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招,帶你遠離負面情緒

每天一本書

一年多讀365本書

《療愈失親之痛》

慈懷為你讀的第七十本書 來自慈懷讀書會 19:21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素顏如水朗誦

每天一本書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療愈失親之痛》。

本書作者瑪莎是美國著名的情感療愈專家,她在一次旅行中意外地失去了自己十六歲的女兒,精神接近崩潰。好在作者從未放棄治癒自己,最終恢復了正常的積極的生活。

她深刻了解到身處不幸的人們對於悲傷治療的渴望,決定將自己的經歷和療愈方法整理記錄出來,幫助人們正確對待生命中出現的痛苦和悲哀。

痛苦和悲哀是人最常出現的負面情緒,過度哀痛會帶來嚴重創傷,還會引發病理性的抑鬱。

我們常將「節哀」掛在嘴邊,但當不幸真實降臨時,理智還是很難戰勝情感。

因此我們有必要學習一套符合人類情感發展規律的療愈方法,可以不傷害自己,將悲傷驅散。

《療愈失親之痛》就是這樣一本悲傷療愈手冊。書中所述的療愈之法不僅適用於喪親之痛,也適用於解決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種種煩惱和痛苦。

當你徘徊在痛苦與不知所措之間,在通往治癒和重建人生的道路上,有此書相伴,將是一種莫大的支撐。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療愈悲傷的第一步,在於了解悲傷究竟是什麼。

悲傷只是不幸帶來的負面產物,是在表達對死亡等不幸本身的憤恨和鬱悶,與我們挂念的愛人無關,與我們在乎的一切事情的走向無關。

許多人在潛意識裡對擺脫悲傷心懷恐懼,是認為忘記悲傷是對逝者的背叛,走出悲傷會失去對我們思念之人的連結。但事實上,我們與逝者之間的愛與回憶將我們牢牢系在一起,沒有什麼可以拆散。

了解了這一點,就不要故作堅強,任哀傷侵蝕,真正的勇士敢於正面迎戰哀傷,敢於通過親朋、信仰和專業人士的幫助療愈自我,獲得新的生活力量。

本書作者為讀者舉出了一系列在迎戰悲傷時極為有效的療愈方法。

在獨處與社交之間尋找平衡

在悲傷突襲時,我們往往只想遠離人群,孤獨地舔舐傷口。

這符合人的本能,一處讓你感到安全的空間,一個盡情釋放悲傷的環境,有利於你的自我療傷和修養。

在獨處期間,作者建議我們可以用書寫,繪畫,音樂等喜歡的藝術形式紓解沉重的心緒,全情投入的藝術創作能夠極佳地釋放心理壓力。

當然,創作不一定要是精妙絕倫的,只要能安撫你的心緒就可以,例如,你可以嘗試寫回憶錄,將害怕遺忘的回憶,愛和遭遇記錄下來,這就是一種極佳的緩解壓力的方法。

但請保持警惕:獨處不意味著停下生活節拍,放任自己自生自滅。

適當社交有利於保持理智。

當然,在悲傷時與人接觸確是難事。我們總會想:「我的世界已經崩塌,他們卻一如既往地生活,他們不會理解我,我也會讓他們不自在。」

當我們滿懷悲痛走在街上時,擦肩而過的人們卻毫無覺察。這讓我們感到困惑,憤怒,我們甚至會想:「地球應該停止轉動,以此來表示對我們哀傷的重視。」

然而,當你靜下心來就會知道,世界不會因為你的悲傷抑鬱改變什麼,反而你的抑鬱可能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糟。

我們並不是真的想讓整個世界為了陪伴我們而失序,我們還需要一個井然有序的世界來為我們的安全提供保障。

路人並不知道我們心中的混亂與哀傷,有什麼關係呢?天知道他們自己的心裡又承受著什麼?

了解並諒解世界對我們悲傷的不理解,不要抗拒與人來往。

在孤獨中療愈是不可能的,只有愛與歡樂能讓人療愈,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杜絕停滯狀態的生活。

當然,人一旦陷入巨大的哀慟中,想要一下子恢復從前的生活是很難的,需要從點滴起步,循序漸進,逐步讓生活的鐘擺搖擺出正常的節奏。

轉移注意力 促使身心活動起來

當你嘗試從停滯中走出來時,不要冒進,先運行你的慣性行為。

慣性行為是指在遭遇悲傷的事件之前,你的生活中最具規律性的事情。

那些習以為常的小細節,例如早晨醒來喝一杯淡鹽水,或者定時給家裡的寵物餵食等。這些習慣曾經毫不起眼,但在遭遇重大挫折後,它們代表一種穩定,是重建生活秩序的好開頭。

遵守穩定的習慣,不會消耗你太多的精力。這是在悲傷之際最恰當的行為。

記住,在你承受悲傷之初,千萬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被悲傷擊倒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一開始,能堅持幾個小習慣已經很好了。

