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上感應篇彙編》文字版 027集黃柏霖警官

《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二十七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2013/06/10講於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來研討《太上感應篇彙編》第十五句,我們來看課本108頁,第五行。【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自此至三百善。實言作善之事。人能身體力行。立有福報者也。道。猶大路也。順天理。合人心。坦平正直。即是道。逆天理。拂人心。荊棘險巇。即非道。二句。一屬遷善。一屬改過。然只一意。退非道而進於是道。統歸一善而已。兩則字喫緊著力。是非在當念辨。進退須即時決也。此處須下斬釘截鐵手段。著不得一毫濡滯。轉念復墮魔關。須時時省察。事事慎修。乃得此意。】

好,那我們一樣再來看裡面的單字。這一段比較少,大概只有三個字,那麼第一個字是這108頁的第八行『拂』,這個「拂」就是違背的意思,違背人心,就是你的所作所為違反人心,違反人性,跟我們的這個人性相反,這個叫「拂」的意思。而且你做了呢民眾一定很不喜歡,這個叫「拂」。那麼『荊棘』大家都知道,就是很坎坷,充滿困難。沒辦法走下去的咯噔很多,而且都長著刺,這個叫「荊棘」。那『險巇』就是好像是很危險的路,很危險走到很危險的山路,左邊就懸崖,右邊是峭壁,一不小心滑一跤就掉下去了,這叫「險巇」的意思。

那接下來109頁的第二行,『濡滯』這個「濡滯」就好像說這個水滴很多,水管不通,阻塞了,這個字就是阻塞停止不進了,這個「濡滯」就是沒辦法通了,這個叫做遲延或者遲滯的意思。

那我們現在來看譯文,白話我把它簡單解釋一下,然後我再跟各位分析這一段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幫助。從這一段裡面『自此至三百善』,這個「三百善」是什麼意思呢?各位如果有讀誦《太上感應篇》你看那個經文裡面從這句『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接下來往下我把它念出來,「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猶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從這樣到「三百善」以前一直到「是道則進,非道則退」這個中間就告訴你怎麼做善事,我給它統計呢大概有二十三種,那「三百善」以下就是惡的,你就是不能做了。那麼「自此至三百善」為止,就是告訴你怎麼做善事。

『人能身體力行』,人能夠身體力行,『立』就是馬上有福報,這個『道』就是道路、大路,我們講說經啊,讀經啊,經者,徑也,路也,你讀經就告訴你一條路,那這個「道」呢也是我們講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有時候我們讀書就是這樣講,那我們三皈裡面「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那這個大道就是大路,大路就是成佛之路。所以這個「道」呢就告訴你一條好路一條大路讓你走。那麼《感應篇》就是告訴你一條大路,好路,這是大路的意思。那這個「道」呢就是大路。

『順天理。合人心。坦平正直』如果你的行為順從天理,如果你的行為「合人心」,跟人心相應,那麼你的心坦白、平等、正直。「坦」就是坦白。很誠實很真誠叫「坦」。平等,心很平等,對人對事對物都很平等,叫「坦平正直」,人家說正直為神嘛。你這個正直就可以當神了,所以「坦平正直」就是你的心很天理跟人心相應,那麼如果你是這樣的話,你就可以繼續修行下去,就是你找對路了,就是找到好路了,這叫『即是道』。

那麼你的行為你的想法,你的身口意行為,如果違逆天理,背天逆理,這個叫『逆天理』。像不孝啦,殺人啦,叫背天逆理。

那『拂人心』就是違反人性,違反人心,那麼你的路怎麼樣呢,「荊棘」坎坎坷坷的,充滿危險,這叫荊棘,然後你走上一條很危險的路,叫「險巇」,那麼這樣就是『非道』,走到邪路去了,走到危險的路去了,那這個叫做『即非道』,那麼這兩句呢,一個是屬遷善,一個叫你遷善,就是前面那個「順天理,合人心」,「坦平正直」叫你改過遷善,但是你先要去行善啊,所以遷善就是叫你去行善,這是「順天理,合人心」。

『一屬改過』後面這個你如果萬一你的行為是「逆天理,拂人心」,那麼你必須,你走不對路了,你趕快拉回頭,我們所謂的回頭是岸。那麼你要回頭,回頭的話你要先改過,你改過,你才會去行善,你沒有改過,你行善呢,你不會產生那種法喜,你不會產生那種善心。而且你還會嫉妒,而且你還會怎麼樣?你還會瞧不起,或是造口業,詛咒這個善不好怎麼樣,就開始造業了。因為什麼,因為你業障還在,因為你沒有改過。所以懺悔和改過一定是要先做,做完再來行善,然後再來念佛,求生凈土,那你的凈業三福就會圓滿。

『然只一意』就是說,但是不管你是遷善,或是不管你是改過,其實就這麼一念心嘛。我們迷了就造業,就犯錯嘛!我們悟了,就是行善,求凈業嘛,生凈土嘛!其實同一念心嘛,前面那個遷善也是你的善心在提升到真心嘛,後面那個是迷了以後,真心轉「背覺合塵」嘛。你「背覺合塵」,合六塵,還是一念心,所以我們佛家講「真妄和合」。所以禪宗裡面講,「狂心頓歇,歇即菩提」,那個狂心就是什麼?就是狂妄的心,就是「逆天理,拂人心」,你狂心放下來,你菩提就現出來。

那麼『然只一意』。就是不管是遷善,不管是改過,其實就這麼一念心。我們迷了就造業,就犯錯,我們悟了就是行善修凈業生凈土。就是同一念心,前面那個遷善也是你的善心再提升到真心,後面那個是迷了以後真心轉背覺和塵,你背覺和塵,和六塵,還是一念心,所以我們佛家講真妄和合。所以禪宗裡面講,狂心歇,歇即菩提,那個狂心就是什麼?就是狂妄的心,就是逆天理,拂人心,你狂心放下來,你真如,你菩提就現出來。

所以『退非道而進於是道』。這一念心你退了就是進了,我們講說不進則退,我們俗話說,不進則退,一直往後退,越修越退步,越修越退轉,就是這個道理,那你應該一直要前進呀,但是有時候我們還會迷糊,有時候還有執著,有時候還會有情緒,那都是自然的,為什麼?因為我們無始劫來習氣太多了嘛。佛陀說我們作業如果有體相,虛空不能容受,所以佛都很慈悲,一直在等你,地藏菩薩一直在等你,觀世音菩薩一直在等你,問題是你要不要去親近像《感應篇》這種覺悟之法,這個叫做「退非道而進於是道」,你道理知道你才會知道怎麼叫進,怎麼樣才是退。你道理不知道,因果不知道,因果不明,那道理不明白,自己迷迷糊糊的,不曉得怎麼退非道,怎麼進是道,你不知道。但是你明白了,你就可以退非道進是道。

那最後怎麼樣,『統歸於善』啊。你至少要做一個善人嘛,你在這個世間要做一個善人,你沒有辦法往生極樂,你最起碼要保住人身啊,你來生要比今生好啊,來世要把這一世好。統歸於善,至少要做個善人,我們世間法講說你最起碼要做個君子。所以兩者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中間放一個則字什麼意思,那個「則」字什麼意思?那個則就是馬上就是在這個關鍵上,沒有你打迷糊的空間,你這樣決定了,『吃緊著力』,沒有第二條路我可不可以再退到旁邊,不是道的道,沒有模糊地帶,道就是道,非道就是非道。所以「吃緊著力」,就是你在這個緊要關頭,天堂跟地獄之間的緊要關頭,你就必須要做一個抉擇,就叫「吃緊著力」,完全沒有模糊地帶,善跟惡沒有模糊地帶,也沒有妥協空間,你妥協了就是惡,你不妥協了就是善。所以,如果你在善惡裡面拔河,我們講善惡拔河,正邪拔河,你只要善多用一點力,他就被拉過來了,個人是如此,人心也是如此,我們如果每個人的人心都是善,我們整個氣就是一個善的一個氣場,我們這個地方就是一個福地。如果我們講堂大家都很用功,大家都很認真在念佛,很認真在拜佛,你進來不拜佛都覺得不好意思,大家都在拜佛,大家都在念佛,你自己不好意思在那納涼,你也不好意思在那喝茶,不好意思講話,為什麼?大家都在用功。這就是什麼?這就是一個團體的力量,那個福的力量會把你拉過來,所以這個很重要。那為什麼這個地方太上道,祖師道一直跟你交待說「吃緊著力」,因為人會有惰性,會有懈怠,會原諒自己,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以為說,應該沒有關係吧,就像:我們兩個做的別人都不知道,你不要跟別人講啊。我們就會懈怠,我們會閃到旁邊去,我們以為應該把它掩蓋起來,沒辦法掩蓋的,所謂的太陽底下沒秘密。所以吃緊著力,就是告訴你說這是一個緊要關頭,為什麼?你要救自己,你靠別人救,靠佛菩薩救,不如自己救自己,「吃緊著力」這個地方下面這兩句非常重要,底下我再跟各位講。

『是非在當念辨』。什麼叫辨?分辨,這不是辦事的辦,是非要當下辨別清楚,哪個是是,哪個是非,你要辨別清楚。『進退須即時決也』。你到底要進到善,你還是要進到解脫道嗎,或者是你要退到地獄道去,三惡道去,進退,馬上決定即時決。所以『此處須下斬釘截鐵手段』,不能妥協。就是我個人修行,我也不是一次就解決,我跟各位講,我也是跟佛菩薩一直不斷的懺悔,一直不斷的求悔過,一直不斷的拜,所以此次須斬釘截鐵,就是沒有任何猶豫的空間,決定下去就這樣做,『著不得一毫濡滯』。沒有一點點的停頓、或是遲滯、或是猶豫,「著不得一毫濡滯」。

『轉念復墮魔關』。你這轉個念頭,原諒自己說沒有關係了,明天再改了,後天再改了,明年再改了,完了,你搞不好就掉到魔關去,搞不好活不到明年就被閻王抓走了,因為你還想會有明天啊,你怎麼還想明天可以到呢?什麼時候無常就到了,明早就爬不起來了,轉念「復墮魔關」。你根本沒得改,我看過很多啊。

