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實在、沉浸及其文化意涵(5)
06-21
編輯:丟oO丟oO 作者:本站會員出處:中國論文下載中心日期:2003-4-23然而,虛擬實在的出現,給笛卡爾設定的身體與心靈的關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虛擬實在就是感性知覺實在。因此,在有關虛擬實在的哲學問題的討論中,很多人認為虛擬實在所表明的是一種反笛卡爾身心二元論的立場。J.D.Bolter指出:"依照笛卡爾的觀點,由影像是不能獲得真知的,故通過虛擬實在的頭盔上的目鏡也無法獲得真知。然而,虛擬實在用事實推翻了笛卡爾的這個觀點。通過使用者在影像中的漫步,所有抽象的東西都變成了一系列具體的可視物……虛擬實在的目的不是尋求理性的確定性,而是使個體獲得隨影像變換而移情的能力。"[xv]在為邁克爾·海姆的《虛擬實在的形而上學》一書寫的序言中,克魯格(M.W.Krueger)則直接談到了身體的重要性的凸現:"虛擬實在在以一種更加基本的方式改變著我們與信息的關係。它是第一種讓人主動利用身體來搜尋知識的智能技術。這是否意味著抽象的符號的死亡以及坐姿智力的消失呢?我們是否將要發明出新式的三維色彩加動畫的符號來與我們進行交互作用,而不是被動地等待讓我們去閱讀它們呢?這種心與身的再結合會不會創造出一種新的智能?"[xvi]虛擬實在的實踐表明,當使用者沉浸於虛擬實在之中時,身體的感性知覺的作用無疑顯得較真實實在中更為重要,人與虛擬環境的關係不再以理性認知為主,而主要是感性知覺關係;而所謂沉浸就是使人只停留在感性知覺層面,不加反思地將虛擬實在作為行為的對象和環境。為了理解身體的凸現對虛擬實在中人的行為的影響,我們借用一個現代哲學概念──"身體-主體"來對其加以分析。最早提出"身體-主體"(body-subject)這一概念的哲學家是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他希望通過這一概念,克服笛卡爾以來的身心二元論。他所欲表明的是,應該將心靈的根源放在身體之中,放在世界之中,即身體和主體是同一個實在。他認為,身體既是顯現的主體,又是被顯現的對象;既是存在著、經驗著的現象,又是現象發生的場所。人通過"身體-主體"向身體以外的空間的擴展而形成其意識的背景──知覺世界。他說,身體不像其他事物那樣在空間之中,身體既不在空間之內,又不在空間之外包圍空間,身體之於空間猶如手伸向工具一樣。"身體-主體"的這種延伸就是知覺。與此同時,他把世界說成是有生命的身體,把知覺聯繫身體-主體和世界的過程說成是"世界的肉身化"(incarnation):一方面,知覺對外物的直接接觸使身體-主體外在化;另一方面,外物向知覺的顯現,意味著世界的內在化。[xvii]由此,梅洛-龐蒂強調,世界就是我所感知的那個東西,知覺世界始終是一切理性、價值和存在的先行的基礎。無疑,從真實實在的角度來看,梅洛-龐蒂對知覺的基礎性的過分強調是有失偏頗的,但對本身就是以知覺為基礎的虛擬實在卻有一定的啟發意義。我們可以看到,在虛擬實在中,沉浸即意味著主體對身體知覺的完全依賴性,同時,由於虛擬實在實質上是為人所控制的實在,故所謂"世界肉身化"的隱喻也是不言而喻的。換言之,人在虛擬實在中的行為方式是以感性知覺為主的。在體現、解釋學、他性和背景等四種關係中,體現相當於知覺的延伸;解釋學意味著認識的具體化和知覺化;他性關係反映出虛擬實在在知覺層面上的可控性;背景關係則說明了虛擬實在與身體-主體在知覺層面的統一。沉浸於虛擬實在中的時候,"世界就是我所感知的那個東西"這一命題是成立的,虛擬實在就是一個人類知覺現象研究的試驗室。值得指出的是,在虛擬實在中,世界之所以就是我所感知的那個世界,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在於知覺的人工化:頭盔和目鏡使得使用者的視界完全人工化;數據手套和數據服等則使人的其它知覺也完全人工化。從某種角度來講,正是身體知覺的人工化,使身體所感知的實際上是經過了預處理的虛擬的影像和感覺,是預先建構好的世界在人工知覺中的展開。轉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堅定中國舞蹈文化自信
※大家覺得李清照最好的一首詞,是哪一首?
※中國佛教文化論稿 第三章 中國佛教道德
※《平凡的世界》全書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易經》與中國生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