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才子傳|懦弱太監胡適
平生風誼兼師友 萬代儒林說棟樑一先說個笑話,大家知道,網路上管沒寫完就斷更的文章稱為「太監」,而這個詞,最早便來自於黃侃先生調侃胡適先生的段子。原來胡適先生早年寫了《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兩部書,但都是有上卷無下卷,所以被黃侃如此調侃一番。我早前是很討厭胡適這個人的,原因無他,純粹是愛裝逼者對另一個愛裝逼者的同性相斥。但是後來對他了解深刻了以後,不由有些喜歡他了,雖然他很懦弱。對魯迅則恰恰相反,一開始就不喜歡,越往後越無感——尤其是被神化成偉大的旗手之後。——這種無感純粹是性格而非學術的,更無關於人品。而喜歡胡適的原因無非就是三點:1.是個純粹的自由主義者2.對學術是打心底里的喜歡3.怕老婆以上三點之外,我對胡適也並沒有其他喜愛的地方。照例先上份年表破壞下氣氛。1891年12月17日出生於江蘇川沙(今上海浦東,祖籍安徽績溪)1894年由台灣返回績溪就讀家塾,父親病逝於廈門。1904年與江冬秀訂婚1906年考取中國公學1910年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農科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1917年於《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並任北大教授,與江冬秀成婚。1919年接辦《每周評論》1920年離開《新青年》1922年與蔡元培、李大釗、陶行知、梁漱溟等聯名發表《我們的政治主張》1924年與陳西瀅、王世傑等創辦《現代評論》1926年與郭秉文等成立華美協進會1927年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結識蔣介石1928年任中國公學校長1932年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7年赴美並於次年擔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1939年被斯文·赫定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1942年辭去該職位並於紐約從事學術研究1945年以中華民國代表團代表身份出席聯合國制憲會議1946年回國任北大校長1948年離開北京1949年赴美尋求支援並發表《TG統治下決沒有自由》一文1950年美欲扶持胡適為新傀儡,胡適表示「沒興趣」1954年擔任臨時主席組織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1955年胡適被大陸方面全面批鬥1957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58年返回台灣定居1960年雷震事件爆發1962年2月24日猝發心臟病而死二胡適的父親叫做胡傳,這名字不好,國足就輸在這兩個字上。果然,最後東飄西盪,客死廈門。胡適在出國前跟其他才子類似,做過教員,憑藉能力和人脈關係遠赴美國留學後師從約翰·杜威,後者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都說三歲看老,胡適起家就跟了這麼個人,也就註定了他後來的實用主義哲學纏身的毛病。胡適學術底子不深,尤其是國學的底子,以至於寫個《中國哲學史大綱》也不過能寫個上部就無以為繼了,至於白話詩文,水準不說歷史上,在民國當代也只不過是中下水準,所貴無非是在於「先、敢」二字而已。直到晚年,他才真正具備深厚的學術功力。但在任何一個時代,討論學術都不在於功力深不深厚,不在於讀過多少本書,而在於思想方式之高低,胡適的世界主義之思想,疑古非今之態度,無疑超越了當時被傳統文化所禁錮的一幫學者,比如章太炎。