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黨內民主:實現人民民主的槓桿

黨內民主:實現人民民主的槓桿作者:李向帥來源:作者賜稿來源日期:2009-11-17

  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那麼,如何看待黨內民主,又如何通過發展黨內民主來帶動人民民主呢?

  發展黨內民主,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符合中國國情

  自秦統一中國兩千餘年來,中國人民長期生活在「大一統」的君主專制政治傳統中。然而,自藏在「堅船利炮」後面的西方文明傳入中國以來短短一百餘年的時間裡,中國人民卻經受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就其生存的社會環境而言,從自給自足的農業文明一下子跳到了分工互利的工業文明;就其自身的角色而言,則面臨著從傳統「臣民」到現代「公民」的轉變。

  如何適應這種轉變?睜眼看世界,走民主道路已經成為當時國人的共識,但就如何實現民主,則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在為國為民而激流勇進的近代中國仁人志士中,有的主張君主立憲,實行開明專制;有的主張實行民主共和,還提出了「軍政-訓政-憲政」的路線圖;有的主張復興傳統文化,走鄉村建設救國的道路;還有的高舉馬克思主義大旗,開始了「走俄國人的路」的探索。可以說,近代中國的歷史就是各種主張激烈較量的戰場,無論輸家還是贏家,都是中國人民從傳統走向現代過程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站在新世紀的歷史起點上,回顧以往的歷史不難發現,制度容易「引進」,但制度運作的文化基礎不容易引進。民主制度作為一種文明形式,在西方有現成模式可以參照,通過學習、研究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就可以掌握,但要使其達到應有的效果、發揮應有的作用,路還有很遠。此種情況,中國人早有認知。上個世紀主張立憲的梁啟超就曾經說中國當時不具備「立憲」條件,其中一點就是「人民程度未及格」,人民還缺乏實行「議院政治」所需要的民主意識和參政能力。革命派領袖孫中山雖然領導人民推翻了清政府,但也發出了「知難行易」的感慨。「知難」正是對民主的徹骨認知難,對運作民主的文化基礎認知難。從民主的角度看,自辛亥革命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政治狀況基本上乏善可陳。即便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政治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政治民主建設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就如何實現民主仍然走過不少彎路。

  鑒往知來。我們必須在制度運作的環境上下功夫,在提高全民的民主意識和參政能力上多努力。以此角度看,發展黨內民主,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在民主的道路上,中國人民需要榜樣,需要旗幟。中國共產黨就是榜樣,就是旗幟。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有責任、有義務扮演類似西方啟蒙運動導師那樣的角色,為中國人民「摸」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之路,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民主模式和秩序,促進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發展黨內民主,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順應了時代要求

  現代社會,政治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民主。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目標。從我國改革開放30餘年的歷程來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不僅是政治文明自身的內在要求,也是整個社會發展形勢的迫切需要。

  改革開放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社會的生產力,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在市場化改革的推動下,中國人民的權利意識明顯提高,參政訴求也大大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順應時代潮流的要求,回應人民群眾的期待,中國共產黨才能引領潮流,才能繼續帶領人民走向未來。因此,新世紀的中國共產黨把黨內民主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並以此作為發展人民民主的契機,正是對歷史和人民的回應。

  從改革大局來看,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政治體制改革的相對滯後已經與整個經濟社會深入發展的形勢不相適應,從而制約著改革的深入。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一如既往地保持了高增長的趨勢,隨著中國加入WTO而愈加開放,並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模式」。在這樣的背景下,黨中央先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戰略思想,統籌發展已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在文化建設領域,文化體制改革也大步邁開,開啟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格局;在社會領域,社會建設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載體。政治體制不改革,將直接影響改革全局。而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政治民主化。因此,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已經成為一個很現實也很迫切的問題。

  當然,政治體制改革並不是只有壓力沒有動力,而是既有壓力又有動力。一方面,從經濟建設來看,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和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迫切性,都要求政治體制進行相應的變革,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深入發展的新形勢,這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外在壓力;另一方面,經濟基礎的強大,社會建設的啟動,文化建設的推進,都有利於為政治建設(政治體制改革)營造良好基礎和氛圍,這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動力。當然,政治體制改革也必將成為新時期改革的重要引擎,為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在這種情況下,發展黨內民主,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現實的回應。改革開放30餘年來,對於經濟建設我們或可說已經輕車熟路,但對於政治建設,仍然要「摸著石頭過河」,既要咬定人民民主的目標不放鬆、不動搖,又要面對現實從實際出發。這是一種必要的審慎。

  發展黨內民主,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體現了執政黨的理性自覺

  在其位則謀其政。中國共產黨不僅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先鋒隊。8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不僅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且領導人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黨內民主,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是由中國共產黨在當代中國的地位決定的,是「革命黨」角色到「執政黨」角色轉變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的鮮明體現。

