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胡希恕講傷寒論(42---82條)

第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他說太陽病外證未解,外證其實就是表證了,他這為什麼擱個未解呢?這就說明這個太陽病啊,依法服完麻黃湯,如果這個表還沒解,脈浮弱者還應該以汗解,宜桂枝湯。這個外證和表證是兩碼事,在他這個書上,這個表證啊只是不得汗出,在體表那裡呢。麻黃湯的表不解常說表不解,這個桂枝湯呢,咱們頭前講的桂枝湯,本為解肌呀,它這個病在肌肉這一層,他比表深,可也在人體的外,體表、體外,所以他叫外證,桂枝湯證他常叫外證,他與表證作一個區別。 所以這一段就是這樣,太陽病它外證還沒解,表是解了,就是吃完麻黃湯,太陽病還沒解,這就叫做「外未解」。這個「脈浮弱者」,脈拿手一診吶,雖然浮,這個脈往外,但是一按呢,不禁按。「弱」,緩的意思差不多,就是浮於外弱於內的這種脈。這個還應該以汗解,應該「宜桂枝湯」。這個桂枝湯的應用啊,主要是津液有所喪失,再用桂枝湯,不然的話應該用麻黃湯。那麼桂枝湯這個方劑,我們頭前有個桂枝加葛根了,所以當大夫不能守方治病啊,他要是與桂枝湯證有些出入呢,就要加減了,他底下就說的是一個加味方。第43條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 太陽病不應該吃瀉藥,那麼這個大夫啊,誤用下法,那麼這個病人是「微喘者」,這個喘啊,我們頭前有這麼一段啊,「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如前法」。這個喘也是氣上沖的一種反映,這個氣往上沖,表未解,這個邪熱也拌著往上沖啊,所以他也喘。微喘,不是咱們說的哮喘那個喘,這個微喘也是氣上沖的一種表現,所以還用桂枝湯,還是表不解,那麼依法應該用桂枝湯,但是由於微喘,與桂枝湯證多少有出入,所以加厚朴、杏仁消脹定喘。這就是所說這個治病,你就用桂枝湯行不行,這個也對,也不能壞,但是他喘未必然就好,而且這個效驗啊也絕不如桂枝湯再加厚朴、杏仁。所以我們在臨床上啊,這個病不恰好這個方子,他有些與這個方證有所出入,你就得想法子,這個也是這樣的。頭前有那麼一段我記得,「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也是一樣。這個人平常就有喘,再得外感,這個喘非厲害不可,他是桂枝湯證,那麼桂枝湯證呢也要加厚朴、杏仁才好呢,同這一樣,所以這個厚朴、杏仁呀有消脹定喘的作用,在這看得很清楚。那麼桂枝湯加上厚朴、杏仁,我們現在應該這麼來看,就是桂枝湯證微喘者,可以治這個病,但是無汗而喘不行的,那還是麻黃湯證,是不是?第44條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這個他把外證啊特別提出來了。他說本來是太陽病,如果外證沒解,就是指桂枝湯證了,那是萬不可下的。頭前有一個桂枝證,醫反下之,所以利遂不止,不有那麼一節嗎。那麼這個給桂枝湯作總結,把前後都說了。太陽病,桂枝湯證還存在,所以叫「外證未解」。凡是有這種情況,外證未解的情況,就不可吃瀉藥。「下之為逆」,如果要給吃瀉藥,這就是治療的逆治,這是錯誤的。那麼外證怎麼治呢?那就宜桂枝湯,外證就指桂枝湯證說的。第45條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中醫有這麼一個說法:汗下,發汗不好了,完了吃瀉藥,這是一個陋習呀,這是不對的,庸俗陋習。那麼這一段就說明這個,「太陽病,先發汗」,應該先發汗,就是用麻黃湯發汗,這個病沒好,這不是錯誤啊,真正的重感冒也是一樣,你像我們遇到流感,你給他吃發汗藥,由於這個病重啊,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好的。沒好了,這個大夫應該看只所以沒好的原因,到底根據現在證應該用什麼葯。這個大夫粗心,他一看發汗不好,「而復下之」,那發汗不好,我再給吃瀉藥吧,這是有這麼一種大夫,但是不是人人都這樣子了。「脈浮者不愈」,你吃瀉藥的時候看看脈呀,脈還浮,外不解,那應該吃桂枝湯就對了,所以先發汗不解,那就是外不解,應該吃桂枝湯。這個大夫沒這麼來,他(給)吃瀉藥了,吃瀉藥的時候,脈浮者不愈,根本就脈浮,外不解,吃瀉藥是誤治,這個病是不會好的。什麼道理呢?底下他解釋了,「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根本這個病還在外嘛,到裡邊治去了,吃瀉藥不是治里嗎,所以這個病它不好。那麼現在發汗了,又瀉了,這陣兒再看看這個脈呢,還浮,所以這個病仍然在外。那麼在外,你就「當須解外」就好了嘛,給他吃桂枝湯就行了。這裡頭你們看出來了沒有,桂枝湯證與麻黃湯證用藥有個定法,發汗後,下之後,這個表不解,太陽病不解,不能再用麻黃湯,都要用桂枝湯。 桂枝湯可見是最平穩不過的葯了。就是用了桂枝湯,表還沒解,還要用桂枝湯,不能用麻黃湯,這是定法,這個在臨床上挺重要。就是我們給人家發過汗了,用麻黃湯,然後你再用銀翹散也不行,這個薄荷還是發汗的,所以必須用桂枝湯。這是外不解,不是表不解了,已經發汗了,透表出汗了,所以這個地方挺重要。這我們就看出來中醫對這個外表呀,外表就是咱們普通得了感冒,這裡頭不是隨便,現在咱們講立個法吧,就是辛溫發汗吧,我們講這些都是辛溫發汗,應該用哪個方劑呀?他提出桂枝湯證、桂枝證,就是要辨方證,原則上應該用辛溫發汗,它是太陽表證嘛,所以是各個不同。我們還沒講完,這太陽篇還早呢,因發汗就是這麼樣子複雜。應該用葛根湯的,你要用了桂枝湯是絕對不行的,用麻黃湯也絕對不行,不但無效,而反有害。所以這個方劑搞不清楚,不能治病,我們看這個書也看出來了。這個書上方子本來不多,非要記熟不可,不但要記他的藥味、分量,而且還要知道這個方劑適應的一切,你這樣才能治病。究其實這個很好明白,又好學,不是難學,你記住這個就能治病啊,記不住不行,你光談論這些理論不行,我們看到這就看出來了,你看這個解表方劑,你看這幾個都不一樣。你看大青龍湯那個,很像麻黃湯證,那個證候你要用麻黃湯是絕對不行的,不但後面說這個「傷寒,脈浮緩,身重,乍有輕時」,那個根本就是個水氣病了,那用麻黃湯就更不行了。就是他說那個中風,他特意擱個中風,怕你用麻黃,他那一段那個語句很好啊,所以後世注家,他越好越給人走邪路,說又治風又治寒,他給這麼看了,風傷衛,寒傷營,大青龍湯就治營衛兩傷,哪有這些事呀,不是的,他這個文章都有用意的,他在這特殊加重,引起你注意,這個不是麻黃湯證,可是有麻黃湯證,同時有越婢湯證,他就是這個,你要分析這個方劑,就能明白這個,你要不分析方劑,你就不清楚。第46條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這一段啊,它就是這個表證,就是麻黃湯證,也有多日不解的。頭前剛剛有一個,「太陽病,十餘日,脈浮細而嗜卧者,外已解也」。一般說呀,它要是這個病由表傳里,或者是傳半表半里,這個八九天,大概都傳里的多,可也有例外,這條講的就是的,本來就是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這是太陽傷寒表實證啊,脈浮緊,發熱無汗身疼痛,那麼如果經過八九天,這一系列的證候啊不解,經過我們審察呢,表證仍在,他這個「表證仍在」不是一個廢話,他這裡頭啊雖然說是脈浮緊,發熱無汗身疼痛,是個表實證,但沒有惡寒,你看這裡頭,那麼必須惡寒才是表證完全沒解呢,他裡頭擱個「表證仍在」,他就是言外有因啊,說經過詳細審察確認是太陽表證,就是麻黃湯證了,而仍然存在的話,那麼這樣子呢你不必顧慮日數多少,仍然可以發汗。那麼在這一句話後頭啊就是麻黃湯主之,這麻黃湯就吃在這個時候。 那麼吃過這個葯之後,「服湯已」嘛,「微除」,這個病一時地感覺輕快,所以較比好啊,有效,但是同時呢,可是這個人就發生「目瞑、發煩」,發煩就是發煩熱呀,煩躁不安而閉著眼睛,死不瞑目啊說死了都閉不上眼睛,這個他當時就是閉眼睛。那麼這是什麼呢?這個病比較重,時間久,或者是經過誤治人身體虛,那麼這個要是吃藥中病,常常地發生意想不到的瞑眩狀態,這就是瞑眩。古人有一句話呀,說「若葯不瞑眩,厥疾不瘳」,這是《尚書》里的一句話。說假若吃藥之後,沒有這個瞑眩的反應,這個葯好不了他的病,這是古時候有這麼一句話,可是這臨床上經常見到、遭遇的,那當時很嚇人的,你看這個人吧,睜不開眼,閉著眼睛發煩躁,折騰不安,這個就像這個葯啊不對頭似的,其實這個病是必好。「劇者必衄」,他就說的瞑眩的這種情況,要如果再厲害的話,鼻子也要出血,但是這個呀不必害怕的,「衄乃解」,鼻子出血,這個病就要好了,那麼言外就是不出血,就是發煩目瞑,這種瞑眩狀態發作,這在臨床上這個病非好不可,這個咱們在臨床上也是常遇到的事情。但是一般的疾病它要不是日子久,你看這個他是八九天啊,八九天應該汗出而不汗出,那麼他有這種情況反應,再不然人身體素虛,得一種急性病,那麼他要發生咱們說這個戰汗等等的,有的是,後面咱們這書裡頭也有的是,那麼他沒明說,這個也就是瞑眩狀態,就是吃藥中病,一種有驗的反應,就是這個葯有效驗的一種反應,這個事情常遭遇的。 我也遇到過這個事情,半夜讓人去砸門去,也就是這麼個事,我給他吃本來是治下利的一種葯,他吃完了是下利無度。半夜砸我門去一問,這種情況,我說不要緊,我說你回去吧,我說再連下吃就好了,這個葯治下利的,它不會更下利,不過來這個人他說不行,您非看看去不可,這個人厲害得很。後來我就去了嘛,正是半夜,去了這個小孩子就好多了,是個小孩。後來我說把二煎再吃了吧,他媽還不敢(讓)吃,我說不要緊,吃了吧,吃完了第二天就好了。這個事情很容易遭遇的,有些方劑,也不是個個方劑有這個情形。這個麻黃湯啊,如果是人體虛,病久,常發生這種情況,何以呢?底下那個所以然,為什麼這個人他要這個樣子呢?要有這個瞑眩狀態呢?。所以這種這個體液啊充斥周身,脈也充血,所以脈緊嘛。這個說明邪重,日久不好,他要發瞑眩,所以出血也是這種原因。他這個外邊這個淺在動脈充血達到一個高度,鼻子這個地方最容易破,所以要出血的。這個陽氣呀,古人這個陽氣,不一定就指的有熱,後世不就都擱上熱了,不對的。他是認為這個氣分和血分分成陰陽的,凡是氣分,體液也是屬於氣分的,古人說這個氣就是指的津液,這個我們講到後頭我們再說,那麼這個不是熱,就是由於這個太陽病,咱們開始講了,就是人患病這個機體啊,太陽病它這個發作呀,就是想用體表達到發汗的目的而解除疾病這麼一種病理狀態,咱們開始講了。那麼老也達不到汗出,到八九天了,這個體液充斥體表是越來越重,越重他越發不出汗來,越不能出汗,那麼這個時候一汗出的時候,咱們給他用藥幫著了,由於這麼樣子陽氣重,他要發生瞑眩而衄血的,他這個解釋就是如此。咱們可見這個古人說的陽氣就指的精氣,精氣指的什麼呢?就是血液、津液,脈外的津液,脈內的血液,都叫做精氣,就是養人的精氣啊,以前咱們講過了,至於這種他叫做陽氣。第47條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他說也有這個情形,這個太陽傷寒啊,太陽傷寒根本就是體表充實津液了,脈浮緊嘛。也有認為自衄而愈的,古人也說這個衄,鼻出血,是紅汗,其實這話似是而非,它是這個血管裡頭充斥的水分相當地多,所以脈浮緊,它越實啊它越不能出汗,他要有了出血呢,他這個體表,表氣鬆通一下子反倒容易出汗,而能自汗愈的。這個在臨床上也遇到過,就是古人呢,說一個人半身不遂啊,摔一個跟頭,把腦袋呀磕到石頭上了,磕破了,淌不少血,嗯,他半身不遂好了,這事情有的是。我們頭前講這麼一節,「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有這麼一節,你們回頭看看,那麼這個同這一樣,他這個太陽中風啊,吃桂枝湯是沒錯誤的,他就由於這個病邪啊,比較深、實,阻礙藥力呀反倒達不到出汗,你要刺刺風池、風府呢,也像這個似的,同自衄一樣的,使的血液舒通,這個藥力反倒發揮了。那麼這個呢也有這樣的,太陽傷寒是表實證啊,由於鼻衄而好的,這個也有。 那麼我們遇到太陽傷寒,發熱脈浮緊,這類的病,那麼這個人鼻衄而愈了,不要給人吃藥了。如果衄而不愈呢,該吃藥還得吃藥,後頭有。這就是根據上邊這個,「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這一段,他說不止於多少日子太陽病不好,吃了發汗藥,而得瞑眩且衄,病好了,也有這樣的。根本就沒吃藥,他自己鼻子自衄,也好了,不是因為吃藥,也有這樣的。這是說這個鼻衄啊,與這個病的進退好壞,有的時候有關係的,那麼一般說呢,要是表實證衄血,有好的。總而言之給邪氣得找出路啊,邪因衄而解,完了他也出汗,不是不出汗。第48條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這是一段,那麼這一段主要講的是二陽並病。那麼什麼叫做並病呢?仲景這個書講表裡相傳,由表傳里,或者傳半表半里。那麼這一段二陽並病呢,就是太陽病傳陽明,這是表裡相傳,由表傳里。那麼傳里,表證還沒罷,里證發現了,這就叫做並病。先表后里,表未罷,里證有了,這個就叫做並病。這個並,就是兼并的並,咱們說「秦並六國」,就這個並,吞併的並。那麼頭一個病,並於後面這個病而發病,所以叫做並病。 那麼二陽並病,指的太陽陽明並病,那裡頭有個解釋了,他說「太陽初得病時」,開始得的太陽表證,當然表證要發汗吶,可是發汗,汗也出了,但是病沒好,這個「不徹」就指的病沒除,徹當除字講,就是病沒愈,因而轉屬陽明。那麼這個不是說不應該發汗,這個我們以前也講過,如果這個重的表證啊,你發汗合法,能減其病勢而已,病常常的不好的,要是輕病那沒問題了。你像我們遇到這個感冒,太陽病輕病,你喝點姜水也好,稍稍出點汗就好。可是真正重病,就是依法來用藥,有時都不好的。不好不要緊吶,多是在半表半里,在里這個階段要好的。這個就是講了這個情形,他說原來得的是太陽病,太陽病依法當發汗啊,發了汗了,但是病並沒有好,因為這個樣子呢,這個病由表進里而轉屬陽明。 這個陽明病啊,他擱個「續自微汗出」,這是陽明病的一個外證的反映,我們後頭講到陽明篇就有了。「陽明病,法多汗」,陽明病是胃腸裡邊有熱,熱結於里嘛。熱結於里,蒸發於外,所以老出汗。