在此基礎上,再試著去做一些實際的事情。依舊是從小事做起,例如試著鍛煉身體的行動力,做些不用費腦費心的運動。

肢體運動會使人減少對悲傷的注意力。但是在悲傷中,往往挪動身體是最困難的事情。所以一開始,你可以繼續一個人待在家裡,以打掃衛生等方式自然地讓身體活動起來。

當肢體傾心工作時,我們就很難再繼續憂鬱下去。

等到你稍微輕鬆一些,再嘗試挑戰更難的事,試著打開房門,走下樓梯倒垃圾。

做到了之後,再逐步往更遠的地方走,走出社區,走上街道,或者嘗試具體的運動項目。

當注意力在走路或者打籃球或者購物等行為上,一種自發的轉移情緒注意力的自我治療就啟動了。

與此類似的,我們還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自發轉移注意力,達到放鬆心情的治療效果。

例如創造一個屬於當下的美好記憶時刻,將注意力集中在此時此刻。聽到一首好歌,或者吃到一口很甜的蘋果,細細品味這些瞬間,並在當下為之感到幸運。

此外,你可以隨時提醒自己「留意身邊正需要我的人。」

歲月凝練出的智慧告訴我們,找到生命活力的最佳方法,就是讓自己的愛流向周遭存在的一切,儘可能愛更多的人,去幫助更多的人,當你試著再次成為一個有用之人,對他人或自己有所幫助時,你會發現你的生命又有了意義,你的生命能量將開始變得活躍。

接納痛苦,將悲傷慢慢釋放

轉移注意力的練習能維護我們的身心繼續往積極的方向不斷前進,但悲傷依舊存在,因此我們需要為它留出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將悲傷真正釋放。

釋放悲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這些:

第一、哭泣

在心理層面和生理層面,哭泣都能使人明顯心情好轉。研究人員發現,因為情感而產生的眼淚中含有兩種重要的化學元素,亮氨酸腦啡肽和促乳素,能幫助我們清理因為壓力而積累在體內的物質。

但在傳統觀念中,許多人認為哭泣是示弱的行為。尤其是男性,認為」男兒有淚不輕彈」。其實哭泣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它是一種先祖賦予我們的療傷方式,不必要為此感到難為情。

當你遭遇苦難時,請痛快地哭出來,能夠流淚往往是一個人治癒自己的開始,請允許人們在有此需要時哭泣。

第二、不迴避

有許多人對觸及哀傷的人事物絕口不提,彷彿避開這些就能治好自己。實際上這隻能將傷口暫時堵住,並不能治好它。

瑪莎在書中寫道:「請保留通往其生命的大門」。

儘管摯愛已經離去,但關於他們的記憶依然會在我們身邊,這是最珍貴的遺產。

去與你信任的朋友談論他們吧,無論是談論你的悲痛,還是和他們分享你們之間的過往。

談論能讓你在敘述中逐漸面對摯愛已經離開的事實,不再自欺,然後在真實里重建你們的新關係。

等到有一天,你戰勝了悲痛,通過你寫的回憶錄,或者和朋友的對話,終於記起了摯愛之人的一生,而不僅僅是他的「死亡」。此時,你會發現那些還存有的記憶是獨一無二的珍寶。

因此,當你在悲傷的疼痛中,請不要輕易丟掉那些容易讓你「睹物思人」的物件。

你可以先將它們存放在某一個安全的儲藏處,等到你一步一步治癒自己時,將慶幸那些溫暖的記憶珍珠沒有被你在劇痛中當作沙礫拋棄。

第三、分享

如上所述,對朋友或者是某個樹洞講述你的經歷心情是極好的治療方法。

生活中,有相似痛苦的朋友往往能夠建立更為堅固的友誼。因為雙方都經歷過類似的苦難,所以無需贅言就能得到理解和慰藉。

當你不幸遭遇苦難時,那些經歷過相似事件的人會成為你重新振作的最佳嚮導。

你可以在相關主題的互助社區里找到這樣的朋友,或者在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那裡得到幫助,他們也許曾經經歷過你經歷的一切,也許和你一樣正在尋求幫助,或許有著成功的治癒案例。聯繫他們,你不再是一個人在戰鬥了。

值得注意的是,瑪莎還建議我們,當我們最終戰勝了悲痛之後,請試著將自己的經歷作為禮物繼續分享給別人。

因為每個人都有遭遇「痛失」的危機,悲傷的發生是以無數形式普遍存在的,我們的朋友也可能會遭遇突如其來的低谷。

去將我們曾經得到的支持分享給他們,告訴他們:「我也曾迷惘,也曾哭泣,你可以靠在我的肩頭,我就在這裡,我會陪著你走出這片低谷」——就像從前別人鼓勵你的那樣,你將在給予幫助中又一次治癒,變成更堅強的自己。

