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生而貧窮,我也不想有「窮人思維」
作者:思小妞 來源:思小妞的犄角旮旯(sixiaoniu523)
「為什麼你不能買台好一點的筆記本讓工作更有效率?這樣你才可以把時間空出來去做更有意義的事?」
「為什麼你不租一間離公司近點的房子?雖然費用要高一些,但你不用擠一、二個小時的地鐵,這樣你才可以把時間空出來去做更有意義的事?」
「為什麼你上下班不打車?雖然交通費貴了點,這樣你才可以把時間空出來去做更有意義的事?」
你就是太在意錢,所以只能一直做窮人,這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真正的富人只珍惜時間,能用錢解決的問題他們從來不會耗費自己的時間,這才是真正的富人思維:用錢去換時間!」
我們沒少被「窮人思維」這類文章刷過朋友圈,正如上面所寫的那樣,無論擺出什麼樣的事實、講多少成功人士的例子,這些文章最後都會得出類似的結論:用錢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用時間。
可對於很多人來說「更有意義的事」就是用時間去換金錢,因為我們真的沒有錢!
我的第一份工作上班地點在上海徐家匯,每年有很多明星來開演唱會、舉辦許多比賽的著名上海體育館就挨著徐家匯旁邊,用寸土寸金來形容這裡的地段價值絲毫不為過。以步行20分鐘為距離在徐家租房子,比如東方曼哈頓、徐匯花園這類小區,兩房一廳每月租金大約是1600——美金,這還只是2000年的價錢。如果拋開這些高檔小區,租那些建於六七十年代、四十平米、爬滿蟑螂的老工房,每月租金也要6000到8000元。
十年前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世界五百強公司,月薪到手5000元、每年領14個月的薪水、年假回家探親機票可以報銷,和那個時候的文科畢業生的工資相比待遇還算可以,即使「傍上」這樣的公司,想住在附近,和別人合租也維持不了基本生活。
所以,不是我不想悠哉悠哉散著步上下班,而是真的沒有錢去換時間。
所有批判「窮人思維」的文章看上去都在教你如何把錢用在刀刃上,好騰出時間做有意義的、能提升自己的事。比如,你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去看書、健身、上網課、擴大圈子打造自己的人脈,可對於很多人來說:
第一,我們缺少換取時間的最基本的籌碼——錢。我們只能用時間去換錢,還只是維持最基本生活的錢。
第二,所有「有意義的、能提升自己的事」都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才能得到,無法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看到效果,而對於大多數還在為生存奮鬥的人而言,這樣的追求既耗不起也等不及。
那些批判「窮人思維」的人,從來都沒有切身體驗過真正的貧窮。在他們看來,喝不起星巴克就是窮、擠一個小時地鐵去上班就是窮、和三五個人住在一套隔板房裡就是窮,而這些窮明明都很好改變啊。你只需要更新自己的工具、為自己打造一個更舒適的環境、多買幾本書、聽幾次網路課程讓自己迅速升級就能改變現狀了。
如果貧窮真的那麼容易翻篇,成功也就失去了魅力和誘惑。
Barbara Ehrenreich是美國暢銷書作家、《時代周刊》專欄作者,同時也是洛克菲勒大學細胞生物學博士。高學歷、白人、擁有成功的事業,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在美國她都屬於絕對的精英。和無數篤信「努力就能改變一切」的美國夢追尋者一樣,她也曾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不夠努力、沒有長遠計劃和目標,總之,都是因為「自身原因」才讓一個人陷入貧窮之中。
於是,她「偽裝」成服務生,開始了底層生活,看看自己丟開精英光環和背景後是否能夠憑藉努力鹹魚翻身。
她的生活變成了這樣:和餐廳的服務生一起工作8小時,拿著每小時6-8刀/時的低廉工資,午飯常常迅速用一根熱狗打發掉,「臨下班之際會餓到快暈倒。晚上拖著灌鉛的雙腿」只想倒頭就睡。更慘的是,很多人一天辛苦賺來的錢只夠支付當天的伙食費和廉價旅館的價錢。因為沒有多餘的錢去支付租房時的押金,所以他們要麼住在車裡、要麼住在最廉價的旅館裡。
此時,你跳出來說,為什麼就不能用下班的時間來做個長遠計劃、考個證書好讓自己有朝一日改變命運?還是自制力差、不夠努力啊!對不起,他們的眼前只有當下最現實的問題:今天是否還能吃得上飯?今晚會不會露宿街頭?