「續自微汗出」,老要微微地綿綿不斷地出汗,這就是轉屬陽明病了。那麼既然並病,太陽病還存在啊,所以我們不要冒冒失失就要吃瀉藥,如果我們看太陽病還存在,主要的身疼痛、惡寒還有啊,這個就是不可下,下之為逆。你這陣兒別光看陽明病了,應該下,可是表證在,不能下,這是定法。那麼必須先解表。下之呢?下之就是為逆,逆就是逆治,就是治錯了。那麼這個應該用什麼葯發汗呢?當然用桂枝湯,它可小發汗,他「續自微汗出」嘛,咱們講桂枝湯講的多了。凡是津液有所損傷之後的這種表證,全要用桂枝湯。他這個書上沒說,但是言外之意告訴你用桂枝湯。這是第一段。 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這又一段。他說在太陽病期間,發汗之後,有的轉屬陽明而為二陽並病。這也不一定都二陽並病,他底下有這麼一段,這以前都學過的。他說假如這個人「面色緣緣正赤」,就是整個的面色都紅,這還是表不解的現象啊,這是陽氣怫鬱在表,還是不得汗出的一種問題,這與二陽並病沒關係。「當解之熏之」,解之就是以小發汗法來解之,我們頭前講那個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都是這種情況。也可以熏之,古人啊為達到那個小發汗的方法,也有拿荊芥、艾蒿這一類的(葯)熏,用個盆子把它們煮成湯,趁熱的時候,身上覆蓋了,熏,也可以出點小汗。「解之熏之」,解之就是小劑的(發汗藥)發汗的方法,來解其怫鬱在表的外邪,這不關乎裡邊的事。或者是熏之,稍稍出點汗就好,這個病不要緊的。這又一段。 「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那麼這一段吶,根本就是發汗不到家,所以病不好。這個「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那(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佛郁在表)是個微末的表證不了了的小病了,這個病不是的,你不足以說這是陽氣怫鬱不得越,這個要重得多了。這是當汗不汗,還應該發汗。你看這個人他也是躁煩。躁煩,以躁為主了。這個說明表不解而發煩躁得厲害,就是當汗出不得汗出的意思。他是身上哪都疼,沒有定處,這是表證,大概哪都酸疼,自己呢也不知道在哪,有時候在四肢,有時候在腹中,但是你摸那,哪也不是,按之不可得。那麼由於表不解,不得汗,這個氣往上涌,所以「短氣但坐者」就是不汗出而喘,他躺著氣上不來,這個熱往上涌的厲害,所以這種情形呀就得再發汗,「不解之薰之小發汗」都不行。這個情形咱們看出來是大青龍湯證,肯定要用大青龍,不汗出而煩躁嘛,這就是咱們頭前講的那個大青龍湯就是。那麼怎麼知道這是汗出不徹呢?由於他這個「脈澀故知也」。這個脈澀呀大家都是根據這個經文呀,這個脈的不及,有的因為這個邪盛阻礙這個血行,而不流利,而發生澀,這是大家一般的解釋,可是叫我看這個脈澀呀,總是有些問題。他這個脈澀不可發汗,你還怎麼發汗,而且這個澀脈是一個關於血液在內的流行的一種反應,凡是澀脈都是虛。真正實而見脈澀的還真少,是不是這個脈澀呀應該是脈緊呀或是脈浮,我看是較對的,也許是錯字,但是現在大家都是根據這個條文的解釋,說是實的太厲害,當汗出不汗出阻礙了血行流暢,這也有澀的現象,但這種澀它絕對是有力的。這是各家都這麼解釋,這麼解釋也能解釋的通,但是事實上我沒遭遇到這種情況。拿我個人的經驗,真正的這種表實證而脈現澀的,在理論上講,講不通,恐怕這個應該是脈浮,因為他這個脈浮還在表嘛,再不就是脈浮緊,這個是比較對的。這個脈澀,這個書里的錯字很多,這個暫時先擱在這個地方,你們看各家的注呀,全是我頭前說的那個,就由於表實的厲害,不得汗出,這個血在這個脈裡頭反到受了阻礙了,這麼一種澀,他把這個澀呀,不按著一般澀者為血虛,津液少,不是那個解釋法,我認為這是敷衍古人的論說了,這個不一定是對的,但這個不關乎重要。這個頭前這種情況,不汗出而煩躁,一點汗也沒有,那麼這類的情形再發汗就好了,也不關係二陽並病,他這二陽並病呀就是指頭一節。那麼開始太陽病,後來也依法治療,發過汗,雖然汗先出,但是而病不去,那麼這樣子呢,因而轉屬陽明。表證沒去,陽明病就有了,所以續之為汗出,就是一個陽明病的外證了。那麼這個時候怎麼治這個並病呢?並病當然是表證沒好先解表。就看這個並病里證如何。他這個二陽並病,它是太陽病與陽明病的並病,如果他外邊有表證,裡頭他是一種虛寒的這類的,你看少陰病與太陰病的並病你就不能先解表了。 那麼也有太陽病傳到太陰的,也有的。那麼里虛寒,你就不能先解表,當先救里,頭前有過。那麼下利青谷,可是身體疼痛,那你得先救里,而後治療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證的,也表沒罷。這在他這個書裡頭呀,在臨床上都挺重要的,這也是一種定法,咱們在臨床上也是,這個人多少日不大便,他這個裡實呀很清楚,很明顯,但是他還發燒怕冷,這表證沒罷,你不要先給他吃瀉藥,還要先給他解表。解完表了,你再給他下里,所以古人有一句話呀,說是「下不厭遲」,說是該下的病,緩了沒什麼大害處。如果裡邊要是個虛寒的病,就是有表證,也要舍表救里,這在臨床上都是定法。你要是不守這個辦法呢,那就是為逆,那就不會好病的,這個咱們要知道。至於這塊這個脈澀呀,要我看應該是個錯字,可是各家都不說他錯,就那麼個解釋法。說是太實了,血液受阻,所以脈也澀,這麼個看法。第49條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浮數的脈,這應該是表證呀。依法當汗出而愈,根據我們治療的這個方法呀,應該發汗,汗一出就好,這是一般的表證呀。脈浮數,浮為在表,數為有熱,這個表有熱的病呀就是太陽病。那麼大夫不給吃發汗藥,而吃瀉藥,若下之,這是逆治了。那麼這個下之則病變多端,這是取其一例。 如果誤下之後,「身重心悸者」,不可再發汗了。那麼這個頭前我們講很多了,下之後,其氣上沖呢,那表證還存在,還是要解表,還要用桂枝湯了。他這都是反覆地說,你不要守定一個,拿著個別情況當全體就是不對的。也有這樣的,下之後,傷了里了,虛其里了,所以外邊這個氣鬱之而為濕,身重,就是這裡頭有些濕,水份,停水了。咱們人身上這個營衛在體表老流行,那麼停水就變成濕,身上有濕就沉。那麼里虛血液就不足,血不足以養心就悸就跳。 這個心悸與心下悸不一樣的,這個書里心下悸都指著胃那個跳,胃跳都是胃有水。咱們頭前也講了,心下有水氣,就是有停飲了,這是在《金匱要略》上的,所以這個胃中有留飲,微者短氣,這個留飲少氣短,他這個壓迫這個,往上壓,橫隔膜受阻礙,人就短氣。這個停水多呢,甚者悸,心下悸。這個他說的不是心下悸,說的是心悸,就是心臟跳。這個血通於心呀,由於虛其里,這個胃氣虛呀,這個津液血液都要虛的,因為胃為水谷之海,營衛之源嘛。他要是一壞就不行了,這個是給他吃瀉藥,裡頭沒病給他吃瀉藥,虛其里,不但外邊濕郁於表而體重,而且血虛於內而心悸。這樣子不要吃發汗藥了,不可發汗。 「當自汗出乃解」,這個他要津液逐漸回復,他自然就出汗,這個病就要好的。為什麼要這樣呢?他這個下之後了,「尺中脈微」,這個微是氣血不足,具不足,這個脈微。「此里虛」,他是里虛造成的。「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須,當自汗出,他又一個須,當、須虛這都是含蓄的語意。是不是當大夫的就等著他自己恢復呀?也不是的。他這裡頭告你不要再解表了,不要再發汗了,你要在這些方面注意的。他是里虛了,主要的他里不虛了,他就表裡自和。所以他擱個當自汗出,須表裡實,這個裡頭呀都有一個讓你斟酌治療,可是這個徵候呢他只是指一個身重心悸,這麼一種徵候,當然他沒舉全了,這兩個說明由於里虛造成外有濕郁,內有心悸,血不足。那麼這個治療後頭有的,你像這個時候應該用這個,大概小建中湯比較好,小建中湯治心悸煩啊,也有桂枝加芍藥生薑人蔘新加湯,後頭也有。總而言之得想辦法實里,里虛。補虛扶正的話,他這個血液津液自然就恢復的,那後頭有,所以在這只是告你不要再發汗了,應當使他津液復,須表裡實,他就好了。第50條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這個浮緊脈就是太陽傷寒脈,表實嘛。那麼這個它表實,身上一定疼痛的,它受到毒素的刺激加上這個體液的壓迫,所以它疼的厲害。那麼這個呢應該發汗,「宜以汗解之」。所以這個臨床啊,我們不能片面的看問題,看他脈浮緊身疼痛就吃發汗藥嘛?你還要看看脈。除了這個浮緊,你再看看還有旁的脈沒有,如果同時有遲,尺中遲這個脈都遲啊,就是浮緊而遲的脈呀,尺不是說尺中的脈遲而寸脈數,哪有那事啊,這血管就是一條,心一動脈一跳,脈一跳三部脈它全跳啊,這個脈跳那個脈不跳,沒那個事。他擱個「尺中遲」幹什麼呢?仲景的脈法呀,他是浮沉以候表裡了,關的前後也候表裡,這都是《金匱要略》里的: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關以上浮那準是表證,關以下浮上面不浮那就不是表證了。這個脈呀沒有至數上的不同,可有形狀的不同,這是肯定的。我們說的那個促脈,就是寸上浮所以他表不解嘛,那是表證。那這個呢,他特意擱個尺,仲景這個脈法呀,關以上候表,關以下候里,他特別提出來尺中脈遲,就是三部脈全遲,他提個尺幹什麼呢?告訴你這是里,此里虛,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說是脈內的營氣不足,血少的緣故。凡是津液虛血少的都不能發汗,這個發汗啊,亡失人體的體液是最厲害的,所以你亡汗也亡血,這後頭都要有的,我們慢慢的講。所以這個不能發汗,怎麼辦呢?用上邊的那一條詮釋。雖然我們在臨床上遇到這個表證,看看都象發汗,你看看有不可發汗的情況沒有,如果有,這個汗不能夠隨便發。這兩條詮釋的是這個,應該怎麼救治,後頭有的。這個脈遲正說明裡虛,就是前面我說的新加湯啊,就治這個。後頭有的,現在先不管。第51條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這它是簡文啊,那桂枝湯它脈浮不,也脈浮。脈浮病在表這是肯定的,那就得用麻黃湯發汗嗎?這不一定的,這是個簡文,因為桂枝湯麻黃湯已經反覆的說了,頭前都有了。那麼就是脈浮無汗者,它起碼有個無汗,那麼這類的表證必須用麻黃湯發汗,這是簡文,這書裡面很多。第52條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這跟上面的一樣,只是脈浮而數,桂枝湯也脈浮而數啊,那麼如果自汗的話,要用桂枝湯,無汗的要用麻黃湯,這和上面是一樣的。而且表實證不光是無汗,頭疼啊,腰疼啊,骨節疼啊,這都是麻黃湯證,這是必有的,同時這個人惡寒。那麼這兩條呢,它是同桂枝湯的一個劃分,那麼就是以有汗無汗來說,但它這個含在里沒有明說,他這個書全是這樣的,頭前講過了,在這裡就簡略了,但是讀書的人呢,到這個地方就不能止於句下,脈浮的就用麻黃湯,浮數的也用麻黃湯,就都錯了,不是這個事啊,因為他前頭說了,所以在這裡簡約言之。第53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複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病常自汗出者」,那這就是單獨一個證了,就是經常出汗的病人吶。「病常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這個汗出啊,就是咱們頭前開始講的中風證,陽浮而陰弱呀,按到脈裡面才弱。那麼這個汗出,這是由血管裡頭傷於營啊,他說此為榮氣和,雖然關係到脈內之營,但是這個毛病啊,在營沒有什麼責任,責任應該在脈外之衛,由於這個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這是什麼意思,在這我把這個氣、血、營、衛跟大家說一說。 古人那,是這麼來看人身的體液的,這個體液古人只能看到這麼一點,古人不知道造血器官啊,他就知道飲食入胃,那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經過胃消化之後,它要進血管,古人這個他知道。那麼化而為赤呢,古人叫做血。一進血管就是紅的,古人叫做血,出了血管古人叫做氣,這個血與氣呀都來源於飲食,這是古人的看法。那拿現在的意思呢,就是我們飲食入胃了,營養成份那,血管給它吸收出來了,然後輸送到人的周身,這個就是拿現在話說就是營養成份。那麼古人給這個東西叫什麼呢?叫精氣,這個精氣呀就是養人的精真之氣,人非它不能養,這古人也說的挺好,這個東西呀不到哪哪不行,但是他說的有點問題的,他說脾為胃行津液,輸送到四肢百骸,不到足足就不能行,不到手手就不能握,古人看的東西就是疏,不密,他就是概要的說,飲食入胃,在血管裡頭色赤為血,就是其精者嘛。其悍者,不在血管裡頭在血管外頭,那叫氣,古人這麼看。 那麼氣是什麼樣呢?我說的這些都是《內經》上的你們看一看就知道了,看看《靈樞營衛篇》上就有。這個氣如霧露之蓋,就像下霧下露水似的,遍布人的周身,哪都是,甚至於潤澤皮毛,也都是氣的作用。如霧露之蓋,那就是指的津液。不過它不在血管之內,在血管外頭。古人也知道這兩個東西它互相起作用,這《內經》上也有啊,說:奪汗者亡血,奪血者亡汗。他也知道血管內外通透,這個他知道的很,你看你發汗大了血也沒有了,失血的人也沒有汗,再不能發汗。那麼他說的營衛是什麼呢?他說在血管里的作用,就是血的作用叫做營,營以周身嘛,也叫做榮,咱們這個書上是榮。那麼血管外氣的作用呢,他叫做衛。所以就這個本體上說,就是血與氣。就作用上來,就是營與衛。就這麼個東西,其實是兩個東西,不要有四個,它就是氣血,在基礎上就是氣血,就是我們飲食水谷化合物。當然在《靈樞》上講,也吸收天氣了。所以怎麼這個氣來自於上焦呢,血管吸收了也得到肺,到肺了,他說受之於天。於天,就是指著天氣。王冰那個注他說先天,搞到腎上去了,不對的,那在生理上也講不通的。古人也知道這個氣的成輸,不但有水谷化合物,也有空氣的氧氣,這與現在講的生理也沒有什麼大差別,但是它不夠細緻,不像西醫那麼清楚,但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它是養人的,作用在血管外頭的氣的作用叫做衛,在血管內的作用叫做營,古人這麼個看法。 