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臨帖三忌」:有多少人終生不得自拔!?

「臨帖三忌」:有多少人終生不得自拔!?

【編者按:昨日我們推送的文章「臨帖三要」,獲得了廣大朋友的關注。這對於我們這個剛登陸「今日頭條」的小號來說,真是有點驚著了。看來,書友們關心的,還是有實際指導意義的「乾貨」,而不是整天故弄玄虛的「水貨」。所以,趁今天周末,大家有點時間,再推送去年我們在微信公號刊發的這篇文章,作為「臨帖三要」的姊妹篇。】

==》您若覺得對自己身邊的書法朋友也有幫助,請轉發給他們吧!

「臨帖三忌」:有多少人終生不得自拔!?

主持人:田老師,我們在上一集的節目當中,您講了關於臨帖的三個主要問題:要臨習常用的字、清晰的字,以及要集中突破一個字。那除了這三個主要的方法之外,在臨帖的過程當中,比較容易出現哪些問題呢?

田蘊章:上一集我們談了「臨帖三要」,在這一集當中,我們要講一講「臨帖三忌」。就是在臨帖過程中,特別容易走入誤區的三個問題。我們一一地來向大家介紹。

(圖:臨帖三忌)

第一,就是失真問題。應該要注意:失真不臨。第二,叫作乖時不臨。第三,叫作敗筆不臨。

「失真不臨」,大家一般都不難理解。就是碑帖當中失真的地方,我們應該不去臨寫。但是,表明看起來,這句話很簡單,實際上很複雜。

我們先說一下這個「失真」是怎麼造成的。首先我們要把「碑帖」這兩個字區別開來。「帖」就是古人留下來的墨跡。哪怕是後來的影音、雙鉤、填墨等等,不管怎麼樣,它是根據原來的字跡而下來的東西。這些東西也有失真問題,但是不象在「碑」的問題上失真那麼嚴重。

這個「碑」的失真,是由幾個方面造成的。比如說,第一它不是書家本來的原作。比如在唐代,不管柳公權、顏真卿,還是歐陽詢,他們那個時代在寫碑的時候,叫作「書丹」。何謂「書丹」呢?就是「寫紅」。「寫紅」又是什麼意思呢?古代書家在寫碑的時候,是用新毛筆蘸著硃砂寫在石碑上。那時候就是這麼笨拙,而我們現在則不然。現在比如我用宣紙寫出一張字來,在刻碑的時候,為了不破壞這張原作,首先用複印機把它複印一份,然後貼在石碑上,進行拓描。然後把原作保存起來,然後再用刻刀沿著雙鉤下來的痕迹,進行刻石。

這當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失真,但比起歐陽詢他們直接用硃砂寫在石頭上,就直接按照這個硃砂的痕迹去刻,顯然,當年的相對要更保真。因為經過複印、雙鉤再去刻,這當中就存在一個失真的過程。那麼歐陽詢也好、柳公權也好、顏真卿也好,他們使用的刻工們水平相當的高,又對他們的書法非常地了解,所以特別容易保真。

但是,過去寫魏碑的那些人——就是北魏時期寫碑的那些人,那個刻工的水平非常地拙劣——我就寫過很的碑,那些刻工手藝相對拙劣,刻完之後,我都不敢承認是我自己寫的。——所以,刻工水平不好的話,就比你留下的字跡要差多了。刻魏碑的那些人都是單刀刻,而歐陽詢他們的刻工都是雙刀刻,非常的精緻。——由於刻工水平的拙劣,魏碑留下來的很多東西已經不是原來的原貌,這裡面就存在很多的問題。關於魏碑的問題,我們將會專門地談——魏碑的興衰問題和後來的復興問題。

那麼我們今天就說,經過刻工刻的——儘管歐陽詢他們的刻工技術水平非常地精良,技術非常的高超,但是,它畢竟是經過第二次製作,它多少也會有點失真。畢竟不會象歐陽詢寫的那個原作一模一樣。但是,這還是不是最差的問題。