  早在抗戰勝利前夕,在一些民主人士訪問延安時,毛澤東與黃炎培之間曾有一段與「隆中對」相媲美的「窯洞對」。談話中,黃炎培提到了「歷史周期率」的問題。毛澤東則微笑著嚴肅地表示,「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這一番妙論不僅體現了中共的憂患意識,也體現出中共領導人對中國未來出路的思考。

  解放戰爭後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團體、各界愛國人士代表在北京歡聚一堂、共商國是,共同見證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共同開創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實現人民民主新模式。在與會的662名代表中,共產黨員佔44%,各民主黨派佔30%,工農和各界無黨派代表佔26%,充分體現了民主性和利益的廣泛代表性。而在該會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成員的構成中,主席副主席共7人,其中中共佔4人,無黨派和民主黨派副主席3人;在中央人民政府56名委員中,中共29人(約佔52%),黨外人士27人(約佔48%)。在隨後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即現在的國務院)的組織構成中,總理副總理共5人,中共3人,黨外人士2人;15名政務院委員中,中共6人,黨外人士9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的重要事件,在中國政治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也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政治財富。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執政黨」。立足角色轉變,中國共產党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並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但並沒有對黨內滋生的專斷行為和個人崇拜現象形成有效的遏制,並由此推動了「左」傾錯誤的發展及擴大化,直至「文革」的發生。

  「文革」結束以後,中國共產黨勇敢面對現實,吸取經驗和教訓,不斷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積極推動黨自身的角色轉換。一方面加強黨外監督,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民主;另一方面也大力加強自身建設,積極發展黨內民主。黨的領導人帶頭廢除領導幹部終身制,提倡幹部年輕化,促進了黨內民主生活的正常化。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更是鮮明地提出了「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的思想,標誌著黨內民主進入了制度化、程序化、規範化的新階段,也標誌著黨對自身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層次。

  發展黨內民主,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最終實現人民民主

  發展黨內民主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保證黨團結統一的重要途徑和方式。我們最終的目標是人民民主,黨內民主不過是人民民主的一個部分或者前提而已。中國共產黨要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人民民主,就要發揮黨內民主的槓桿作用。

  首先要發揮黨內民主的示範作用。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政治生活乃至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當中所處的地位無人可以忽視,與此相適應其所承擔的使命和責任也光輝而重大。中國共產黨是引領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一面旗幟,無論在哪一領域都應發揮示範作用。就政治建設而言,黨內民主應該成為發展人民民主摸索經驗、提供借鑒、開闢道路。其關鍵點有二:一是在黨內營造理性、寬容、民主的氛圍,暢通表達機制,最大限度反映全體黨員的意志;二是探索一個「求同存異」的決策機制,在「共識」的基礎上形成黨的統一決策,從而保證黨組織的堅強有力和統一。正所謂上行下效,上樑不正下樑歪。全黨必須永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把這個「頭」帶好,把「示範作用」發揮好。

  其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提出的執政理念,對黨內民主乃至人民民主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一方面,以人為本肯定人、尊重人,有利於在黨員之間、群眾之間普及平等意識,有利於充分調動每個黨員、每個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從而創造民主的氛圍;另一方面,對中國共產黨來說,由於其所處的地位,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又要求其關愛人、相信人,並自覺實踐「以人為本」,為全社會樹立「肯定人、尊重人、關愛人、相信人」的榜樣。因此,在實現人民民主的過程中,「黨內民主」既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轉化環節,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推動力量。全黨及全體黨員要率先實踐「以人為本」,把以人為本的先進理念在黨內落實好,在全社會落實好,並由此推進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

  第三要實行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黨內民主是人民民主的槓桿,並不意味著實踐上黨內民主一定要先於人民民主。發展黨內民主同樣要汲取人民群眾的智慧,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當中蘊藏著的豐富的智慧。因此,一定要把黨的領導與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結合起來,這既是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內在要求,也是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外在需要。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偉大創造。從群眾中來要求體察民情、了解實情,可稱為「兼顧各方」的民主,在此基礎上的決策自然是民主決策;到群眾中去則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對實際的反饋和作用,也是民主之意義所在。民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我們固然需要程序上的民主,也期待結果的公平。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民主發展之路,堅持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是繞不開的。

(轉載本文請註明「中國選舉與治理網」首發)
推薦閱讀:

如何實現BOM的真正協同?
曾福生:讓農民富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
Photoshop「替換顏色」實現局部換色
基本法的初心是什麼?他說要實現港人「心的回歸」
5、革卦占筮吉凶   移風易俗  實現革新

TAG:人民 | 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