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三國演義》劉備之虛偽

試析《三國演義》劉備之虛偽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準備為劉備塑造一個愛民愛才寬厚仁義,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誠的仁君形象,這個意圖是十分明顯的。但當作者用仁君的標準去撥高原型的時候,當作者用封建的倫理道德對原型進行規範化的時候,他得到的卻是一個可敬而不可愛的人物。我們看到,劉備身處激烈的鬥爭漩渦之中,但內心感情的流水卻非常平靜,一點波瀾也沒有。「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里批評擊中了要害。當作者企圖突出劉備的寬厚的時候,卻無意中寫出了劉備的虛偽。作品的客觀效果走向作者主觀願望的反面。這是恐怕是作者始料之所不及的。本人試舉例如下淺析一下劉備之虛偽:一、湊數三英戰呂布成就呂布威名(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三英戰呂布是三國里一場大戲,不過稍有常識的人都會覺得不對,關羽張飛對呂布的這場戰鬥,什麼時候輪到劉備這種級別的人上去參合了呢?他去說不定還要礙手礙腳呢。  看看戰鬥的情況吧,先是張飛出馬,大戰五十回合「不分勝敗」,這時估計張飛有些吃力,接著關羽出馬夾擊,戰到三十回合「戰不倒呂布」,但也說明這時呂布應該開始落下風了。這個時候劉備出現了,「執著雙股劍,也來助戰」若說是關心兄弟安全,為什麼張飛戰呂布的時候不去?現在關羽加入,形勢已經逆轉,顯然是看見來了甜頭去佔便宜,  也博一個名將的稱號。可惜還是被呂布盪開陣腳走了。劉備這一舉動,沒有對戰局造成什麼決定性的影響,反成就了呂布的威名。後人遂認為關羽張飛兩人合力也才能剛抵呂布其實劉備不加入,再打下去呂布也是必輸無疑的。二、落井下石(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  三國第一虎將呂布與劉備的關係曲折多變,以往他們各為其主不提,日後呂布對劉備還是有幫助的。雖然最後是處於交戰狀態,但轅門射戟的確冒自己的危險救了劉備的命,又要說劉備的徐州是呂布奪的,但當年曹操攻打徐州若不是呂布……這樣的賬糾纏沒有太大意義,但總的而言,在《演義》中呂布與劉備的每次翻臉總是張飛這個鹵莽的傢伙干出些讓人很無法忍受的事,還有一次是劉備與曹操勾結。而每當劉備有難呂布卻是毫不講條件就幫忙,袁術派紀靈三萬騎兵進攻劉備,劉備危在旦夕,呂布不顧眾人反對,率精銳大軍前往,並對紀靈說:「劉備是我的弟弟,弟弟被困,哥哥豈能不管。」並一箭射中目標救了劉備。總的而言,是劉備對不起呂布,不是呂布對不起劉備。  呂布和劉備是歡喜冤家,不過最後確是死在劉備口裡。從劉備的角度考慮,當然不會真為曹操考慮,其實他主要當有兩怕,一怕呂布東山再起之後向自己尋仇。但從呂布的秉性而言,應該不會有這種危險。因此主要的就是怕曹操重用呂布之後的勢力太大。那時的劉備已經有野心了,可謂用心良苦。當然他說曹操害呂布的那些話確實也很有說服力,  可憐的呂布就因為自己的才幹而死在劉備口裡。有人認為當時就算劉備求情,曹操也會殺呂布。這個不管是不是,作為劉備的角度,為呂布說幾句,對自己並無絲毫不利,  可他卻幹了落井下石的勾當。難怪呂布臨死時大罵劉備是天下最不江湖的小人,這一幕是劉備一生中最醜陋的地方。每看到這裡,我就深為呂布抱屈。「大耳兒!不記轅門射戟時耶?」當然是記得。正因為記得,決不容你呂布活在世上!三、奪西川劉備茅塞頓開(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  劉備三顧孔明於草廬之中,孔明為劉備制定了先取荊襄、繼奪西川的戰略方針。至此,吞併劉表、劉璋兩大集團,已成為劉備集團的既定方針。在這裡作者意識到,如果讓劉備一味地贊同諸葛亮的戰略建議,勢必損害劉備作為一個仁義之君的形象,於是,作者便連忙煞費苦心地為之彌縫遮掩。