後面存在的問題就嚴重了。因為歐陽詢的這個碑——「九成宮」,到現在為止,已經一千六百多年了。所以這些東西留到現在,經過長時間的風化剝落,石頭也漸漸地出現了某種裂紋、風化、剝落,減去了當初很多的銳角,出現了很多的失真。這是自然造成的。年頭越多,碑石相對地說遭受的損失越大,失真也就越嚴重。這是無法避免的,這是自然的破壞。如果說我們能原諒這個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原諒的是後來人為的破壞。

這種人為的破壞,我們想想就非常的憎恨這些不法商人,或者是貪圖蠅利的無恥之徒。他們在拓碑的過程當中,做了手腳。因為很多人要學習歐陽詢的字嘛,所以見了「九成宮」這個名碑寫得這麼好就想要學習。他們就去拓碑來賣,但是在這個拓碑的過程當中,他們搞了一些罪惡的勾當。

比如說,他們拓完這個碑之後,為了說明自己現在拓下來的這個拓片值錢,為了讓它升值,他就在原碑上砸壞一個字,給你損壞一兩個字,或者更多。比如說,「九成宮」的「九」字,他拓過之後,他把這個「九」字砸壞了。然後在他的那個拓本上的「九」字下面,他給你寫上一句「九字未損本」。可是後來還會有人再拓,還會有這種蠅利之徒,他又把「成」字給你砸壞了,他的拓本又變成了「成字未損本」。

就是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損壞,到了清代的時候,這個原碑已經損壞了三十多個字。特別是清代的時候,有一個惡縣令,他在這個碑上故意損壞了很多個字,後來人提其這個縣令就憎恨得咬牙切齒。後來到了清中期的時候,這個「九成宮」碑倒塌了,腰斷三截了。

到了一九八幾年的時候,當地政府把這個碑粘合,重新立起來。外面用有機玻璃罩起來,不允許再去拓摹了。但是這個碑已經面目全非了。後人說,「疑似晦影」——只能模模糊糊還能看見一點痕迹。而實際上已經失真得非常不像樣子了。

所以我們說「失真」的幾個原因,本來經過刻石就有一定程度的失真;那麼再經過風化剝落,又一次失真;再經過人為的破壞,又一次失真。那麼現在如果我們再去拓,拓片拿過來我們一看,已經模模糊糊看不怎麼清楚了。裡面很多的筆意、筆法,我們就覺得撲朔迷離、困難重重了。

所以在臨碑的時候,失真的東西不要臨。臨不好,就容易走向誤區。

「臨帖三忌」中「失真不臨」之二:莫追金石氣

田蘊章:再有一種失真的原因,就是碑石漸漸的由原來的肥的變成薄的。就是原來那個肥肥的筆畫,漸漸由於時間的關係,總有人來不停的拓磨,這種人為的損壞,漸漸的那個字槽變得薄了。打個比方,比如說原來刻下去的字槽是十公分,慢慢的變成四公分、三公分、兩公分的時候,筆畫就變得越來越瘦了。所以,碑帖當中講究「肥本」、「瘦本」。「肥本」的東西往往是好的,「瘦本」就相對要差。

(圖:歐陽詢「乾」字原筆意)

由於後來已經看不清,就有人去原來的碑石上剜刻。這個剜刻由於不理解歐陽詢原來的筆意,所以在剜刻之後造成再度失真。而且很多東西都是誤會的,比如原來的「乾」字——歐陽詢是這樣寫的(如上圖)。但是後來因為碑石殘裂,就在「日」字中間出現了細細的裂紋。又隨著年代的久遠,這個裂紋越來越大,可是這個東西是石頭自然出現的,你要不去修改它,大家可以看得出來,這是個裂紋不是個筆畫。

(圖:剜刻者篡改「乾」)

