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遼寧南票安昌峴舍利塔(金·省保)

中華古塔通覽·東北卷葫蘆島·南票安昌峴舍利塔福成中華編錄

年代:金天德四年(1152);形制特點:八角七級密檐式實心磚塔;現狀:1988省保

安昌峴(音xiàn)舍利塔,原稱大金國舍利塔,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南票區暖池塘鎮安昌峴村東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舍利塔建於金天德四年(1152年)。塔身青磚砌成,八角七層實心密檐式,高十八米(維修前經實測殘存17.11米)。有浮雕佛像,蓮花台座。塔下有碑刻一座,字跡清晰。

該塔由塔座、塔身、密檐三部分組成。塔座為須彌式,但早年下部殘損嚴重,現只殘存須彌座上部,有上梟及上枋,磚雕仰蓮,在束腰部位,殘存一轉角力士。塔身八面,四正面為拱形龕門,龕門內原應有磚雕佛像,維修前已全部缺失。在券龕門的上方,雕飾蓮形寶蓋,緊接著寶蓋上雕飾二飛天,飛天兩足相對,頭部朝向兩側,相對翱翔。四隅面下部為兩菩薩,披天衣,系瓔珞,足踏蓮花墩,手印各不相同。其頭部在維修前全部殘損,原始形態不詳。民國十八年(1929)《錦西縣誌》記載,「第一層每面均刻羅漢像二」,據殘存痕迹看,四隅面不應為羅漢磚雕,而應是菩薩磚雕。二菩薩之上,為一大流蘇寶蓋,略寬於下面的二菩薩,寶蓋造型有別於四正面。在寶蓋上二皮磚位置,磚雕二飛天,與四正面不同的是二飛天頭部向內,兩頭相對。各面之間轉角處飾圓形倚柱。

現塔已整體大修過。塔於1988年12月列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資料:新浪塔友·風雨行進、遼塔、瘋旅人

補充資料:塔始建於金代,於金天德四年(1152年)重修。塔身用青磚壘砌,為八角形實心密檐式,高18米;塔座為須彌式,磚雕仰蓮,並刻有花紋;塔身八面七層,東西南北均有拱形門,內有磚刻菩薩像,結龕坐於蓮台。其他四面各有脅侍,身披袈裟,足踏蓮花,雙手合一,神態安祥。塔上各層檐部為磚雕斗拱,塔身呈挺拔秀麗的錐形體,塔尖有剎座封頂。具有很高的古建築和佛學研究價值。此塔地處山巔,年代久遠,風化嚴重,現已向東南方向傾斜達15度。2001年曾對塔座進行青磚水泥加固。2007年列入遼寧省「遼塔工程」維修項目,現已維修完成。

安昌峴舍利塔欣賞

塔身之上為闌額和普柏枋,普柏枋上承一層大檐鋪作。每面轉角鋪作一朵,補間一朵。鋪作為單杪四鋪作,補間華拱伸出尺寸短小。鋪作之上為雙層木檐椽飛,將一層大檐挑出。密檐共七層,每層密檐部分用四皮疊澀磚挑檐,用三皮反疊磚收檐,圍脊和束腰由七皮磚組成,每成密檐間逐層內收,收分為7.4度。

維修後的安昌峴塔塔身從西南方向望去略成一「S」型,這是因為安昌峴塔塔體傾斜嚴重,塔身高度又不低,為了調整全塔的重心,以利延長塔體壽命,於是將重修的最上面兩層向相反方向扭曲,在塔頂找回一個平衡,所以此塔給人一種塔頂修「歪」了的直觀印象。(點評文字:風雨行進、遼塔)

安昌峴塔的大檐鋪作為典型的單抄四鋪作,補間鋪作一朵。

塔及重修舍利塔碑銘

安昌峴塔維修前後新舊對比。安昌峴塔塔身和基座相接處過渡非常的不自然,傾斜非常明顯。

各層密檐,收分比例為7度

維修後的安昌峴舍利塔;安昌峴塔南面塔身

安昌峴塔東南面塔身

安昌峴塔鋪作及正面飛天、寶蓋

四隅面飛天及寶蓋

四正面飛天及寶蓋

僅存的一個須彌座束腰轉角力士

塔前石碑:好友好海外奇談攝

維修前圖片資料

附錄資料:關於安昌峴塔創建年代

作者:風雨行進

安昌峴塔創建年代一直存在爭議。劉謙和林威兩位先生分別在《錦州各寺考》和《錦西文史資料》第三輯中將該塔建造年代推斷為金代。曹汛先生在編輯《遼寧古迹大觀》和建立「四有」檔案時認為該塔建於遼代,金代重修。李宇峰先生在《葫蘆島文物》1996年上發表文章《安昌峴舍利塔建築年代考》則用類型學方法,從《東講院碑銘》和《創建靜安寺碑銘》的形制特徵入手,認為「金天德四年」碑為遼代所作,後經金代剷平改刻,進而推斷該塔為遼代所建,而所謂「金天德三年」重修一說則則是李三錫為自己投金行為遮醜而掩人耳目。