與喝不起星巴克、通勤時間兩小時的人相比,這才是真正的窮人:所有心力都被眼前的生存危機佔滿,根本沒有一點閑暇顧得上去考慮與長遠和提升有關的任何事情。
《風雨哈佛路》之所以動人、流傳,是因為主人公Liz Murray這樣的故事太少太少。
那些教育你要擺脫「窮人思維」的人,他們會現身說法告訴你自己是如何打破思維局限走上「逆襲」的道路。因為有了一台好電腦,所以我的PPT做的更好了,得到了老闆的賞識,升了職加了薪;因為我從每個月的工資里拿出幾百月去聽課和看書,所以我的知識儲備更龐大了,這才有機會讓我得到現在的工作;因為我定期護膚、捨得用比較好一點的化妝品讓自己的精神面貌更好了,自己變得更自信了,所以客戶簽單率大大提升。
你看,因為思維方式的轉變,我撕掉了「窮人」、「屁民」的標籤,現在正在向精英靠攏、逐漸走上人生巔峰。
而事實是,這些人雖然不富貴,但很少會去真的為下一餐、下一宿犯難;他們不需要擔負起養家的重擔,只需要在過年時給家人包個紅包、買點禮物賺些成就感就自我感覺良好了;他們沒有積蓄,但吃得起公司附近的快餐、看得起團購的電影、甚至偶爾還能去看愛豆的演唱會、欣賞一下話劇來陶冶情操;他們覺得每月買幾本書、參加一些課程不是什麼難事,能花幾百塊錢呢?我這是在為未來做準備,好不被時代淘汰啊。
所有模糊自己的身份和真實情況的高姿態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流氓理論。
我承認,以前自己也有這種「作風」,直到在上海認識了小胡,才戒掉了這個毛病。
小胡其實沒什麼動人勵志的故事。他只是上海無數餐廳無數服務員里的其中一位。在認識他之前我從來不知道原來一個人成年人是真的需要身兼數職去討生活的。因為在我過去的生活中,家人和朋友都是只做著一份「正經」工作靠著工資去生活。雖然收入不高,但朝九晚五後下班過自己的生活才是常態。
但在上海,有很多小胡他們需要從早上五點忙到下午三點,然後四點開始又去做另外一份工作,一直忙到晚上八九點,才算真正結束了一天的工作。而他們奮鬥的目的不是為了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有立錐之地,也不是為了能和誰坐在一起喝咖啡,只是為了能快點攢夠錢回老家買房子、娶妻生子後讓自己的孩子有錢讀書。
「你有沒有想過留在上海?或者攢夠錢後讀個書,換份更好的職業?」我曾這樣問小胡。
「上海哪是我這樣的人能混住的。我現在多拼拼,能讓自己的孩子將來在老家讀個學校、考上大學就滿意啦,也算自己沒白來這裡。」小胡實誠地說。
世上根本沒有什麼窮人、富人思維,只有因為投胎、基因、時代、社會、運氣等因素造就的「現實生活」。在現實生活面前,理解才是最好的姿態。
巴菲特曾把自己的成功歸咎於運氣,因為自己中了「卵巢彩票」,能夠投了一個好胎、生在美國白人家庭、剛好家庭條件還不錯,所以才有今天的種種。這是謙虛,雖然也是事實。沒有人能隨隨便便鹹魚翻身、跳入龍門。身份的升級和改變可以是一道選擇題、加分題,甚至是必答題,只是它從來都不該有標準答案和審視的味道。
推薦閱讀:
※哈佛首席辯論教練: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普賢上師言教】暇滿難得(共同外前行):一、思維本性閑暇
※無極思維,無極與道的思維
※那些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才可以終身成長
※限制你思維的不只有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