剜刻者誤以為這是一個筆畫,於是在「日」字中間加了一豎筆,這就非常的糟糕。這已經不是「乾」字,大家知道「乾」字是跟「日」字有關係的——乾為天,所以有個「日」字;坤為地,所以有個「土」字。——但是這樣中間被搞成了一個「田」字,這是什麼意思嘛?所以這就非常的壞——這是後來人好心辦了壞事——他剜刻本來是好意的,但是因為他不懂,就給弄壞了。

弄壞了之後帶來的影響是什麼呢?居然有人寫了一本書叫《碑別字新編》,就誤把這個字當作異體字刊載到了書里。這就造成了更大的遺憾,他居然要普及這種寫法,他認為這是碑別字,實際上這是錯誤的。造成類似這樣的問題太多了。所以「失真」就一定不要臨寫。

那麼初學者就說了,我們也不知道哪個失真哪個不失真啊。這怎麼辦呢?所以這就需要明師的指點。因此,在臨帖的時候,不是你在這裡埋頭臨帖,給上時間,下上功夫你就可以臨好,你還得有明師的指點。如果明師不給予你正確的指點,你在盲目的臨帖當中,就會走向彎路。

主持人:這樣才可以知道這個碑帖的真實目的。

田蘊章:對。這是臨碑帖「三忌」當中第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還有一點,雖然不是人為的破壞,但自然的磨損,風化剝落,它會造成輕度的失真。這種輕度的失真,往往會給我們造成一種感覺——字形沒有變壞,而且越來越覺得有種神秘感,朦朧美,這是誘人的一種東西。然而,也是一個誤區。

(圖:「十」字)

我們舉個例子說,比如說「十」字。(如上圖)當初歐陽詢就是這麼寫的。一橫一豎非常簡單的,至於說歐陽詢比咱們寫得好,但是當年這個方法就是這樣的。

但是,經過長時間的風化剝落,所有碑上帶角的地方,漸漸都發圓了。這就是那個碑帖從「肥本」變為「瘦本」。角上慢慢淡平了,這是年頭的關係。——大家注意看,它在中間十字的四個角上,由方角變成了圓角。看上去給人很美的感覺。這樣看起來似乎更加厚重,更加古拙。但是,這不能臨摹。

(圖:「十」字錯誤)

你在臨摹的時候,必須還得是一橫一豎,如果你要臨摹成碑上由於風化剝落所造成的效果的時候,你就得「做」。所謂「做」,就是在兩筆交叉的部位,左一靠右一靠,上一靠下一靠,你才能做出來這樣的圓角。大家知道,這樣寫的話已經不是寫字了,這是在「做字」。

所以我們現在發現很多人在臨碑的時候,都出現這種所謂的「金石氣」。現在很多人很講究這種「金石氣」,實際上,這裡面往往就存在一些誤區。當然,你寫出來有刀刻的效果,有金石的味道,當然是挺好的。但是一旦你是做出來的效果,這就不可取。這就不能用了。

(圖:「王」字)

我見到有人在寫字的時候,比如說一個「王」字。歐陽詢寫的就很簡樸(如上圖左上)。結果有人寫的時候,因為中間有很多交叉,所以他在寫的時候就故意去找圓角的效果,做成所謂的「金石氣」。這一個字不顯,兩個字不顯,字一多了,就顯出「匠氣」。什麼叫「匠氣」?就是你是做出來的,工匠的那種氣息。這就非常非常地壞。

所以大家在臨帖當中,要特別注意這些東西。我舉的這是幾個例子,如果詳細地談,在歐陽詢的碑帖當中,哪些是失真的,哪些是不失真的,這是需要一個長時間的教學經過的。我們今天是因為受時間限制的影響,只是把這個問題提出來。

在這個方面,啟功先生曾經有一句名言——啟功先生是一位非常懂書法的人,也是我們非常敬重的老前輩——他講了一句非常有價值的話,他說要:透過刀痕見筆痕。

(圖:透過刀痕見筆痕)

