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佛的發心[摘編]

學佛的發心[摘編]

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度眾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無非是要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什麼是「佛之知見」呢?就是「覺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就是「如來藏」、「自性清凈心」。

如果我們一切的修行,無論誦經、拜佛、參禪、打坐、念佛、持咒,若是不能匯入不生不滅的本性,那麼都還是生滅的對立法。由於無始以來無明的作用,導致眾生對外境,總是存在著能所的觀念,產生主客二元的對立。除非是究竟了悟,體證絕待的法界、清凈的法身。否則,如果能所仍不能斷除,一再的透過無明的妄想分別,經由色心二法的主客對立,用生滅的意識心來修行,它仍然會產生妄想執著,六根、六塵、六識虛妄和合,變現了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世界,以及沉淪其中的六道有情。

《華嚴經》云:「初發心便成正覺。」初發心菩薩的心等同佛心一般清凈,但要更進一步發恆常心,保持初心不退,才能圓滿菩提。

學佛就是要發菩提心,成佛利益一切眾生,這是一個佛弟子的根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出世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引導、幫助眾生成佛。《法華經》上講:「佛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即使證得聲聞、緣覺果位,自利利他仍不圓滿,他的智慧慈悲威神力、報身報土等功德根本不能與佛相比。所以大智舍利弗才會在法華會上後悔,重新發心,走成佛的路。

只有發起菩提心,才能成為一個大乘行者,才能成辦佛果。大小乘的區分就在發心,而不在法的高低大小。即使是初發心的菩薩,還沒具足其他的功德,但已經是佛子,超出了二乘,就象王子雖小,也比王公百官尊貴。有個小沙彌與阿羅漢師父的公案:小沙彌承事師父,兩人同行,這時小沙彌生起一念「不學小乘,要成佛」的心,神通自在的阿羅漢立刻覺知,馬上恭敬地請小沙彌在前面走,並自己背包。僅僅是一念心的功德就有這樣大。具有菩提心的人所作的任何善業,即使是念一聲佛,或者施給鳥獸一口食物,都是在種成佛的因,功德猶如虛空無量無邊。

發心是善法的源頭,能生髮一切善法。《正攝法經》講:「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來菩薩手中。」發起菩提心,就象打開了心性的寶藏,內心會光明清凈,慈悲博大;信心堅定,勇猛進取,荷負起濟世利人的使命;眾生也敬仰親近,感受到喜悅寧靜,願意接受引導、感化。如果心發不起來,遇事就會不願承擔,因循推脫乃至逃避,做一做就疲乏了,生病了;慢慢地生命就沒了動力,枯萎墮落。

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輕則懈怠廢弛,重則道心全退,大乘學人不能片刻離開菩提心。道者不可須臾離也,修道與求學一樣,不進則退。佛說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事,魔所攝持,故無菩提心而修善事即是魔。魔非青面獠牙、三頭六臂之謂,凡是被煩惱障礙所攝即謂之魔。例如對於某人特別喜歡,勤加慈愛,但無菩提心,待來生可能同他變成眷屬;如有菩提心,對於某人只有慈悲而無情愛,即不著相。菩提心如同一鏡子,照得清清楚楚,儼然實現,但事後一點痕迹都沒有,即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如心中不清凈,即是為自己找麻煩。

菩提心包括三心:(1)直心。正念真如法,與真如本體相應,不與外界相應。反聞聞自性謂之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2)深心。歡喜修行一切善行,戒律是善行之一,屬自利的善行,切實修學,自生歡喜。經云:「發起大悲心,救護諸眾生,永出人天眾,如是業應作。」大悲心是大菩提的根本因行。眾生有苦難,去救度他,不過救其一時之急,是善心與善行而非菩提心;度其出六道輪迴,了生死,才算是發大悲心。

若發菩提心,一生能成就。發不發的行相(緣境的時候,心上現起一種了境的相貌,名曰行相),很容易分別。發菩提心者,我相就沒有了;若還有四相,就是還沒有發菩提心。經中說;「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可以證明。修行是自己的事,不要管他人。發菩提心,佛菩薩會自動來加被的。

學佛,菩提心太重要了!下品下生,生凡聖同居土,也要發菩提心。西方是大乘人的境界,不是二乘人的境界,所以學佛必須是大乘法器。犧牲自己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受苦受難也情願。幼稚園的菩薩也要以度此地球上的眾生為己任,但此心還是發得太小了。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的眾生都要度,雖一時辦不到,但不能無此願,有此願,終有達到之一日。如果處處為自己打算,連二乘人都不如。

學佛必須發大心,萬萬不可有依賴心,要有獨立的精神,靠人靠不住,英雄豪傑都是由無依無靠的環境中起來的。佛所說的皈依三寶,依靠三寶,是教眾生依照佛的教訓,自行起修,不是依賴佛菩薩賜予什麼。

行菩薩道的人應常常發願無有間斷,地藏菩薩生生世世常發大願,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常發大願即不會懈怠,願為行之先導,所以大願必須常常發。

菩薩是表法門的,文殊大智、普賢大行、觀音大悲、地藏大願,合四大菩薩之大願即是佛之大願,所以學佛無論那一種願都要,否則不能圓滿。

開智慧必須要發大慈大悲心,悲心一發,智慧即開了,也是消業障最有效的辦法。在理上講,眾生都是佛,因眾生皆有佛性,性體相同;既屬相同,見眾生受苦即等於自己受苦。須知整個法界就是自己一個人,沒有相當定功的人大概不容易體悟到此中的義趣。但是無論何人均會作夢,夢中山河大地、人物虛空全是自己心中變現出來的,一旦醒悟,在夢中隨便拈一法無非是自己心的一部分;我們現在人生何嘗不是一場大夢,真如本性迷了,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己真性中所現之物。常作如是觀,即能生起同體大悲心。

你要是念念祝願一切眾生健康快樂,你自己一定健康快樂;你要是祝願他人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菩薩的大法與事業一定會傳給你。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為自了,原為度眾生,方與彌陀本願相合。修凈土法門正為滿此大願,若僅僅念佛求生,恐品位不高,不能滿願。

世人拜佛,其目的不過求名利、求福慧。但行之數年毫無效果,反而境遇愈蹇,便以為佛菩薩不靈,乃灰心放棄學佛之願。——此實最可憐憫之人。要知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了生死是世間最大的事,尚可求而得之,何況其他!果能發大心,與佛菩薩之心愿相合,自然蒙佛加被,有願必成。

佛是無所住而住。住在一個地方,心量境界就限於一個地方,有界限、有範圍,等於一個圈套就跳不出去了。如不將心量拓展,死守一處,無法開悟。佛菩薩常游十方是願力,我們常游六道是業力,假如我們的願力超過業力,我們就是乘願再來的人。願力大過業力是菩薩,業力大過願力是凡夫,愈往下去,業愈大願愈小。

佛的大涅槃謂之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行於生死中是大悲心,佛菩薩住在六道之中,與凡夫一樣。大乘學人接受佛的開示要作菩薩,其願力心力超過業力,即可轉變境界,由現在起就是乘願而來的菩薩。來去清清楚楚的人是大菩薩,大菩薩照顧小菩薩,小菩薩有隔陰之迷,經大菩薩一點破,恍然大悟,其願力再超過業力,又是一個再來的人。轉凡成聖就在此時,不要等來生。要做到專修專念一句佛號往生西方。

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心戒法師講述:什麼是真學佛(三)
學佛札記(連載之四)
學佛並非消極逃世
讚歎!全家學佛,5位出家!這是幾輩子修來的稀有佛緣啊!

TAG: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