那麼這一段是說,營衛是相附而行的,一點也不能離開。人如果常出汗,由於衛不和,就是血管外頭這個氣,不與脈內之營氣調和,於是乎,衛自出於脈外,營而自行於脈內。這個衛失去營就不固,就要出汗。營失去衛也不守,也是由裡頭往外分泌體液,分泌津液,所以才常汗出。歸根到底這個毛病在哪呢?是在衛,而不在營,就是衛不與營協調了。 古人說那個協調啊就是血管通透作用,可沒明說,說得不像現在西醫解剖生理學那麼仔細。那麼這段呢就說明這些問題,他說為什麼常自汗出,他說營氣本來是沒毛病的,這是外不諧,就是營氣外面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它本來血管外頭水分進血管裡頭,血管裡頭的水分也出外頭了,我們飲食營養成分都在血管裡頭,它必須出血管才能營養組織細胞呢。組織細胞的廢物呢也得進血管里去才能夠排出,由小便排出,這種液體廢物。古人對這個也知道一些,不是一點不知道,但是這個話說的呀非常籠統,不夠細膩。那麼這就造成什麼樣呢?營自行於脈中,衛自行於脈外,自行就不行了,不調和了。它在脈外,咱們講營衛這個陰陽啊,古人講的很好,他說衛得有營,才能固於外,這個營由於衛外為固,才能守於內,他沒說血管通透作用,他只是說這個來說明,但是哪個也不能少哪個。如果它們兩個不調諧,那就壞了,非出汗不可,這一段就是這麼個解釋。所以中醫就應該參考解剖生理,血管通透作用,那解釋得非常細膩、具體,明明這段書說的就是這個,我們要對生理上的情況更細緻地了解,我們應該看看解剖生理學。桂枝湯從這段和下段,(可以知道)能調和營衛,他不出汗嗎,用桂枝湯再發汗,使營衛協調就好了,桂枝湯起這個作用的。這是頭一節,說是「病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這類的病啊用桂枝湯可以解決的,這是由於衛氣不和。第54條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這個病最常見了。 臟無他病,就是指的內臟沒有什麼特殊的病,拿現在的話說,也不是肝炎,也不是肺炎等等的吧。就是有這麼一種證候,「時發熱自汗出」。這個「時」呀就是定時,定時發熱自汗,那麼經久不愈。「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這也同上條一樣,也由於衛氣不和。那先其時發汗,用桂枝湯就可以好的。先其時者,他定時嘛,假設說一天兩點鐘,下午兩點左右,要發熱汗出,你在兩點鐘以前給他吃桂枝湯准好。 這個我遇到很多,也是我一個朋友,他有一個廚子,二十年,就是這個病,就是到時候發燒,完了出一身汗,過去(以後)像好人一樣。他那個時候啊也研究一點中醫,他就給他吃這個葯,吃了就好了,回頭高興極了,他說這回可好了。這種病,二十年也太多了,這我頭一回聽說,但是在臨床上這種情況很多。有一些人啊老是怕桂枝湯熱,其實它不是熱,桂枝湯(證),你看看頭前,沒有一個不發熱的,這個也是時發熱。要是只汗出不發熱,桂枝湯還不行。那麼現在呢大家有這麼一個毛病,見到熱就不敢用桂枝,其實不對的。這個病很多,在臨床上很常見的。我在農村也遇到這麼一個老太太,每天到 4~5 點鐘的時候,必要發燒,然後出汗,出完汗之後,也不發燒了,也不難受了。她是天天的,也是有很長時間了。這還是在那邊我給看的這個病。我給她開三付葯,吃了兩付葯就好了。這個很多,要注意這個。這就說明桂枝湯啊,不止治中風這個病型的表證,就是發熱、汗出、惡風、脈緩,它也能調協營衛。調理營衛,營衛不和呀,他舉這麼兩個例子,一個,常自汗出,第二個,時發熱自汗出。這兩種情況全是營衛不協、營衛不調,那麼這個書說是衛不和。桂枝湯專調營衛,治這種病的。那麼用藥的方法呢?他那個不定時那個沒辦法了,那還是根據一般,早晚吃了。他這個有定時這個,在發作以前兩個小時最好,給他吃就可以好的。 因為這個地方你們回頭看看咱們講那個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為什麼裡頭擱桂枝湯呢?就是「形如瘧,日再發」,就是定時發寒熱,不汗出,所以不是整個桂枝湯(證),不是只是營衛不調,還有因為不得汗出,所以他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我們講那個時候啊就引證這一條了。講到這個地方,回頭再看看,對於那條也就明白了,為什麼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全是由於桂枝湯這個葯能治定時發熱而汗出,可以回頭看一看。第55條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這同上邊啊,「傷寒脈浮緊,發熱無汗,自衄者愈」那一條可以對照著看。那麼傷寒脈浮緊,這是表實證,應該發汗,就由於不發汗而致衄,那麼這個血管充血達到一個相當程度,他非要破鼻子不可。那麼這個致衄也有好病的,頭前那條就是的。要是不好呢?該吃麻黃湯還得吃麻黃湯,這個就是,這個就補充那條的不足了,那條這不是在這呢「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這不是個決對的,我方才講也這麼講的,所以「脈浮緊、發熱身無汗」,這種表實證,有人需自衄而愈的,那麼這一段呢,就是也有不愈的,就由於你不發汗,那麼他這個充血是越來越盛,裡頭就陽氣重了,越不發汗,陽氣越重,重到一個相當的程度,他就要自衄,這由於不發汗所致呀。那麼這個時候啊,病雖然衄而不自愈,你還要用麻黃湯治療。這兩節你一看就明白了。所以,沒有一個它是一個,它不是固定的,這個病它是瞬息萬變的。有因衄就好的,有因衄不好怎麼辦呢?該治還得治。這個就是補充那條。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那麼這個頭痛有熱是表裡共有的病,太陽病也有頭痛發熱,陽明病也有的,那麼這個,他說這個原起是傷寒啊,就是表實證啊,就是無汗這種傷寒,已經不大便六七天了,那麼這個頭痛有熱呀,大概就是里實的問題了。這個久不大便啊,它就造成自己自中毒啊。我們飲食入胃,血管要吸收,可是老不大便,你再吸收了,就是有了毒素它也吸收,所以生理上就這個樣子,它不知道有毒沒毒啊,所以日久不大便容易有頭痛的。他這六七天不大便啊,那麼頭痛有熱,按著常規上看,這是里實證,與承氣湯。這個「與承氣湯」,他也不是說「主之」啊。他這個書啊,「主之」就是固定不移的。「與之」,比這個「宜」的口氣更輕,「宜」就是當,應當,也不是「主之」。這個「與」是大有商量餘地的,「與承氣湯」,這個承氣湯也多種啊,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等的吧,可以與承氣湯,就是你根據他這個病情的輕重緩急,斟酌著用吧,它是這個意思。假若真是里有熱,那個小便呀它要紅赤的,這個是很要緊的,這是辨證的法子了。 那麼這個頭痛有熱,不但陽明病有,太陽病也有。那麼如果陽明病,他里熱,里熱了小便紅赤。那麼「小便清者」,色不變,「知不在里,仍在表」啊。那麼這個雖然六七天不大便,你不要光看這個不大便,這還是表證,它要是陽明病,小便絕對變色。「當需發汗」,那麼這個呀你還是要發汗的。這就是這個病啊有疑似之間,我們找這個特別的鑒別的一種方法,尤其這個表熱里熱鑒別的方法以小便是最好辨了,所以咱們在臨床上要問,不問不行。 那麼這個表熱里熱,最容易辨的莫過於小便,你問問小便怎麼樣,小便一點顏色也不變的,裡頭沒有熱,你別給人吃承氣湯了,這還仍在表,當鬚髮汗。這個發汗,可能它是麻黃湯,他說的是發汗,而且開始他用的是傷寒,沒有汗。「若頭痛者,必衄」。他這個一句話差不多就是一段的意思了。假若吃過麻黃湯發汗,而頭痛不已,那個人啊他必衄,什麼道理呢?這個就是病深,他在六七天,他這個病啊,這個熱病都往上沖,六七天發汗之後還不好,腦袋還疼,說明這個上沖也厲害,這個上沖是桂枝的主要的證候,所以治頭痛啊,這個麻黃湯不如桂枝湯,可是麻黃湯也有桂枝,但是桂枝量也小,所以一般的頭痛啊大概(用)桂枝湯的多。他說無汗,你不能吃桂枝湯,先要吃麻黃湯,可吃了,頭痛還仍然不好,那個就是與桂枝證上沖有關,不但頭不好,而且必衄。「宜桂枝湯」,那麼這個時候啊應該用桂枝湯,再小發汗就好了。這也挺重要,重要在哪呢?就在這個驗其小便以知表裡,這個汗下異法呀,這個很重要,該發汗的吃瀉藥不行,那麼真正陽明病發汗也不行啊,越發汗,裡頭熱結得越厲害。那麼假若發汗,不好,腦袋疼得厲害,鼻子出血,你以為解表解錯了,也不是的。那是因為久不得汗出,陽氣重一方面,同時氣沖得也厲害,氣往上沖,這時候你再更發汗,這個表還是沒解嘛。第57條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這個他就接著上邊一節,怎麼頭痛者必衄,完了就得吃桂枝湯呢?這也是定法。這個頭前我們講過了。本來他是太陽傷寒,發汗已解,但是半日許呢復煩,他這個表解了人就不煩了,煩就是有熱才煩呢,還是熱沒除,他又煩,這時候你看他脈啊還浮數,還是表熱呢,可更發汗,這個時候啊再發汗就好了,但是不能用麻黃湯了,宜桂枝湯。 這就是說,我們講了這些,全是對於麻黃(湯)桂枝(湯)這兩個方劑應用方面反覆地來申明。他說麻黃湯吃過之後,如果病不解,這個病還在表,那你還得解表,還得發汗,但是不能再用麻黃湯了,必須用桂枝湯,在這他特別地鄭重其事地點出來,頭前都沒說明啊,可是我講了。那麼上邊那個也是,本來他是頭痛有熱,小便清這是表證,可是他是傷寒,沒有汗的病,當然先用麻黃湯。可是使麻黃湯也對呀,但是頭痛不好,鼻子反倒出血,那麼這個時候脈當然也還是浮數的,你再吃桂枝湯就行了。這是定法,這在臨床上也是一樣的,這個麻黃湯不能連續用,凡服過麻黃湯而表不解,你再解表就得用桂枝湯。你服過桂枝湯表不解,可不能用麻黃湯,還得使桂枝湯。這是定法,所以桂枝湯這個葯啊最平和不過的,絕不象後世這個說法,他就用一句話了,「桂枝下咽,陽盛則斃」,那正說明麻黃湯證,這個頭前有了,說桂枝本為解肌嘛,若脈浮緊,發熱無汗,這種太陽傷寒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我們上邊方才講這個,陽氣重的這種病,陽盛則斃就是指陽氣盛,他這個表實證,不得汗出。這個桂枝湯怎麼個葯呢?桂枝湯,它是甘溫,雖然解表,有益胃生液的這麼一種作用。他已經是體液充實體表了,你還增液,你還讓他,實上加實了嘛。所以這個麻黃湯證用桂枝湯是絕對不行的,這個陽盛指著陽氣盛於表那個陽盛,不是有熱,桂枝湯(麻黃湯)哪個不治熱病啊,都治熱。 後世給曲解了,凡是熱就不能吃桂枝,這都是錯的。桂枝湯這個葯啊非常平穩的葯啊,我常用,那就是伏天我也用,也是三四錢這麼用,怎麼也不怎麼的,哪有那回事呀,該用你就得用,不該用你非要用那也不行啊,那麼這是一種定法。他說傷寒發汗,本來是葯對證了,吃了也好了,可是半日過它又來了,脈還浮數,還在表,你就換個發汗的法子,用桂枝湯就好了,不能用麻黃湯。第58條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這一下就是發汗不合法,也造成很多的問題。他這個是個泛論,無論什麼病,我們治療啊汗、吐、下這是一個攻實去病的一個大法,在中醫上說,汗吐下都是攻實去病,可是用不得當,都足以害人,起碼是亡血、亡津液。這個亡血就是亡血液。亡失血液,亡失津液。那麼這個汗法,發汗最亡失體液得厲害。那麼這個吐下也是一樣的,他本來吃些東西,胃消化之後要吸收的,你不等他消化,不等他吸收,都吃瀉藥下去了,身上體液也是不能夠補益,不能夠繼續得到吸收,也是少了嘛,也亡津液亡血液嘛。 如果陰陽自和,陰陽自和指著表裡,表裡沒有他病,我們經過發汗,或者吐、或者下,損失了血液和津液,如果表裡自和,這不要緊,這個病可以治好的,不必亂治,「必自愈」。那麼言外之意,津液血液亡失,而又有表裡不和的現象發生呢?那你得治療,沒有(不和)不要緊的。所以人的這個身體呀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糟蹋壞的,但是這個是不合法的發汗吐下,損失人的津液體液,亡津液亡血液這是肯定的。亡就是亡失的亡啊。第59條大下之後,複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大下之後,吃的這個重下劑了,尤其巴豆這類的下劑,病不好而複發汗,這有這樣的大夫嗎。這個汗下倒置啊,一般都是有表證先解表,表解再治里。沒有這個先治里,大瀉之後還有表證的,很少了,就有表證也不能再發汗,那個發汗起碼也是要用這個解肌這類的藥物,像桂枝湯這類的,不能再用麻黃湯,他這個說的是用麻黃湯。那麼這個汗下倒置,這種治療啊沒有個不亡津液亡血液的,那麼津液體液亡失太多了,小便也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小便不利是由於亡津液的結果呀。 這是誤治,這就告訴你呀不要利小便了,所以在臨床上不能(見)一個癥狀(治一個癥狀)。我們遇到小便不利,當然要利小便,可是由於亡失體液造成的這個結果小便不利,他沒有水分,(你如果治療)反倒為逆了,所以他說是「勿治」,千萬不要再利小便了。「得小便利,必自愈」,他由於津液恢復,小便自然利的。這一節就是承著上節說的,就是陰陽自和,表沒有什麼病,里沒有什麼病,只是由於這個大下、複發汗,體液亡失太多了,造成這麼一種情況,沒有其他的關係,這個你不要瞅著小便不利就治,他根據這個陰陽自和,小便不利也是一個不和呀?這個不和沒有關係,還算自和之內的,所以這個不要治,他這個津液會恢復的。如果不恢復怎麼辦?當然也要治,治你不要利小便了。 這個 59 條以下全是汗下失法,而造成種種的疾病變化。大夥要注意,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這幾個是頂主要的,那麼另外有一些合方、加減方,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這是合方。另外呢有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附子湯,那麼這些都是一些加味的方子,桂枝去芍藥湯,都是加減的方子。