他的意思就是說,你在臨帖的時候,你一定要把原來書家寫的那個精神面目、用筆的方法要學過來,不要你寫出來的字象刀刻過的似的。儘管歐陽詢的字被刻過來之後仍然是好的,但是你要直接學那個刀刻的效果,寫出來就是死板、板滯的。

在這個問題上,很多的書家為了追求這些所謂的「金石氣」,追求這些刀痕的效果,結果走入誤區,以至終身不得自拔。於是,我非常惋惜的說,這些人下了這麼大的功夫,結果卻是「求之愈深,失之愈遠」。

田蘊章:我們上面將過了第一個問題:失真,就是「臨帖三忌」當中的第一忌:失真不臨。那麼接下來我們講「臨帖三忌」當中的第二忌:乖時不臨。

(圖:乖時)

所謂「乖時」,就是違背現實美的東西。我們也不要臨。

比如我以前講過的,橫與豎之間的這個轉折過程,經常是用兩筆,就象「永字八法」當中已經說過的。或者是前面也已經說過的「也」字。

(圖:乖時之「也」字)

我們現在是第一橫條筆畫與第二筆連起來寫(如上圖左上「也」字),而歐陽詢當年是這樣寫:先寫一橫,然後再寫第二筆(如上圖右下筆畫)。這種不用連筆而用兩筆寫的方法,就已然「乖時」。

所以這個「乖時」的意思就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寫法落後了。大家可能會說:你居然敢批評歐陽詢!?這不是敢不敢批評的問題,而是時代的進步。應該說,筆墨當隨時代。雖然我們現在的功力,我們的實際水平和學養——對書法的認知程度遠遠不及歐陽詢,但是並不能說我們不能發現歐陽詢就沒有任何問題。這是因為年代使然。歐陽詢在那個年代就是這樣的寫法,但是,隨著楷書在發展,儘管後人的楷書達不到歐陽詢的整體水平,但是在局部上也有我們的進步方面。

所以我們說,這個橫加豎在連寫的時候,用轉折來解決這兩筆之間的關係。既輕鬆又美觀,各方面都要好一些。所以,這些也都屬於「乖時」,因此,「乖時」的東西我們可以不臨。這是說的在點畫方面的問題。

還有呢,就是結構方面的問題。在結構方面,有些字跡在今天我們看來,也有些「乖時」。

比如,「九成宮」裡面的「龜圖鳳紀」,他「龜」字最後一筆用的就是隸書的筆法。他是這樣寫的(如圖):

(圖:「龜」字隸書筆意)

一看就是隸書的筆意。因為在歐陽詢的那個年代,還是從隸書過渡到楷書的階段,前期還比較接近。到了後來,明清以後,楷書漸漸的越來越獨立,與其他書體的界線分得越來越清晰。所以在「九成宮」裡面,有些個隸書的筆意,我們也要暫時不臨。

(圖:「圖」字隸書筆意)

還有例子,比如說,「《瑞應圖》曰」的「圖」字。應該是這樣寫,大家知道,歐陽詢的這種框架結構,是一種背式(如上圖左示)。可是歐陽詢在寫「九成宮」的時候,還有一點隸書的間架結構特點——完全是方的,還沒有完全楷化。(如上圖右示)儘管歐陽詢的很多字已經確立了背式的寫法,但他偶然在寫比如「圖」這種字的時候——帶方塊的字——顯得過於死滯。這都是違背今天的審美觀的——在當年歐陽詢這樣寫沒問題——不是歐陽詢當年那樣寫不美,而是今天如果我們再這樣寫,就顯然有些落後。

所以對於歐陽詢的字跡——我們雖然對他是無限崇拜,但是我們仍然發現,他的有些東西違背今天我們的審美觀。所以我們還是要做到「筆墨當隨時代」,符合現代的審美觀。

所以在這方面,我以上提到的就是「乖時」可以不臨。但是,哪些字屬於「乖時」?這還得需要名家指點。在你身邊,還是要找到「明師」來請教,哪些是屬於「乖時」的。

(圖:「雨」字頭寫法)

