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關,「累」關節
06-21
類風濕性關節炎,簡稱類風關,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臨床特點為對稱性的多關節炎,以周圍關節損害為主,表現為關節的慢性腫脹、疼痛、晨僵及功能障礙,早期即會損害關節,晚期又會導致關節畸形、強直和功能障礙。 據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炎性關節病,患病率佔世界總人口數的0.5%~1%。我國發病率約為0.3%~0.5%。隨著年齡的增加,患病率有增高的趨勢,且發病以女性多見,男女發病比例為1:3。 說到此,很多人會有疑問,關節炎不是還有風濕性關節炎嗎?是同一種疾病嗎?兩者有何區別? 晨僵,類風關患者的首要表現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癥狀常分為關節的表現和非關節的表現。 累及關節 肩、肘、腕關節、掌指、近指、遠指關節、髖、膝、踝、跖趾關節、顳頜關節。 關節疼痛 慢性、對稱性是其特點。以夜間、晨間及關節起動時明顯。 關節腫脹 關節周圍梭型腫大,少數發紅。 晨 僵 是指患者清晨醒後關節部位出現的發僵和發緊感,活動後可得到明顯改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首個癥狀。 活動障礙 早期關節腫脹引起的活動障礙,隨著腫脹的消除,可以恢復;但是中晚期的關節畸形,可能導致患者勞動能力的喪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關節畸形 為本病的晚期表現。 骨質疏鬆 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相當常見,而且隨病程延長發生率上升,且在沒有使用激素治療的患者中也普遍存在。 關節外表現 該病除了會累及關節外,還會促使非關節疾病的發生,如類風濕結節、類風濕血管炎、肺間質纖維化、胸膜炎、周圍神經病變、乾燥綜合征等。 同是關節炎,多個「類」字,病不同 1.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關節滑膜的慢性疾病,不是細菌感染。而風濕性關節炎屬於炎症性疾病,是鏈球菌感染引起的。 2.類風濕性關節炎以中年女性多見,發病高峰年齡為20~40歲,女性發病高峰為40~60歲。而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年齡以9~17歲多見,男女比例相當。 3.類風濕性關節炎往往侵犯小關節,尤其是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也會侵犯其他大小關節,晚期會造成關節的畸形,還可出現類風濕結節和心、肺、腎、周圍神經及眼的病變。而風濕性關節炎常累及大關節如膝關節、肘關節等,不會造成關節畸形,但會有環形紅斑、舞蹈症及心臟炎的癥狀。 4.實驗室檢查指標不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類風濕因子高,抗環瓜氨酸肽(CCP)抗體、抗角蛋白(AKA)抗體會出現陽性,而風濕性關節炎抗O(溶血性鏈球菌產生的一種代謝產物能溶解紅細胞,這種產物被取名為「O」溶血素)高。 5.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治癒,治療以防止關節破壞,保護關節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治療目標。而風濕性關節炎以消除鏈球菌感染為主要治療目標,同時對於關節疼痛、心臟炎等進行相關處理。 實驗室檢查即可診斷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通過驗血即可檢查,一般有以下幾項實驗室指標用來診斷是否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因子(RF) 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指標之一。但只有7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該指標呈陽性,其他疾病及部分健康人也可呈現為陽性。隨著病情發展,類風濕因子的滴度可增高。 抗環瓜氨酸肽抗體(CCP) 特異性可達95%以上,是診斷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個可靠指標。 抗核周因子(APF) 其特異性為82%~99%,該抗體可以在關節癥狀出現以前就出現,對幼兒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有一定的價值。 抗角蛋白抗體(AKA) 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及活動性相關,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早期和出現臨床癥狀之前可檢出陽性,故該抗體可作為早期診斷和判斷預後良好的指標之一。 血沉(ESR)和 C-反應蛋白(CRP) 不具備診斷價值,但可以反映組織損傷和炎症的存在,在風濕性疾病中,排除其他原因,若兩者升高可以提示疾病的發展狀況。 藥物治療是基礎,飲食保健勿輕視 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臨床分為一線、二線、三線用藥,以及中藥治療。除了藥物治療外,在關節發生結構性破壞的初期,進行手術可以有較好的效果,而晚期手術主要用於矯正畸形,如滑膜切除術,在滑膜炎期行滑膜切除術可以阻止病情繼續活動,防止破壞關節軟骨等。 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飲食上也要注意,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禁煙、酒、咖啡、濃茶等刺激性飲料,因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本身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再食用刺激性食物則可誘發或加重胃腸道損害。而對於海鮮、羊肉、狗肉等中醫認為的「發物」,也應減少攝入。具體要注意以下幾點: l.飲食要根據具體病情而有所選擇,不可片面,不要認為雞鴨魚肉才有營養,忽略了蔬菜瓜果之益處。 2.飲食要有節制。因該病病程較長,病久體虛,飲食要定時、適量,不能饑飽失常,抑或暴飲暴食。食物之軟、硬、冷、熱均宜適當,以防再傷脾胃。值得注意的是,過度地進食滋補食物或不應吃的食物,適得其反,非但不得其益,反而更傷脾胃,故應以清淡為宜。 3.正確對待食補與葯補。有些人認為,有了病就是虛,應該吃補藥,也有人主張「葯補不如食補」。這些說法都欠全面,要正確對待葯補與食補問題。葯補必須有醫生指導, 食補亦要根據病情以及脾胃消化功能適當配合,食品要求新鮮,葷素搭配,數量不宜過多,以能吸收為度,勿僅僅講究滿足口腹之慾。 4.注意飲食宜忌。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病程較長,如果忌口太嚴,長年累月,反而影響營養的吸收,對病情不利。一般在病情急性發作時不宜食辛熱的食品;胃腸失健或脾胃虛寒、大便稀溏者不宜多食生冷瓜果;若進食某種食物後, 感到疼痛增加或有某種過敏反應者則不宜再食;在食用膏粱厚味的食物之後,感到胃中飽脹,則必須注意飲食要清淡些。有些人認為,不吃雞肉僅喝湯可以不妨礙消化,但不知肥雞之湯,油在湯中,因此必須注意去其油膩,否則亦會有礙運化。 此外,在患者的日常起居中,還要注意關節的保暖;注意肢體體位的變換,坐或躺的時間不宜過長,避免長時間握持物品;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不要熬夜,過度疲勞;保持開朗樂觀的情緒, 焦慮、抑鬱會加重病情。 (作者每周二全天、周四上午有特需門診) 自測題 美國風濕病協會制定的類風關早期診斷標準: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關節磨一次少一次!膝蓋怎麼安然用上一輩子
※老人吃這些食物應對關節炎
※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推拿療法
※關節病型銀屑病的診斷和治療
TAG:關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