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十大社會階層

當代中國十大社會階層


  199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李鐵映同志指示社會學研究所要進行社會結構變遷的研究。經過醞釀準備,在院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社會學研究所於1999年年初成立了「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從此開展了這個重大課題的研究。

  3年來,課題組學習了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階層和社會結構的理論,並對國內外有關社會階級階層問題的文獻資料進行了分析和整理。開展了大規模的社會調查,先後對湖北省漢川市、遼寧省海城市、福建省福清市、貴州省鎮寧縣、安徽省合肥市、江蘇省無錫市和吳江市7市縣、廣東省深圳市、北京燕山石化總廠、吉林省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和天津南開大學等市、縣、廠、校,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入戶訪談和召開各種座談會、調研會,取得了11000多個樣本和近千份各類成員的訪談記錄。本文所節選的是有關當代中國十大社會階層的界定情況。

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

  指在黨政、事業和社會團體機關單位中行使實際的行政管理職權的領導幹部,具體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轄市中具有實際行政管理職權的處級及以上行政級別的幹部;各省、市、地區中具有實際行政管理職權的鄉科級及以上行政級別的幹部。目前,中國的社會政治體制決定了這一階層在趨於等級分化的社會階層結構中居於最高或較高的地位等級,是整個社會階層結構中的主導性階層,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及市場化改革的主要推動者和組織者。這一階層的社會態度、利益及行動取向和品質特性,對於正在發生的經濟社會結構的變遷和將要形成的社會階層結構的主要特徵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在改革的最初10年,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是改革的推動者,但卻處於政治與社會經濟地位不一致的狀態,他們的經濟利益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在改革的後10年,他們仍是改革最積極的參與者和推動者,並且是經濟改革和經濟增長的較大獲益者之一。另外,由於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是執政黨和政府意志的代表和體現,所以,各社會階層同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之間的關係——與他們的合作或衝突,經常轉而表現為對執政黨和政府的支持或不滿。目前,這一階層在整個社會階層結構中所佔的比例約2.1%;在城市中的比例為1~5%;在城鄉合一的縣行政區域中比例大約為0.5%。

經理人員階層

  指大中型企業中非業主身份的高中層管理人員。這一階層同國家與社會管理者(幹部)階層和私營企業主階層之間的區分界線還沒有完全明晰化,其階層內部的不同來源的成員,在社會政治態度和利益認同方面還有明顯差異。這一階層的社會來源主要是三部分人。第一部分是原來的國有和集體企業幹部。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這一部分企業幹部逐漸從行政幹部系列中脫離出來,成為職業經理人。第二部分來自較大規模的私營企業或高新科技產業領域中的民營企業,這些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開始出現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的趨勢,一些企業主聘用職業經理人來為他們經營管理企業;另一些業主則通過企業股份化而使自己從業主型的創業者轉變為職業經理人。第三部分人是「三資」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

  經理人員階層是市場化改革的最積極推進者和制度創新者,他們代表著先進生產力和現代經濟體制的發展方向。這一階層的成員支配著大量的經濟資源,他們都有較高的學歷和專業知識水平,同時,他們的政治社會地位也較高,被稱為「老總」。許多大中型企業處於國有或產權不清的狀態,實際上是經理人員在支配這些企業的生產資料和經濟資源。同時,這一階層的主導成分與國家權力和海外資本有著緊密的聯繫。

  這種狀況決定了經理人員階層在當前的社會階層結構中也是主導階層之一,他們在社會經濟政治生活領域中的影響力——特別是對政府經濟決策的影響力,甚至要大於私營企業主階層的影響力,而且這種影響力還在繼續擴大。這個階層還在發展之中,在目前社會階層結構中所佔的比例約為1.5%,但在地區之間的分布極不平衡。這一階層的成員多數集中在大中城市特別是經濟發達的城市。

私營企業主階層

  指擁有一定數量的私人資本或固定資產並進行投資以獲取利潤的人,按照現行政策規定,即包括所有僱工在8人以上的私營企業的業主。私營企業主階層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育和發展的過程中產生和成長起來的。他們不僅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之一,而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實踐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織者,他們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者,在20幾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私營企業主階層的成員最初主要來自於鄉村和城鎮社會的較低階層,但在1992年以後,具有文化專業知識的原國有和集體企業的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機關幹部開始大量加入這一階層,使這一階層的社會形象和社會地位有了極大提高。但是,由於傳統意識形態的阻礙,私營企業主階層的政治地位一直無法與其經濟地位相匹配,他們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參與受到很大局限。私營企業主階層內部擁有資本規模大小不同,他們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質也有很大差異,因而在社會上的地位和聲望是很不相同的。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社會上對他們的評價有很大的爭議。