那麼回頭這些主要方子在腦子裡頭得有個體會,因為桂枝湯它是解肌,它既能夠亢進胃氣而生津液,他這裡頭甘溫嘛,這個胃是喜甘、喜溫、惡寒、惡濕的這麼一個臟,所以桂枝湯這個甘溫能夠亢進胃氣而生津液,它是這麼一種發汗藥,所以我們用桂枝湯啊必須以津液喪失為先決條件,你像我們頭前講的這個開始有這個表證,有自汗的需要用桂枝湯,不能用麻黃湯,自汗者就喪失體液,我上面給引征內經那一段,陰陽交,本來這個表證就是人體利用這個精氣,想達到出汗的目的把這個病邪驅除出去,就是這麼一種病機,我們根據這個癥狀分析也是這樣的,可這個桂枝湯證出了汗了而病不好,足證他這個精氣呀力量不足,無論在質還是在量上,他不足以驅邪,所以雖然汗出而病不愈,但是他不到陰陽交那麼一個嚴重的狀態,他能吃,沒到那個不能食,所以他不要緊,但是我們治療啊可不能用麻黃湯,必須用養津養液的桂枝湯,這是桂枝湯。這個麻黃湯呢你看正相反,麻黃湯治表實證,由於表實,體液一點也排泄不出去,那麼壓迫人身上哪都疼,頭、項、關節、腰,無處不疼,桂枝湯也疼,他比桂枝湯嚴重得多。同時,由於表氣一點也不解呀,必波及到肺,他要喘,所以這是麻黃湯與桂枝湯的區別。這兩個方劑在太陽篇里最主要。你看葛根湯,裡頭既有桂枝湯,又有麻黃,所以葛根湯(證)一定惡風,因為有桂枝湯的關係,他也惡寒特別厲害,他有麻黃湯的關係。所以葛根湯這個方劑是一個清涼性、滋潤性的一種解表、解肌,解肌是有桂枝湯的問題了,同時葛根這味葯也解肌,那麼主要的是項背強几几。太陽病也頭項強,但是背不強,所以葛根湯能治痙病,如果這個項背強的程度達到一定程度,這個人就要抽,叫痙病,這個葛根湯也治,那是剛痙了,在《金匱要略》里有的。這個方劑呀在臨床上是最常用的,凡是表不解,沒有汗,惡風寒得厲害,覺得怕冷得厲害,無論他項背強几几還是不項背強,都可以用葛根湯。第四個就是大青龍湯了,大青龍湯是越婢湯與麻黃湯的合方,他這個方劑就是不汗出而煩躁,要不怎麼咱們方才講那個二陽並病,當汗不汗,其人躁煩,我怎麼說是個大青龍湯證呢?就因為這一點。本來應該出汗,而汗不得出,這個人就煩躁,這是大青龍湯證。大青龍湯是大發汗藥,麻黃用 6 錢啊,惡寒也相當的凶。大青龍湯與葛根湯這兩個方劑的主證啊,全是表實無汗,而惡寒較比嚴重,可是這兩個好辨,一個有石膏,這是大青龍湯證,必煩躁,或者口舌干,他有內熱,這葛根湯沒有。葛根湯有項背強,大青龍湯沒有。這兩個方劑啊全是惡寒較比厲害。這個小青龍湯證就是咱們平時所說那個外有風邪、內有痰飲的病,心下有水氣,表不解嘛。那麼這個方劑偏於溫,它有乾薑、細辛、五味子這些葯,他有咳喘,咱們說這個痰飲咳嗽這類的病。同時大小青龍湯都能發水氣,那麼這也治溢飲那,這個是在《金匱》上。我們講完這些,(就知道)所以中醫這個發汗啊,你拿這幾個方劑(來講)是各個不同,所以在臨床上錯了,錯了就不行,你像我們方才講這個二陽並病,他也先發汗,他用這個發汗方法不合適,所以還有大青龍湯證發現,他那個病可見開始就是大青龍湯證,他也許用桂枝湯了,也許用其他的方劑,都是沒達到目的,所以這個汗出不徹,與一般的麻黃湯證、桂枝湯證全不同,他不好病,甚至於還出大毛病。這是我們上面講這些發汗劑裡頭有這麼幾個主要的方劑,這幾個主要的方劑你心裡要有個數,那麼其他幾個加減方劑你就容易理解。咱們今天就講到這了。有沒有什麼特殊的反應,自和這就自愈,上次這個 59 條啊,就是一個自愈的一個例子,說「下之後,複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是也,勿治之,則小便自利,必自愈」。那麼底下這個例子就是相反了,非治不可的,這就是 60 條。第60條下之後,複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這個汗下亂用啊,那麼下之後沒有再發汗的。那麼一般的要是個太陽病,如果吃了瀉藥,表不解,那麼氣上沖者嘛,那是表不解了,還可以吃桂枝湯,但是不能用麻黃湯。那麼這條說的就是用麻黃湯發汗,他這個書說發汗啊都指著麻黃湯。可是下之傷其里,就是里虛了。複發汗,又虛其表。那麼這樣子治療啊使表裡俱虛,所以「必振寒,脈微細」,這是個倒裝句。那麼表裡俱虛了,表虛,這個表虛不固。振寒者,就是打顫顫,他說打顫顫地怕冷,這就是虛得厲害。脈微細就說是里虛的情況。那麼這個病應該怎麼治,後頭就有了,這個在原則上說,他說下之後復再發汗,往往造成表裡俱虛,這個人起碼要振寒,而脈微細的。他這個書啊,因為我們講的太陽病,太陽病的治療呢依法當發汗,他講的這些。那麼就是雖然講的是太陽病,如果要是這個人汗下失法,或者是發汗不當,這都屬於誤治,容易造成很多的疾病的所謂逆證呀,就是治壞的病啊,那麼這個呢我們研究太陽病也不得不知。但是底下這一系列方子並不都見於太陽病,這個我們要理解。底下就說了關於表裡俱虛的治療。第61條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下之後,複發汗,」這就是接著上一條,「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這個他沒提振寒,大概也振寒,不提了,光提個脈,脈沉微。那麼這種的病就是,這條主要的意思,讓你學辨證,正面的反應太少,所以從正面來辨這個證啊比較困難,(所以)他從側面來,那麼西醫的辦法了,這個除外,那個除外,那就是他了。這段講的就這個。「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這講煩躁的。咱們講煩躁,三陽病都有煩躁,這個三陰病也有煩躁。煩躁最厲害的莫過於梔子豉湯(證)了,虛煩不得眠嘛。要如果是梔子豉湯這個煩躁的話,那麼他不會夜而安靜,是晝夜全是那麼煩躁,所以這個就說他不是梔子豉湯證。 不嘔,這個病由表傳到半表半里是要嘔的,那麼說明這個煩躁也不關乎少陽病。不渴,裡頭有熱,人是要渴的,陽明病啊,他不渴,所以這個煩躁啊也不關乎陽明。無表證,也不是表不解那個煩,他沒有表證,尤其是脈沉微,身無大熱,這個大熱呀有兩個看法,一個就是表熱,表熱我們頭前講過了,「淅淅發熱」,感覺這個熱呀籠罩體表而不開,這麼一種熱。還有一種陽明病身大熱,不惡寒但惡熱,蒸蒸發熱,他這個無大熱呀,既沒有表熱,也沒有陽明病那種蒸蒸發熱,這個純陰證啊有時候外邊帶點熱,我們後頭學四逆湯證的時候就有了。那麼他這個呢一樣一樣都給除外了,既不是梔子豉湯虛煩證,也不是心煩喜嘔少陽病的那種煩,也不是胃家實,渴而煩的那種煩,也不是,同時也不是表不解那個煩,外頭沒有大熱,既沒有表熱,也沒有陽明之里熱的這種外證,這肯定是陰證的煩躁。 這陰證的這個煩躁最壞了,那麼古人這個看法全是說這個陰陽絕離,這是個術語,就是正不勝邪了,就是臟器勝不了病邪了,所以他煩躁,這個還是躁多而煩少,躁者亂也,這個在陰證裡頭最危險的一個證候,所以他用這個乾薑附子湯主之。所以他這個書從多方面給人指示,也有的正面證候太少,就是一個脈沉微,一個發煩躁,發煩躁這個病症啊關係方面太多,那麼當時確診不了啊,怎麼用藥呢?所以他就從側面(了解),正面反應太少。所以他一樣一樣(排除),是不是虛煩啊,是不是少陽病啊,是不是陽明病啊,是不是表未解啊,他把它都除外了,那麼說明什麼呢,真正由於汗下失法,造成里虛陰寒證,這麼一種煩躁。乾薑、附子這兩味葯,古人也說附子不得乾薑,不足建其熱,這也是一種術語說法。這兩個葯全是溫性熱葯,這個附子偏於治下,比如下利呀偏於用附子,全是溫里的葯。要是嘔吐呢常用乾薑,所以乾薑溫上。那麼這兩個葯擱在一起,就是徹上徹下,所以裡頭真正有陰寒非這樣不可,他是把這兩個葯放在一起,而且量非常的重,你看著雖然一兩乾薑,但是這回是頓服,就一劑,一劑 1 兩那麼合後世 1 兩就是 3 錢,3 錢乾薑配合 1 枚附子,這量就很重了,比四逆湯都重。所以陰寒的證候見到煩躁不寧,這不是好現象,這是臟器不足以勝邪,這就是精氣欲脫的這麼一種反應,所以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再加甘草就是四逆湯了,他的這個病啊不急迫,只是煩躁脈沉微,沒有其他的急迫的證候,所以他不擱甘草。你象四逆湯(證)下利清谷等等的,都有急迫的證候,用甘緩的葯,擱甘草。古人用附子呀遇到救逆,溫中的時候,都擱生的,生的是有力量的。現在附子都是制的,也不論個了。一個沒法考據的,大個的附子都 1 兩 8 錢的,小的 3~4 錢 2~3 錢,我們現在用呢就附子、乾薑等量用就行,乾薑 9 克,附子也用 9 克就行。 生附子有毒啊,咱們得另學用,同時要注意一些,不要跟他這個原方是生用,咱們也生用。就是用生用也葯不死人啊,不能說葯死人,但折騰人,常常使人頭眩,頭眩冒,常有這種情況。大量用也能死人的。這是一節,由於這個汗下失法,下之後再發汗,沒有這個治法,沒有不虛人的。虛到極點了,就轉變陰證,那麼臟器沉衰,不足以克服疾病了,人就要死了,這個時候就要用乾薑附子湯。乾薑附子湯方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第62條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蔘三兩新加湯主之。 這個在《玉函經》上沒有分量,也沒有新加兩個字,就是桂枝加芍藥生薑人蔘湯,這本書擱上這個也沒有什麼大問題的,都可以通。「發汗後,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證了,那麼發汗之後,身還疼痛,那麼表沒解呀。表未解,依法應該用桂枝湯,是不是,但是呢那個脈可是浮,脈沉遲者不行,需要桂枝湯原方加味,加芍藥生薑,照原量再加 1 兩,另外加 3 兩人蔘。你們看看頭前這個 50 條,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這個脈不足啊,不及的脈,就是營不足。不是這個脈遲,它准就主寒,不是的,它就指血少,血少不充於脈,脈就遲。那麼這個發汗之後身疼痛,表未解,可是人太虛了,這個虛你不能夠再(發汗),所以我們頭前也講很多了,假設說要有里虛證,也有表證,你非先治里虛不可。那麼這個裡虛不太厲害,只是脈沉遲,沒有其他的證候。脈沉遲說明由於發汗之後,喪失人的體液,奪汗就亡血呀,血液也少,這個時候你再用桂枝湯原方不行了,所以這得知道變化,那麼這怎麼辦呢? 我們講桂枝湯,桂枝湯這個方劑呀就是安中養液,就是鼓舞胃氣,那四味葯都與胃有好處,但是脈沉遲呀原方是不行的,只是用那幾味葯鼓舞胃氣不夠了,用人蔘大力而來健胃不可,所以他用人蔘,加上 3 兩這個分量很重了。另外呢把這個生薑,生薑也是健胃藥,生薑合和人蔘一起對於健胃當然更起作用了。芍藥是育陰,桂枝湯擱芍藥也是這樣的,芍藥是苦平微寒的葯,它是養陰,那麼這個血少就是陰不足啊,後世這個說法了。所以這個脈沉遲就是津液缺少,也就是第 50 條說的營氣不足,血少故也,所以脈遲。這樣子你再用原方就不行了,所以古人這個用藥講絲絲入扣,你要不恰好,就好不了病。用桂枝湯還是不要緊的,如果你要用麻黃湯就了不得了,你再大發其汗,他本來血液就少了,你再大出汗,這個人非抽不可,那更不行了,就是對,用桂枝湯也不行,你還得想辦法健胃,這個胃,我們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我們尋常說這個津液虛、血液虛,都要壯水嘛,滋陰、養液,都用這個法子。這個在臨床上咱們得看,他這個,仲景這個書不是這樣的,他有時候用四逆湯,也養液,你得看什麼情形,也得辨證啊,後世見到熱就是陰虛,生地、麥冬就往上上,那麼見到這個見到寒呢就陽虛,就附子、肉桂,這是錯的。他這個書啊,真正的津液虛、血液虛,看看什麼情形之下,在虛寒,這個陰寒證最虛得厲害了,這個時候津液虛,那個生地、麥冬一點也不能動啊,動就能死人的,你非得恢復,咱們現在說就是理脾胃了,就是健胃,總而言之就是健胃。這個胃氣一恢復,自能夠化水谷而布津液,自然地(就好了)。 這個在後世的醫書里呀,這一點不談,一看到陰虛就想辦法滋陰,那就錯了。他這個書就是這樣,這所以擱個脈沉遲,脈沉遲雖然說是營氣不足,血少,在他的書上這麼說的,但是也是虛寒,裡邊多少是虛寒,要不這不足之脈怎麼現遲呢,這樣我們就不能夠用解熱滋陰的葯,那個根本就是不對的,所以他用這個,發汗後身疼痛,表不解,依法應該用桂枝湯啊,但是這個脈沉遲,由於發汗,裡頭津虛血少而有些虛寒的反應了,所以他要加,不但加人蔘,而且還要加生薑,生薑這味葯是溫中,是一個溫性葯啊。所以這個方子,他叫個新加湯,就是這個意思,還得用桂枝湯,需新加這幾種藥味,健胃以滋津液,意思是這個意思。那麼這個方劑就是桂枝湯原方,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薑,在原方裡頭加一味人蔘,另外呢把芍藥、生薑都增量,我們看這個方子就治桂枝湯的原方證而胃更比較需,加生薑,裡頭也有噁心,張仲景這個書大家都知道的問題一般都不提,其實這應該有嘔,應該有噁心,這裡的人蔘也不是萬能的葯,它就是健胃,健胃也有證候,這個書後面大概有,理中湯我記得就有,什麼時候呢?就心下痞硬。《外台》說得明白,這是人蔘的一個主要的證候,它治胃虛,胃虛到什麼程度上呢?我們講瀉心湯的時候就有了,胃虛呀,這個邪氣,客熱邪氣,都往胃這塊來,客氣動膈嘛,膈就指著心下胃這塊了,這樣子胃就硬了,無論是水飲或者是邪熱之氣,都跑到胃這了,這就合乎《內經》上說的話,「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哪塊虛,邪就往哪塊去,你用下或者發汗,虛其胃了,那麼這個邪氣就往胃這塊跑,於是胃、脾,脾這塊感覺上下不通,而且拿手按著也硬,所以心下痞硬不可下,下之則死,這陽明篇就有了。那麼我們用人蔘呢要注意這一點,人蔘不是萬靈的,當然人參與附子啊都能夠促進機能沉衰(的恢復),拿現在話說就是代謝機能沉衰了,但是用處各有不同的,真正現虛寒的這種證候,你非用乾薑、附子不可。人蔘這味葯是苦、甘,偏微寒,所以在陰證里可以用,在陽證里也可以用。真正虛寒,寒得厲害,真正純陰證,人蔘不能用,你看復脈湯、通脈四逆湯、四逆湯都不用人蔘。用它的時候,有一個特殊的證候,就是心下痞硬,這個病人吶,他說心下痞,按著這塊挺硬,食欲不振,有一種胃虛的反應,這時候就要用人蔘。