如: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但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安忍奪之?」孔明曰:「亮夜觀天象,劉表不久人世,劉璋非立業之主,久後必歸將軍。」劉備聞言,頓首拜謝。(第三十八回)那麼吞併劉表、劉璋既然是宗室之間骨肉相殘的不仁不義之事,又怎麼能使劉備產生「如撥雲霧而睹青天」的快樂心情呢?幸好天意如此,劉備大可不必良心不安。這種圓滑的處理把劉備寫成了偽君子,也把諸葛亮降為了算命先生。四、攜民渡江不忍棄之(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在這一段裡面,小說把劉備不忍棄眾而逃的做法簡直被吹捧成了聖人,可是,小說誇大了這一點,寫出了這樣的一個場面:即日號泣而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玄德於船上望見,大慟道:「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其實劉備欲投江而死與曹操的收買人心一樣,都是假的,但不同之處是曹操的假百姓知道,而劉備的假百姓不以為假。接著小說又寫劉備「同行軍民共數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背負者不計其數」,「緩緩而行」。但別人警告他曹軍「即日渡江趕來也」,劉備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諸葛亮要他趕快去江夏求救於劉琦,他依然不緊不慢,「每天只走十餘里便歇」。後面的曹軍正日夜兼程,,輕騎追來,戰場的形勢瞬息萬變,可作為主帥的劉備一路上只是哭泣,再不就是講一些迂腐的話,一點主意、一點措施也沒有。其實,只要認真思考一下就會明白,老百姓只求安居樂業,劉備既然自己已經決定把軍隊撤退,也就是說,留下來的百姓將避免遭到戰火的涉及,而只有跟隨劉備一塊走才會在與曹軍的戰鬥中受死傷。老百姓那怕再喜歡劉備也不至於如此愚蠢,顯然,劉備叫這麼多老百姓跟著走,是採用的欺騙和強迫等手段。其目的我認為是,第一使火燒新野的計策得以實行,第二留給曹操一座空城,自己還可以博取愛民的名聲,第三則是帶著這麼多百姓沿路撒播,可以阻礙曹軍行軍的速度。要知道劉備當時身邊只有幾千人馬,走得再快也難逃曹操騎兵的追趕,而關羽和劉騎的人馬也還沒有準備好,東吳方面也沒有表示。這時如果讓曹操的大軍一涌而上,很可能  劉備轉眼便會被消滅。因此他走出一步險棋,拖著10幾萬老百姓一起趕路。這樣儘管自己逃離的速度慢了,但卻給關羽、劉騎和諸葛亮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果然後來當陽一戰,儘管劉備全軍崩潰,但曹軍也被滿地亂竄的難民阻礙了不少時間,從而給劉備喘息之機。至於劉備自己,  反正有張飛趙雲保護,事到臨頭再逃跑也來得及。  至於經過襄陽的時候不進城,那是因為他知道當時荊州的軍隊都在蔡冒張允手下,若是貿然進城,就算先把城拿下來了,  那麼如果蔡冒張允調動大軍一合圍,後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他必需繼續往東跑,  到了劉騎那邊,背靠東吳才安全。 五、劉備擲阿斗邀買人心(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阪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劉備攜民南逃,自己不知哭了多少回搞得百姓不能自持,盲目相隨。等到曹軍一到,劉備拋妻棄子,比誰跑得都快,為了掩蓋自己行為的失態,劉備不得不用摔孩子的假扯,邀買人心。趙雲長坂坡救得後主追上玄德;雲下馬伏地而哭,宣德亦泣。雲把阿斗雙手遞與玄德,玄得接過,置之與地曰:為汝這儒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忙向地下包起阿斗,泣拜曰:雲隨肝腦塗地,不能報也。後人有詩云曰:曹操軍中飛虎出,趙雲懷內小龍眠,無由撫慰忠臣意,故抱親兒擲馬前。