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汽車「變形史」| 推介

圖片來自網路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關於汽車安全,你可能有有一個簡單粗暴的感覺:越堅固的車當然就越安全。

壹讀君告訴你,當然不是這樣的,越貴的車才越安全。啊不,壹讀君才不會得出這樣沒節操的結論,導演這段cut掉重來!

咳咳。關於汽車安全,如果你覺得「越堅固的車當然就越安全」,恭喜你,你和差不多1950年以前的人達成了共識。

沒錯,從汽車發明(1988年)到上世紀50年代,汽車廠商確實在致力於建造出更堅固的車體用以提高汽車安全性,更好地保護車內的人。

……然後他們發現自己錯了。

後來他們做對了嗎?現代的汽車如何保證安全?歡迎收看本期壹讀百科。要聲明的是,壹讀君是坐在自家的挖掘機車鬥上寫的這篇百科,所以這時候聊點飆車(汽車)後果(安全)這種土豪知識,是不是特別有說服力?

越堅固的車就越安全?錯!

汽車這個「殼」越堅固,保護性就越高。在汽車發明之初的大半個世紀里,人們的確都是這樣想的。

推翻這個理論的是一位德國人做著名的「雞蛋試驗」。

實驗是這樣的:將一隻雞蛋固定在一個小木頭車上,以一定速度撞向另一塊固定的木樁。木頭車直接碰到木樁後停住了,車沒有任何損壞,但車上的雞蛋卻破碎了;第二次試驗,雞蛋固定方式和撞向木樁的速度都不變,但在木頭車的前端加貼上幾個空的火柴盒,結果碰撞時火柴盒全部被壓癟,雞蛋卻保持了完好。

這個試驗模擬的就是人這種血肉之軀身處在高速運動中的汽車內的情況,從物理學原理說,車殼越硬,撞擊的瞬間越短,轉移到人身上的衝擊力就越大,人傷得越重。

舉個栗子,坦克是人類目前製造出來的最堅固的車輛,因為坦克重量夠大,在碰撞中不容易吃虧。但是一旦坦克翻車,乘員往往非死即傷。

於是,汽車界在上世紀50年代後出現了「緩衝吸能」的理論思想,那時的科學家們意識到,汽車安全的核心是人的安全,關鍵不是在碰撞中保證車不變形,而是保證裡面的人不「變形」。所以,車殼要能為乘員吸收撞擊能量,而不是一味要求堅固,從而在自身受到撞擊不易變形。這一觀念轉變,對汽車車體構造的研發產生了根本性影響。

但是碰撞吸能也不是「一軟了之」

在那以後的汽車都被要求擁有一個「碰撞吸能區」。車身被劃分為剛性區域和吸能變形區域,在碰撞發生時,剛性較弱的吸能區域首先變形吸收碰撞的能量,而乘員區域為剛性較強的區域,則不易發生變形。

換句話說,好汽車多半很「硬」,還一定會「變形」。

以廣汽豐田新出的雷凌汽車為例。首先,雷凌很「硬」。雷凌全車焊點超過4300個,比一些中高級轎車還多,確保了車身更好的剛性、更加牢固。同時,雷凌的車身100%使用高強度和超高強度鋼板,這樣的高強度鋼板使用率遠超競爭車型。此外,豐田享譽全球、獨家擁有的焊接件內夾緊定位技術也應用在雷凌上,有效地保障了車身焊接精度和車身強度優於競爭車型。

而在「變形」方面,雷凌則採用了GOA車身設計。當車速超過50km/h時,真正起到安全防護作用的決定性因素便是車身結構。當發生比較大的碰撞時,GOA車身會以自我犧牲的方式,把衝撞力切斷、吸收,再經由整體式車身,把衝撞力均勻分散至車身各部分骨架,從而降低車廂內部空間的受力和變形程度,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座艙中的駕乘者。另外,雷凌的前縱梁前段則縮小了碰撞緩衝區,發生低速碰撞時也能保護車本身——機艙前部潰縮程度將會減小。

汽車這樣被動安全了

好在汽車發明距今已有100多年。這意味著人類已經花了100多年去阻止一些人因為對速度的追求而自尋死路了。比如多年以來苦苦哀求大家不要超速和酒駕。

又比如,事故發生以後也要盡量降低傷害。除了「變形」以外,人類試圖降低汽車事故傷害的主要方法還有3種:安全氣囊、安全帶和ABS(自動防抱死剎車系統)。

安全氣囊是美國人約翰於1953年獲得的專利,而我們現在普遍使用的伸縮式三點安全帶則來自1958年沃爾沃公司的創意。通常一輛車會給每個座位分別配備安全帶,1-2個安全氣囊。也有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的,比如雷凌的高配版本就裝備了正副駕駛員前氣囊、雙氣室側氣囊和氣簾共6個空氣囊。

ABS則可以理解為一種自動在短時間內進行多次剎車的行動。1966年德國博世公司在賓士車裡率先安裝了ABS泵。壹讀君物理不太好,但也可以通過《頭文字D》來腦補在高速行駛的車輛失控時,如果踩死剎車來制動,很有可能由於巨大的慣性發生側滑、甩尾等危險情況,但ABS泵在這種時候相當於重複一種循環的「點剎」的動作,一秒鐘發生60-120次,能有效控制住車輛。

從此飆車終於變成了一件以酷炫為主的事情。不過,在自動駕駛汽車成為主流之前,開車還是小心上路。

舉報
推薦閱讀:

此事件是否應該引起賣車人和買車人的重視呢?
號稱日本沃爾沃,頂級安全優,完爆CRV,碾壓途觀,僅20萬
汽車鑰匙上 99%人都不知道有這個救命功能!
你覺得哪款MPV最好?
為什麼要換汽車空氣濾芯 ?

TAG: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