『須時時省察』。所以你要常常這樣時時刻刻的省察自己這一念心。『事事慎修』。這句各位要記得,「事事慎修」,每一件事情你不要做後悔的事情,就很簡單,到你手上你都想清楚、看清楚然後再來說,再來決定。這樣做到底對?還是不對?是道還是非道?所以有時候做善事就變成做惡事,為什麼呢?你後來做善事以後,你會起惡念,善事變惡事,所以就是要時時慎修,時時省察。

『乃得此意』。你才能夠明白什麼叫「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乃得此意。你才能抓住「是道則進,非道則退」的核心,他的重點在哪裡。我個人現在才講幾句而已,我就得到利益了。 我跟各位講,我早上在做早課的時候,我今天早上在誦到「忠孝」兩個字,因為我讀到後面去了,我就很感動,這古人怎麼這麼厲害,他怎麼曉得當官什麼心理?我就想那個郭子儀,他怎麼去救人,那個郭子儀被皇帝給他貶官,把他冷凍起來他都沒有權利,貶到旁邊都沒有兵沒有將,郭子儀是這個非常善戰的一位大將,而且是愛國的,我們這邊有個郭子儀廟,結果那個朝庭冷落他,把他冰起來了,那北方那個胡人攻擊,他馬上召集他以前的同鄉舊好,幾個會打仗的兄弟,馬上就集合,馬上就攻,才幾十個而已,全部都給他響應,那個宦官都不派兵,寧可不派兵去支援朝庭啊,你從這裡就看到一個人就是這樣的忠,我們說對國家要忠、對事業要忠、對職場要忠、對人要忠。我們現在的精神都距離這個太遙遠,但是如果你學《感應篇彙編》,你就知道說怎麼去做一個人。我現在就是說這一部如果學好以後,你再念佛,再念《無量壽經》就夠了,一定往生的。因為你這些《感應篇》你都學會以後,你就會消你的業障,而且你知道,你就不會再造業了。

我講一個故事,閻王叫他說,你看那黑薄都記錄他名字呀,記錄他怎麼壞事呀,他一件一件懺悔,最後只有一條沒有懺悔,所以是可以懺悔的,你懺悔即清凈,佛經上講懺悔即清凈。

所以這一段裡面,我跟各位分享,這一段裡面從這一集開始,我會跟各位來做個分享,就是這一段裡面,它的架構在哪裡,有點像科判,那一段裡面一個keyword,一個關鍵字是哪裡,值得我們學習,來當做我們的修行準則,我就跟各位講。

那一段裡面我覺得它的架構有三點:第一點就是告訴你,第六行,「做善之事,人能身體力行,立有福報」,這是第一個。大家如果是世間人嘛,還沒有解脫以前,還沒有開智慧,你只要在這個世間,台灣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人都會去比較啊,他怎麼會住在內湖那邊的房子比我的漂亮,為什麼我就住在很落後那個地區,人就會比較啊,那為什麼?福報不一樣啊。過去生跟今世種的因不一樣,人家他布施的多,老法師講你要得財富,你就要做財布施,你要得聰明智慧,他怎麼會讀到博士,怎麼那麼會讀書,人家過去生法布施多嘛。

那為什麼他這輩子他可以講經,他為什麼會說法無礙,你知道蔡禮旭老師怎麼那麼年輕就那麼會說法,胡小林怎麼那麼會說法,辯才無礙?人家過去生種多少因哪,尤其在法布施上種多少因哪,才有今天這樣的一個果報,你現在看到的是果,你沒有看到他的因哪,過去是他種下的因啊。老法師也是一樣,你看老法師他現在他的法音遍布全世界,虛空法界,人在聽、鬼道也在聽、虛空法界的天神都在聽他,多少人在聽他講經,老法師這個布施的福報可大了呢!老法師他不著福報,《金剛經》講有福德,不受福德。老法師跟我們講,他真正是清凈了,我們要學他這樣,這叫是道。

你不用去尋思這個人很有錢,坐賓士,每天一紙千斤,每一桌飯吃下來十萬塊,那個不用羨慕,那個是非道,對不對?我們不要去羨慕那個。所以第一個,你告訴世間人,如何立即有福報?很簡單,你告訴他,如果你要富貴,你多財布施;如果你要聰明智慧,你法布施;如果你要健康長壽,那麼你就無畏施。你告訴他,這三個施你隨便挑哪一個,看你要哪一個先做,你告訴他去做,他久了以後就會改變。

你看袁了凡居士他三千善,一萬善,那個都是布施。你看他當了縣長,五十四歲活到七十三,得到一個兒子袁天啟。這是什麼?他今生就改變了,他本來五十三歲就要往生了,活到七十三他不是立有福報嗎。《俞凈意公遇灶神記》四個小孩,三個往生,留下一個丟掉了,被太監收去了,那五個女兒死了四個,只剩下一個,太太又眼瞎,傷心到眼睛瞎掉,有誰比他更凄慘,你說有誰比他更凄慘?他又會讀書,可是老是考不中,他也有放生,他也有些惜字,他埋怨呀,埋怨天公,天公不公平啊,沒有保佑我啦,到後來灶神乾脆當面跟他說法,你的貪念、你的淫念、你的嫉妒念、你的褊急念、你的憶往期來念、你的高己卑人念、你的恩仇報復念,你的念頭你以為我不知道啊?灶神最曉得,因為要上奏天庭。灶神跟他講,他慚愧得不得了,頭一直在磕地,一直懺悔,跟觀世音菩薩懺悔,一直懺悔,所以你看懺悔又開始修,馬上改變。兒子到朝庭以後,楊公還給他,回來以後,他這個兒子因為離散多年,看到媽媽擁抱,媽媽就哭,他就舔媽媽的眼淚,到後來他媽媽眼睛又復明了,結果她就恢復去,這個就是立有福報啊,馬上發揮光明了。王璧如大師本來就是魂被抓走了,他嚇死了,兩個眼睛被挖掉,閻王放在牆壁上嚇一跳,回魂以後,死人可怕。等一下我們就提到,以前那個農夫田夫,他被老虎咬傷,他就是講這個意思,台灣話講「不知死活」,沒有死過他不知道,他不知道死活。死過之後一定嚇到了,嚇都嚇死了。你看王璧如他後來眼睛被閻王挖掉以後,他後來懺悔,不當官了,修行了,到雲棲到博山去參學,真參實證得到功德力,業障消,眼睛恢復光明,延壽十二年。

所以你現在,你如果還沒開智慧,你想要延壽,你趕快種因,從現在就開始種,到最後不要惱害眾生,連讓別人都起煩惱都不要,因為你真正不殺生是連自己都不能起煩惱,連對方都不讓他起煩惱,這才是真正不殺生,你慈悲心出來了,那你一定延壽的。你就跟老和尚一樣,隨願住世,想多久就多久,但是住太久了你也還會寂寞,大家都走了,只剩下我一個人。對不對?大家都走了嘛,好吧,我走,但是你不能這樣貪心,你是要幫助眾生啊。

所以第一個要福報,人人要,你們都要告訴他們行善,馬上身體力行,而且要堅持下去。我早期的時候,我在要求個小孩子,我的兒子,我就拚命放生,生了一個兒子。那我在佛陀基金會,我就一直印經,印經書,你們看各位,我每次哪個地方要寄,馬上寄過去,沒有運費我幫你出。就是這樣,這些是法布施呀,沒有任何考慮是清凈心呀,所以我今天才有,我實在是沒有定弘法師的智慧、我也沒有定弘法師的學問、我也沒有定弘法師的品德、我也沒有定弘法師的修持,我很感謝佛菩薩、老法師跟定弘法師願意給我學習的機會,當然我講不好,但是我一定會很努力、很用功、很精進的把這部經能夠講出來,盡我所能夠領悟的部分再搭配故事講出來,能夠幫佛菩薩多叫醒幾個現在還在迷惑顛倒的人,叫醒人心,我就很滿足了,這是第一個,立有福報。你要告訴人家。

第二個就是是道非道差別。這個是道非道就是說,我們等一下會提一些是道和非道的差別,但是這個是道跟非道我們這邊講順天理合人心這是個大原則,大方向。那麼如果你要究竟來說,清凈心是道、一心是道、真心是道,妄想、分別、執著是非道,如果是大原則這樣來分的話,所以我們現在照經文上講是順天理,和人心,逆天理,拂人心。

第三個退非道的方法。這個緊要關頭一定要分辨清,我們看109頁這個,

「是非在當念辨。進退須即時決」。那我再跟各位剛才講說,是道跟非道的差別,在哪裡?你必須要多聽經聞法,你多懂得道理,我剛才講過,你才知道路在哪裡,你才知道什麼樣是是道,什麼是非道,這第一個。第二個你要了解是道跟非道,你必須要聽經聞法。

我以前幫助一個老菩薩,她們都是做環保的,那我就到她們那邊給她們說佛陀的故事給她們聽,那個老菩薩她才七十幾歲呀,她這一輩子聽過我講那個故事她也很滿足了,我講了這麼厚的一本佛陀說故事,佛典故事。她是怎麼樣呢?她住在台北,她實際上是活得很苦,命很苦,為什麼?她兒子不孝,兒子不孝要跟她爭財產,叫他媽媽說你財產趕快給我,他要錢,怎麼樣。那媽媽就覺得說媽媽也沒有錢,你就一直這樣跟我要錢,而且還現在馬上把房子就要拿奪過去,他看媽媽這老菩薩也沒有學佛,也沒有親近善法,她為了想去進那個環保站,她從那個門口走七遍不敢走進去,我們台灣有一首歌叫「東山北路走七回」,她在那個環保站走七遍,她不敢進去,為什麼?那個善心還不夠,那個道心還不夠,她後來就乾脆就闖進去了,她就真的跑進去了,就開始做環保。她環保畢竟就開始行善,她心就靜下來。那我就去講故事給她們聽。

有一天她就跟我訴苦,她說我命好苦,我兒子怎麼樣怎麼樣,後來我就講佛典故事裡面提到的說,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的時候,他的僧團裡面有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叫做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是佛陀的表弟,但是提婆達多怎麼樣呢,他常常跟這個釋迦牟尼佛唱反調,他遊說阿闍世王說,因為阿闍世王的爸爸是頻婆娑羅王是佛陀的護法,他就跟阿闍世王說你來護持我,我叫佛陀退位,佛陀不要當僧團的住持了,我們現在講住持,其實佛陀也不是住持,佛陀是帶領這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到處游化講學,這提婆達多就專門想不好的。