  在人數上,中小企業主構成了這一階層的主體。就全國而言,私營企業主階層在社會階層結構中所佔比例約為0.6%,但地區差異比較大。在私營經濟較發達地區,這一比例可達3%左右;而在私營經濟不發達的地區,該比例在0.3%以下。

專業技術人員階層

  指在各種經濟成分的機構(包括國家機關、黨群組織、全民企事業單位、集體企事業單位和各類非公有制經濟企業)中專門從事各種專業性工作和科學技術工作的人員。他們大多經過中高等專業知識及專門職業技術培訓,並具有適應現代化社會大生產的專業分工要求的專業知識及專門技術。

  專業技術人員是現代工業社會的中等階層的主幹群體,他們既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之一,也是先進文化的代表者之一。而且,他們還是社會主導價值體系及意識形態的創新者和傳播者,是維護社會穩定和激勵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在當代中國社會,專業技術人員階層在推動科學技術發展和市場經濟理念傳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中,中國的專業技術人員群體顯現出從傳統知識分子到現代知識分子的歷史性的轉型,即從以傳統的人文知識分子為主導構成轉變為以現代的專業技能性知識分子為主導構成。這種轉變十分有利於專業技術人員階層在市場經濟發展中保持較優勢的地位,並與掌握著組織資源和經濟資源的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和私營企業主階層保持良好的關係。

  專業技術人員在中國的階層結構以及社會中間層中所佔比例還比較低,他們主要集中於城鎮。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隨著教育、科技和各種社會事業的發展,這一階層將日益壯大。目前,專業技術人員在社會階層結構中所佔比例約為5.1%,但城鄉差異很大,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差異也很大。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大中城市中,專業技術人員階層所佔比例為10%~20%,而在城鄉合一的縣(市),其比例僅為1.5%~3%。

辦事人員階層

  指協助部門負責人處理日常行政事務的專職辦公人員,主要由黨政機關中的中低層公務員、各種所有制企事業單位中的基層管理人員和非專業性辦事人員等組成。這一階層是社會階層流動鏈中的重要一環,其成員是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後備軍,同時,工人和農民也可以通過這一階層實現上升流動。這一階層也是現代社會的社會中間層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目前的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中所佔比例大約為4.8%。在城市中,其比例約為10%~15%;而在城鄉合一的縣(市)中,其比例在2%~6%之間。隨著工業化和市場化水平的提高,將會有大量的體力勞動者上升流動進入這一階層,在未來十幾年中,這一階層的人員比例將會有明顯提高。

個體工商戶階層

  指擁有較少量私人資本(包括不動產)並投入生產、流通、服務業等經營活動或金融債券市場而且以此為生的人。如小業主或個體工商戶(有足夠資本僱傭少數他人勞動但自己也直接參与勞動和生產經營的人)、自我僱傭者或個體勞動者(有足夠資本可以自己開業經營但不僱傭其他勞動者)以及小股民、小股東、出租少量房屋者等。

  在20世紀80年代,這一階層的主要來源是農民和城鎮的失業待業人員(尤其是返城的「知識青年」)。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大量國有企業工人和城市居民湧入這一階層。目前,這個階層是吸納下崗工人、失業待業人員和進城農民的一個重要渠道,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支很活躍的力量。

  個體工商戶階層是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的主要獲益階層之一。但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一些城市搞所謂的形象工程,大拆大建,把許多較為簡易的商業設施拆掉了,把馬路市場取締了,致使不少個體工商戶因失去經營場地和經營條件而歇業。另外,由於政府管理部門對這一階層的管理變得日益嚴厲,向他們徵收的稅費也有所增加,他們所能分享的利益相對減少,收入增長速度明顯低於20世紀80年代。其經濟地位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也有所下降,所以他們的不滿情緒較多。目前,個體工商戶階層在整個社會階層結構中所佔比例為4.2%,這一比例是根據國家工商部門的登記數計算出來的,但該階層的實際人數比登記人數多得多。

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

  指在商業和服務行業中從事非專業性的,非體力的和體力的工作人員。由於中國目前的商業服務業還不發達,而且產業層次較低,這一階層的絕大多數成員的社會經濟狀況與產業工人階層較為類似。但在一些大城市中,在與國際較為接軌的商業服務業部門中,商業服務業人員的社會經濟狀況較接近辦事人員階層。隨著工業化和市場化的推進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一階層的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