其實此塔的建築年代本來是很清楚的。只要認真讀一下立於塔旁的《錦州安昌縣永和村東講院重修舍利塔碑銘》,便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在現存安昌峴塔之前, 「而昔嘗立磚塔於艮峰之上,多歷年所風摧雨注,周圍毀缺,慮其顛仆,眾議重修。」「自天德三年四月十四日癸日興工,至當年八月十五日工就。」「特劃舊基而增修之,疊起七層,高逾六丈,其陶訪工匠成於心,授規於手,當始興修,奉安舍利」。上述記載說明,在金天德三年(1151)時,舊有遼塔已風摧雨注,殘損十分嚴重,隨時有倒塌的可能,於是,眾人集資,將原來遼塔拆除,「上飾浮圖,下藏舍利」,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修築。現存安昌峴舍利塔是在原遼塔的舊基礎上,重新修建的金代塔。有人認為,現存塔是建於遼代,金天德三年只不過是加固維修而已。但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如果說金天德三年僅僅是對遼代塔進行簡單的加固維修,那麼,在一個周圍毀缺,慮其顛仆的危塔下面,如何去奉安「佛牙求得舍利九粒」,在施工技術上恐怕是很難實現的。

此外,該塔的建築特點也具有明顯金代時代特徵。

  1、該塔塔身之上為一層大檐鋪作為金代常見的單杪四鋪作,比遼代常用的雙杪五鋪作簡單,補間華拱伸出尺寸短小,缺乏遼代的厚重的立體感,沒有遼代鋪作仿木構仿得形神俱備。

  2、密檐收分比例較大,是金代有別於遼代的另一個特徵。該塔七層密檐,收分比例為7.4度,而遼塔收分比例一般都小於4度。如朝陽八棱觀塔收分度數為1.5度,義縣廣勝寺塔收分度數為3度,朝陽東平房塔收分度數為3度,朝陽黃花灘塔收分度數為3度,阜新東塔山塔收分度數為4度。金代塔則收分比例加大,如開原崇壽寺塔收分度數為9度,鐵嶺圓通寺塔目測其收分度數也應在5度以上。

  3、塔身磚雕也具有金代信仰特點。遼代崇信密宗,在傳統遼地的遼塔中,八角形塔每一面中,一般雕飾成一佛二菩薩二飛天的造型,其中南方主尊為密宗主尊大日如來形象,其餘七尊或為藥師七佛,或為過去七佛等。也有少部分根據《佛說八吉祥經》在八面上裝飾東方八化的;另一類風格則是在塔身四正面雕飾為一佛二菩薩二飛天,四隅面為假門裝飾,構成密宗四方佛構圖。象安昌峴塔塔身四正面裝飾券龕佛像,而無脅侍菩薩,在四隅面上,每面兩菩薩站在一起的裝飾特點,在遼塔中從未見過。此種裝飾風格與遼寧喀左大城子塔塔身的裝飾風格相似,喀左大城子塔附近曾發現金承安五年(1200)趙秉文所撰《利明精嚴禪寺蓋公和尚形狀銘所記》碑,據此可知喀左大城子塔應為金代建築(儘管有不少專家認為喀左大城子塔應為遼代建築,但並無具體依據,只是認為其建築風格是遼代風格,遼代利州有州必有塔)。

  4、建塔用磚規格及建築結構具有金代特點。該塔建塔用磚有六種規格,其磚厚均為7、7.5厘米,沒有厚度達到8厘米的。而遼代建塔用磚,磚厚多在8厘米左右。金代建塔用磚與遼代建塔用磚相比,相對要薄一點。此塔全塔用磚基本為素麵,不見溝紋磚,遼代建塔用磚基本都是溝紋磚,金代雖有很多塔仍繼續使用溝紋磚,但也有一部分塔不再使用溝紋磚。此外,該塔維修前結構鬆散,施工技術粗糙,沒有一般的遼塔結構堅實穩定。


推薦閱讀:

一人一城!他是CBA第一帥哥 堅守遼寧14年迎完美結局
遼寧發現罕見大墓 填補遼西「古國」歷史空缺(圖)
遼寧艦繞台一周將其擁進祖國懷抱 台方「炸鍋」
遼寧省人民政府令(第237號)
遼寧寬甸:渾江第一灣

TAG:遼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