要是沒有這個證候呢,用著是有害無益,用什麼葯都這樣。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蔘三兩新加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蔘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生薑四兩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蔘。第63條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這個針對桂枝加厚朴杏仁湯說的,這個發汗後,一般表不解是用桂枝湯,唯獨這一條你不要用,「汗出而喘」,汗出,桂枝湯不是治汗出嘛,太陽中風,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用桂枝湯了,那麼這個喘呢?我們頭前也講了,喘是氣上沖的一種反應,如果有氣上沖的反應當然可以用桂枝湯了,唯獨這個不行的,這個什麼道理呢,咱們好好把它解釋一下。 這個怕你想到桂枝加厚朴杏仁湯,那麼桂枝湯解表,加厚朴杏仁兼以定喘,這不跟這個意思一樣嘛。其實他這個意思不是,他這個汗出啊,那不像桂枝湯那個汗出啊,這個汗出是這個汗多得很,而且這個汗相當地稠、粘,這純粹是熱,這個喘也是熱壅,這個表不解,表邪也盛,這個熱往上壅得厲害,他這個汗出有陽明病的味道,但是又不到承氣湯那種情況,我們講陽明篇就有了,陽明病法多汗,裡頭熱嘛,是蒸汗外出。這個一方面表未解,一方面裡頭也有熱,所以這個汗出得相當地甚,而且這個汗臭味也重,咱們聞著汗臭味也重得很,也較比稠、粘。這個喘最厲害,麻杏石甘這個喘頂厲害的,一方面有表證,有麻黃證,一方面熱往上壅,就是石膏證了,所以假設這個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無大熱我們上頭也講了,既沒有表的淅淅那種熱,也沒有真正到陽明病那種情形蒸蒸發熱,那非用承氣湯不可了,不到那種程度,但是確實也是里熱。「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那麼這樣子呀因為邪盛加重麻黃,同時有熱,這就是麻黃湯的一個變方,麻黃湯把桂枝去了,這個裡熱呀桂枝不能用,然後加石膏以解其里熱,是這麼一個方劑,就是根據麻黃湯一種去加法了,去桂枝加石膏,這個方子咱們也常用,尤其肺炎都愛用這個方子,其實這個方子也不是肺炎特效方子。真正的汗出而喘可以用,但是只能夠用一次,你不能連續用,假設這個葯吃了,病好一些,但是熱沒完全去,這時不要一直擱麻黃,變其他解熱清肺的葯還是好的。這個方子是最常用了,我們一般治這個哮喘也有時候用,真正是汗出而喘,確實里有熱。他這個方劑後頭,本雲,後頭,黃耳柸,這個大概是錯的。他凡是本雲啊,都說明這個方子原方,大概本雲麻黃湯,今去桂枝加石膏,大概是這麼一種話。他弄個黃耳柸,這個黃耳柸,有注家說它是個器皿。要是個器皿,這個本雲黃耳柸就沒有意義了,大概是本雲麻黃湯,今去桂枝加石膏。他擱個黃耳柸。這個書的錯誤是有的,你象這個就是明明白白的。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第64條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那麼前邊兩個全是發汗藥物,這不一定是誤治你可知道,那麼發汗後,這個病重,他當時不解,有的可以用桂枝湯。那麼看他有些虛象,就是這個津虛血少啊,脈沉遲啊,可以用新加湯。那麼也有病人內熱素盛,雖然表證發過汗了,但是反汗出而熱壅,這個麻杏石甘湯證了現這個證,這個也有。這都是不一定是治錯,這種情形也可以發的。 那麼底下這個呢,就是發汗不得法了,這是錯誤的,發汗過多,所以咱們講桂枝湯,都要是取微似汗,就咱們用麻黃湯也是一樣,不要大捂大蓋,你把人弄得大汗流離,這個病不會好的,而且這個傷人體液太甚。這一段就說明這個發汗,不得法,而使之汗太多,也有毛病,這個就是單說這的,這就由於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叉手自冒心就是交叉其手按著心下這個部位。 那麼發汗太多啊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你多汗者血就少,血不足以養心,心就跳,這是第一。第二呢,我們出汗都是上體部特別多啊,尤其咱們吃藥啊,這個發汗,上體部這個水分吶驟然間喪失太多了,這個上下體的體液失調,下邊的往上來,這是準的,這個就是驟然間發生的高度的氣上沖。那麼他這個叉手自冒心啊,一個是心悸,一個是這個氣沖得厲害,所以按著才舒服點兒。那麼這個呢,當然就用桂枝甘草湯就可以,這個桂枝這個葯啊,它主要就是治氣上沖,同時也起治心悸的作用,可是得大量用,這個我們在治心臟病啊,有的時候用(在)這個心悸,你要用個三錢二錢一點不頂事,你看看這個方子用多少,你看看,這個桂枝他用了四兩,甘草用二兩,它是頓服啊,頓服這個量大著了,這個桂枝就頂一兩二,拿到現在度量上,這個甘草是六錢了,這個桂枝我一兩是用過,就是這種心臟病啊,特數的這個特殊心悸,煩悸,那麼這個時候桂枝可以多用,所以桂枝這個葯,最平和不過,咱們現在把它形容得,簡直是了不起的一個大熱葯,簡直動不得,不是這個事,你看這個就看出來了。這只是一個發汗過多,造成這個心悸,加上心下這氣往上沖,他叉手自冒心,欲得按者,那麼這個時候呢趕緊降沖氣,治心悸。這個桂枝加茯苓啊,治心悸更好,我們對這個心臟病常用的法子。你看這甘草大量用,也是擱六錢,它就是急迫,這種心跳非常的急迫,治急迫他都用甘緩的法子,都用這個,一般都用甘草。他不是那樣的,該多用他真多用。這個主要是氣衝心悸,特別厲害,用這個單方桂枝甘草,它也解表。他這個發汗過多,這個表還是不解你看,那桂枝湯你們看看方後語就有,說如果大汗流離啊,病必不除,他表還不解。那麼這個方子呢倒不能發汗了,沒有(生)姜在裡面佐之,光一個桂枝,並不出什麼汗,尤其大量擱甘草。但是它治身疼痛,這桂枝甘草(湯)也治身疼痛。後來,你象這個理中加上桂枝甘草也治身疼痛而協熱下利,後頭也有。這就是桂枝湯的最簡化方,但是一般用呢都不用這麼大量,這非是氣衝心悸特別厲害,可以用這麼大的量。你們遇到這個心悸,你們試驗試驗,這個桂枝用到六七錢,一點問題沒有,你不重用,它不起作用。第65條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 半斤 桂枝 四兩(去皮) 甘草 二兩(炙) 大棗 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這個也由於氣上沖,同時這個發汗,他裡頭有停水的話,只是發汗不行,咱們頭前,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那一條你可以參看。那麼這一段也就是這個情形,他底下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膀胱蓄水,這時候非利小便才能解表呢,這時候你發汗就是錯的,所以發汗之後,這個病不是不可以發汗的,表病嗎,可是馬上就出來了其人臍下悸者,臍下就是關元膀胱部位了,那麼這個地方跳,這就是水之欲動的一個貌了,一個應證了。欲作奔豚,這就要發作奔豚證了。 這個奔豚是怎麼個情形呢?這是《金匱要略》上的一個病名,他說這種病啊,氣從少腹上沖胸咽,發作欲死。它這個往上沖啊,那麼這個人當時就是受不了,發作起來人反倒要死,可是復還止,它一會兒就下去,下去人就像好人一樣,定名一個奔豚病。那麼由於這一段後頭就給定了明堂了,說這是腎氣往上來,其實也不光是腎氣,哪光是腎氣呢。這個奔豚不一定得有水,那麼我們後頭就有了,桂枝加桂,那光是氣上沖,只是氣上沖,那也是奔豚,攜帶水上沖也是奔豚。這個就由於誤發,虛損人的病,誤汗,那麼這個呢應該利水表自解,就是你這個解表的葯裡頭合用利尿的葯,自然表就解了。你要是不知道這個,就用發汗藥,激動里飲那是病變百出,這是一個,那麼我們方才講了,由於發汗導致氣上沖,這個氣上沖也能誘導著水往上沖,所以心下悸也是個預兆,這就是水伴著氣要往上來了,所以他擱個「欲作奔豚」,那麼就真正發作奔豚,這個方子也好使的。只是有水,小便不利,所以既用桂枝降其氣沖,桂枝甘草,這個也是桂枝甘草這個方劑了,另用茯苓、大棗以利水。大棗這個葯也去水呀,你看十棗湯他不擱甘草,擱甘草不行,這個甘葯裡頭唯獨大棗利水,一般甘葯都不利小便,所以這甘草不行。這個桂枝雖然也用 4 兩,甘草也用 2 兩,這個方劑可不同於上個方劑,上個方劑是頓服,這個他煮取 3 升,一回服 1 升,這是 3 劑,這個量不大了,這個我們現在用的就是桂枝 4 錢,這個心的悸動不像上邊那麼厲害。那麼這個方子就是桂枝甘草湯證,小便不利,臍下悸,就可以用這個方子。 那麼真正奔豚,臍下悸或者腹攣痛,這個方子也好使,這大棗也治肚子疼,也治攣痛。這個方子煎法用甘瀾水,什麼叫甘瀾水呢,他底下有個註解,「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這是古人的一個看法了,這不是水往上攻嘛,水化氣總是用甘瀾水好,其實現在這個葯誰也不這麼做,用不著,就用普通的水煎就行,不是古人的這麼一種(方法)。古人的方劑里有一些言語習慣吧,認為甘瀾水較比好,它在水的上頭,是泡,使水化氣呀,這個水好,其實不然的。 這一段講的是誤發了停水、蓄水人的汗,就是膀胱有蓄水,小便不利,你發這樣人的汗不行。我們遇到裡頭有水飲,在上頭這類的,你象咱們說這個小青龍湯吧,心下有水氣,表不解。那麼如果小便不利,他膀胱蓄水呢,那你非擱利水葯不可。談到心下有水氣呢,得去心下的水。心下的水呢?當然是用半夏、乾薑、細辛這類的溫性葯,不然的化這個病也好不了。這個地方都很好,幫助臨床啊,你象咱們臨床遇到一個感冒,小便不利,這時候發汗白髮呀。這個我們在臨床上常遇到,那麼他又有個泌尿系感染,他同時也有感冒,這時你別管他感冒,你就給他吃豬苓湯治他泌尿系感染就對了,這個解了,他感冒也解了。你這振兒要發汗准錯,這個要注意。這泌尿系感染就是撒不出尿來,撒一點一點的,次數挺多,沒有大泡尿,窩臊子挺疼,裡面也有熱。他水不行,你發汗沒用。第66條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主之。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薑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炙)人蔘一兩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那麼這個地方啊有幾種原因,一種這個人由來脾胃虛,那麼得了外感了,也得發汗呀,發汗之後常余留下來這種病。這個腹脹滿是個虛脹、虛滿,所以不用大黃,不是實滿。這個方子治這種病非常地好,這個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他因為原來消化不良,那麼發汗,我們說了這個津液來源於胃,可是你大量喪失津液也影響胃,互相影響,你健胃呢也生津液,津液大量亡失也影響胃虛,他本來胃就不好,由於發汗之後,產生虛脹虛滿發生。 那麼這個方子主要是健胃,人蔘、半夏、生薑、甘草都是行氣健胃,去水飲,另外再加厚朴消脹,是這麼一個方劑。這個方劑呀,這個病也有時候遇到,不是說發汗之後遇到這麼一種虛脹虛滿用這個方子,不是的,在臨床上常有的,就是個虛脹虛滿,這時你按他腹啊沒有腹水,沒有,但是肚子挺大,咱們說這是氣脹。我是遇到這麼一個人,這個人從上海來咱們這來看的,這已經好幾年了,那還有個石家莊白求恩醫院西醫大夫跟著我。那個人是上海人,來了肚子是挺大,我看也挺大,我尋思有腹水呢,我讓跟著我實習的人,你看看這個人有腹水嗎,他檢查半天說沒有,就是氣。我就給吃的這個葯。他吃完就好了,他也是多少年就不好。所以這個方劑呀是健胃消脹的葯,當然是多少有噁心,你看這生薑用多少?用半斤的分量,有半夏、生薑,哪有沒噁心的。他是腹脹滿不欲食,有些欲嘔,這個時候用這個方子非常好使。我們方才說了人蔘是健胃的,這個人參用的量並不大,因為不明顯,在胃的這種證候,這個病呢我遇到的就是,並不怎麼心下痞硬,主要是上下全挺大挺脹。他吃了 3付葯,他的腰圍下去相當顯著,吃幾付葯就好了,所以我們在臨床上有很多的氣脹當腹水了,那是越治越厲害,這個利尿是不行的。 這個挺多這種病。不必發汗後,發汗後影響這個呢當然也更行了。所以中醫就講辨證嘛,有這種情況就可以這麼用,你象我們方才上面講這個,苓桂甘棗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這個葯,也不一定在發汗後,凡是臍下悸,或者是少腹攣痛而有奔豚的這種情況,你用它就好使。這個臨床上也常用的,所以他這個書啊,這些方劑,那麼他講的是傷寒論了,在這個傷寒治療的過程上,有些特殊的情況可以介紹,這是一.二一樣呢這種方劑呀不在這種情況之下,合乎這種方劑的適應證候,你也可以用,哪一段都是的。你象麻杏石甘湯也不一定在發汗後,得病來就是這種汗出而喘也可以用。我們讀這個書啊不要死於句下。第67條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朮甘草各二兩(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他擱個傷寒,傷寒就是無汗的這種太陽傷寒了,依法當發汗吶,是吧,不能夠吃吐下的葯,「若吐、若下」都屬於誤治。那麼這種誤治,表不解,氣上沖。那麼里有停水呢?那麼非挾著氣上沖往上犯不可,所以「心下逆滿,氣上沖胸」,由於原來是太陽傷寒,你吃瀉藥,他表不解,氣上沖,所以氣上沖胸。那麼攜帶著水,那麼心下,就胃這個地方呀逆滿。 你這個吐下,我方才講了,都傷胃氣呀,胃虛,這水就往胃上來,所以心下這個部位感覺逆滿。這逆滿這兩個字擱得很好啊,滿是滿,逆是從下往上來。「起則頭眩」,一動作腦袋就要暈,這是胃有停水一個主要的證候,胃停水呀頭暈頭冒,脈沉緊,這就是里有水呀脈沉緊,咱們講《金匱》就有了,說里有水飲,這個脈大概都沉,脈搏如沉,當責有水,就是進胃裡頭。