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科技落後的原因追溯(上)

主流觀點通常認為,中華文明只是到了近代才開始衰落,中國科技發明也一直領先於全球,只是到了近代,由於朝廷採取閉關自守政策或腐敗無能,導致社會經濟乃至科技的衰退。但縱觀歷史,朝代的更迭不過就是一輪輪政治周期,一個朝代的衰落或許會放緩文明或科技進步的步伐,但文化和科技都是可以傳承、改良和進化的。我認為,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可能是導致中國近代科技落後的重要因素,中西方這種思維方式的差距早就存在並不斷拉大,只是到了近代,到了西方工業革命之後才顯性化。


思維方式對科技發展至關重要

一般認為,人類歷史上有四大文明發源地: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不少國人會自豪地說,其他三大文明古國都已經衰落了,只有中華文明還在綿綿相傳。但是,站在當今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這個階段上來比較四大文明之間的優劣,似乎並不恰當。

從文明發源地所處的地理位置看,這四大板塊上的原創性文明幾乎都殘缺不全了,且都在隨著全球經濟社會的融合而衍生出新的文明;但從文明傳承的角度看,它們都無一例外地經歷了多次衰落乃至消亡。

按照四大文明古國的文明誕生時間排序,中華文明應該是最晚誕生的;而且僅就科技發展水平而言,中華文明並未顯現明顯優勢。我們經常自吹,國內某項發明領先於西方一千年,但最終結果是我們發明了火藥,人家製造了槍炮,我們發明了「水運儀象台」,人家製造出鐘錶。古埃及的造船技術再突出,也從未獲得過海上霸權地位;鄭和六次下西洋,也遠不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價值大。

以水運儀象台為例,水運儀象台中首創的擒縱器機構是後世鐘錶的關鍵部件,因此它又被我們認為是鐘錶的祖先。但鐘錶除了這個關鍵部位外,還需要動力裝置和傳動裝置,即發條、大小齒輪和遊絲等,這類精密裝置的設計和製造,顯然很難從水運儀象台改良或進化而來。

對此,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了李約瑟之謎」,即為什麼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在十七世紀的西方,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中國的政教分離現象、文官選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諸子百家流派為何沒有在同期的歐洲產生?

國內一些廟堂之上的歷史學家經常說,中華文明自古領先於世界,至近代才開始衰落,源於清朝的閉關自守、腐敗無能。有的學者則看得更遠一些,認為中華文明的衰落始於元。我認為,以朝代的盛衰來判斷文明的盛衰似乎不足取,因為朝代的變遷只是反映了歷史周期,但文明具有傳承性,如科技、文化、宗教、習俗等,不會因為一個朝代的終結而失傳。

從歷史觀看,朝代的更迭不可避免,每次更迭都意味著舊朝代的衰敗,中華大地多次被外異族殖民統治,但這些都不是文明衰落或導致科技落後於西方的根本原因。有人說,除了中華文明還在發揚光大,其他三大文明古國都不復存在了。然而,我們當今所體驗到的文明,究竟有多少是本土傳承下來的「文明」,有多少是因為被動開放而被傳授的「西方文明」呢?

環顧四周不難發現,當今各種交通工具、通信設備、家用電器、廚衛用品,絕大部分都是由西方發明或者原創;一些司空見慣的材料,比如混凝土、鋁、明亮的玻璃、合成橡膠、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等,這些都是在西方的發明。從我國基礎數理化教科書到大學各類專業學科,絕大部分也取自西方的固有學科和教材。可以說,當今全球絕大部分地方都在應用和享受西方文明的成果。

可以說,全球四大文明古國的原創性文明,實際上都無一例外地衰落了,而且,我認為衰落的時間並不是在近代,而是當勞動生產率提升速度減慢,科技進步放緩的時候,當外來文明與本土文明發生衝突,外來新的思想、新的宗教、新的文化和技術開始在本土傳播的時候,古國文明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記得前年中國發射了一個量子衛星,叫墨子號,墨子生於公元前,為何要用公元前的人名作為全球最前沿的科學實驗衛星的命名呢?因為墨家之後,中國的崇尚科學的這一流派就沒落了。不少學者把墨家之道不能傳承歸咎於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導致思想被禁錮、科技發展緩慢。

但是,如果把中華文明的衰退歸咎於某個朝代或某個皇帝的「執政理念」,那也是失之偏頗了。因為文明所包含的領域太廣了,如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據說北宋初年僅有戶650萬左右,到北宋大觀三年的時候,全國戶數達2088萬,人口約11275萬,人口規模據世界第一,但國土面積卻只有唐朝時的四分之一,這說明北宋的農業技術水平一定是有了很大提升,農業文明進一步發揚光大。

所以,文明衰敗的原因並不能歸咎於戰爭引發的朝代更迭,雖然戰爭對文明的衝擊非常大。而且,衰敗永遠是相對的,就是當兩大文明交鋒的時候,必然有一方將以失敗而告終。如當西班牙的軍隊登陸美洲大陸,並與代表瑪雅文明的本土部落發生衝突,最終把對方殖民了。瑪雅文明是一種封閉的文明,因為沒有與亞洲或歐洲有任何交流的機會,因此就相對落後,甚至它都沒有進化到青銅器時代,於是就不堪一擊。

中華文明在全球四大故文明中起步最晚,但並沒有顯現後發優勢。比如,古希臘文明的傳承脈絡很清晰,它是西方現代科學的發祥地,我們可以從英國工業革命找到古希臘文明的傳承蹤跡。但是,我們卻很難從中華文明的延續中去認定該文明與現代科技之間必然聯繫,儘管在全球同一時代的歷史橫斷面看,中國古代很多領域的科技發明有一定的領先性,但在起步時間上的領先,卻不改被別人超越的命運。

