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岳飛之死看政治的殘酷邏輯

精忠岳飛

岳飛必須死。

——李亞平《帝國政界往事》

普通人了解岳飛大多是通過一部耳熟能詳的小說《岳飛傳》:大忠臣岳飛痛擊金朝侵略者,無往不勝,收復失地;大奸臣秦檜,奸佞小人,陷害岳飛;宋高宗趙構,昏庸無能,聽信讒言。故事情節就是這麼簡單。

後來長大了些,就聽到了一些不一樣的聲音,說,別看秦檜跪在岳飛墳前,還寫著什麼白鐵無故遭佞臣,其實秦檜就是個背鍋俠,這個鍋是替誰背的呢?就是當時的皇帝趙構。這個趙構貪戀帝位,他害怕岳飛直搗黃龍,迎二聖回朝,他的皇帝老爹皇帝哥哥回來了,他這個皇帝該怎麼當?所以,他必須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回朝,然後殺之來保證自己的執政地位。

靖康之變之後,金國扣押著趙構的老爹和大哥,前任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這是就是兩張王牌。假如,金國在南宋北邊建立一個「偽宋」,扶持宋欽宗趙桓為帝,天下會出現什麼局面?他是宋徽宗的長子,趙構的長兄,本人就是原來的大宋皇帝,出現的這麼一個合法性之強的競爭者,趙構的南宋將會危及重重。朝堂不得志的人,堅持傳統道德的人,圖謀不軌之人,都是潛在的倒戈者。那將是趙構的噩夢。其實 「金人慾立淵聖(欽宗)於南京」的說法早就已經開始流傳。《宋史紀事本末》記載傳言「以和定而止」。可以看到如果南宋沒有及時與金國議和,如果以秦檜為代表的主和派沒有佔上風,趙構的執政地位將受到嚴重挑戰。

假設岳飛真的打到讓金國害怕,他們因為畏懼南宋把二聖送回了,對於南宋的趙構的來說,威脅之大也不亞於冒出一個敵國。數百年後的明朝,蒙古人就把俘獲的明英宗送回來了,不久就發生了英宗復辟。歷史事實證明,前任皇帝政變相當容易,即使這位太上皇不想政變,總會有居心叵測的一些人惦記著他。所以二聖的存在就是對趙構政權的威脅。

第二,當時南宋的國力無法支撐這一場戰爭了。兩宋交接,兵荒馬亂,南宋政府的稅收只有不到一千萬貫,可是你知道當時岳飛一年的軍費是多少?光這一隻軍隊一年花費七百萬貫,所以皇帝就是在牙縫裡擠出軍費啊!歷史上的高宗趙構是一個非常勤儉的皇帝,勤儉到皇宮大殿都是經常換牌子,幹什麼就換一個名字,為什麼不多修宮殿?打仗得籌軍費啊!在財政那麼艱困的情況下,能支持岳飛打多久的仗都是是一個問題。

岳飛給我們的印象就是戰神啊,岳飛在中國古代是跟關羽是一起供的,叫關岳廟。如果仔細去爬梳史料就會發現岳飛最重要的戰役的朱仙鎮大捷,在官修史書當中都沒有提到朱仙鎮這幾個字,可見當時的史官並沒有把這件事當回事。幾乎所有的史家,趙翼、錢大昕,包括近代的胡適都說過,岳飛即使不死,也不一定能收復失地,跟金兵保持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和談才是最有利,最理性的選擇。

可見岳飛的作用並沒有小說里那麼大,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既然打不贏,那高宗趙構心裡的最大的敵人是誰?

這就要看宋朝的歷史了——大宋的開國之君趙匡胤是一個篡位的武將。如果說軍隊是皇帝用來平定內憂外患的寶劍,那麼這柄利劍握在部下手裡,就會反過來威脅皇帝自身。所以高宗趙構心裡最大的敵人是誰?或許不是二聖回朝,也不是金國,而是你岳飛本人。

秦檜的養子秦熺留下的一段記載, 「主上聖明,察見兵柄之分,無所統一,乃密與檜謀,消尾大之勢,以革積歲倒持之患。」可見,岳飛之患已在皇帝心中鬱積多年。按照秦檜的說法,這種危險隨著金人威脅下降而更加突出:「有識之士方懼金人之平,四方底定,而此輩跋扈自肆,意外事有叵測者。」

可能很多人會驚呼:岳飛是忠臣啊,那背上刺著精忠報國啊!高宗也寫四個字精忠報國賜給他,忠臣啊!岳飛怎麼會謀反?你看岳飛後來臨死的時候有人勸他反他都不反。咱們可以想像這麼一個場景,趙構和秦檜合謀殺死岳飛時,高宗猶豫道:「這個岳飛還是個忠臣啊」,秦檜就在旁邊說:「當年太祖陛下(趙匡胤)也是後周的忠臣啊!「

即使岳飛不反,他的部下也可能逼他反。當年趙匡胤就是先例,他的部下追求富貴,非擁戴他當皇帝不可。南宋初期的軍事體制缺乏節制手段,主要依賴部下的忠心,這讓皇帝如何安心?最要緊的是,岳飛擁有反叛的實力。岳家軍有十萬兵馬,佔全國兵力的四分之一。這支軍隊的戰鬥力極強,民間聲望極高。岳飛本人飽覽經史,禮賢下士,溫和有禮,為人清廉,賞賜一概分給部下。這簡直就是活聖人。甚至岳飛死後多年,他的眾多部下還聚在一起,聯合起來為他申冤。這樣的軍事集團不反則已,一反就會天塌地陷。

所以對皇帝來說,選擇變得很簡明就變得很簡明了,那麼,究竟是把自己和帝國的命運寄托在岳飛之上呢,還是讓秦檜出面干一次臟活呢?在皇帝眼中,岳飛的冤屈,與趙家江山的安全穩定相比,孰輕孰重?這還用問嗎?

推薦閱讀:

岳飛真的是死在秦檜的手下嗎?不,其實是這麼回事!
原創:【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飛第四次北伐!
這一仗岳飛1萬對12萬,親自上陣折將14員,一位是千年罕見猛將
岳飛死後800年備受尊崇唯哪個時期被挖墳掘墓?

TAG:政治 | 邏輯 | 岳飛 | 殘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