耐心看待悲痛的捲土重來

無論你採用了哪種治療方法,作者提醒我們,要時刻告訴自己「更快並不見得就是更好。」

療愈悲痛的過程是無法偷工減料的,它沒有速成法,並且可能反覆無常。

你可能依舊會因為悲痛難以控制低落的情緒,你的生活狀態也不會因為這些方法馬上恢復到一切從未發生的樣子。

此時,別急,別沮喪,別輕易放棄,因為我們是人,所有有著充沛情感的人都難以避免負面情緒的產生,治癒哀傷是一件需要長時間堅持的事。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以為自己走出了悲痛,但不經意間,一道香味,一首歌的歌詞,一個小節日,就輕而易舉地勾起了傷心事。傷口重新裂開,一切努力似乎都失去了意義,我們重新被卷進無休止的抑鬱痛苦中。

殘酷的原因在於,悲痛和愛就像硬幣的正反面無法分割,所有盛滿愛的地方几乎都有哀傷緊緊跟隨,只要我們回憶深愛的已故之人,那麼就將時刻面臨悲痛的重新入侵。

此時,請想一想,什麼能讓摯愛開心呢?是你的悲痛不已,還是過去的美好時刻?

當你再次拋起回憶的硬幣時,去回憶你們帶給對方的美好饋贈吧,不要回憶缺憾和不幸,這樣你會發現,一段時間以後,向上的一面,越來越多會是愛。

試著寬恕自己

最後,作者告訴我們,有時候,移走哀傷的最後一塊巨石,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不原諒。

我們常常在不幸發生之後後悔不已,我們想起自己曾經無心的氣話,或者沒有履行的承諾,想起所有的缺憾,或者悔恨自己沒有在不幸到來之前做好萬全的應對,悔恨那本不應該發生的一切。

我們在深夜輾轉反側,一遍又一遍在腦海里重現昨日,悔恨的巨石沉甸甸地堵住了心口,阻斷了通往未來的可能。

然而,我們忘記了,沒有人會是完美的,沒有人不會犯錯。

當你回憶起逝去的摯愛,你將原諒對方所有的不完美;相同的,對方實際上也並不曾期待你是個完美無暇的人,那樣的話,他將無法認出你了。

所以,試著寬恕自己,不要將一切過錯強加於己,我們將永遠記住發生了什麼,也永遠不追究已經結束的因果。

經歷悲痛並不一定會讓我們變得更成功,但確實會讓我們變得更堅強。只要度過難關,就能更加了解自己是誰,我們擁有什麼,我們最想要的是什麼。

許多幸福只有在經歷過劇變才會被人們珍惜,我們應該保持警惕,珍惜當下所擁有的,而非在失去之後追悔莫及。

這是本書作者給予的忠告。

以上就是《療愈失親之痛》的經典要義,作者將她的理念和思想化為全書365篇日誌短文,以潤物無聲的姿態,陪伴著讀者,感化著讀者。

儘管她經歷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失親之痛,但在字裡行間,仍然透露著對生命的熱愛,對自然的崇敬,以及對世界萬物的謙卑和感恩。

我想,正是擁有這樣細膩的赤誠之心,才能在遭遇莫大悲傷之後頑強地治癒自己,重新書寫出生命新的篇章。

她在全書最後一章寫道:「願我心中聽見,摯愛之人的聲音隨著我的聲音漸漸升起,與我一起讚美生命,希冀生命,那超越時間與死亡的種種將我們連結在愛與感恩之中。」

是的,愛與感恩,永遠都是人點燃希望的火種。與其詛咒黑暗,不如燃起蠟燭。

願你無論遭遇什麼險境,都能勇敢地咬牙前進;願你回眸四顧,發現自己已經走出了一條坦途。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全部內容,這是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第七十本書。

因書明理,以慈懷道,關注慈懷讀書會,每天讀完一本書,把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

*註:配圖來自攝圖網

*文:由葭,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青年撰稿人。微博@U--JIA由葭

今日話題

失去親人,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看完這篇文章,你對如何治癒失親之痛有了新的想法嗎?在評論區寫下你的觀點。

所有渴望堅持讀書、改變自己的人

歡迎加入慈懷每天一本書交流群


推薦閱讀:

求指導,如何接納自己的情緒?
當你能一個人默默消化掉負面情緒就真的長大了
生氣對身體的10大傷害,暴脾氣的人趕緊看看
職場上請遠離那些充滿負面情緒的「垃圾人」

TAG:情緒 | 負面情緒 | 負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