緊呢?緊也主飲主痰。脈沉緊就是里有寒飲。本來這個病啊也是裡頭有停水,那麼大夫在傷寒這個階段給吃瀉藥吃吐葯,這全錯誤的,那麼影響氣上沖,水也伴著氣上沖,所以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這個證候。 這個病怎麼治呢?就應該用苓桂術甘湯。苓桂術甘湯就是桂枝甘草降沖氣呀,咱們頭前這個方子。加茯苓、白朮呢就是利尿,就治了。「發汗則動經」,這更不能發汗了,你看這個他也照顧這一點,我們方才說了里有停飲不能發汗,他這個本來是傷寒,他吃了吐葯吃了瀉藥,氣上沖,說明什麼呢?表沒解。表沒解得解表,不是吃發汗藥嘛?可是這個情形啊不能吃發汗藥,非利水不可。所以根本吶就應該後面這個方子就是苓桂術甘湯,吃這個就對了,哎,這再發汗啊錯上又錯了,是表未解,表未解你利水治其氣沖,這表自然就解了。要是發汗的話,則動經,使著這個水毒,咱們說水邪了,動悸經脈。這怎麼講呢?我們發汗,也是奪脈管里的血液,可是呢我們身上內裡頭有水,水借這個機會也滲透到脈管里去,你要不發汗這個問題不大,咱們講這個調協營衛呀,營衛不和,一發汗使它們符合。那麼假設有停水的話,一發汗,那麼使著水毒啊必乘虛而入到經脈裡頭去,就指著血管說的,所以說發汗則動經,動經就是動悸經脈。 「身為振振搖者」,動悸經脈了,就是身上振振搖,就是戰振而搖擺,「苓桂術甘湯主之」,這怎麼治呢?也得用這個葯,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這個同上面那個方子全是由桂枝甘草湯加味而成的,那個加茯苓、大棗,這個加茯苓、白朮,那麼這個利尿的作用比上面那個有力量,因為有白朮了。但是治這個悸煩不跟上面,上面那個茯苓用量是獨多呀,你看那茯苓用多少,那個茯苓是半斤,這個茯苓才 4 兩。可這個就因為頭眩暈得厲害,胃蓄水多,他們說白朮健胃健脾呀,這東西也不能這麼看,胃裡要停水呀用白朮非常好,如果這個胃拿現在的話說發炎,有炎性的病變,而且沒有水,這個白朮是有害而無益,白朮這個葯是溫性葯,據西醫說也是有一種刺激性揮髮油,能夠刺激胃粘膜充血,要是發炎吃了更壞,所以古人用這個葯,胃停水就是胃虛有寒嘛,水性寒嘛,所以你用白朮就對了。不是這個健胃藥遇到胃病就可以用的,不是的,他這個是胃有停水而氣沖、眩暈,心下逆滿,氣上沖胸這種情況,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也常用的很。不是發汗後,不是吐下後,我們在臨床上一般的頭暈多屬這個方子,尤其心跳,心跳、頭暈,小便有時候也不利,但是不很大明顯,那麼這個方子再加上澤瀉挺好。 如果他有貧血的這種情況,貧血還頭暈啊,也有這個方劑的情形,你可以合用當歸芍藥散也行啊,當歸芍藥散合這個方子,尤其女同志最多,頭眩暈,有些貧血的現象啊,經血不利呀,你可以用苓桂術甘湯合當歸芍藥散。這個方子最常用,你不能單獨守這個方子用,可以隨便加減,你要是加上澤瀉呢,那麼就是澤瀉湯與苓桂術甘湯的合方,澤瀉湯就是澤瀉和白朮兩味葯,我一般不用白朮,用蒼朮,這我在臨床上有個體會,這個白朮不如蒼朮,古人不分白朮、蒼朮,那麼後世給分了,現在在臨床上我覺得蒼朮要比白朮好,白朮好像有點燥似的。這個方子也常用得很,一般頭眩暈,沒有其他的病變,所以古人有句話「怪病當問水」,這個神經官能病啊也是有停水的關係多,所以他無故眩暈,嗯……這類的病啊大概都是停水,氣上沖,這個多。如果有噁心那就不行了,噁心那就是吳茱萸(湯)的那種情況,不噁心這種頭暈、心跳,大概這個方子都行。第68條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甘草各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這個它是一種什麼(病)?就是簡約的說法,這篇文字擱這塊就不成立,發汗之後病不解,還反倒惡寒,那麼就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是不對的,這怎麼能對呢。他這個書啊,這些地方都不是主要地給你解釋太陽病,他略略提一提,可是你自己應該知道,因為頭前咱們講過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湯不治腳攣急嘛,芍藥有育陰作用,由於津液虛而攣急,同時再惡寒,那麼就是芍藥甘草附子證。這個附子加到芍藥甘草湯里,他說如果發汗喪失體液,而病不好,病要好就不惡寒了,不好反倒惡寒。這個反惡寒,反倒增加其惡寒,以前太陽病的惡寒沒有這麼厲害,反倒惡寒加甚,那麼說明這個病是由陽入陰了,那麼現什麼證候呢,就這你不能用這個方劑,他總是現四肢拘急,或者腹攣痛,你才用芍藥甘草加附子呢,要不然怎麼能用這個葯啊。 那麼仲景他提到這,他沒詳細解釋這個證候,因為芍藥甘草湯在旁處講的很多,所以在這裡就不那麼詳細分析,主要目的講的這個太陽病,太陽病應該發汗,在發汗的過程上,由於發汗不得法呀,由於濫用發汗藥啊,或者是他有些宿疾,就是正當發汗,也許他有些什麼毛病,就講這個,這個當大夫也應該知道。所以這個不是主要目的,但是呢我們研究治太陽病,是應該知道的事情,所以他都不夠詳細。下面也是,第69條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這都不象話,他說這個發汗,或者又下,這病還不好,如果煩躁者就用茯苓四逆湯嗎?這也不對。這個茯苓四逆湯,這個人參,這個人參,就是胃虛,津液虛。就是四逆湯證有人蔘證,就是四逆湯證心下痞硬嘛,同時煩悸,這個茯苓治煩是肯定的,治煩治心跳。那麼張仲景也沒這麼說明,總而言之他是發汗,若下之,這人虛極入陰了,而這個煩躁跟上邊那個乾薑附子湯的煩躁是一樣的,陰證的煩躁,那茯苓四逆湯你得分析了,那麼在霍亂篇有這麼一節,他說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人蔘四逆湯主之。那麼這句話什麼意思呢?他本來講的是霍亂呀,霍亂是上吐下瀉,耗損人的津液是最厲害了,損津液就損血液。那麼後來這個人就是雖然不瀉利了,脈微,惡寒得厲害,說這個病沒好啊,不吐不下了,可是脈微而惡寒,而又複利了。霍亂好了,現在又下利了,完了再補充說了,利止,說是呀霍亂這個利止,那不是真好,那是亡血也,現在的話就是脫水,他沒有可吐可下的了,所以他當時利止,但是病沒好,所以脈微惡寒,霍亂篇里要詳細講的。那麼這個呢是亡血了,我們方才講了,這種亡血就不能用生地了,它是陰寒吶,惡寒脈微而複利,以前霍亂這個利止呀,那就是無可利而利了,那就是沒有什麼可利,當時是止住了,可是這個病沒好,所以脈也極微,脈微者亡陽也。這個亡陽指著津液。那麼現在又利了,那就是這個病不但有陰寒,而且陰血也虛到家了,所以這個地方你要想法滋陰,滋津液,益血液,只能健胃,他這不是陰寒證嘛,在四逆湯的基礎上只是能加人蔘,那生地、麥冬簡直就是不行啊。 所以這個地方就拿《醫宗金鑒》,《醫宗金鑒》是太醫院那些吃俸祿的人,他們也瞎鬧啊,他們說這不對,他們說附子、乾薑為大熱葯,亡血怎麼能吃這個東西呢。其實他是不明白,這個亡血要看怎麼一個證候,他是陰寒的證候的血少,你吃寒性的滋陰葯啊,那還不讓他死呀,所以就拿《醫宗金鑒》也這麼說,那正是陰寒的津液虛血液虛,同時還得治陰寒不可,回陽啊,還得用四逆湯的基礎,那麼血液哪來呢,即健胃,他胃氣不復嘛,胃氣一復,水谷之氣一行,血液馬上就恢復了,所以他是用四逆湯加人蔘湯,治陰寒而血如注,他用這個方子。咱們這個呢又加上茯苓了,那麼在這個人參四逆湯證又加上一個煩躁心悸這類的情況,你只是用人蔘四逆湯不夠了,還得加茯苓。茯苓這個葯啊,睡覺安眠都用茯苓啊,它治悸煩,心跳,煩,它同茯神差不多。應該有這些問題,那麼他這個書也沒明說。他沒明說這個道理,就是四逆湯,你們看去,四逆加人蔘,後頭也有,那麼茯苓,這一段都講茯苓呢,都講這個利尿葯呢,他就不明說,這個與一般的四逆湯證的不同點就是煩躁。那照著本文說呢這兩段都要不得,一個病,發汗不好,惡寒,那你就給吃芍藥附子甘草湯,這也不行。這一段也是一樣,發汗,若下之,若煩躁就給吃茯苓四逆湯,也不行。所以他這個內容啊不這麼簡單,文字是一個簡文,可這個非知道不可,要不然的話,我們遇到這個病就根據這個,照這條文來用就錯了。茯苓四逆湯方茯苓四兩人蔘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70、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這個在這一點就看明白了,他講這個發汗能造成虛寒的這種情況,頭前講的都是,這是由於虛,虛達到一個相當程度就轉入陰,轉入陰寒證。「不惡寒,但熱者」,一點也不惡寒,但熱,就是反惡熱,這是實,實指著胃家實那個實。雖然這個發汗,能得到兩種問題,一個由於虛極而入陰證,上邊講了,另一個由於喪失津液,胃中干,那就能轉陽明病,這個底下要講這個。所以主要講的就是為這個,所以這個發汗不可等閑視之,要是不得法,造成這個疾病相當地多,上邊這個虛寒的這種,底下還能夠轉成實熱證。實熱怎麼治呢?就是調和胃氣了,可以與這個調胃承氣湯,這也是一個概要的說法,所以擱個「與」,不說「主之」。那麼但熱者,實也,也有白虎湯證,熱結於里,也是但熱不寒吶。也有調胃承氣湯,真正實了,有潮熱,可以用調胃承氣湯,要說大實呢,當然還得用小承氣湯、大承氣湯。他這個意思呀不是在太陽病、太陽篇裡頭,專講這個調胃承氣湯,不是,和上邊這個芍藥附子甘草湯、茯苓四逆湯一樣,不是專為講這個,因為我們講太陽病依法要發汗,但是發汗你得守規律,該用哪種發汗藥用哪種發汗藥,而且就是該這麼用,也常常地發汗之後,由於他素日身體的關係,也興許有這個那個的後遺症發生了,也有這種情況,也得知道啊。要是錯了,錯了更不行,錯了不為虛,就為實,這個虛寒上面舉兩個例子,芍藥甘草加附子、茯苓四逆湯就是。那麼實呢,也舉一個例子,調胃承氣湯就是,和胃氣,他是這個意思。主要的意思還是講太陽病為主,那麼調胃承氣湯不能說是這樣子,不惡寒但熱就使調胃承氣湯也不對的,因為後頭還要講的,咱們到陽明篇的時候就要詳細講了。這個發汗,根據頭前那一條啊,汗、吐、下,要是用之不當,也屬於亡血液亡津液,那麼這個結果呢?由於這個津血虛極,必轉為陰寒虛證,所以他要怕冷,頭前講這個就是了,「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和那一條也是,69,「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這全是由於發汗,亡失體液,體液亡失一個相當程度,轉為陰虛證,所以惡寒。那麼也有呢津液喪失太多了,胃中干,轉成為里實證,就是陽實證了,那麼這個就是不惡寒但惡熱,「不寒但熱者,實也」,我們後頭講陽明篇就知道了,這是胃家實這個實呀,就變成陽明病了。那個虛寒吶就是屬於太陰病的範疇,這個書上沒明說,意思就是這個意思。那麼轉向實證怎麼呢?虛證頭前都有了,當和胃氣,那就得調理胃。調理胃的方法也很多呀,那麼他也是舉一個例子而已,「與調胃承氣湯」。那麼只是不惡寒但熱,也不應該用調胃承氣湯,所以他說「與」,不擱個「主之」,這就是明證了,還要加以細審啊,當然一般是用調胃承氣湯的機會多,所以他說個「與調胃承氣湯」,可以與調胃承氣湯的機會,那麼在什麼情況之下呢?我們後頭是有的,在這都沒明說。那麼在這個書上呢,在《玉函經》上說是小承氣湯,一樣,小承氣湯是以脹滿為主,大黃、枳實、厚朴配伍到一起的,但是它去熱的力量差,沒有芒硝啊,這個調胃承氣湯啊偏於去熱,對這個脹滿作用不大,沒有厚朴、枳實。這也就是說我們根據其他的證候,有用小承氣湯的機會,當然也有用調胃承氣湯的機會,他說個「與調胃承氣湯」,就讓人啊臨證細審的意思,不一定得用它,那麼一般說呢可以有用的機會,因為我們上次講過,他不是專為調胃承氣湯立論的,他講的是太陽病,那麼太陽病依法當發汗,但是發汗不合法,可以轉為虛證,也可以轉為實證,主要的意思在這一點。實證就要攻實呀,所以調胃承氣湯是攻實之法。那麼這個方劑呀就是芒硝、甘草、大黃這三味葯,這是一個瀉下,它叫調胃承氣湯,就是調和胃氣呀,其實這個葯呢瀉下力量很重,這個大黃與芒硝合用,根據藥物配伍的關係呀,這個大黃能加強腸子的蠕動,腸子蠕動就使著大便往下走。這個芒硝能稀薄大便,儘是干便,怎麼蠕動也不下去,再配合芒硝,咸能軟堅嘛,能稀薄大便,使之稀,那麼加上大黃這個蠕動就了不得了,大黃配合芒硝啊,古人有句話,說是大黃沒有芒硝,就像快刀不開刃一樣,它這個攻破的力量還是差的,所以擱一起呢瀉下比較重。但是裡面配伍大量的甘草,這個甘草啊,在病情上緩急迫,可是它也緩弱藥力,所以調胃承氣湯用甘草的關係,甘草這味葯啊你象我們用瀉下藥啊,有甘草不會有虛弱的情形,所以甘草這味葯也能緩和藥力,所以叫調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里都沒甘草,那就是急攻。那麼這個葯啊就是里實證,大便不通,發潮熱,這個芒硝同石膏的寒性差不多,但是石膏沒有瀉下作用,這個芒硝有瀉下作用,這個葯是咸寒的葯,解熱的作用相當強。也就是說里實證,發潮熱,熱得厲害,大便不通,可以用調胃承氣湯調和其胃氣。71、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那麼這一條前一半是承接上一條說的,說太陽病當然可以發汗了,如果發汗不合法,造成大汗出。這個發汗,頭前講了,不要大汗,這與護理也有關係,你不那麼大捂大蓋,不會出大汗的。要不合法,指著大汗出,身上水分喪失太多了,那麼這胃中水分也被奪,外面舍水分,胃裡頭水分也被奪,所以胃中也就是幹了。幹了,他想喝水,而且胃中干,胃氣就不和,煩躁不得眠。那麼這個時候啊沒有其他的病,也沒有大便乾等等這些情況,也不譫語煩亂,光是人煩躁而渴,這個時候可以「少少與飲之」,他就是胃缺水。「少少與飲之」這是個重點,不要大,這個胃中干就是人想水喝,你要不限制他,他猛喝,就壞了,那人非喘不可,因為渴得厲害,喝的水存到胃裡頭,壓迫橫膈膜就要喘的。那麼少少給他,一點一點給他,胃得了滋潤了,胃氣和,不但不渴了,他也不煩躁了。這個我們在臨床上也常遭遇的,那麼發汗後,汗出多了,病是好了,但是呢由於胃中干,他有這麼一種反應,人是煩躁不得眠,渴欲飲水。