有句經典故事裡面講,他為什麼當他的親戚,他的表弟後來又出家你知道嗎?因為在有一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在菩薩道的時候就很會講經,那釋迦牟尼佛在講經的時候,提婆達多在那一世的時候他也有一群信眾跟著他,然後那些信眾不喜歡聽提婆達多講,全部跑到佛陀那邊去了,因為佛陀很會講,他講的非常的好,非常的感動人,那些提婆達多的弟子說佛陀講的法真的是好,充滿智慧,全部都過去了。提婆達多看到就起了嫉妒心,說佛陀你搶我的弟子,其實佛陀沒有搶他的弟子呀,他說佛陀你搶我的弟子,我下一世就投胎當你的親戚,然後我就到你的僧團去敗壞你。

你看因果循環,他就起了這個惡念以後,他就到了這一世來,他就真的投胎到他的表弟,他就是誰呢?佛陀爸爸的第二個弟弟,佛陀爸爸有四個兄弟,是凈飯王的第二個弟弟,再下來就是我們台灣話講就是「二叔」。他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好的,一個不是很好的,一個好的是誰?阿難,阿難尊者。再一個是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就遊說阿闍世王,跟阿闍世王講說,你爸爸護持佛陀,你來護持我,那我叫佛陀退位,所以你們讀那個《觀無量壽佛經》,那個頻婆娑羅王的太太韋提希夫人就很苦,為什麼?因為阿闍世王把這個頻婆娑羅王關起來,關起來以後,阿闍世王要把他的爸爸餓死,韋提希夫人沒有辦法,就身上塗蜜,那個蜜就是讓他先生可以不必餓死,所以她就是很苦。她就求佛陀,佛陀就示現所有的佛世界給她看,給她挑,最後韋提希夫人挑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我順帶提一下。提婆達多當時就是一直要破壞這個僧團,這個六群比丘,就是裡面專門讓僧團不能和合。我就講這個故事給那個菩薩聽,那個志工聽,剛才講那她兒子一直跟她爭財產的那個老菩薩,她就舉手說,黃老師黃師兄,我說你有什麼意見?我知道的了,我就是釋迦牟尼佛了,我兒子就是提婆達多了,我說老菩薩你開悟了呢,我說我這樣一講你就聽懂了?她說對,我就是善心,我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兒子都要害我,謀奪我的財產,他就是提婆達多,我說這樣你就夠了,我說那你會不會原諒他?我說佛陀後來都原諒提婆達多呢,而且還想去救他。她說好,我原諒他了,她說我跟你講,如果我不聽你這個故事,我很想他那時候跟我吵架的時候,我要拿菜刀殺他你知道嗎?所以說聽法重不重要,她不聽法就不能解開這個心結呀,他不知道解開他兒子跟他的心結呢,他終於知道說原來要走上佛陀這條解脫路,那是道。

跟她兒子爭財產,要拿刀殺他小孩,以後變成冤親債主,變成仇家,那真是佛陀講的可憐憫者,台灣話講的「可憐啊」,可憐啊,對不對?有什麼好爭的嘛,他要就讓給他,你來學佛,你才知道他要才讓給他,否則你一定跟他吵架,你一定跟他爭的。但是你學佛以後,你就會學會老和尚講的禮讓、謙讓、忍讓,一路讓到底。那時候不用壓的,一定讓的,你心還壓,以後都不用壓,一直讓給她。好,你要給你,那是真正的性德,這是是道。所以,這個是道跟非道要弄清楚,要多聽經聞法,像多聽多看《感應篇彙編》,你就知道是道在哪裡,非道在哪裡。

第三個退非道的方法就是109頁的第一行,沒有模糊空間,當下決定,是非在當念辨。馬上辨別清,是是還是不是,你這樣做的行為是對還是不對,你這樣起的心念是對還是不對,你要很清楚的,講世間話你要有修行功夫啊,你要有念佛的功夫,你要有聽經聞法的功夫,你要有禪定的功夫,你最少要像劉素雲居士一樣,你要聽得進,你才會智慧辨別,智慧判斷,你的行動才會果決啊。如果你了解是道跟非道,你馬上就會決定,馬上就會辨別。我講一個故事給各位聽,來印證說是非當念辯,進退須即時決也。

我家兄,他曾經有某一位修行人要請他幫忙,那個修行人福報很大,非常的大,但是說非常的大也還不至於,就是還算不錯,就是有一定的影響力。那時候他請我家兄說你來當我知心長好不好?你知道我那個親人跟我講一句什麼話?他考慮了半天,他畢竟這幾年修行還是有功夫,有定功,他會觀察入微,這個觀察入微很重要,我們前面講隱微處,莫現莫隱處,你要知道,你有智慧就會看得出來,所謂那個很微細的地方啊,你沒有智慧,你眼晴粗心大意,那過去就不知道了。那我哥就跟我講一句話,他說我想了很久,考慮了很久,我覺得我還是不要去攀這個緣,為什麼呢?因為後來他太太給他提供一個很好的建議,她說你在家好好的修,看凈空法師講經這樣就夠了,年紀也七十幾歲了,不用再去奔波了,如果這個年代碰到印光大師這樣的,印光大師跟你講你在這裡好好用功讀書,有人在印光大師《文鈔》跟印光大師講說,印光大師啊,我想再讀《金剛經》了,我要再讀《法華經》,我還要讀《楞嚴經》,印光大師說來不及了,直接寫信跟他講,你根本來不及了,夕陽西下了,你沒有時間研究那些大經大論,你就一句佛號學到底,其他不要再打閑岔了,你去看印光大師都這樣講。

我哥哥沒有碰到印光大師,他也沒有機會碰到凈空法師,他只看凈空法師講經而已,他智慧就會生出來,他就知道是道則進。他當時確實跟我講這句話,他說我覺得我還是不要去,為什麼?是道則進,非道則退。結果,話講不到一年多,那個人出事情了,台灣都頭條新聞,出事情了。我那天跟我這個親人講說還好你沒去呀,如果你去了話,你這輩子慘了,你跳到黃河都洗不清了,你怎麼辦啊,你變成共業呀。他說對呀,我當時也跟他講一句「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呀,你看嘛,救了他。所以有時候跟各位講,老法師講你一定要多聽道理,多聽聖賢的道理,多了解佛經的這個道理,你了解了以後,你才有辦法看破跟放下,你沒有了解你沒辦法看破放下。這一段我大概是這樣做一個分享。

那麼這裡面,從是道跟非道,我從佛法角度來跟各位分析,什麼是道?什麼是非道?那麼,那一天有個學《弟子規》的同學問我一句話,他說老師啊,我們《弟子規》提到一句話,叫「道生於心凈,德生於卑讓,福生於助人,命生於和順」。他問我,我只跟他講到第一個,「道生於心凈」。他說怎麼樣可以讓道開發出來,我說道就是智慧,道就是菩提,你「心凈則國土凈」,什麼叫心凈?就是你完全做到皈依僧清靜不染、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你就身口意清凈。你身口意清凈,你無明斷盡,見思惑斷,塵沙惑斷,再破一品根本無明,你就完全心境清凈,你跟佛一樣了嘛,那你的道就現前了,道是什麼?就是你本有的智慧。我就跟他講,他說老師我聽懂了,心要清凈我才會有智慧。我說對,你有煩惱你就沒有智慧,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諸位都有念《中峰三時繫念》,有一句偈我很喜歡唱,也很喜歡念,它說「世界何言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如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道人,各位就是道人,本道人,本山道人,這個道人就是道,道人就是修行人,道人要尋歸路,你怎麼走回到家的路呢?走回家的路呢?關鍵字就是「但向塵中了自心」,那個「塵」就是煩惱。你把煩惱放下來,智慧就現出來,那個就是道心,所以如果你跟家人吵架,你只要把吵架的執著放下來,你把塵心放下來,你心就清凈,你就可以和他和解,這樣會明白嗎,如果你不放下塵心、你不放下嫉妒心、你不放下計較心、你不放下佔有心,你怎麼樣就跟他糾纏不清,這樣明白嗎?你要先退讓,你一定要讓,你那個清凈心才會顯出來,這個就是塵中了自心,不用去外面找方法,不用去外面找智慧,智慧就在你這個心裏面,但向塵中了自心,你如果煩惱拿下,執著放下來,智慧就現出來,力量就有了,你就問題就迎刃而解,關係本來是冰凍,馬上就解了,太陽像春天的太陽,馬上解凍,馬上和解,你讓給他了嘛,你要就給他,如果是過去生中欠他,你就給他,如果不是過去生中欠他,你就當成布施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什麼好計較,命沒了什麼都沒有,對不對?這個是第一個。我用這樣來做一個開場。

十法界其實都是是道跟非道。第一個,我跟那個同學講,他問我,我說道生以凈心,第一個,如果你造貪瞋痴,你到三惡道,非道,對不對?你如果持五戒,你到人道。那如果你持上品十善,你到天道當天神,如果你沒有出離心的話,你沒有放下的話,你到天上當天神。如果你是行善,你有做到基本五戒,可是你嫉妒心很強,那你到修羅,修羅如果到人間來還有福報,對不對?當政治人物,喜歡鬥爭,我跟你斗垮,我取而代之,修羅道來的。他有福報啊,他這輩子也是當大官,可是那個鬥爭手段一流的,為什麼?他嫉妒心很強,你只要表現比他好,就把你先除掉,修羅道來的。如果你覺得六道很可怕,你修這個苦集滅道,聲聞乘,你想出離說我先成就好了,到羅漢道,阿羅漢,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四果阿羅漢證無生,不用再輪迴,不受後有。那你是聲聞道。

如果你覺得說,我比聲聞道再高級一點的,那你修緣覺乘,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了解這個十二因緣,無明、行、識,過去世,今世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這一世。下一世,生、老死,再一回,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輪迴,全部解決了,你斷愛,愛取有這個愛不要了,我愛不要了,你就開始把這所有因緣全部把他改變,翻盤,你就成辟支佛,這叫做辟支佛道。那這樣就兩個了,你出三界,羅漢道跟辟支佛,你就解脫了。

