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是詩的靈魂

——我的新詩創作回顧

金秋十月,我們逥雁詩社名譽社長詩魔洛夫,於金婚佳期,來到南華大學做了一次精彩的新詩美學講座,還親自朗誦了自己獻給愛妻陳瓊芳老師的愛情詩代表作《因為風的緣故》,掀起了南華大學一股學詩愛詩的文學熱潮。不過一個月時間,南華大學卧虎山文學社和綠音詩社就邀請我來,實在是有點班門弄斧,但這,不是因為風的緣故,而是因為詩的緣故。

今天,我就結合自己的創作體會,繼續與大家探討:美是詩的靈魂。

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再到中國新詩,怎樣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探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新詩之路?

我最早寫的詩是古體詩,那是在衡陽師專讀書的時候,別的同學在背誦大量的英語單詞,準備考研究生,我卻在大量地背誦唐詩宋詞,別人以為我是中文系的,要考古代文學,其實,我是學歷史專業的,背唐詩宋詞,純屬個人愛好。

那時寫的古體詩,我比較滿意的是《老樹》:

秋風掃落葉,

葉落枝不折;

留得筋骨在,

挺拔鬥風雪!

我進大學的第一任歷史老師聶守忠,原來是衡陽市二中的副校長,五十年代被打成右派,拖板車為生,直到平反,帶第一個班就是我們七八級歷史班,他第一次上課非常激動,乾瘦而堅毅的臉上寫滿了歷史的滄桑和嬰兒般的希望,恰似學校空曠的草坪上單獨矗立在寒風中的那棵老樹。這首詩雖然寫於1978年秋天,發表卻在10多年以後台灣的「世界詩頁」上。

我的新詩寫作,象古體詩一樣,也是從師專開始的,那時侯主要寫愛情詩,記得當年還寫過一首歌詞《鄉里姑娘》,也是屬於典型的愛情題材,雖然稚嫩,卻很淳樸、真誠,非常可愛,這裡就不啰嗦了。

畢業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在寫小說和電影劇本,沒有寫詩。但值得重視的是:我在這段時間,讀了大量的西方現代派作品和中國當代新詩作品,其潛移默化的影響,無疑提高了自己新詩創作的起點。

一、摸索階段

直到1987年結婚以後,我才斷斷續續地寫一些詩,代表作《奶奶好醜》就是這個時候厚積薄發出來的:「——為奶奶雕像//奶奶好醜/渾身刮瘦/黃黃一雙眼/如腌了兩罈子酸菜/酸甜苦辣——滿肚/兩顆門牙硬硬/臉皮干皺/是一塊風風雨雨搓不爛的布/手上筋鼓鼓/小小兩隻腳/一步一搖一搖一步/鴨子走路/本身的負荷竟有點支不住/整天一身黑衣服/層層疊疊疊疊層層/彷彿一部保存在祠堂里的家譜/散開頭髮洗——雪的瀑布/三尺弟弟曰:「白面——煮!」/收錄機放出她沙啞的山歌/蒼涼/古樸/「喲,那是我的、那是我的!」/八十多歲的老婆婆/手也舞,腳也舞/兩根骨頭在抖/奶奶好醜!」 我可以這樣講,沒有奶奶就沒有我。1957年我媽媽生我哥,1958年生我姐,1959年懷上我的時候,感到壓力特別大,就打胎,結果沒有打下來,生下來的時候不到六斤,腦殼流黃水,就是打胎的葯有毒,流膿一樣的黃水。奶奶重男輕女,看我是個男孩,畢竟也是郭家的血脈,就把我抱回家,天天燒艾葉水洗,一年以後,才長出頭髮。所以小時候,我一直體質很差,經常生病,當時的醫生和鄰居都說我是藥罐子、病殼子,直到1976年下放,我才離開奶奶。媽媽說,我下放的那幾天,奶奶一直在哭。1880年奶奶去世的時候,我大學還沒有畢業,沒有收入,就無法回報奶奶,總想寫點什麼,來發泄一下內心的歉疚。奶奶死的時候,還是哥哥寫的祭文。這個衝動我憋在心裡,憋到1987年結婚穩定以後,才突然靈感爆發,一氣呵成了這首早期的新詩代表作。這首詩1991年7月發表在北京〈當代詩人〉(試刊號),在北京參加筆會的時候,受到主辦方和詩友們的熱捧,後被選入浙江省海寧市技工學校編著的的語文試用教材。以後,我想刻意地寫一些這樣的作品,始終無法寫得出來,由此可見:生活對於創作的重要性。