標準一虛偽收買人心的舉動。六、套取西川地圖(第六十回)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  奪取了荊襄地區以後,劉備集團窺視著西川劉璋方面的一舉一動。張松赴魏以後,「早有人報人玩世不荊州,孔明便使人入許都打探消息」。曹操的傲慢使張松大為不滿,張松轉而投靠劉備。這就給了劉備一個極好的機會。益州集團的中堅人物張松企依靠外力推翻劉璋的統治,劉璋也一相情願地希望幫助他去抵禦和消滅那個威脅西川的張魯。劉備對沃野千里的西川早已垂涎三尺,劉璋的邀請正中下懷,真是求之不得的天賜良機。劉備奪取西川的第一步是拉攏張松。他為此下了很大的工夫。先是派趙雲遠迎,接著是派關羽去熱情款待。一向看不起文人的關羽,此時也變得彬彬有禮。最後是「玄德領著伏龍、鳳雛,親自來接」。劉備一味地謙讓,自己難以啟齒的話讓龐統去講:龐統曰:「吾主漢朝皇叔,反不能佔據州郡;其他皆漢之蟊賊,卻都恃強侵佔地土,惟智者不平焉。」。劉備不主動提出襲取西川的意圖,卻盡量把話題往這方面引。玄德曰:「二公休言。吾有何德,敢多望乎?」松曰:  「不然。明公乃漢室宗親,仁義充塞乎四海。休道佔據州郡,便代正統而居帝位,亦非分外。」玄德拱手謝曰:「公言太過,備何敢當!」  明明是為了西川之事,而卻偏偏自己不講,而一味地謙讓,難以啟齒的話讓龐統來講,真絕。還更絕是在後頭,且看:自此一連留張松飲宴三日,並不提起川中之事。松辭去,玄德於十里長亭設宴送行。玄德舉酒酌松曰:「甚荷大夫不外,留敘三日;今日相別,不知何時再得聽教。」言罷,潸然淚下。張松自思:「玄德如此寬仁愛士,安可舍之?不如說之,令取西川。」乃言曰:「松亦思朝暮趨侍,恨未有便耳。松觀荊州:東有孫權,常懷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鯨吞。亦非可久戀之地也。」玄德曰:「故知如此,但未有安跡之所。」松曰:「益州險塞,沃野千里,民殷國富;智能之士,久慕皇叔之德。若起荊襄之眾,長驅西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玄德曰:「備安敢當此?劉益州亦帝室宗親,恩澤布蜀中久矣。他人豈可得而動搖乎?」松曰:「某非賣主求榮;今遇明公,不敢不披瀝肝膽:劉季玉雖有益州之地,稟性暗弱,不能任賢用能;加之張魯在北,時思侵犯;人心離散,思得明主。松此一行,專欲納款於操;何期逆賊恣逞奸雄,傲賢慢士,故特來見明公。明公先取西川為基,然後北圖漢中,收取中原,匡正天朝,名垂青史,功莫大焉。明公果有取西川之意,松願施犬馬之勞,以為內應。未知鈞意若何?」玄德曰:「深感君之厚意。奈劉季玉與備同宗,若攻之,恐天下人唾罵。」松曰:「大丈夫處世,當努力建功立業,著鞭在先。今若不取,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玄德曰:「備聞蜀道崎嶇,千山萬水,車不能方軌,馬不能聯轡;雖欲取之,用何良策?」松於袖中取出一圖,遞與玄德曰:「深感明公盛德,敢獻此圖。但看此圖,便知蜀中道路矣。」玄德略展視之,上面盡寫著地理行程,遠近闊狹,山川險要,府庫錢糧,一一俱載明白。松曰:「明公可速圖之。松有心腹契友二人:法正、孟達。此二人必能相助。如二人到荊州時,可以心事共議。」玄德拱手謝曰:「青山不老,綠水長存。他日事成,必當厚報。」  劉備的投石問路之招實在厲害,自己一口不談西川之事,而讓張松自己來鑽自己的話套,真是一個陰謀家,劉備一而表示與劉璋同為漢室宗親,怎能忍心奪取,一面又一個勁地探聽西川虛實,「備聞蜀道崎嶇,千山萬水,車不能方軌,馬不能聯轡;雖欲取之,用何良策?」,實已是垂涎三尺了,而又扭扭捏捏,真是假惺惺到了極點,不得不佩服劉備的談話藝術——做到自己不說心裡話,卻能讓別人服服帖帖地掏心裡話說,真是一絕,看看張松自己乖乖把地圖獻了,劉備目的達到了,得說感謝話了,「青山不老,綠水長存。他日事成,必當厚報。」,看看,既然口口說聲說是不忍奪宗親的地盤,而一面又在套取西川地圖,真是二面做人。「厚」在那裡,仁在何方?在忠義的幌子下,干盡了不可告人的勾當。