那麼這個時候不必給他吃藥,少少給他水,胃氣和就好了,這是一個。那麼底下這一節呢,與這個就不一樣了。底下這一節就是誤發里有停水人的汗,這根據頭前啊,頭前不有嘛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覺著小便不利,水不下行,里有停水,這個發汗表不解,非得利小便不可。那麼就即便發汗汗出而脈仍浮,「脈若浮,小便不利」,他原來就有小便不利了。「微熱消渴者」,這個表不解,還有微熱。消渴就是隨飲隨渴,叫做消渴。那麼這種渴就與上邊不一樣了,上面那個渴,喝點水就好了,這個不對。要是小便不利,脈浮微熱這種渴,這是由於小便不利,里有停水。那麼里有停水怎麼渴呢?里有停水一般都不渴,比如胃有停水,人都不渴,唯獨這個由於小便不利而里有停水,非渴不可。這個也很好理解,由於小便不利,我們身上這個廢水呀,應該排出的水而不得排出,那麼你再喝水呀也沒法吸收,這個物體呀不可入性啊,你比如我們靜脈裡頭充斥一種廢水,分解到腎臟,到小便那排不出去,那麼達到一個飽和量,你再喝水也不吸收,沒法吸收了。可是組織上缺少水的營養,他渴,反應到人的食慾上面就渴。這種渴相當地凶,它叫消渴呀,你怎麼喝,這水還在胃腸裡頭,它不吸收,而這個組織還是需要水,所以渴得相當厲害。這五苓散的渴是兩個內因,這是一個,由於小便不利。另一個就是熱不除,有熱,那麼各組織細胞又缺少水的營養,他渴,同時有熱,他煩渴。這兩個加到一起了,所以形成這個微熱消渴,這是五苓散證。我們用五苓散一方面是解表,利水解表,那麼就逐其熱了。那麼同時通利小便,就是包括水代謝機能整個恢復了,舊的去了,新水自然也就吸收了,他就不渴了。在後面注的有幾句話,「即豬苓散」,這個是錯的。豬苓散在《今匱要略》上有,豬苓、茯苓、術這三味葯,就是白朮了,這個叫豬苓散。大概也解渴,但不是五苓散。這後頭五個字大概是注錯了,「即豬苓散是」這錯了。你們回頭找一找《今匱要略?u21589X吐噦下利》那一篇裡頭有豬苓散,是嘔吐而渴者,吃豬苓散。他渴想水喝,水停這個地方還是吐,這個惡性循環。那麼這個怎麼辦呢?這個豬苓散利小便,還解渴。他要是不渴,裡頭也不停水了,這個裡頭也不能再有了,你們看看《今匱要略?u21589X吐噦下利篇》。那麼這一節後頭注的這五個字是錯的。這個五苓散啊,茯苓、豬苓、澤瀉、白朮,這都是利尿葯,而伍以桂枝,配伍桂枝,小量,你看桂枝才擱半兩啊。那麼這個方劑,桂枝也治氣上沖,桂枝湯里是主葯了,它也解表,解表去熱。我們這個小便不利呀,常由於氣上沖,所以利尿葯都擱桂枝的多,擱桂枝呢鎮其氣上沖,不讓氣往上來,氣凌於上,往往誘導水往上不往下。那麼另外寄利尿葯的群力,達到小便行於下,利尿。這個在利尿葯里是相當重的一個方子。那麼這幾味葯雖然都是利尿葯,在臨床上應用是不相同的。豬苓這個葯利尿的作用相當強,同時這個葯利尿之中還解渴,它是寒性利尿葯,你們看是利尿要是渴的話,都有豬苓。這個澤瀉是甘寒的葯,也是寒性利尿葯,甘寒,它入胃,所以胃有停飲(就用它),這個白朮也入胃,白朮偏於溫,這個澤瀉偏於寒,那麼假設胃有停水,又不是那麼寒,而且反而有熱,用澤瀉。這個澤瀉,凡是胃有水,都是致頭暈,澤瀉、白朮,這個葯都治頭暈,所以也是個利尿葯,它還治頭暈。在臨床上,由於裡頭有停飲而頭暈,那麼我們用一樣利尿葯,小便不利,有頭暈,白朮、澤瀉這葯我常用。這個茯苓呢咱們講過了,這個茯苓治心悸,心悸、心煩,象肉跳,這都是用茯苓,它也利尿,它也入胃。茯苓啊性最平和,所以一般利尿葯常用它,尤其咱們現在說神經官能症,關於神經方面的,由於停水造成的多用茯苓,你看安眠藥,酸棗仁湯也是大量用茯苓,你不擱茯苓都不行的,它對神經官能這方面的病最多,尤其心悸、心跳,不但心悸、心跳,其他地方跳,它也治。所以這幾個葯啊,共同的作用――――――――――――特殊的作用並不一樣,就像方才我說的那個。所以五苓散,少加桂枝,即能解熱,又能利尿,又解渴,當然也治頭暈了。這個利尿葯里種類用的比較全。我們現在用面葯的也有,不過常常用湯藥。我們用湯藥,一般說來,頭前這四味葯都可以用 9 克,桂枝可以用 6 克。但是這個水逆,飲水則吐,叫水逆,後頭有。這個還是用面葯好,湯藥不大適宜,這是通過臨床上的觀察(得的結論)。現在我們常用湯藥,這個分量大致可以這樣,頭前的各 9 克,桂枝擱 6 克。五苓散方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株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72、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那麼就是方才說的了,凡是小便不利,里有停水,發汗表不解,那麼這個也重複,這個很要緊啊,在臨床上一個人得感冒了,他小便不利,你給他吃解表葯是決不行的,必須利水。這一段他又重複這麼一段,他說發汗以後,脈仍浮數,這表不解嘛,而現反而煩,渴。也煩,煩就是有熱的煩,也渴,這就是誤發了小便不利、里有停水人的汗了,那你給五苓散就對了。當然這裡頭可要注意,他應該有個小便不利,因為上一段他說了,這一段他簡略了。假設沒有小便不利,你們看看這個脈證,那不一定得用五苓散了,脈浮數而煩渴,這與白虎湯證差不多了,尤其白虎加人蔘(湯證),脈浮數,煩渴引飲,那不是白虎加人蔘湯(證)嘛。他有小便不利,所以這一段的意思就是這個意思,讓你與白虎湯證做比較。白虎湯證口舌乾燥,煩渴,脈也浮數呀,但是他沒有小便不利。這個五苓散證啊,有小便不利,雖然也煩渴,脈浮數,他有小便不利,那麼這一段應該有個小便不利,因為詳說在頭一條了,那麼這一條就簡略了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這一段更簡了,也是根據前一條說的,本來就是傷寒,無汗的傷寒證,那麼經過發汗汗出,而渴者,也就是表不解而煩渴的,還是有小便不利,還得用這個,他這個五苓散主之呀,他就讓你看頭前,他這個書啊就是這樣。假設要沒有這些話,那麼就是傷寒,汗出而渴,就用五苓散,那是錯的,尤其底下這句話,不渴了,那麼就喝茯苓甘草湯了,就更錯了,就不可理解了。主要這一段給五苓散與茯苓甘草湯並提出來,讓你鑒別,鑒別的方法就這兩個方劑是渴、不渴的關係。那麼這個五苓散證呢,你得根據頭前這個說法,仍然有脈浮、小便不利而渴者,用五苓散。那麼上證不渴的話,可以給茯苓甘草湯,是這麼個意思。這個茯苓甘草湯啊也是桂枝甘草湯的加減方,加茯苓,加生薑。這個茯苓量用得非常重了,這個二兩是錯的,在《玉函經》就是三兩,頂少得擱三兩,因為這個方劑在厥陰篇裡頭還有這麼一段,他說的傷寒,厥而心下悸,應該給這個茯苓甘草湯,他說不然的話,水氣入胃,必做利也,這個意思是什麼意思呢?你看這個藥物組織就看出來了,既有桂枝,又有生薑,這個水氣沖逆,水往上合氣沖的氣,逆滿心下而心下悸,心下就是胃口這塊呀,這個水和氣都往上來,甚至於人就要嘔的,所以他心下悸,那麼這個在這段都沒明說,這個在這段的主要意思,就是五苓散與茯苓甘草湯的鑒別點就是渴與不渴的問題。我們用這個方劑,只是不渴就用它,是錯的,主要得心下悸,氣沖、心下悸,或者有嘔逆,這個生薑嘛,而小便不利,也得有小便不利,我們才能用茯苓甘草湯。他不渴,不但沒有豬苓,同時呢利尿的作用照五苓散差多了,他影響不到消渴的程度上。那麼這個方劑呀也很常用,茯苓甘草湯,一般由於里有停水失眠啊,這個方劑也挺好使,這個方劑加上這個龍骨、牡蠣,治心悸、失眠,我常用這個方子,挺好使挺好使。假設遇到頑固的失眠證,那麼他有這個心下悸得厲害,用其他的葯不行,你用這個葯,每每見效。龍骨、牡蠣都可以擱 12 克,一樣擱 12 克,很好使。這個茯苓可以加重,要是治失眠的話,茯苓起碼要擱 4 兩,4 兩就多了,4 兩就是 12 克,還可以加,茯苓關於神經方面的證候用得相當多。這兩個方劑的比較啊,其他都類似五苓散證,五苓散也有心下悸呀,也有茯苓嘛。那麼同時五苓散治消渴,這個不渴。茯苓甘草湯方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7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他說「六七日不解而煩」,原起這個人得的是中風證,中風沒有不發熱的,在六七日這麼一個過程,當然是暗中就是說已經服過桂枝湯了,還不解,這個人啊反而煩。不解指著表不解了,「有表裡證」,表證就是上面說的不解,還是中風發熱那種證,里證就指著下面這個水逆,飲水則吐這個水逆。他說「有表裡證」,這也是倒裝句,先把結論擱頭前了,底下詳細解釋。「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這五苓散證就渴,渴,喝還渴,這叫消渴嘛,你怎麼樣子喝,也不吸收,這胃停水多了就要嘔吐,所以「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吃東西不吐,就是水在胃停多了,水下不去,那麼專吐水,可是渴,一喝就吐,那麼這叫作水逆證,當然也用五苓散治之。開始是消渴,小便不利,有發熱,微熱,那麼這個時候就吃五苓散就好了,不至於得水逆,這個時候再延遲,不利小便,一直喝,這個水喝到相當程度,再喝就要吐了,這叫做水逆。這個水逆還是五苓散證的繼續,所以仍然用五苓散。75、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這是一段,下面應該是另一段。「未持脈時」,就是這病人來到,還沒診脈呢,看著情形,那麼這個人「叉手自冒心」,交叉著手按著心下的部位,這就很清楚了,桂枝甘草湯頭前講過了,氣往上沖得厲害,心也跳得厲害,他按著這個地方比較舒服,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那麼我們看著這個病人就看出這種情形了,不用診脈就知道他是發汗太過了,亡失津液太多,他亡津液亡血液,血不足以養心就心下悸,尤其這個氣上沖也厲害。「師因教試令咳」,他看看這個喪失津液血液這個程度,如果要厲害的時候,他閉耳聾,所以要試驗試驗,「因教試令咳」,你咳嗽咳嗽。他耳朵聾他聽不著啊,他也不咳嗽,從這可以明明白白看出來發汗太厲害了,不但心還必須得按,耳朵,這津液不能灌於上了,所以血不榮於哪,哪就不好使呀,他兩耳已經聾了。這就是中醫講的望聞問切了,你不用診脈,在這個情形之下,就可以看出這個誤治的結果。這是一節,主要的是由於發汗太過,亡津液亡血液,氣沖、心悸、耳聾,造成這種情況。我遇到這個病,那耳朵聾得一半時好不了,他總得津液恢復之後,逐漸逐漸就好了。底下這是又一條了,「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這就根據那一條,「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就根據那條來的。由於發汗,喪失水分太多,胃裡頭水也被奪,胃中干,那麼這個時候給他喝水,一點點給他喝,不要大灌,「飲水多,必喘」,這就是根據那條來的。所以他一時猛喝,他渴嘛,可是這個水汪到胃裡頭,一半時不吸收,尤其在病人的胃都不好,那麼在胃裡頭停水,壓迫橫膈膜,他呼吸就困難,他就喘。「以水灌之,亦喘」,拿水灌之,是古人治病一個方法,拿水澆身,這就現在西醫用冰袋是一個方法。他是本來裡頭有停水,就根據五苓散那地方來的了,發汗,表不解,身上發熱。那麼這個去熱的法子,古人用澆水的辦法,拿水灌之,這個也不行。凡是這個表證啊,如果表不解,詳細斟酌所以表不解的道理來,古人有用水灌之之法,一灌之使這個熱不得外出,熱壅於里一定要喘的。所以這一點都是非法的治療,現在在中醫沒有拿水灌之的了。他這個病在臨床上必須分表裡的,那麼這個病人發熱,他是表證,你非使之由表解不可,由表解的方法多端了,他如果小便不利,你利小便就可以了,這表也解了,是不是。你要從外往裡頭治,越治越壞。我們在臨床上常遭遇的事情,你象風濕這類的病,它也在表,應該由里吃藥,讓它由外解,所以這個烤電啊,這我可不是隨便反對西醫了,這種治療都是違背治療原則的。你們觀察吧,凡是由外治關節炎的,好的很少很少的,治來治去都是這個病越治越往裡,出來其他的毛病。它是表證啊,這個表證咱們講太陽病,頭一回就講了,這個表證什麼意思,就是這個疾病在人體的良能上,願意由表來解除疾病而發生的病,發生這種證。那麼這個大夫呢應該因勢利導嘛,這個病要由表解,你想方設法讓它由表解,你要往裡頭捂,越捂越壞,這是違背治療的原則。所以以水灌之這種法子也是不對頭,所以他也喘,他這個熱不得卻於外而壅於里,他一定要喘的。第76條發汗後,水葯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梔子十四個(擘)甘草二兩(炙)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方梔子十四個(擘)生薑五兩(切)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發汗後,水葯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這也是一條,以下另一條。這個說的水逆證,本來他是小便不利,那麼里有停水的這種人,你發汗不行,那是誤治。發汗後,那麼就得五苓散的這種水逆證,微熱、消渴,直門兒喝,他就「水葯不得入口,為逆」,這個所謂逆者就是施治造成的,就是我們治療給造成的逆證、逆治,由於逆治造成的,就是誤發了里有停水人的(汗)這種病。這樣你再發汗,越發汗表越不解,「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你再發汗,激動這個裡水,這個水不得出入,而上吐下瀉不止,所以這個逆證啊只能用五苓散之類的辦法,把水排出去就好了,你要再發汗,這個水上下而為上吐下瀉這種病。在這是給五苓散作總結,五苓散這樣很多了,水逆到這個地方,只是用五苓散。在有五苓散這個水逆證更不可發汗,發汗能為上吐下瀉這類的惡變,這個當醫者不得不知。 底下這個他又另起爐灶了,另講一個問題了,與上節是不相關的。底下講的是虛煩這類的病。