如果你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開了,菩薩道,你去利他,自利利他,從事六度到理六度,最後成為大菩薩,那就是菩薩道。那你如果也覺悟了,正覺,你又正等正覺,你又比菩薩更高一級,你再破一品根本無明,因為羅漢是要破見思惑,菩薩是要破塵沙惑,佛破根本無明,你如果根本無明破一品,你就成法身大士,就是佛。這個可以示現做佛,像六祖大師一樣,那這樣佛就是佛道。你看十法界就是一個,前面那四個,四聖,後面那六個,六道,四聖六凡。那佛最好,一佛乘,一真法界。那這個是十法界的道。

第二個,如果是我們降低標準,善心善行是道,噁心邪行非道,吉跟福是道,凶跟禍是非道,這樣就是我們降低標準了。

第三個,如果跟你的性德相應,什麼叫性德,性德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是現象,如果跟戒定慧,我們講三學戒定慧好了。如果這個行為,這個念頭,這個身口意行為,這個起心動念跟戒定慧相應,那就是道,如果這個事情跟戒定慧剛好相反,跟貪瞋痴相應,那就是非道,從性德去看。

第四個,一般人我們都會去受三皈五戒,五戒十善是道,五逆十惡非道,這樣就明白,那再下來就是我們念佛人,我們凈土的修凈業三福。你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如果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你做好了,你得人天道,這第一條你得人天福,你得人天道。那麼第二個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如果得到的話,你最起碼二乘沒問題,二乘就是剛才講,聲聞、緣覺,那麼你就得到這個道了。那受持三皈也不能小看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你皈依佛,覺而不迷,覺而不迷是道,迷而不覺是非道,這樣就各位了解,皈依佛;皈依法,正而不邪,是道,邪而不正,你這個邪知邪見,非道;皈依僧,清凈不染是道,心裡污濁的不行,這個是非道,不清凈,那這個叫非道,受持三皈裡面就有這一條。這三個就跟是道跟非道有關。具足重戒,你守戒了是道,你不守戒了,破戒了,非道。所以凈業三福裡面的第二福,裡面有是道跟非道。那第三個,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絕對是佛道,絕對是佛道的,它跟性德相應,這四條是絕對是跟性德相應的。以上這個地方,因為這一段很重要,往下這一段也很重要,以後就是布施,這個地方我特別跟各位不厭其煩的講特別清楚。

接下來,我們看經文,109頁的第二段:

此道。即天命謂性。率性謂道之道。日用之間。語默動靜。無處不是。只要知之真。而行之勇。古德雲。大道不離目前。要且目前難睹。欲識大道真體。不離聲色言語。道德經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內觀經曰。知道易。信道難。信道易。行道難。華嚴經曰。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河。開示涅盤無上道。蓋道體人人具足。雖在萬欲沉溺之中。若肯一念回光。其真非真是。自然毫釐瞞昧不得。所謂天理不息之體也。擴而充之。萬劫千生。不遭墮落矣。知行合一。入聖無難。信哉。】 這一段裡面跟前面一樣的,非常的深,所以我覺得《太上感應篇》的彙編真的是定弘法師講的,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它幾乎都是儒釋道的精華在裡面,而且你光講這個第二段裡面第五行,古德雲『大道不離目前。要且目前難睹。欲識大道真體。不離聲色言語。』這開悟的境界呀,真的很不簡單,這開悟的境界呢。我們來看查裡面幾個字。

這個第四行,『天命』,在《禮記·中庸》裡面有,它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我簡單的說,這是儒家講的,天命就是這個人我們談話講這個人帶天命,這個人做大事,這個人帶天命。其實天命是什麼知道嗎?他過去生修的好了,他修的比較清凈,他是菩薩再來的,他已經清凈心現前了,所以他這一世可以做大事。每一個人都有天命,只是你的天命沒有開顯出來,你的迷惑顛倒,你的無明很重, 習氣很重,你的天命沒有出來,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天命,為什麼?佛陀說的,佛陀說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就是天命啊。但是為什麼今天佛陀成佛,你是一身瓦裂呢?因為你迷而不覺,流轉生死,輪迴六道,一世比一世不好,就這樣,然後墮落到三惡道去,一會兒到鬼道,一會兒到地獄道,被關了幾千年,幾百年,最後還到畜生道去還命債,回來以後又變成短命,多病,又再去了,永遠見不到佛陀,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每一個人都有天命,那你說我們談話講說,這個人做大事,他是帶天命,很簡單,他前世有發願,如果我們用佛經解釋說他菩薩再來的,再來人,他是乘願再來的,願力深。他為什麼願力深?前世就發願了,前世往生的時候就是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然後他又跟阿彌陀佛講說我不為安養,回入娑婆度有情,那就跟蓮池大師那個大迴向一樣。阿彌陀佛我來這不是要休息的,我也不是來這邊享受的,我是來看一下,跟阿彌陀佛敬個禮說,我來了,我做到了,哪一邊有苦難叫我去,我再下去。他說好台灣台南那邊這個佛法不太興盛,你趕快下去救他們,「呼」就下來了,回入娑婆度有情。那什麼叫不為安養呢?安養是極樂國,這裡,不是吹冷氣,極樂世界沒有冷氣,極樂世界是應有盡有,連黃金都沒有人要,不要說是冷氣。那邊是非常的吉祥非常平安的地方,非常安樂的地方,所以要安養,安養是安樂國。什麼叫不為呢?他不會留戀,一定要在這邊享受,他不會。因為到極樂世界都是菩薩,不可能享受,所以你只要發心當菩薩,你一定是我為人人,我一定是為眾生的,老和尚常講說為一切眾生服務,為廣大人民服務。像中國有句很有名的他們的標語,「為廣大人民服務」,對不對,那就是菩薩。

所以你到極樂世界怎麼可能去享受呢,你一定是不為安養,回入娑婆度有情,因為眾生太苦,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沒有人來解開這個命運的寶藏,那眾生怎麼辦呢?沒有人度,沒有人救,所以佛陀說每一個眾生我都視同羅睺羅,羅睺羅是他的兒子,他都要救度。那地藏王菩薩更厲害了,更偉大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怎麼會空呢,大家貪瞋痴都不想斷絕,怎麼會空呢,客滿了對不對?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天命之謂信,每一個人都有天命,這是你的本性。那麼率性之謂道。你就順著這個本性下去修學,我們講如是我聞,那個如是,我們讀經都會說如,那個如就是我們的性體,我們的自性,你們順著那個性體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處事,去幫助任何一個人,去教化眾生,那個就對了,「是」就是對了,就用。如是體,事是用,體用不二就是你的心。所以如是我聞就是講你的心。「我」不是黃柏霖的我,那個我是真主,真主的我,因為我有四個,凡夫的假我,二乘的這個我,菩薩的假我,還有如來的真我。那個如是的我是如來的真我。聞呢?老和尚講聞性,什麼叫聞性,人家說你很好,人家說你不好,你聽的第一遍很清楚,那叫聞性,如果第二念說他說我不好,我不高興,那個第二念就不是聞性了,第二個就走樣了,第二念就是凡夫,你看你馬上從天堂掉到地獄,他一會兒說很好,你馬上在天堂,一會說不好,你馬上掉地獄去了,一念之間。所以率性之謂道,就順著那個本性,什麼叫本性?善良、清凈、平等、慈悲,叫本性,覺悟是本性,迷惑顛倒不是本性。你順著那個本性走就是對的,就是率性之謂道。我從佛法角度去解釋與儒家不謀而合。

接下來第三個,修道之謂教。什麼叫教育?老和尚常講教育,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就是教你自己呀,你把你自己不是很好的變成好人,把善人變成清凈、變成菩薩、變成佛嘛,你教育你自己的心吶,那麼你修道是修你的心,修你的心才是真正的教育。不是你去教育別人,教育你自己呀,你成佛了才有辦法去度別人,你成了才有辦法去度別人,所以「修道之謂教」;那麼「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什麼叫「須臾」,「須臾」就是片刻一點點時間都不能離開那個「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你不能離開你的心,你不能離開,如果你這個人,如果離開你的真心的話,你這個人,我們講行屍走肉嘍,迷迷糊糊的、六神無主啊。「六神無忌啦(音)」台灣話講「六神無主啊」。然後「可離,非道也」,如果可以離開那個心,那絕對不對,離開你的心的那絕對是「非道」,那一定是走上不好的路去了,台灣話有一句話講:「人講不聽,鬼勸,鬼講的跟著鬼走。」台灣話講:「郎共母聽,鬼講可可索啊(音)」(1:01:05),我就插一點這個台灣的俚言蠻有意思的,大陸聽起來可能很有意思:人講你不聽,人家跟你勸你不聽,那邪魔歪道跟你講,你馬上就跟著他跑了。這叫作可以離開的不是道。那這個是天命,我這樣解釋各位就了解。

什麼叫『日用』你每天在生活就叫「日用」。

那接下來,這個《道德經》第六行《道德經》,是道家的祖師,叫老子,老子就是李耳,他著的,一共有五千個字這《道德經》;

《內觀經》,第七行,是道家的一本修行的書,它在講什麼,我先把「上士聞道」這邊再提一下,《道德經》裡面提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它原來的整句是這樣:「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理解給各位聽,這很有意思啊。「上士聞道」以後,他根機很利的,有一點像我們佛裡面講菩薩,這個菩薩聞到道說:唉呀,本有智慧,這麼好啊!聞到道,唉呀,我趕快把智慧開出來,「勤而行之」,精進的去用功,把它開發出來,這個叫做「勤而行之」;那「中士聞道」,就有一點像我們佛法裡面講,可是我這樣比喻不曉得正不正確啦,「中士」就是中等的根器的,他又不是像佛跟菩薩可是又比人天稍微高一級,可能塵沙惑還沒有破,無明也沒有破。

