正皇帝高明的安排,比康熙皇帝強太多,也使得乾隆能夠順利接過大清朝的皇權,從而實現了大清國有史以來最高權力的第一次平穩過度。


推薦閱讀:

一代多情天子乾隆的三位皇后,有一位居然沒有謚號
為平定此彈丸之地,投六十萬兵力、耗七千萬帑幣,乾隆說,值得
小錯不斷、大錯不犯,乾隆重臣劉墉的為官之道
她是乾隆最寵愛的女兒,受盡三朝恩寵,卻鬱鬱而終
乾隆給英國國王的一道聖旨,讓喬治三世的假牙都笑掉了!

TAG:康熙 | 乾隆 | 雍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