陳寅恪還曾拿他的名字作為「孫行者」的下聯出給考生為題目。不過,這也是為什麼蔡元培寧願幫胡適偽造學歷,也要收他入北大的原因,他是新思想,新血液。即使他的思想也有問題,但是就像競爭機制一樣,得有個跟你對著乾的人來刺激你提升自己。但是大家知道,一旦有了立場這個東西,人就不是人了,就是立場代表了。胡適並不是完全討厭古文的,他自己就是這套東西培養出來的,但是他為了推廣白話文,就被推到了白話文的極端,就必須要全面而嚴正地否定文言文——或者說一開始他沒有這個想法,但是跟守舊派一旦撕起逼來,就自然而然分了門派。新文化運動在胡適等人的帶領下風生水起,胡適就這麼成了改革派,與守舊派展開了一場場大論戰。守舊派未必就不好,那些談情懷,談信仰的人大多數都是守舊派——改革派未必就好,率先造反的大多都不得好死。但是時代潮流終將被革新,所以才有了我們現在的這種文化環境和思想環境。雖然我自己是喜歡古典文化的,但是如果你跟我鼓吹古代填鴨大法和板板教育····有些人認為胡適等人的新文化運動導致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可是事實上,這些缺失的並不是胡適他們的改良主義造成的,而是建國後一系列事件造成的,而如今還能維持這樣的文化環境,胡適等人才真是功不可沒。三胡適初到北大,年輕識淺,倘若當時有錢鍾書在教室里,恐怕胡適都沒臉教書。幸好他學術功力雖然不足,但是思路新穎,別開生面,越教越有進步,於是也就留了下來。也正是因為學生起鬨他,才引來了傅斯年的注意,傅斯年與胡適才成了民國時代的又一對好基友。說起他的學術進步,除了他的老師以外,還不得不提一位女士,韋蓮司。韋蓮司是中文譯名,她與胡適乃是姐弟戀,但又不能算是愛情,雖然雙方早已不可自拔,但是韋蓮司與胡適之間更多的卻是學術上的相互促進,韋蓮司是美國當時的年輕人里罕見的有思想的年輕人。但是這段感情註定跟胡適的文章一樣「下面沒有了」的。但胡適這顆躁動的心卻停不下來,於是他又愛上了自己婚禮上的伴娘,自己三嫂的妹妹曹誠英,並打算跟江冬秀離婚。江冬秀也不多說:你要敢離婚我就殺了你兩個兒子。於是胡適這一生,就各種桃花流水裡,來去匆匆過眼消。什麼通信的留學生、老師的女秘書、世家名門的才女、乃至所謂徐志摩的夫人陸小曼均成了他緋聞事件中的一點桃花余影,卻終究只能是一場春夢罷了。四1927年,他在蔣介石與宋美齡的婚禮上認識了蔣介石,二人從此成了一對民國歷史上不得不提的好基友。1937年七七事變,他應蔣介石之請遠赴美國尋求美方支持,並擔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此前他一心想要做駐日本大使,希望能夠扭轉中日關係,但最終無果。胡適擔任駐美大使後,日本人十分緊張,日本學術界認為:沒有誰是胡適的對手,如果要派人去美國,應該派三個人去。三個人分別是文學家鶴見佑輔、經濟學家石井菊次郎、以及雄辯家松岡洋右。八年抗戰結束後,他又代表中華民國出席了聯合國制憲會議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會議。次年的國民代表大會,胡適為大會主席團主席。1947年,蔣介石想請胡適擔任中華民國考試院長及國府委員,但胡適為了秉持自身的獨立自由之原則,不肯加入國民政府。次年我軍兵臨城下,電台廣播點名請胡適留下,但胡適於12月15日飛往南京,從此與北大斷了緣分。等到他趕赴美國尋求支援的時候,蔣介石在國內已經大敗虧輸。絕望的胡適只好發了一篇《TG統治下決沒有自由》聊以自慰。有趣的是,他這篇文章居然料中了後來整整六十年或者更長的歷史時代變化。而在胡適說了一句:太祖的水準是考不上北大的這種大實話之後,太祖惱羞成怒,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徹底批判胡適的運動。雙方當然都沒忘記,當年太祖親切地拜訪胡適,討論革命與主義,甚至胡適撰文讚賞太祖的文章,雖然彼時的太祖不過是一個圖書館管理員。