「若存若亡」就有點像比如說羅漢所證的涅槃,佛陀他不是真正的涅槃,佛陀所證的涅槃是無上大涅槃,那阿羅漢所證的涅槃是偏真涅槃,為什麼,因為涅槃是本具的,阿羅漢是阿羅漢是因為他法執沒有破,所以他如果法執破,他就跟佛一樣了,所以他真正的大智慧就比不上佛,但是他有智慧但是他比不上佛跟法身大士,所以叫做「若存若亡」就這個意思;「下士聞道,大笑之」,「哎的關支母在啊(音)」(1:03:32)不知道,哈哈大笑他也不明白。所以禪宗裡面講一句話,它說開悟以前,還沒有開悟以前,如喪考妣,我們台灣話說如喪考妣,父母往生了就一直在那邊哭啊,因為他不知道這個是輪迴嘛,沒有開悟以前「如喪考妣」,開悟以後也是「如喪考妣」,為什麼?唉,我輪迴這麼久到現在才覺悟,一直流眼淚,所以很多人開悟以後,一直流眼淚,一直哭啊,為什麼,他法喜充滿,他終於悟了,他要離開輪迴了太高興了,他就如喪考妣一直哭,那是悟的,那沒有悟是也是如喪考妣,下士大笑之,他大笑,他不知道。我用這樣解釋。

那《內觀經》講什麼,它說:謂人心本清凈,出生之後,因染六情,使心有欲,逐入苦海。所謂流浪生死,沉淪惡道,皆由心也,心若清凈,則萬禍不生,故修道者修心也。這個是道家裡面經講的一本《內觀經》所講的,它怎麼內觀。我想南傳裡面也有一個內觀修法,他們靠打坐叫內觀修法,就看自己的心,有時候說你觀你在你要躺下去的時候,你要躺下去的時候你知道自己要躺下去那個動作都很清楚,隨時覺照自己的這念心,這也是一種內觀。比如說你現在拿牙刷來擠牙膏來刷牙,如果你會內觀的話,你就會右手去拿牙刷,左手去拿牙膏,因為你在觀這念心右手要拿牙刷,左手拿牙膏,這叫內觀,如果你沒有內觀的話,早來起來迷迷糊糊的拿到肥皂了,對不對,牙刷拿到了牙膏沒拿到拿到肥皂,或者擠,擠錯了擠到別的地方去了,這有可能啊,因為你沒有內觀,這樣夠明白嗎。

那麼道家裡面的這個內觀,我把它翻成白話的意思是說,人心本來是清凈的,可以出生以後因為迷戀了這個七情六慾,所以心就有慾望,那我就變成苦海了,本來說不應該談戀愛的,可談戀愛又會思念,嗨喲,苦得不得了,所以說苦海啊。對不對,這個結婚前談戀愛甜言蜜語,結婚後翻臉不認人啦,打來打去的墜入苦海啊,所謂流浪生死,沉淪惡道,都是因為心啊,如果心清凈了什麼災禍也沒有,所以修道是要修心,這是內觀的意思,那是在道家裡面還蠻重要的,它是編入他們的《道藏》,我們佛家有《藏經》我們有《隆藏》《大正藏》《乾隆藏經》,他們道家也有經典叫《道藏》,這本經還編進去在《道藏》裡面。

好,各位再看看109頁第八行《華嚴經》,我跟各位講《華嚴經》這幾句話你們一定要記起來,很美,信為道元功德母,你常常去受戒的時候,師父都會講這句話: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什麼叫善根,善根就是無貪、無嗔、無痴、叫三善根嘛。他說,唉呀,遇見了:你這個人有善根啦。有善根,他說:師兄,什麼叫有善根?善根就是無貪、無嗔、無痴啦。斷善根就叫一闡提,沒有善根,他貪嗔痴很重,幾乎是沒有機會聽聞佛法,叫一闡提。那在印度是有這種斷了善根的;斷除疑網出愛河,開示涅槃無上道。這句話可以背起來,這是好話一句,這個很好的一句。

這個《華嚴經》我跟各位講,佛陀他出家,北傳跟南傳不一樣,我們北傳就說二十九歲出家,南傳說十九歲出家,所以他們的演算法不一樣,那麼現在以北傳為主,如果佛陀二十九歲出家在各地這樣參學六年,苦修六年,他已經看到所以九十六種外道,全部都看過了,他說你們這個沒有解脫,後來佛陀就是在菩提樹下,牧童就把它鋪那個菩提草,佛陀就坐上去了:我今世不成正覺誓不離此座!不要離開這個座位,就像說你坐蒲團,我坐下去沒有開悟我今天都不離開,對不對,你就一直坐。對不對?佛陀那時候人家智慧夠啊。佛陀說,不離開那個座位,如果他沒開悟,不離開那個座位,結果他到第七天的時候,他要開悟的前七天,魔王來了。魔王波旬就派那個魔女來了,魔女長得很漂亮,開始就挑逗佛陀,佛陀說我不需要,我已經斷了這個,所有這個色身香味觸法,全部斷了這個愛欲,我不需要,魔女就沒有辦法啦,後來就派了魔兵來,拿了些兵器來恐嚇佛陀,我給你殺死,佛陀說我身體不要了,我生命也不要了,那魔兵沒辦法,最後魔王就來了。魔王說:唉呀,佛陀你不要入涅槃嘛,天王給你做好不好?佛陀說:天王我也不要,我就是要成為佛陀,要覺悟的一個人,宇宙的大覺者。魔王沒辦法,他只好離開了。離開以後,佛陀在七天以後,在夜睹明星,夜睹明星看到天上的星星月亮,你說,唉,奇怪我也天天看星星月亮為什麼我沒有辦法開悟,佛陀為什麼開悟。他說:好,那我們常常都看天上的星星月亮,看你會不會開悟。人家那是機緣成熟啦,為什麼?他的意思是佛陀悟到那個見性和聞性啦。

佛陀就惑然開悟講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謁語:「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那我把它翻成白話:唉呀!太了不起了!太神奇了!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只因為妄想執著變成凡夫不能成佛,他如果把妄想拿掉,他就會跟我一樣變佛,你看佛陀講得多好啊,眾生平等。所以我們稱釋迦牟尼佛叫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是我們的老師,如果你將來成就你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分身,如果你跟佛陀一樣,夜睹明星開悟了,你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分身。這個是佛陀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佛陀開悟以後,他就在定中二十一天,我們講堂常常在播老法師講的《華嚴經》,《華嚴經》以後,佛陀講的《華嚴經》,結果下面的二聖人,聲聞、緣覺全部都聽不懂,如聾如啞,聾就是聾子聽不到,啞就是啞巴不會講,那為什麼二聖人,如聾如啞呢?因為佛陀講的《華嚴經》是佛菩薩的生活,那是華嚴的世界,華嚴的生活,是佛菩薩的生活,二聖人根本他沒有破無明,他怎麼去體會佛菩薩的生活呢。這個意思。所以二聖人如聾如啞,所以佛陀就講,唉呀,他們聽不懂怎麼辦。就要入滅度啦,就要入涅槃,天王就出來說:佛陀啊!你不能夠入涅槃啊,你要救眾生啊。那佛陀說,好,那隻好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就剛開始出家以後有五個比丘陪他嘛,他的親戚,其中有一個叫喬陳如菩薩,就陪他,他的親戚,這五個就是保護他的,後來他們在,因為佛陀在菩提樹下修行的時候,他都變成,身上都變成,就好像我們講像排骨,就是瘦瘦的,你看佛陀有一個打座圖,它裡面都是瘦瘦的沒有肉都變骨頭啦,那頭髮變散散,佛陀就到尼連禪裡面去把它沐浴一下,稍微清凈一下,佛陀說修行悟道不在苦行,而在心。不要讓人家誤會說,把自己折磨得不得了的時候才有辦法悟道,佛陀說不行啦,這樣不對啊。要以苦為師是沒有錯,可是關鍵悟是在心,不在那個你受折磨有多苦,不是那個意思,佛陀就在尼連禪,沐浴一下就清凈,就擦一下身體,牧羊女就很恭敬的供養佛陀,就是那個糜酪,糜酪就是印度那種奶茶那種東西,就供養佛陀,因佛陀身體就是跟我們一樣有色身,需要一點補充,那佛陀這個整個威儀都整理好以後,因為他當時給牧羊女供養的時候,那五個比丘就退轉,說:唉呀,佛陀退道心,我們不要護持他,他退道心了,你看,他接受人家供養。那五個比丘就離開到鹿野苑去了,結果佛陀第一個度的對象就鹿野苑度五比丘,說《十二因緣》跟《苦集滅道》,《阿含》史就開始啦。所以華嚴史是二十一天定中,你看佛陀在定中說《華嚴經》二十一天而以,《華嚴經》是最大的一部經,人家說,成佛的《法華》,開慧的《欏嚴》,不知《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我們講富貴不是人間有錢的富貴,富貴就表示很有智慧叫富貴,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古德這樣講,所以老法師,因為要講《凈土大經解演義》跟《科注》,所以把《華嚴》停下來,當然我們也希望將來老法師繼續講《華嚴經》,可是老法師說他現在在講的還是《無量壽經》。《華嚴經》真是的很好的一部經。

那麼「華嚴」是什麼意思 ,我跟各位講,你們常常在看《華嚴經》,那「華嚴」是什麼意思,華是什麼,華是個比喻,它全名叫《大方廣佛華嚴經》,那麼大方廣就講我們的性體,體大相大用大,叫大,那方,方就代表我們的這念心,豎窮三界,橫遍十方,非常的廣范無窮無盡的那叫方;那廣,廣大廣無邊界,就是我們的智慧,叫大方廣,講它的體相用;

「大方廣佛」,佛是說法者,佛陀,大方廣佛,每一個人都是大方廣,可是你沒有辦法開悟啊,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個「華」是什麼,那個華是因位,因,是因果的因,位,位子的位,「因位之萬行如華」,什麼叫「因位之萬行如華」,我們菩薩行,我們力他的菩薩行,可以無窮無盡,所謂普賢的願裡面「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你看這個願大不大,這叫作「因位之萬行如華」,智慧是這麼廣大的。「以此華莊嚴果地故名華嚴」。嚴就是莊嚴。你用什麼來莊嚴,用智慧來莊嚴你的德性,所以我們講說: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那個花開,那個花就是智慧,你智慧開了,花開見佛,見到什麼,見到你的自性,自性彌陀。悟無生,你悟了原來我們本來沒有生死,不生不滅,你就解脫了嘛,你到極樂世界去了,不用再去輪迴,閻羅王那邊的生死簿除名,這個名字打叉,不用來了。那多好,你一定要在閻羅王那邊,名字掛在那邊都,唉,怎麼辦,那邊還有我的名字,那怎麼辦呢,趕快到極樂世界去登記嘛,對不對,那就要勤念佛。