  目前,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在社會階層結構中所佔比例約為12%。但城鄉之間的差異極大,因為這一階層與城市化的關係最為密切。在深圳市和合肥市,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的比例分別為17%和13%,但在城鄉合一的漢川市(縣級市)和鎮寧縣,此階層所佔比例僅為3.2%和1.6%。在小城市和鄉村中,商業服務業還很不發達,而且產業層次較低,從業人員還很少,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在整個社會階層結構中所佔的比例還不夠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城市化嚴重滯後,限制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也因為中國目前的服務業發育程度較低,尚停留在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領域。可以預計,隨著旅遊業、體育事業、科技教育事業、文化娛樂以及社會服務事業的發展,這個階層會迅速發展起來。

產業工人階層

  指在第二產業中從事體力、半體力勞動的生產工人、建築業工人及相關人員。產業工人階層是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力量,是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隨著中國工業化、社會化的繼續發展,這個階層將會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科技、文化素質,其勞動技能也將不斷提高,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做出越來越多的貢獻。

  在相當長時期內,中國的產業工人階層內部一直存在著企業所有制和戶籍身份制所導致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收入、福利、社會地位、勞動保障等多個方面。近幾年來,隨著國有企業改革和市場經濟的深化,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工人之間的差異相對縮小,但戶口因素的影響仍然很強。「農民工」應該是產業工人階層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實際上卻成了這個階層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其原因就在於:他們做的是與城市工人相同的工作,但因為他們的身份是農民,所以在工資、勞保和福利等方面的待遇明顯不如城市工人。

  除了戶籍因素導致的差異之外,單位部門因素也越來越多地引起產業工人階層內部的分化。福利和勞動保障較好的正規部門的工人與缺乏福利和勞動保障的非正規部門的工人,經濟效益低的傳統部門的工人與經濟效益好的新興產業和國家壟斷部門的工人,在社會經濟狀況方面有著明顯差異。

  經濟改革以來,產業工人階層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下降,這使產業工人階層的人員構成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原工人階層中一部分成員通過接受成人教育和技術培訓離開了工人隊伍,進入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其他社會階層。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國有工礦企業改革,實行減員增效等政策,導致大批工人下崗,從而在事實上改變了原來那種終身僱傭格局。有相當一部分人員,在「鐵飯碗」被打破以後,處於就業無保障的狀況。這使他們在心理上承受著很大的壓力。目前,整個產業工人階層在社會階層結構中所佔的比例則為22.6%左右,其中農民工占產業工人的30%左右。城鄉之間差異極大,不同經濟結構的城市之間,不同發展水平的鄉村之間,差異也都很明顯。

農業勞動者階層

  該階層是指承包集體所有的耕地,以農(林、牧、漁)業為惟一或主要的職業,並以農(林、牧、漁)業為惟一收入來源或主要收入來源的人員。這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一個階層。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農業勞動者階層曾經起過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們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真正突破者,是農村經濟體制的率先改革者,是市場經濟的最早實踐者和推動者。而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尤其是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農民得到了自主和實惠,解放了生產力,農業連年獲得豐收,不僅在較短時間內一舉解決了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推動了中國整個體制的改革。另外,這個階層還是通過分化而產生個體工商戶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產業工人等的母體階層。

  儘管如此,由於這個階層幾乎不擁有組織資源,所擁有的文化資源和經濟資源往往也低於上述所有階層,所以在整個社會階層結構中的地位比較低。本來,按照現代社會階層結構的要求,這個階層的規模理應進一步分化並大規模縮小,但在目前,這種分化和縮小受到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制度與政策(如戶籍制度等)的阻滯。當然,不可否認,與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相比,中國農民階層的規模已經有了顯著的縮小,純粹的農業勞動者和以農業為主業的農民在勞動人口中所佔比例,已經從1978年的70%以上減少為1999年的44%左右。但是,農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佔比重也從1978年28.1%下降為1999年的17.3%,兩種比例仍然是很不相稱的,在經濟落後的中西部地區,這種不相稱狀況更為明顯。這種狀況決定了農民階層的較低收入水平和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

  尤其嚴重的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農業勞動者階層是改革和發展的受益階層,而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這個階層便逐漸成為利益受損的階層了。特別是在1997年以後,由於大宗農產品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銷售困難,價格顯著下降,鄉鎮企業不景氣,進城做工變得更加困難,以農業為惟一收入來源和以農業收入為主的農民的收入,實際上是減少的,而各種稅費負擔卻沒有減輕。所以,這個階層利益受損的狀況表現得更為明顯。這是很應當引起注意的問題。