為何中國近代的科技進步明顯放緩了,為何中國與西方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領域相比,其差距越來越大?我始終認為,這與中西方不同發達程度的思維邏輯有關,西方偏重於形式邏輯,而且逐步形成了較為發達的形式邏輯體系;而中國的辯證邏輯較為發達,而且一直延續至今。

以中西醫的差異為例,辨證論治就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中醫強調整體性,注重人體器官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的,注重人與自然的關係。

但是,無論是東西方,在人類歷史的早期,醫學都是以哲學形式出現的。人類在對自身身體理解的基礎上,提出了各種各樣的醫學理論。古代西方國家的醫學起源於古希臘,它提出了"四體液學說",認為人體是由血液、粘液、黃膽液、黑膽液組成的,而且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繫的,身體中充滿了各種液體,這些液體的平衡是機體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

同時,古代西方醫學還強調人體與自然的相互聯繫,認為健康主要取決於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緒狀態、環境、飲食、鍛煉、心態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帶有猜想色彩而非實證的理論與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非常相似。

但是,到17世紀時,"四體液"學說遭到西方學者的質疑,它被認為是沒有任何物質基礎的空洞理論。此後,西方國家的學者在近代時期發展出了一門建立在科學和實驗的基礎上的全新醫學體系。

不難發現,古代中西醫學的差異實際上很小,但是西方到了近代就進化了,甚至可以說是推倒重來;現代中醫學對傳統中醫學雖有很大的改良,但並沒有動搖其理論基礎和哲學理念。儘管中醫的治療方式確實具有獨到之處,如經脈理論等,但它確實與西醫的治療方式屬於兩種迥然不同的思維方式。

其實,從中醫到中國畫,或從中國的科技到中國的藝術,你都會感覺到彼此的相關性,都在「寫意」;而西方的則注重寫實,如羅丹的人體雕塑如此逼真,甚至有人懷疑他是以真人為模子翻版出來的。又如,從西方的油畫、雕塑再到如今的數字電視,彼此似乎有傳承關係;西方人用的鵝毛筆到鋼筆,再到圓珠筆,你仍可以感受到先後有傳承關係;但在中國的毛筆與西方的鉛筆之間,卻看不出有傳承關係。

因此,愛因斯坦認為,「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

再以中西方文字的差異為例,漢字起源於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均是象形文字),雖然目前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但仍屬於表意文字,音、形、意相互聯繫,為形象思維提供了方便的工具。歐洲各種字母的共同來源,是希臘字母孳生的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希臘字母則由腓尼基字母演變而來,而腓尼基字母則是公元前15世紀在古埃及人創造的一種象形文字「聖書字」基礎上產生的。

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在楔形字基礎上將

原來的幾十個簡單的象形字字母化形成

可見,歐洲文字與漢字的起源都是象形文字,但前者經歷了多次創新轉型,已經脫胎換骨,完全沒有了象形文字的痕迹,語法、邏輯性、抽象性都很鮮明。後者卻沒有轉型為字母或表音文字,只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進行改良,沒有形成系統的語法;漢語動詞沒有時態,名詞沒有陰性、陽性、單數、複數之分。如果不是在100年前新文化運動時借用西方的標點符號,如今不知道讀書學文有多費勁。

正是因為漢字屬於表意文字,引導人們展開形象思維,這或許就讓漢民族在抽象思維上成為短板。如商高在公元前1000年就發現勾股定理的一個特例:勾三,股四,弦五。儘管此發現早於畢達哥拉斯定理五百到六百年,但漢民族對幾何學的進一步研究成果卻不多,如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和等於180度是古希臘的歐幾里得證明的。

因為字母可以作為代數就顯得十分簡便,如果把漢字作為代數就顯得很笨拙。因此,西方的邏輯推導就可以用字母加上阿拉伯數字,運用數學符號,就可以發現很多定律,而漢字既無字母,又無簡練的數字表述形式,導致推導過程難以深入。

由於抽象思維或形式邏輯的運用缺乏合適的工具,使得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差距越來越大,這種差距註定會擴大,也許在2400多年前古希臘人把腓尼基字母轉化為希臘字母時,就註定西方文明必然會勝出,東方文明必然會衰落了。

迄今為止,我們中的大部分人依然很難改變深藏在骨子裡的思維習慣,即講整體性、講辯證關係、講天人合一。這就導致很多領域就難以深入研究下去,比如,當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提出原子理論時,中國的精英們還在寫八股文考科舉;當牛頓因為蘋果掉下來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時候,我們連離心力、向心力、加速度等概念都沒有。因此,思維方式上的差距才是導致科技落後的一個重要因素。

思維方式的差距不僅指我們在形式邏輯體系上不夠完備和深入,還表現在思維活動中往往表現出較強的功利主義,很少進行枯燥的純理論研究。其功利主義太強,並且和特定的政治或倫理觀結合過於緊密。時至今日,功利主義思想仍然會體現在我國的研發投入結構上。

美日中韓四國R&D費用投入的分布狀況

數據來源:《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6》,中泰證券研究所
推薦閱讀:

中國的性教育有多落後?
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祭:苦難來自落後和封閉
火器時代簡史之一:從三眼銃到火繩槍,大明火器落後在襁褓期
【都藝術·專訪】藝術中的先進與落後之辯
落後並不可怕 腐敗就要挨打

TAG:中國 | 科技 | 原因 | 近代 | 落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