二、爆發階段

我的第一個創作高潮是在1991年被學校領導趕到汽車西站跟車做乘務員的時候開始的,後來又做了一年的門衛,這是生活中的壞事演變成事業上的好事:一是擴大了視野、豐富了生活、激化了靈感;二是有足夠的時間來醞釀、構思和創作。這時期的代表作有《老牛》、《礁石》、《泊》和《海嘯》。

現在來講一下《礁石》:面向海洋/遙望/任一浪/一浪/撲在身上/咬得千孔百瘡 /如蜂窩一樣/傲然挺立/在沿岸/漫長/漫長/一聲不響//哦!在身後/有無數平原/無數山!」

1989年學潮的時候,不知學校領導從哪裡聽到什麼風聲,就向公司領導報告,說我帶學生上街遊行,其實根本沒有這回事,校領導就威逼利誘我承認這件無中生有的事,我真是憤怒到了極點,但我無言以對,領導沒有證據,就在1991年以「老師多餘」的名義把我趕出校門,作了汽車西站的乘務員。結果確實很嚴重:老婆走了,孩子只有兩歲,連付保姆的錢都沒有了——但我絕不向淫威屈服,因為在我內心深處,醞釀著一座火山,我相信:這座死火山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的。

三、創作階段

第二個創作高潮是在1995年調到中級法院以後開始的,其直接的結果是2001年我的第一本詩集《密林詩品》的出版。其中《楚歌》唱出了自己的詩魂淵源:「洞庭有河/有一條遊動太陽魚的汨羅河//洞庭有山/君山美麗的枝頭上/美麗的句子/婆娑//洞庭有岸/八百里水鄉/一群水蓮/溫柔一群故鄉//洞庭有聲/對影天鵝/誰的湖面/無波……//唐詩的水裡/浮我/游我」。

1992年秋,我應邀參加在汨羅舉行的首屆「全國當代詩人節」,與詩人高平、詩友呂開紅等游君山、岳陽樓和汨羅河,日夜泡在沸沸揚揚的詩情詩意中,心裡梗噎的千言萬語,竟一景一句,吟詠成篇。這首詩1998年12月發表在美國《新大陸》第49期。

四、推陳出新

《密林詩品》出版以後,我集中精力寫散文,寫了《廟前品讀》和《雁城掠影》共16篇散文,新詩創作基本停止。但2004年上網以後,被大家推舉為《湖南詩人》主編,直到現在,新詩創作一直沒有中斷。這時期的作品主要有《月光的背面》、《天地白茫茫》、《毗盧龍風溪》。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毗盧龍鳳溪》:「從南嶽的血管/噴出來/唯一一部/活潑亂跳的/經書。//大自然/最清澈的語言/流淌在/山與山最深的/傷口……//比釋迦牟尼更遙遠/比老子更老/比禪宗更禪味的詩!」

毗盧是南嶽的一個地名,也是一個人名,在毗盧這個地方,有個毗盧洞,洞口有兩條小溪,一條叫龍溪,一條叫鳳溪,在這裡匯成一條大一點的溪流,統稱龍鳳溪。

南嶽在全國五嶽名山中,是唯一佛道兩家和諧共存發展的山嶽,傳教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豐富。

據傳說:毗盧是個和尚,出家以後住在這個山洞,不久,他老婆也尋來了,在洞口對面的山坡上搭一間草廬住了下來。按佛教的規矩,出家人夫妻是不能在一起的,所以把毗盧這個不守規矩的和尚趕出佛門。不到兩年,毗盧又回到這個山洞,繼續修佛,他老婆不久又來到這個山坡住下來,從此再沒有離開。奇怪的是,毗盧這個和尚居然修鍊成佛了,這個居住的山洞也就叫毗盧洞了。由此可見,一個人只要心靈乾淨,真心向佛,即使在某些方面破了禁戒,也不妨礙他最終修成正果。同時也表現了性愛、情愛那超越宗教、超越理性的人本主義力量的巨大和永恆。

其實,我在寫詩的過程,也是追求詩美的過程:美是詩的靈魂,美是詩的生命。想像一下:如果一首詩沒有美的話,大家還會喜歡她嗎?這首詩還會流傳下去嗎?結論是顯而易見的。但詩的美,不只是漂亮,不只是單純的美麗。她是一種空靈的美、含蓄的美、意境的美,音樂的美,一種感性的美、悲壯的美、語言的美,是一種廣泛的綜合的藝術之美、生命之美。譬如《奶奶好醜》中丑的表象後面的心靈之美、象徵之美,譬如魯迅說的:「把最美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讓人痛惜!」這,也是一種美。謝謝大家!

2011年11月13日

講座於南華大學一教


推薦閱讀:

靈魂伴侶不可取 4招教你尋覓好伴侶
靈魂伴侶是什麼?
活法:人生需要一次靈魂的壯遊
讀書或者旅行,身體或靈魂一定要有一個在路上

TAG: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