好,接下來,那涅槃,各位看這個涅槃,涅槃就是我們講圓寂,這個不能隨便亂用喔,因為這個人往生,這個人入涅槃,不能這樣說,涅槃最少是阿羅漢,那麼佛是無上大涅槃,我們一般講就是「般涅槃」,般就是般若的般,那個叫「般涅槃」,什麼叫「般涅槃」,「般涅槃」就是大涅槃,那佛為什麼叫大涅槃,阿羅漢為什麼叫涅槃,涅槃是本具的,什麼叫涅槃我跟各位講「米供滅啦盤供涅槃(音)1:17:55」不是啦,「涅槃」它分成兩個字來解釋,它叫圓寂,它又叫滅度,那圓是什麼?圓滿一切功德,什麼叫功德?戒定慧是功德,圓滿了,他戒定慧都圓滿了,解脫也圓滿了,解脫知見也放下了。什麼叫解脫知見,唉呀我已經解脫了,不用再修了。那你還有解脫之見,你連這個都要拿掉,為什麼?本具解脫嘛。就像以前,這個二祖,這個不是,三祖啊,去見二祖的時候,說:師父啊,禪宗三祖去見二祖,師父你給我解脫法門。師父說誰幫你啊?沒有人幫你,說:對哦,沒有人幫我。我已經幫你解開啦。所以本來就具足解脫。我們現在是自己為了情緒、為了貪嗔痴,為了名聞利養,自己綁自己,自己拿繩子綁自己。那怎麼辦呢?解鈴人就是系鈴人,自己解開,自己懺悔,自己念佛,自己聽經聞法,自己發大心,把繩子解開,自己解開繩子,不要叫人家幫你解開,那這樣夠明白嗎?自己的苦自己去把它解脫。這個叫做,阿羅漢他是證得涅槃,所以圓滿一切功德,集滅一切煩惱,這叫圓寂。所以我們看看哪些大法師、大和尚往生了,我們說,唉呀,某某大法師,上什麼下,法師都叫,上悟下道,對不對,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是像這樣。比如說悟道法師,上悟下道法師,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那麼某某法師圓寂讚頌法會,比如他往生的話,他們不像我們叫告別儀式,我們世間叫告別儀式,他不叫告別儀式,叫做某某法師圓寂讚頌法會。唉呀,讚歎他,法師成道了,法師往生極樂了,讚歎他一生的菩薩願行。這就圓寂,圓滿一切功德,集滅一切煩惱。

另外接下來一個「滅度」,滅,這個滅就是滅見思惑,什麼叫「見思惑」。見惑就是我們的身見,我們讀佛學書就裡面就有,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你們去看佛學書裡面就有了,我就不再解釋。那麼什麼叫「思惑」,貪嗔痴慢疑叫思惑,把見惑跟思惑破掉的人,我們稱他叫羅漢,阿羅漢。他證入涅槃,但是因為他沒有破法執,所以佛陀說他叫偏真涅槃,他不是一真法界的那個涅槃,他是偏在一邊了,叫偏真涅槃。

那菩薩是塵沙惑,什麼叫塵沙惑,菩薩已經破見思惑了,可是菩薩,他還有很微細的,他境界會提升,一直提升一直提升,我們講說華嚴經裡面有講,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位次,菩薩裡面他有變異的提升變化,所以叫做塵沙惑,微細像那個非常微細非常微細的。比如說我們講,佛法裡面講,我們凡夫裡面有能所,能見的我,所見的他,叫能所。菩薩那個能所非常的微細,他叫塵沙惑,真正能所破掉了那是佛,一如那是佛,所以叫做塵沙惑。

無明叫根本無明,如果破根本無明的人呢,我們稱他叫佛,或叫法身大士,所以這個滅,就是滅見思惑、塵沙惑、根本無明,這個叫滅。那度呢,度分段生死,變異生死,什麼叫做分段生死呢,你看我們人來到世間,從出生到往生這樣是一段,動物也是一樣啊,你比如說養那個雞,養三個月,它這樣叫一段的生命,這叫分段。一段一段的生死叫分段生死,那指六道內的眾生都是分段生死的,那如果是出三界的菩薩呢,阿羅漢以上叫變異生死,這個度,分段生死跟變異生死。

好,這是一種佛學名詞,接下來各位看110頁,這個『瞞昧』,「瞞昧」就是欺瞞、欺騙。『天理不息之體也』我跟各位先理解一下,什麼叫天理不息,不息就是沒有停止,就說講各位的自性,我們的佛性叫天理不息之體也,這本體。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王守仁,這個理學家王陽明,各位都了解,我們台灣有個陽明山,王陽明。王陽明他是禮學家,宋朝的禮學家王陽明,他是「知行合一」,他的意思是什麼樣,什麼叫知行合一呢。他跟這個朱熹那派不一樣啦,朱熹那派說知在行的前面,他說我要去做了再行嘛,那知一定是在行的前面,這叫知在行之前,知在行之先,這叫朱熹的說法。朱熹也是個了不起的理學家啊,儒家的。王陽明的說法跟他不一樣,他說「知行合一」,知道一定能做到,他叫知行合一。然後知行可以並進,這是沒有說不知道的人做到的,知道的一定做得到,這個王陽明是這樣的說,叫「知行合一」,跟我們佛法裡面講的這個知跟行,我們佛法《華嚴經》裡面講,信解行證,我們信解行證裡面叫「知行合一」,那個解就是完全明白了,大開圓解,證就做到了,你證入了。

那先這段我用白話來跟各位解釋一下,它說此道,前面講是道非道嘛,此道就是講「天命之謂性」,我剛才已經解釋過「天命謂性,率性謂道之道」,我們每一個人都記住這個佛性這個自性,這個叫做性,那麼你隨順這個性,下去修,下去做人做事,這叫道,那麼道在哪裡呢?在日用生活之間,你語默動靜,你說話,你沉默,你行動,你安靜這都是道,都是我們的道,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你只要徹底明白,知之真的去過,就是你徹底明白,而且你能夠契入,我們佛家講叫契入,而且你能夠真正去實踐,非常精進的去實踐,這「行之勇」。

古德云:「大道不離目前,要且目前難睹,欲識大道真體,不離聲色言語。」他說大道沒有離開我們眼前的生活,我們眼前的生活事實上就是我們的心,可是我們迷了,我們沒有覺悟,我們把我們這個正報身心依報世界,所有的世間萬法我們把它當成是真的,他不知道說,我們這些正報世界依報世界是我們的心識變現的,所謂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我們把這個世界當真,把這個世界當真,所以我們以假認真,把這個假的當成真的,所以我們有這個迷惑顛倒,我們有這個執著,有這個分別,有這個妄想。所以把假的當真以後,我們就會戀戀不捨,那麼在這個,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我們迷惑不解的時候,我們就會攀緣心生。因為你沒有悟嘛,你沒有明白自己這一念心,所以你沒有辦法去看到大道,所以你見不到它,叫「目前難睹」,但是事實上道在哪裡呢?我常常跟各位講,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眼睛見到東西,耳朵聽到東西,耳聞聲,鼻嗅香,鼻子聞到香跟臭,這都是我們六根的作用,那舌嘗味,身能觸,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六根對六塵。

我們的心,我前面有講過,我們都有見聞覺知的作用。我前一回有跟各位講,就你吃酸辣湯,喝酸辣湯,酸辣湯端過來,假如酸辣湯是冷的,那麼你的第一口,要吃下去的那一剎那,你知道那一口喝下去的酸辣湯,是冷 的,你知道的很清楚的那個知,就是大道,可是因為我們有習氣有分別,我們本來的大道是什麼,我們本來的覺性是酸辣湯是冷的熱的冷的溫的,這四種感覺你都知道,這個叫做我們的覺知性,可是因為我們在舌根碰到色的時候,我們起了執著起了分別,我們起了執著分別,我們的習氣就跑出來了,我們說:我不要喝冷的酸辣湯,那個叫第二念,那個第二念就不是大道就非道了,叫做習氣,叫做煩惱,叫做毛病,叫做執著, 那個就是非道了。

假如你沒有第二念。你第一口吃下去雖然知道它是冷的,可是你很安詳的把它用完這個酸辣湯,我們稱說你這個心,你真的有看到大道了,而且你知道的很清楚,而且你沒有顛倒,沒有迷惑,沒有執著,我們稱他說吃這碗酸辣湯很自在,很解脫,這個叫做智慧叫大道,各位這樣明白嗎?所以大道沒有離開你的生活啊。你要是真的悟了大道,老和尚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你如果讀《弟子規》,《弟子規》也變成佛法,因為你了解你的心,你從心去體悟。如果你沒有悟這念心,《華嚴經》交給你,《華嚴經》給你看完,還是一般的書,這樣各位明白嗎?所以大道在我們的生活。

那「欲識大道真體」,你想去了解大道在真體,不離開你現在,前面講的語默動靜,不離開你說話的聲音,你看到的東西,你說話的動作,那麼《道德經》雲,「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智慧開的人,根機很利的人,這叫「上士」。慧根很利的人,他一聞到道,唉呀,他廢寢忘食,一定要去見道,而且要去修道,而且要去證道,勤而行之,日以繼夜,不斷的修行。

像我們台灣的懺公老法師,蓮因寺的,每天兩點就起床,年紀九十幾歲了,拜佛三百拜、六百拜、八百拜老人家繼續拜佛,佛號不斷,每天做蒙山跟眾生結緣,修得非常的好,老法師講,九二一大地震,在台灣,你看蓮因寺只有台階那個地方,廟山門外面那個台階裂一個縫而以,裡面一點都毫髮無傷,為什麼,他真的真修實證啊,真在修行,龍天擁護,這是什麼,「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人家就這麼用功。

台灣的道證法師,癌症,念念都是為眾生的苦,想求生極樂世界,到四十八歲那一年,他癌症惡化,他本身是癌症醫師,最後他還幫助癌症病人,寫了那麼多勸癌症病人的好書。《請聽黃河的歌唱》,很多的道證法師的善書、佛書。你看他往生的時候,六月十九號觀世音菩薩成道日,拜佛,兩點鐘起來拜佛,拜到三四點的時候,跟他同參道友講:我不能再陪你拜了,我要走了。他念到「阿彌陀」他就往生了,你想想他會到哪裡,他一定是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化身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每天這樣修法,雖然帶著病苦,他雖然說癌症已經都病痛這麼苦啦,他心根本不苦,他心在極樂,肉體給他苦,他是心不苦,他完全解脫啦。

