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養老政府買單 人性化的制度創新
南京將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方式,其中,「家屬照料型」模式讓人感覺很新鮮,子女、兒媳在家照顧卧床不起的父母公婆,政府也可以給其發月工資。
「子女養老政府買單」的構想一經拋出,輿論一片嘩然,不少網友質疑,照顧生生父母乃天經地義,不但政府不應支付這份特別的工資,為人子女者也萬不該接受這份別樣的薪酬。但是在筆者看來,縱然養兒防老是流傳千年的古訓,頤養雙親以報父母恩也是亘古不變的天理倫常,但卻無法抹殺政府養老的主體責
任,也無法削減「子女養老政府買單」的重要現實意義。
眾所周知,中國已經邁入了老齡化時代,養老問題更是成為了全社會的關注焦點。在這樣的背景下,南京市民政局推出了一系列創新居家養老服務,這種意識是值得稱道的,其效果也對其他地區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然而,當筆者仔細了解了其中關於「家屬照料型」模式的具體內容,卻又對這一「看上去很美」的舉措產生了擔憂。據報道,該模式的覆蓋人群主要是經濟條件比較困難的老人,其子女兒媳如果願意在家照顧他們,則每月可領取政府發給的300-400元的「補助工資」,這樣「兒女不僅可以盡孝心,還可為自己增加一定的收入,實現失能老人家庭養老與解決子女家庭經濟負擔雙受益的效果」。
南京市推出這一創新舉措,是為了解決當下社會日益凸顯的養老問題。當前,不少子女面臨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巨大,無暇照顧好父母,即使養老院費用高且床位緊張,也願意將老人送往養老院以求「清凈」。對很多老人而言,即使心底里對養老院很排斥,但為了子女的工作和生活,甘願踏入養老院,很多老人成了空巢老人。
由政府聘用子女照顧困難老人,一來讓子女減小贍養負擔,增加額外收入,在物質上有一定保障;二來老人能夠減輕多餘的疑慮,踏踏實實地由子女贍養。這種探索,不失為一項讓子女受惠、老人受益的好措施。
不僅如此,近些年,由地方政府出資購買服務的舉措,正在全國各地進行積極的探索。比如由政府招標,出錢聘用物業公司,由其負責城市道路的日常保潔;再比如天津成立社會服務中心,由政府通過購買服務、合同外包、項目委託等多種形式,向其轉移部分管理和服務職能。這顯示出部分政府正在一步步改變大包大攬的作風,逐步提供市場化的服務,利用社會力量承擔一部分公共服務,這也是政府今後由職能型向服務型發展轉變的重要探索方向。
無須諱言,面對老齡化社會迎面而來的腳步,我們真的準備還不夠。但在一個既能照顧傳統習慣,又能有效化解矛盾的「新模式」出現之時,我們大可不必吝嗇掌聲。子女在家照顧父母,政府給發工資,無論怎麼說,這既是對傳統美德的一種倡導,也是政府部門的一種積極作為。南京此舉顯然值得各地效仿,當然,這一效仿要從本地實際出發。筆者以為,要想努力實現養老資源的有效配置,除了更好地發揮市場作用之外,關鍵在於制度創新,讓人們時刻看見政府「有形」之手在積極努力。
作者:祁連狼
推薦閱讀:
※券商創新大會16日召開期待低傭金和T+0 七股受益
※吳小琦:文化的創新需要更多想像力
※中興之殤,乃創新之痛,核心技術是硬菜
※二季度綜藝創新減速?可這檔節目卻一路走高!
※突出創新 細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