英雄人物莫論出身,我雖然不喜歡太祖,但是根據出身身份攻擊人,那是一種無能。真正的大師人物,必然要有不論出身看人物的能力,或許會看走了眼,但是不會歧視人,不如是則不足以稱大師。五文人的晚年很少有過得好的,比如胡適和傅斯年。雖然年輕的時候和蔣介石關係不錯,但是自從總裁大人到了台灣真的實現了大權獨握之後,他就視鼓吹自由主義的胡適如眼中釘、肉中刺了——這並不是感情問題,時勢不同了而已。胡適是文人,追求的是自己內心深處的大同世界。但是文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空想,即使是實用主義哲學的擁躉,胡適先生在許多地方仍然是不切實際的,這也就導致了他的後半生,在一個不再動蕩不安,權力逐漸統一的格局中再難有所作為。雷震事件就是一個標誌。雷震的思想與胡適類似,想要在台灣組織一個新的黨派,搞民主執政。所以他被抓簡直理所當然,至於罪名完全是不重要的。胡適身為中央研究院院長,沒有被株連,他積極營救雷震,卻最終無果。有些人覺得胡適沒有儘力,他膽怯了,懦弱了。否則以他的名聲地位,怎麼可能救不出來一個雷震?其實諸君不懂歷史,在歷史上,一統中原之前,帝王們大多禮賢下士收買人心,但是大權一統之後,那些當年名動天下的名士高人便再也沒有價值——對政治來說沒有價值,沒有價值的人,名聲再大也沒有用。遇到個肚量大的,還能頂撞一下,比如胡適公然批評蔣介石。遇到個肚量小的,千萬不能得罪,比如焚書事件和十年動亂。六胡適一生沒有加入任何黨派,坐擁17頂博士帽(16頂是名譽博士),成為中國20世紀早期無法避而不談的重要人物。他提攜後進,學術研究客觀精深,顧頡剛、李敖等人都受到他的影響,他的門生弟子更是遍布天下。他貫穿了民國歷史,除了在自己的任務里擔任主角,還在其他人的任務里擔任重要配角、次要配角、或者打醬油的。比如民國著名八卦新聞徐志摩結婚案、梁岱宗離婚案等等,被譽為「民國第一紅娘」,證婚的次數比文章還多,文章的數量比外遇還多,還跟著名的氣象學家竺可楨打賭誰活得長。在每一場學術辯論賽里都有他,明明學問不夠深厚,卻總愛到處吹牛。因為他的心目中,是熱愛這一切學術思想的。季羨林聊起這個書獃子時也說:有一次開會前他說會提前離席,結果會上有人聊起水經注,胡適就走不動道了,愣是一路討論到散會才走!在學術之外的毀譽,胡適看得極淡,這也跟他性格的懦弱有一定關係吧。所以魯迅等人對他的攻擊,他完全是老僧入定,聽若不聞,視如不見。相比如今微博下面的點評都要撕到底的某些文人,胡適的肚量不可謂不大。尤其是魯迅後來遭到無端謾罵的時候,胡適居然還出面為魯迅辯誣。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而已,又有什麼恩怨得失,不能放下?而胡適對於學生的態度與我類似——學生參與政治活動,無益而有害。一如如今國人所謂的「抵制日貨」、「發兵滅日」之類的口號,純粹一時情緒的宣洩,抑或二三別有用心之人的鼓吹,於國無益,於己有害。尾聲胡適死於心臟病猝發,在那一瞬間,他將如何回憶自己的一生呢?一個書生,歷史家,思想家,不承認自己是哲學家卻被大家成為哲學家的文人,一個家中紅旗不倒,外頭彩旗飄飄的色鬼?抑或是為民主自由奮鬥終身而最終因為性格的懦弱與思維的局限而未能成功的實用主義者?我們評價任何一個人物乃至歷史時代,都只是在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陳述而已,所以我很反感那些用人家的「名言名句」或者「新聞軼事」來點評人物的人。譬如蔣介石在日記中寫下:胡適死了,我的革命事業的障礙也就被清除了。倘若蔣公的日記不被公開,則觀察二人的書信與公開文字,真的很像是一對好基友吧。遠路不須愁日暮 老年終自望河清
推薦閱讀:
※黃巢攻下長安後的作死之舉:整天和宮女玩樂,還派太監監軍
※宦官和太監不一樣
※皇帝寵幸妃子時,太監竟然在旁邊計時?!
※太監都是惡人嗎
※大明·正德爺的彩瓷,和他的那些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