『《內觀經》曰:知道易,信道難』。知道道理好像很簡單,可是你要相信道理要建立起這個信心那可非常難。

『信道易,行道難』,信道,好像信心有建立起來,要真做到,要去實踐,有點困難,叫「行道難」。

《華嚴經》里信是所以一切道的一個根源,他一切成就功德的母親,叫『信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它可以滋養你所有這些善根全部流露出來,開發出來,一定要從信心開始,所以我們凈土經裡面從信願行,你一定要先建立這個信心,我們講你要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斷除疑網出愛河』把這個貪嗔痴慢疑斷掉,它就像一個網一樣把你網住,讓你沒辦法出離,離開這種貪愛,愛河就是貪愛;

『開示涅槃無上道』往這個涅槃《華嚴經》告訴你怎麼樣往生這個涅槃的這個無上菩提,因為道體人人具足,每一個人都有佛性;

『雖在萬欲沉溺之中』雖在各種不同的慾望誘惑裡面,陷在裡面,你只要肯一念回光反照。

『其真非真是』,「其真非真是」是什麼意思,這個「其真」是道,那「非真」就是非道,所以你在這個是道跟非道你就很清楚了,你只要一念回光,你知道哪個是道哪個是非道,哪個是真哪個不是真,你就很清楚了。

那『自然毫里瞞昧不得』不用欺騙你自己,你自己很清楚,叫毫是一點自己,自然而然一點都不能夠欺騙。

『所謂天理不息之體也』,這樣的知道的很清楚的這一念心,這一念回光反照這一念清靜的心,那個清凈的心就是天理不息的本體,為什麼天理這樣不斷的這樣運轉就是那個真如。

『擴而充之』如果你再這樣繼續修行下去,把它完全開發出來,圓滿無上菩提就是「擴而充之」。

『萬劫千生』你經過千生萬劫永遠不會墜落了。

『不遭墜落矣』,那麼「知行合一」,你知,我剛剛講這個「知行合一」是王守仁,如果用我們佛家的解釋,知就是你開悟,我們叫說我們叫解行並重,知就是解,大開圓解,行,就是實踐去做到,在日常生活裡面去把它落實做到,叫「知行合一」,佛家有很多說法,性相一如,知行合一,事理圓融,我們凈土宗講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個理就是知。那麼行就是事事無礙,所以「知行合一」就是我們凈土法門裡面的事事無礙法界。

『入聖無難』你想想看,你已經做到事事無礙的法界,你就是聖人了嘛,「入聖無難」這句話是真實不虛可以確信的,這是「信哉」這個意思。

這段裡面我剛剛跟各位講說「信為道願功德母」這句把它記起來以後,接下來本段的架構裡面就是第一個「何為道」,在第二段裡面,「日用之間,語默動靜」都是道,你再好好去體悟,接下來,這個道的下手處,就是要在109頁《道德經》這塊,要勤而行之,你一定要精進。所以我們五根五力裡面性根,我們五根五力七菩提八聖道分,我們讀《彌陀經》裡面,五根五力八聖道分,五根五力八聖道,八聖道就是八證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叫八正道;那麼信根擺第一個,五根:信根擺第一個,信根,進、念、定、慧。那麼第二個精進根,所以學佛不能懈怠就是要精進,信根起來以後加精進用功,這叫精進根,信、進、念、定、慧。念根還有定根,信進念定慧,還有慧根。那麼這個道的下手處就是精進勤而行之。

接下來這110頁這個重點是「天理不息之體」,「天理不息之體」就是一念回光反照,反照我們的這個自心,見到我們這個真如自性,那這個就是你自己能夠見到這個真的話,這個就是恢復到你的覺性,恢復到你的覺性的話,它就永出輪迴,萬劫千生不會再墮落了。

那麼接下來看110頁的第二段,就開始就故事了,講故事了:

【昔有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談虎傷人,眾皆驚,獨田夫色變異常。夫虎能傷人,人莫不知,然未親歷,故止一驚;田夫身受其苦,故色變。人之於非道猶為者,亦是不曾真知。若真知,決不為矣。今人日夕昏昏,只如夢囈。唯瞬存息養,此心惺惺,一點靈光,常寂常照,雖有塵緣起滅,本體自如,方是通乎晝夜皆知之道,自無非道惑亂得他。】

這裡面這個字,我來跟各位解釋一下,『田夫』不是姓田,「田夫」是農夫,「田夫」就是農夫的意思。

然後接下來,第七行『夢囈』是什麼,就是說夢話;

『瞬存息養』就是你隨時,你休息的時候,你在止靜的時候,你都要保持這個,你不能夠心往外攀緣,這個心都要把它固好,不要受影響,這叫「瞬存息養」。當你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在靜坐的時候,你這個心都要把他固好,不要讓它往外攀,這個叫「瞬存息養」。

『惺惺』就是要醒過來,要清醒過來,自如,本體自如,這個第八行,這個「自如」就是依然,不變不動,這個「自如」就是不動。

『方是通乎晝夜皆知之道』跟前面「天理不息之體」是同一個意思。「通乎晝夜皆知之道」,我跟各位講,你知道白天跟晚上的,那個知道的「知」是誰呢,就是你的覺知性,我用個簡單的解釋各位就聽懂。什麼叫做「通乎晝夜皆知之道」,現在天黑了,你怎麼知道天黑。因為你眼睛見到天黑嘛,叫見到黑,黑色,晚上黑夜,見黑的嘛。明天早上起來了,太陽出來了,你見到光明,你見到明亮的光明,見亮,見明見暗都是見性,我們那個見性就是我們的覺性,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辦法用見性,你知道嗎?因為我們會有執著,如果到晚上,唉喲,晚上很可怕,天黑起來是不是覺得很可怕,我很喜歡光明啦,其實我們那個見性沒有白天跟晚上,見性它永遠沒有分別,它永遠沒有執著,它見明見暗都是同一個見性,所以見性永遠就是本來具足就是這樣。

這樣可能各位進一步,因為我們的覺知性從來不用休息,比如說你晚上睡覺,你晚上睡覺你用鬧鐘,可是你的心,你的靈知性,靈性其實沒有睡覺,是你的心比較昏沉,因為我們叫做靈魂嘛,我們迷了這個靈知性以後,我們的真如自性就變成靈魂,靈魂就是污染的心,如果你沒有污染的話,那個叫靈性叫靈知,這樣各位明白嘛,就像剛才喝酸辣湯你執著了,那個就變成阿賴耶識,就變成煩惱了,我們的靈性從來不需要睡覺,所以我們講故事裡面說,靈性永遠殺不死,你只殺到他的肉體,他那靈性殺不死,他很清楚最後是誰殺他的,他知道,他記在他阿賴耶裡面下一世報仇。那個阿來耶就是我們的靈性迷了以後變成阿賴耶識的就是記憶體,那個記憶體我上次講說飛機的黑盒子,那個黑盒子就是記錄器,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記錄器,就是阿賴耶。如果你沒有開悟的話,你的阿賴耶記錄器記錄所有無始劫來的善惡種子。

那你晚上睡覺,你如果你修到很清凈的時候,你說三點他三點就可以起床,你可以不用鬧鐘,我就把它試過,如果我告訴我自己說,明天早上六點要起來參加會議,我五點半就醒來了,鬧鐘還沒有醒,鬧鐘比如說我轉五點四十、五點五十,我五點半就醒過來了,誰叫我起床的,靈知性叫我起床的,因為你提醒自己。

我舉個故事給各位聽,竹山有個老菩薩,他往生前他就存了二十兩黃金,老人家比較節省,黃金捨不得花,就把存起來二十兩黃金,就埋在房子西北角的牆壁的旁邊地板挖開,埋在裡面,怕小偷偷走,然後再放一塊磚塊做記號,結果沒想到,他怎麼算都沒算到他提早走,無常來了,閻羅王請他去了,我們講說閻羅王三封信就寄來了,他車禍往生了,車禍往生了以後他就緊張了,雖然他說沒有肉體了,沒有色身了,可是他的靈魂很清楚啊:唉呀,糟糕啦,我的二十兩黃金怎麼辦啊,二十兩黃金怎麼辦啊!他就趕快,還好他是個善人,他就跟他兒子託夢。夢中跟他兒子講:兒子啊!有二十兩黃金埋在那個西北角,你把它挖開,挖開裡面有黃金啦,那個兒子還真的半信半疑,說真的有這樣嗎?所以說夢有時候是真的,夢有時候的真的他來託夢的。他兒子把它挖開,真有二十兩黃金。如果你說人死了,一死就一了百了,那他怎麼會來託夢,怎麼會發現二十兩黃金呢?可見老法師講,人死了不是一了百了,是沒完沒了。「還要貴要了債物(音)」,還要再算賬啦,一直算一去,算得沒完沒了,煩死了,疲乏了,所以輪迴叫疲乏,車子開起來輪胎會疲乏,輪轉是也會疲乏。

那所以這個靈性你把它固好,你慢慢這個修戒定慧,慢慢這個念佛求生極樂,你將來心清凈了,功夫成片了,你就可以像鍋漏匠一樣,預知時至。跟人家交待說,明天中午不要煮飯啦,還要到城裡面去跟親友告別,人家中午回來也不用吃飯。你看他要往生了肚子不會餓啊,要往生了不會餓,靈性不會餓,是我們的習性會餓嘛,唉呀,現在中午了還沒有吃飯,各位你沒有覺得嘛,你說到晚上你把它吃宵夜吃習慣,變成習性,到時間你肚子真的餓了,唉呀,不吃飯,不吃泡麵不行,不吃雞絲麵不行(素的雞絲,雞絲麵也有素的啦,台灣生產這個素的),要吃餅乾好吧,你看習性,你的靈知性不用吃飯啦,如果靈知性是要吃飯,為什麼廣欽老和尚入定七天可以不用吃飯,他有沒有倒下去,他人好好的,因為他沒有妄想。老和尚說,因為有妄想能量才會消失掉,如果你沒有妄想,大概你只吃這些食物的一分的營養就夠了,為什麼要他心清凈,虛雲老和尚一入定就半個月也沒有吃飯,出定的時候好好的,他也沒有說:唉喲,我肚子好餓啊。沒有啊,所以靈性不需要吃,習性需要吃,這一段大概是解釋這樣。