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

  指無固定職業的勞動年齡人群(排除在校學生)。體制轉軌和產業結構調整導致一批工人和商業服務業人員處於失業、半失業狀態。就業機會不足使許多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青年勞動力長期待業。城市大量徵用農用地,則使大批農民無地可種,而這些農民在城鎮一時還找不到合適的職業。另外,還有不少城鄉居民因為殘障或長期卧病的困擾而不能就業,他們多數也陷入貧困境地。目前,這幾部分人的數量還在繼續增加。

  任何社會都會存在競爭的失業者,但無業、失業、半失業者構成一個階層,卻是中國目前這一特殊歷史過渡階段的產物。一方面,無業、失業、半失業人群數量比較龐大;另一方面,這些人具有類似的社會經濟背景,比如大多是原國有、集體企業工人及其子女,以及無法依靠農業維持生計的中青年農民。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階層中,相當部分人的失業、半失業狀態持續數年之久,給他們的生存帶來極大的威脅。

  無業、失業、半失業人群的這些特徵使他們構成一個過渡性的特殊階層。這一階層的許多成員處於貧困狀態。目前,這一階層在整個社會階層結構中所佔比例約為3.1%。

社會經濟地位等級結構:橄欖型還是金字塔型

  關於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或者工業化的社會階層結構,學術界有一種比較形象的說法:即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等級結構,它有龐大的社會中間層。與現代社會階層結構相反的是傳統社會階層結構:即頂尖底寬的金字塔結構,在這種結構中,極少數人居於社會的上層,而絕大部分人則處於社會的下層。這種等級結構一般包括兩個方面的等級排列,一方面是以職業的技術分化為基礎的社會聲望或社會地位等級序列,另一方面是按經濟地位(收入或財富)排列的等級序列。也就是說,擁有龐大社會中間層的橄欖型社會階層結構指的是這樣一種階層結構:在這種結構中,社會中的大多數人從事著有較高社會地位的職業(如白領職業),並享有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收入。

  關於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是橄欖型的還是金字塔型的這個問題,學術界也有不同的說法。不過,大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目前的社會階層結構尚未發展成橄欖型結構,也就是說,還未能形成龐大的社會中間層。本課題組根據典型調查數據和全國抽樣調查數據,從社會經濟等級地位的結構形態和經濟收入的分布結構兩個方面來觀察目前中國社會結構的形狀。

  在劃分出十大社會階層的同時,已依據各階層擁有的資源的量及其重要程度,排列出一個等級位序。但實際上,同一階層的成員在資源擁有量以及相應的社會經濟綜合地位方面有較大的差異。

  深圳和合肥的社會經濟等級結構是底部較為寬大的類似橄欖型結構,而漢川和鎮寧則是明顯的頂尖底寬的金字塔型結構。深圳的社會經濟等級結構最為類似橄欖型,中中層所佔比例最大,接近半數的人處於中中層,但同時其結構的下半部分仍然明顯比上半部分大,中下層所佔比例比中上層高13個百分點。合肥的社會經濟等級結構則處於從金字塔型結構向橄欖型結構過渡的過程中,所佔比例最大的還是中下層,但中中層所佔比例正在接近中下層,中上層的比例相對較小。城鄉合一的城市與縣的社會經濟等級結構有極大差異。在漢川和鎮寧,80%~90%的人都處於中下層,中中層和中上層所佔比例還很小。

  4個縣市的家庭月均收入分布結構都展現出頂部尖小、底部龐大的類金字塔結構,60%~70%的人的家庭收入水平在平均線以下,儘管深圳和合肥在以職業結構為基礎的社會經濟等級分化方面已趨向於橄欖型,但收入分布距離橄欖型還有較大的距離。最值得注意的是,與社會經濟等級分化所展現的趨勢不同,收入分配結構並沒有表現出如下的趨勢,即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收入分配結構越趨向於橄欖型,或者城市比農村的收入分配結構更趨向於橄欖型。

  綜合4個縣市的情況來看,中國城市的社會經濟等級結構正在向橄欖型現代社會階層結構演變,而鄉村地區或城鄉結合的縣級行政區的社會階層結構要轉變為現代社會階層結構,則還要走很漫長的路。全國的社會經濟等級結構形態很可能類似於漢川的金字塔型結構,因為漢川的城鄉人口比例和職業結構與全國的城鄉比例和職業構成較為接近。

  標題本報所加,文章有刪節。(相關鏈接:《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推薦閱讀:

看展 | 凝聚一種力量,「2016年當代寫實油畫16人展」於東街6號美術館開幕(內含視頻)
詩人朗讀書系 當代詩人的七面心靈之鏡
馬克思的歷史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當代畫家傅抱石山水畫欣賞
【五十四】當代佛門大德對凈空法師的讚歎(新增)

TAG:社會 | 中國 | 階層 | 社會階層 | 當代中國 | 當代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