「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他說也有這麼一種病,在汗吐下之後,也發了汗了,也吃過吐葯了,吃過下藥了,那麼這個人呢虛煩不得眠,這個虛煩不得眠不是真正虛了,雖然用過發汗、吐下藥之後,他比原來還發煩,這個發煩不是有實證,也吃過吐葯、下藥,沒有實質的證候,表也沒有象我們說的麻黃湯那種表實證,也沒有,這個虛就是指著這個虛,不是一種實證的虛,可是這個拿著現在話說就是一種炎症,發汗吐下之後遺熱不出,熱在裡頭還有,那麼這個人煩躁不得安眠,這個病很多呀,這種病一般說就是虛煩不得眠,要說厲害的話,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反覆顛倒就是睡不著覺,翻轉不安啊,翻來覆去的,等他厲害的時候就是輾轉反側,不能安卧在床上,而心中懊憹,這個懊憹是煩躁劇烈的一個狀態。這個懊憹,煩惱謂之懊憹,說這個煩躁,人啊不可名狀,叫心中懊憹。那麼這都是這個熱衝擊人的腦子,影響心臟的這種情況,才能發生這一系列的毛病。 這都是熱,在中醫說是熱毒啊,雖然吃過發汗、吐下的葯了,但是這個熱還不盡,拿著現在話說就是裡頭有炎症,那麼這得用梔子豉湯。梔子豉湯這個葯也是很常用的葯,它是以解煩為主,解煩去熱,不是真虛,真虛用不得苦寒葯啊,象咱們說那個虛勞那個虛,用這個葯不行。「若少氣者」,所以這個熱盛啊人氣就短,內經說壯火食氣嘛,那麼這個少氣也是呼吸短嘛,這個是一種急迫狀態,並不是真正的虛,為什麼擱甘草啊,就是這個熱煩陷入急迫狀態,呼吸短促,這個在梔子豉湯中加入甘草就行了,甘草緩急迫嘛。同時這個甘草啊,多少都有點補益性,但是在本草上沒有這麼說的,根據臨床上的應用來看,它也多少有安中的意思,是甘葯都有補益作用,甘葯補脾胃。「若嘔者」,就是上邊那個證候啊,我們還用梔子豉湯,但是要加生薑,生薑治嘔。這個梔子豉湯啊就是梔子、香豉這兩味葯,這個葯雖少,在臨床上應用很多,凡是這個胸中啊說不上來的煩躁,大概都是梔子豉湯證較比多。這個方劑後面的註解有錯誤,他說是這兩味葯,「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這錯的,這個梔子豉湯我常用,差不多用到這麼大歲數,我一回也沒遇到吐的,沒有這個事,這個葯不吐。這都是這個書注家這麼搞的這個。 瓜蒂散這個葯啊裡面擱的豆豉,總是看瓜蒂散中有豆豉,梔子豉湯中也有豆豉,就尋思這個是吐葯,不對的。這個豆豉是個什麼東西?它是大豆做的東西了,那個東西不能使著人吐啊,根本也不使著人吐啊。這個瓜蒂散涌吐的作用也不在豆豉。這個就是不經臨床,這個臨床試驗,誰吃梔子豉湯吐啊,沒有一個,哪有這個事呀。而且這一段,文章你們看看,他說發汗吐下後,你還給吃吐葯啊,哪有這個事呀。這個本文,在發汗、吐下之後遺留下來的虛煩不得眠,你再給吃吐葯,哪有這麼治療的?在這個文章上講也不行。那麼在這個方劑本身,通過實踐,它也不吐。所以這個不是吐葯。這個書流傳時間比較長了,但是也沒有給它更正,這個決不通。梔子甘草豉湯,就是梔子豉湯加二兩甘草,也不吐,後面也是「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也是錯的。後頭這個梔子生薑豉湯更錯,怎麼說呢?梔子生薑豉湯本文明明這麼說的,梔子生薑豉湯它治嘔,好嘛這個方子還吐哇,這不是瞎鬧嘛是不是。所以這個地方啊,講書人怎麼能在這個地方講下去,我就納悶。它治嘔啊,怎麼能吐啊,所以這是錯的。這個我們不要信這句話。那麼方劑好明白,這個梔子和豉全是解煩去熱的葯,消煩,去熱,止煩。這個梔子豉湯是好葯,在臨床上最常用了,別看葯少。後頭的比較重要。第77條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無論是發汗,或下之,煩熱,胸中窒,胸中就是當間,就是胸部中間,就指著食道說的了,人發煩熱,感覺這個地方啊堵得慌,滯塞,這個病很多,你象食道上的食道炎啊,食道上的病很多是這種情形。我治一個食道憩室,他就是這麼種病,我就給他吃梔子豉湯就好了,西醫也是奇怪,中醫就是辨證,他有這種證候,你用這種葯是准行。我也不知道梔子豉湯還能治憩室,它之所以能治憩室,是因為憩室發生這種證,他就是心中懊憹,煩熱,這塊覺得滯塞,這個病最多,食道方面的病啊梔子豉湯證很多很多。這個胸中指著當間這一道啊,不是整個胸,整個胸那是柴胡證了,這個胸中就是指著食道說的,這個很要緊啊。也不吐,我們治食道憩室那個人啊,他吃了梔子豉湯那麼多,有二斤,他也沒吐過,他一天吃兩遍,他越吃越好,他老吃,後來再拍片就沒有憩室了。可是我們遇到這種病啊,象頭前說這個,「發汗,若下之」之後,一般不會使鬱熱不除而產生這種病。假設不是發汗或下之,也有煩熱,胸中窒,也可以用這個方子,不必非得發汗或下之之後。那麼就是我們在臨床上,不一定是發汗或下之之後見這種證候,就象方才說那個(患者),沒吃過發汗藥,也沒下過,他就有這種證,你就用這個方子就行的。那麼這個書呢(這個地方)講的是太陽病啊,太陽病當然講發汗。他說發汗之後,又吃過瀉藥,他意思說呀不是實證,不是胃腸裡頭有實,也不是表不解那種實,這種煩熱大致都是咱們說的這種炎性的這種證候,所以擱個虛煩。第78條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這也是給治錯了,傷寒沒有給吃瀉藥的,五六日表不解,還得解表啊。這個「大下」,下就錯了,大下就更錯了,這時就指著邪陷於里了,熱邪被陷,所以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這個心中不是指著心下,大概這個可能指著心臟,他這個書啊是指著心中的這個話,都是指著心臟這個部位。「心中結痛」,心中有支結疼痛的感覺。那麼這個病我是沒遇到過,據我的體會呀,可能類似心囊炎的這類的病,由於這個表熱,他吃瀉藥,使邪熱內陷,影響到心囊發炎,可能是這種情況。心中結痛啊,「未欲解也」,說這個不是好病的樣子了,不是要好了,這個可以用梔子豉湯。但是我用梔子豉湯治這個急性心囊炎的時候,我治過,是有效應的,但我不是只用的梔子豉湯,我配合旁的藥物。那麼根據這段象心囊炎的這種情況,我也不敢說,因為主人沒有明說呀,不過我們這麼研究的。他寫的心中,不是心下,不是胃。第79條傷寒下後,心煩腹滿,卧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梔子厚朴湯方梔子十四個(擘)厚朴四兩(炙,去皮)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這個病也很多,同是誤下,使著表熱內陷的一種病。「心煩腹滿」,心煩就是上面虛煩的這種狀態了,厲害了也心中懊憹,而且腹脹滿,卧起不安。卧起不安就說明心中懊憹的這麼一種狀態,劇者必反覆顛倒,他不能安卧嘛,起來,爬下,起來,爬下,就這樣。那麼這個用梔子以解煩熱,用厚朴、枳實以去脹滿。這個病也很多,這是這個病在心煩的時候,抑止了腸胃的這種情況。這個就是梔子加上厚朴、枳實這兩味葯,我方才說了梔子去煩躁,卧起不安,厚朴、枳實去脹滿。這個卧起不安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因為脹的,另一種是熱煩,兩種原因擱到一起更使他卧起不安。第80條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梔子乾薑湯方梔子十四個(擘)乾薑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這個大下呀,古人這個大下就是指巴豆劑。這個巴豆劑古人常用的,究其實是個好葯,但是巴豆劑呢是一個下寒的(方劑),它是個熱葯。所以經過大下之後,身熱不去,藥用的不對,不應該用這個熱葯來去熱,熱還是不能去的。 「微煩者」,這擱個微煩,這個煩是梔子證,但是這裡頭擱個「微煩」這兩個字就是暗含著有「乾薑(證)」這種寒證。這個病由於這個大下呀,這也是誤治了,寒熱錯綜,所以既用梔子,又用乾薑。那麼梔子證是煩得最厲害了,他擱個微煩,當然這裡頭有乾薑,由於大下傷中氣了,傷胃了,同時寒也生了,這個方劑裡頭,在這一段裡頭沒明白地說明,恐怕這個人有下利、嘔逆這種情況,要不他擱乾薑幹什麼?所以這個熱煩也不太明顯,但是還有,所以他用梔子、乾薑,寒熱並用,兩個葯,那麼這個方劑呢,既有梔子證,又有乾薑證。這個乾薑證我們知道了,嘔逆呀,胃虛於寒呀,或者有下利,這個乾薑都可以治療的。那麼梔子呢,當然就治煩,煩熱。所以經過誤治之後,寒熱錯綜,那麼這個葯也是寒熱並用,這是不相悖。現在有人說呀你看你既用梔子,又用乾薑,這沒關係的,他只要有這種證,你這麼用就不會錯誤的。他沒有乾薑證,你當然不能用乾薑,沒有梔子證,你不能用梔子。 這個段落呀都說得太簡單,不夠清楚,那麼這個道理呢,他講的是太陽篇,象這個方劑呀,你象乾薑附子這類的方劑在三陰篇都有詳細的說明的,在這裡就本段,他說梔子是一個苦寒葯,但是要有寒熱錯綜的話呀,也可以與溫性葯配伍,意思不過如此。第81條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梔子是苦寒去熱的葯,所以用梔子為主葯的這種方劑,這個病人舊微溏,有習慣性的大便溏瀉,這是久寒的病。那麼久寒,這個梔子是萬萬用不得的,尤其這個梔子與黃連,都治煩了,黃芩,它們不同的,這個黃連、黃芩呢能治瀉肚,梔子不行的,你看看治下利的葯都不用梔子,所以這一段他也是大有用意的。梔子這味葯啊,它是解煩,同時也去黃,咱們講到黃疸,梔子茵陳蒿湯裡頭也有的,它有利小便的作用,但是它不能治下利。這個黃芩、黃連、黃柏也治煩,但是這些葯都是苦燥,能治下利,不利小便。所以它們也有些不同,全是苦寒葯,在臨床的應用也不一樣,在方劑中的應用我們也知道,如果病人煩躁,當然要用苦寒葯了,大便要是溏薄,當然就不用梔子,可以用黃芩、黃連這類的葯。第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目閏動,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 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切)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這一節可與苓桂術甘湯那一節互看,67條,「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就這一條,這個就是裡頭有停水,所以吐、下,這都是誤治,非利水不可,發汗更不行。上面那個他說是呀,「心下逆滿,氣上沖胸」,由於停水,表不解,吃瀉藥,或者吐葯,表不解就氣上沖,氣上沖就心下逆滿,氣上沖胸嘛。 「脈沉緊」,上面這個病要是發汗則 「動經」,一發汗,動其經脈,「身為振振搖」,只是身為振振搖,還可以用苓桂術甘湯。 那麼這一節呢他是重了,你們好好看看,這個是不會發汗來的,「太陽病發汗」,這個是小便不利,里有停水的這種人,你不利水,只發汗是不行的,這個就是,所以雖然汗出而表不解,「其人仍發熱」,表不解嘛,還發熱。 「心下悸」,就是水逆滿於心下導致心下悸呀。 「頭眩,身瞤動」,這個水氣上沖,腦袋就要暈的。 「身瞤動」,這個瞤就是跳,身上肌肉或者是筋跳,筋惕肉瞤,這是虛的現象啊。「振振欲僻地」,上面那個 「身為振振搖」,只是站不安穩而已,這個呢,振振,打寒戰,要倒下,這個是不但表未解,水沒去,而反陷於虛極而入了陰寒的證候了。振振就是打顫顫,就是頭前說那個「虛故也」 。那麼這個用苓桂術甘湯不行,得用真武湯。 真武湯也是利小便的一個葯,但是它利於陰虛證,那麼苓桂術甘湯還是陽虛證,陽證之中的虛證,這個是陰證之中的一個虛證。由哪來的呢,都由於小便不利,而裡頭有停水,這是給發汗誤治了。真武湯方葯是這樣的,茯苓、芍藥、生薑、白朮、附子,那麼茯苓、術是利尿葯了,咱們頭前都講了。那麼生薑,他這個水往上逆,甚至於人也有噁心,這個生薑的量用的也挺重,3 兩,所以擱生薑,心下悸嘛,我們方才講這個苓桂姜甘湯,就是茯苓甘草湯啊一樣的,那個也擱姜。這個水氣往上沖逆,但是這個不擱桂枝,沒有氣沖,並沒有心下逆滿這種情形,可能有噁心,這一段沒說,我們從方劑中分析可能有噁心。擱芍藥,這個水陷於陰證,恐怕裡頭也有腹痛,這個芍藥治腹痛。另外呢由於陷於陰虛證,得擱附子,有振寒,惡寒得厲害。 那麼真武湯整個看起來,不但能夠治小便不利、振寒、肉瞤、欲僻地這種情況,也能夠治裡頭有停飲,有下利的機轉,我們看芍藥也是的,而腹痛的情況,那麼這個時候他也是良工治未病了,所以這個真武湯啊共附子湯,這個我們講到三陰篇就有了,它也治心下有水氣,但是這個全是陷於陰虛證,我們在臨床上「遇到」的病人都是惡寒得厲害,尤其有這個振振欲僻地,打寒戰,必振寒吶,這個振寒都是陰寒證的一個反映,若是這種的小便不利,頭暈,那麼你用苓桂術甘湯就不行了,苓桂術甘湯沒有陰虛的證候,沒有陰寒的證 候,這個在後面少陰篇對這個證候還要詳細講的。 所以里有停飲而發汗,這個變證多端啊,你看這都是的,必須得利小便,尤其小便不利,更在表證上必須要利小便而解表,就按一般的發汗法是絕不行的。這個根據桂枝去芍藥(湯)那篇以下到這,對這個反覆來說明,小青龍湯也是的,小青龍湯雖然不是小便不利,而是心下有水氣,心下有水氣表不解,你要用普通的方劑是不行的,必須一方面去水,一方面解表,才能夠達到表解的目的,換個法就不行。這個在咱們研究的太陽病裡頭有這麼一種客觀事實,這是中醫的一種特別發現,那麼小便不利,有表證,在臨床上很容易找到,那麼這個時候就是吃發汗藥啊,吃吐葯、瀉藥全不行,你非利小便不可,一利小便這表也自然解了,但是這個方劑呢不是一種,不是隨便哪個利小便藥就行的,這方面的葯很多了,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苓桂棗甘湯、苓桂術甘湯、五苓散、茯苓甘草湯,這很多。 底下這些是另一個段落,不可發汗的集中到這個地方說明。
推薦閱讀:

【傷寒論慢慢教.少陰篇講記】(八)麻黃附子甘草湯
從《河圖》談《傷寒論》第七條
《傷寒論條辨》 [明] 方有執(公元1368年
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03講
郝萬山教授講傷寒論:10

TAG:傷寒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