以前有一個農夫他被老虎咬傷,有人談到老虎咬傷以後就有人在村裡面聊:唉呀,老虎咬人了。其它人就說:唉呀,老虎咬人了。大家都怕了,只有這個農夫臉色大變:呵!老虎咬人!嚇到了,「色變異常」,老虎能夠傷人,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人莫不知」,大家都知道。可以你沒有親自被老虎咬過,就是「然未親歷,故止一驚」,只有嚇一跳而以,可是你沒有被咬過啊。

「田夫身受其苦」他曾經被老虎咬過,他知道咬下去很痛很恐怖,差一點被老虎咬死了,就好像說你到台灣的新竹六福村動物園他那邊有開放,你坐在車子裡面,那老虎會出來看,大陸也有,我看電視播出來有。他說這樣很刺激,萬一哪一天你不小心窗戶打開了,你去看六福村動物園,把窗戶搖開,老虎把手伸進來,你要不要嚇一跳,如果你的手萬一不小心被它一咬到,好不容易被人家救回來,我看,一朝被蛇咬終身怕草繩,不敢再看老虎了,嚇都嚇死了。

我們那個台北木柵動物園,有一種大玻璃,那裡面都養的那個魚,大白鯊那個魚,那小朋友好玩因為看到大魚好玩,他就趴著那個大白鯊的玻璃看那個大魚鯊,大白鯊以為真的是在那邊,它就,「乓」一下就要咬那小朋友,那個小朋友嚇一跳說往後倒退,他一驚他嚇到了。這個地方意思是這樣子,農夫他是被這個老虎咬過的苦,他知道,所以他臉色大變,我們人對於非道,如果你沒有去過地獄,你就說:哎呀,地獄很恐怖,是啊。地獄很可怕,譏笑一樣110.04,如果你剛從地獄出來,投胎出來,剛出生你還記得的話,你想想看,你敢不敢再下地獄,你不敢啦,所以這個就是「人之於非道猶為者」。

『亦是不曾真知,若真知,決不為矣』。如果你是真的知道,真的覺悟了,你真的覺悟了,真知道了,你絕對不會出做了,那現在的人每天早晚昏昏沉沉,就像說夢一樣做夢一樣,只有你隨時保持自己這一念心的警覺,這個心常常保持警覺,一點靈光,這個靈光就是我們清凈的智慧。

『常寂常照』常常保持我們這樣的清凈心,又常常用我們這個清凈心在做事情,這叫「常寂常照」,雖然你保持這個清凈心,你能夠保持這個清凈心,用這個清凈心在生活,外面的境界六塵的因緣怎麼變化怎麼生滅,你本體的清凈心本體一點都不受動搖,這叫『本體自如』。如果這樣的話才是真正能夠通達,通達晝夜都知道的道理,這個就什麼,這個叫做我們一般叫說神都知道人間的事情,其實佛菩薩他比神的境界更高,能夠悟到這一念心,做到這個境界,就是通達晝夜都知道的道理。

『自無』,你在什麼樣的非道這些誘惑里,你都不會被它迷惑,這一段的意思是這樣。那它是故事我們就不挑重點了。

接下來:

【宋趙清獻公每夜焚香告天。人問之,公曰:「吾自少來,晝有所為,夜必拜告上帝。不敢告者,不敢為也」。】

趙閱道是宋朝的一位御使,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監察委員,他又叫清獻公,就是趙閱道焚香告帝,他每天晚上都要燒香告訴天帝,人家問他說,他說我從小時候到現在我白天做什麼,我一定晚上告訴上帝,我不敢告訴上帝的我就不敢去做,我們要學趙閱道,不敢告訴佛菩薩的就不要去做,這個意思。

接下來:

【張其蘊潛心理學,篤志孝友,一言一行,動遵禮法。稍失誤,即痛責悔改,終夜不寐。父母沒,每遇生時喜食物,對之恆掩泣。夫婦相敬如賓,終身不二色。居家嚴肅,雖燕居獨處,無惰容。見子弟,必勤勤勸導,使其有成。親黨有急難,己力不能周,必多方轉乞營救。事成怡然,否則愁嘆不已。晚年益精進。每言曰:「我家自高祖觀心公以孝友開基,世守忠厚。我性拙,不能事生產以貽子孫,止求弗墮家聲,保全一片心田,留與後人耕種而已。」】

那麼這一段其實是比較淺顯我就直接解釋,張其蘊他很努力的專心的研究宋朝理學,他也勵志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他的一言一行都是遵照禮法,如果稍有一點失誤他一定責備自己而且會懺悔會改過,他怎個晚上都睡不著,不睡覺,他父母親往生的時候,他每遇到他父母生前喜歡吃的食物,他對著食物就會咽泣就會哭泣,他們夫婦相敬入賓,他終身不二色,他不會娶這個妾,不置妾也沒有另外再叫第二個女生,那麼居家非常的嚴謹,生活非常嚴謹。

雖然他『燕居獨處,無惰落』,雖然他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也不會有懈怠的情形,見到自己的子弟或說別人的子弟,他一定很努力,勸他們要努力用功,將來有成就。親戚朋友有急難,他一定努力的不能幫助他,假如不能幫助他,他一定到各地方去請求別人來營救,那事情如果成了他就很高興,否則的話他就愁嘆不以,那麼晚年他很精進,更精進。每一次說:我家自高祖,高祖就是他曾祖父的父親,就說他高祖觀心公,他是個名字嘛,以孝友開基,他們歷代傳家都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開基以來他們每一代都守這個忠厚,他說我的個性比較笨拙,不能夠做很大的生意,不能事生產,留給子孫財產,那麼留什麼,我只有留不要敗壞家聲,家裡的名聲,保全我一片好的心田,讓我人後代的子孫可以耕種。好,這是這樣。

最後112頁最後一故事:

【後漢管寧。嘗與華歆鋤地得金。寧不視。歆捉而擲之。會世亂。寧避地遼東。公孫度禮之。不就。因山為室。人多從之。鄰牛壞田。寧牽至荒處看牧。牛主慚謝。所居漸廣。寧於是講詩書。陳俎豆。明禮遜。非學者。無見也。風行遼東。民化其德。每見度。語惟道德。不涉世務。度安其賢。在遼三十七年。以朝命浮海而還。風濤大作。舟人呼天懺罪。寧曰。嘗一朝科頭。三晨宴起。一次不冠如廁。過必在此耳。同行諸舟盡沒。寧舟得濟。歸授太中大夫。不受。華歆以太尉讓。亦辭。卒年八十四。所坐木榻。著膝處皆穿。以五十年未嘗箕股也。姻鄰有窮者。家不盈擔石。必分贍救之。與子言孝。與弟言悌。與臣言忠。貌恭言順。能因事以導人於善。慚者無不化焉。今人試思二六時中。家眾拂意。可生煩惱否。安居飽暖。可生淫慾否。生計清淡。可生營殖否。道侶離索。可生昏惰否。懷居意重。莫念田舍否。見人富貴。莫念光榮否。自己貧賤。莫念奔競否。有一於此。皆足退道心。而入非理。不可忽也。故省身者。學之實。知非者。道之進。】

這一段就是後漢管寧,他曾經跟華歆在鋤地的時候挖到黃金,那麼管寧不看,華歆就把它丟掉,後來當時的時代有戰亂,管寧就避難到遼東,就現在遼寧那一代。那邊有一個太守公孫度對他非常禮遇,他要給他當官,管寧不願意接受。那麼他就在山裡面開闢住家,很多人就跟著他去。旁邊的牛,鄰居的牛把他的田弄壞了,管寧就把牛牽到荒處繼續看牧,牛主就非常慚愧,謝謝。所居的地方慢慢人家就越來越多,管寧就詩書教育他們,『俎豆』就是禮儀教他們禮儀,要讓他們明白,下面明白禮節,謙順,謙卑。如果不是來求學的來問道的,他都不接見。所以他的德性風行遼東,感動當地的鄉民,他的德行,公孫度每次見到他只跟他談道德不談世間事,公孫度非常讚歎他的賢德。他在遼東三十七年,因為朝庭命令他乘船回朝,所以當時在大海裡面風濤大作,風浪很大,許多船人,船上的人都恐懼的呼天懺罪,管寧說:一個早上沒有戴帽子,三個早上太晚起床,一次上廁所沒有戴帽子,過錯一定在這裡。其它跟他坐船的船都沉掉了,只有管寧的船沒有事平安,朝庭授他太中大夫,他也不接受。華歆給他做太尉,太尉等於國防部長,他也不接受,他八十四歲往生。他所坐的木床,膝蓋上能碰到的地方都穿了,這表示他五十年來,他的行為都非常的端正,因為膝蓋常期碰,所以會穿成一個洞。那鄰居親戚里有窮的,家裡不夠幫助他的,他一定,他把他家的食物給他家的冤親來吃,他對自己的子女跟別人的子女,他都講孝,對子弟講友愛,對忠臣講忠,管寧的他的威儀非常莊嚴,他常常用,因為他這樣的去教導別人,所以很多被他感化的人都非常慚愧而且接受他的教化,那我們現在的人你沒有在二六時中裡面,家人如果忤逆你的意思你會不會生煩惱啦,你家裡生活環境非常安逸,你會不會想到淫慾呢?你家裡很清苦,你會不會想到趕快去爭名奪利呢?修行人你自己在外修行你自己有沒有昏惰呢?你家裡住的很安逸你有沒有很眷戀這個田宅啦?見人家富貴有沒有想到去嫉妒別人啦?自己貧賤有沒有想到要去爭取呢?如果有一個這個念頭,一定會退道心的,而進入非理的境界,不可乎視啊!所以我們要隨時反省,要真實的去學,這樣才知道非道,你就會離開,道,是道才會前進。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如果講的不好的地方請各位大德,請各位同修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卻」從「?仌口」(U+27BAB) 還是「去」?
詩中奇葩 文字巔峰 這種詩非大詩人無法駕馭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三四一集(文字版)
精美文字祝福集錦<9>
純文字表情包 想睡我嗎?

TAG: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