比如我還曾經講到過,柳公權寫「雨」字頭的時候,還是這樣寫(如上圖左上)。到後來,就這樣寫,一拐彎就回鉤了(如上圖右下)。這就很先進。歐陽詢、顏真卿都是這樣寫(右下),而柳公權在寫的還硬拐過來這樣寫(左上)。這方面也屬於「乖時」。今天不應該在按這樣的寫,因為太笨拙了。但是柳公權書法好不好?當然好!水平當然要比我們今天的人要高得多,我們還是要學習他。但是在學習當中,也應該有所取捨。這個取捨的先提條件就是在明師指導之下的取捨。不是你自己主觀的感覺。所以我前面也一再強調,是「明師」——明白、明確、明理。

田蘊章:我們最後再講一講關於「敗筆不臨」。

這個「敗筆不臨」是指的什麼呢?就是過去的書家們,他們寫的碑也好,帖也好,在今天我們看來,有些字跡並不是他們的代表性的水平。

有人會說,我看了歐陽詢的「九成宮」,看了柳公權的「玄秘塔」,看來顏真卿的「 顏勤禮碑」,那是美不勝收,字字珠璣。你說出來,哪個字是敗筆?

我跟大家說,在這個問題上,有一個水平上的認識問題。你看得都好,也許就是你這個水平上的認識,看不出問題來。也就是水平問題。高水平的人,就能看出來顏真卿、歐陽詢等在某些地方有不足之處。

這個不足之處的衡量標準,不是拿我來衡量,比如我現在說歐陽詢有不足之處,我是按照歐陽詢的標準,用歐陽詢你本人寫的字——比如說「九成宮」當中一千多個字——當中,多數的字都是一百分,但是有些字是五十分、六十分、七十分。但是,你那五十分的字的水平也比我高得多,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就你自己的相比之下,你有些字也並不是寫得完全很理想。

誰都有敗筆。歐陽詢寫「九成宮」一千一百多字,「虞恭公」兩千八百多字,那麼多的字,難道每一字都是大家說的字字珠璣嗎?

如果一定要說他是字字珠璣,那就是跟我比——歐陽詢字字珠璣。他跟他自己比,他就做不到字字珠璣。因此,有些字有敗筆的地方,我們也應該在明師指點之下,暫時不臨。或者經過一個階段之後再說。而要先起步於他的符合法則的,對我們比較有用的。

因此我們在臨帖當中,要注意到這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不是初學者自己能體會到的——什麼叫失真?他看不準。什麼叫乖時?他說不準。什麼叫敗筆?他又判斷不準。類似這一類情況,我們只能依賴明師。但是,你能不能遇到一位明師,我說句不客氣的話,那是您的造化問題。

什麼叫造化?比如說去看病,能遇到一位良醫,遇到一位醫術水平高、醫德水平高的人,他很快就能治好你的疾病。如果你遇到一個庸醫,所謂「庸醫殺人不用刀」啊,就有可能沒把你的病治好,而把你的命給斷送了。

我們寫字大同小異也是這個問題。本來你臨這個帖,雖然有些誤區,但你堅持臨下去,終歸是利多弊少。倘乎你找到一個不明白的老師,他給你瞎說、瞎引導,最後讓你相反地進入誤區越陷越深。因此在選擇老師的時候 ,你一定要注意,找到明師。找不找得到,或者你投師的時候能不能遇到良師益友,那真的就是你的造化問題了。

(原載「書法入門」微信公眾號2015年6月29日~7月2日)

親愛的讀者,後續我們還將刊發一系列的書法學習「乾貨」:比如怎麼選帖、怎麼選筆、怎麼選字體等。請訂閱,以便及時獲得推送消息。

推薦閱讀:

不得不看的笑話
大敗筆!扒一扒唐朝大詩人「見不得人」的作品
女人最碰不得的十大危險男人
[視頻]哭笑不得的直播:一名谷歌眼鏡小偷的日常
七條職場高效溝通法則:不得罪人,不耽誤事

TAG: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