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批評是好事
聽到批評是好事 |
鄭劍 |
2010年12月20日07:22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聽到批評是好事--中國共產黨新聞
|
近日,一位朋友顯得很鬱悶。問其緣由,他說:工作沒做好,受到領導批評,思謀改進卻不得其法,故而心存惶惶、面有戚戚。我竊為之喜,遂寬慰道:你聽到批評能認真對待,就一定會渡過「難關」,不但把眼前的事做好、贏得表揚,而且把以後的路走好、取得進步。由這件事聯想到幾年前的一件事。當時,一位同事講述自己「回擊」領導批評的經歷,面有得色、語含不屑:我當「長」比他還早呢,因為工作上的事兒這麼「寒磣」我,太不夠意思了!面對這位憤憤的仁兄,我竊為之憂,遂敷衍道:哪有人不受批評啊,你不要這麼放不下。 由這兩件事生髮出一些思考:一個人聽到批評是好事,正確對待批評才能改進工作、完善自我。 批評中有期待、信任。批評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大家在一起共事,有著共同的目標,一般都希望能夠「和平共處」。一個人受到批評,往往是因為自己工作沒做好;一個人批評別人,往往是希望他能把工作做好。如果沒有期待和信任,可能批評者連批評的想法也沒有了,被批評者連受批評的機會也失去了。
批評中有情誼、關愛。批評不是無情無義的表現。人之相聚,皆因有緣;人之相交,貴在有情。但人之相處不能總是「相安無事」、虛與委蛇,而應當相互幫助、相互提醒。「難得是諍友,當面敢批評。」對錯誤的行為進行批評,包含著情誼和關愛。與你沒關係的人不會批評你,對你不在意的人不願批評你。 批評中有方向、要求。批評中不乏深刻有益的見解。既然批評人是為了把工作做好、受批評是因為工作沒做好,那麼,高明的批評者一定不會輕易地批評別人,而是努力做到「批」之有理、「評」之有物;聰明的被批評者一定不會簡單地對待批評,而是細心體會批評者的用意所在、弦外之音,從中找到努力方向。 概括而言,批評的本質是愛護。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不犯錯誤,因而也不可能不被批評。有錯而能改,知恥而後勇,善莫大焉。故而,歷史上有「聞過則喜」的故事。這當然不是說聽到的批評越多越好、把受批評當做一種「光榮」,而是強調要正確對待批評。 正確對待批評,須有正確的心態。批評往往不中聽,但忠言逆耳利於行;受批評往往不舒服,但原因在己不在人。清醒自覺的人必能勇敢直面批評,把批評當動力;虛懷若谷的人定會做到「聞過則喜」,把批評當愛護;只有糊塗固執、自以為是的人才會把批評當指責,老虎屁股碰不得,一聽到批評就火冒三丈,迴避壓制乃至打擊報復。
正確對待批評,須有積極的行動。批評是手段,不是目的;是對人,更是對事。受到批評後能不能積極行動、改正錯誤,往往影響工作的成效和個人的進步。面對批評,奮發有為的人自然感到坐卧不安,從而抓緊改進、引以為戒;敢於擔當的人一定不會怨天尤人,而是雷厲風行、做出樣子;只有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人才會泰然處之、漠然置之。 近些年,批評之風漸弱,無論上下級之間還是同志朋友之間鮮有批評,而多恭維、讚美、逢迎,以至於人們已經不習慣聽到不同聲音,更不用說正確對待批評。這顯然不是什麼好事——一個人如果長期聽不到批評,必然會增加犯錯誤的機會,影響工作和事業的健康發展;而之所以長期聽不到批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文過飾非,堵塞了言路。 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強調,「大興批評和自我批評之風」。這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貫徹落實這一精神,需要廣大黨員幹部認真想一想:近一段、一年中、幾年來,自己有沒有聽到過批評、聽到過多少次批評?有幾次能夠正確對待批評、改正了多少缺點和錯誤? |
(責任編輯:趙健) |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推薦閱讀:
※周楓:列奧·施特勞斯為什麼以及怎樣批評卡爾·施米特
※普京批評列寧:為國家埋下一枚定時炸彈
※為什麼孩子不能正確對待批評?
※孩子犯了錯,如何批評不傷他的心?
※批評的維度
TAG: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