七、劉備醉酒(第六十二回)取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  劉備在入川的過程中,頗有一些失態的表現。譬如小說在這一章寫到,劉璋對劉備的意圖有所察覺以後,「乃量撥老弱軍四千,米一萬斛,發書遣使報玄德」,想看一下劉備的反應。誰知一向寬和謙虛、能忍能讓的劉備竟拍案大怒:「吾為汝禦敵,費力勞心,汝今積財吝賞,何以使士卒效命乎?」且「扯毀回書,大罵而起」。劉璋的使者嚇得逃回成都。劉備這次的失態,連龐統都感到有點奇怪:「主公只以仁義為重,今日毀書發怒,前情盡棄矣。」其實,劉備的失態,只是反映了一種急於尋畔而一時又找不到藉口的急躁心理罷了。所謂「仁義為重」,只是手段,並非目的。劉備攻下涪關以後,設宴慶賀。酣醉之餘,又有一次失態的表現:「次日勞軍,設宴於公廳。玄德酒酣,顧龐統曰:『今日之會,可為樂乎?』龐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玄德曰:『吾聞昔日武王伐紂,作樂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歟?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龐統大笑而起。」。左右亦扶玄德入後堂。睡至半夜,酒醒。左右以逐龐統之言告知玄德。玄德大悔;次早穿衣升堂,請龐統謝罪曰:「昨日酒醉,言語觸犯,幸勿掛懷。」龐統談笑自若。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龐統曰:「君臣俱失,何獨主公?」玄德亦大笑,其樂如初。原來醉酒方顯劉備的真實,為求得西川首攻在大宴,完全忘卻這原是宗親的地盤,原是不忍的,更可笑的竟然功臣龐統趕出席了,龐統只是小諫而深深刺痛了劉備的痛處,說劉備伐人之國以為樂而不仁義,而丟掉了劉備先前口口聲聲所講的仁義,這本是龐統為劉備著想,可劉備因為酒力,忘形了。八、劉備流涕(第六十五回)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  作者要維護劉備仁義之君的形象時,而吞併西川、擊滅宗室劉璋的情節又無法迴避,於是,我們在這一回里看到了這樣一幅荒廖的畫面:於是劉璋決計投降,厚待簡雍。次日,親齎印綬文籍,與簡雍同車出城投降。玄德出寨迎接,握手流涕曰:「非吾不行仁義,奈勢不得已也!」也就是說劉備是很不情願地率領著他的精兵強將,向著那缺乏準備的「漢室宗親」劉璋猛撲過去,並且迅速扼住了對方的喉嚨。在劉璋投降一節把劉備的虛偽推到了頂點,劉備的「流涕」自然是鱷魚的眼淚。九、稱王(第七十三回)玄德進位漢中王 雲長攻拔襄陽郡  書中第七十三回寫群臣欲擁劉備為帝,劉備怕落個造反的罪名,堅決不受。最後,諸葛亮出了個折中的主意,讓劉備稱王,劉備動心了,卻還是怕名不正言不順,於是又遮遮掩掩地說:「汝等雖欲尊吾為王,不得天子明詔,是僭也。」這裡劉備除了暗示需要一個合法的形式走走過場外,還表明稱王不是他劉備想這麼做,而是群臣「逼」的——看看,多無辜的樣子!接著,諸葛亮出來圓場:「主公宜從權變,先進漢中王,然後表奏天子,未為遲也。」這就是讓劉備先斬後奏,先有既成事實、生米煮成熟飯,那後來的明詔也就不重要了——不管你天子同不同意,我都是漢中王了——真正的忠臣安敢如此?還是諸葛亮懂劉備的心思,於是劉備「再三推辭不過,只得依允」。接著便把表章送往許都。但問題在於,這一動作還有意義么?表章本身根本已沒有實際的意義了——皇帝已為曹操所挾,表章也就到不了皇帝那裡,即便到了皇帝手中,皇帝也做不了主了(一個連對自己都無法做主的傀儡還能為別人做主么?),這一點劉備是清楚的。於是,有意義的就只有上表章這一行動本身了。只要上了表章,劉備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世人,我劉備心裡還是裝著天子的,大臣們推我做個王我都不敢僭越自專,我是給天子上了表章的,只是因為曹操那奸賊把持朝政,所以表章沒有批——這樣一來,大家就只會批鬥曹操挾持天子、把持朝政,而不是他劉備有沒有稱王的合法性了,他劉備就沒有什麼責任了,這種理直氣壯的謀逆,真是一本萬利!比起曹操粗魯地逼迫皇帝封他為魏王真是不知高明了多少倍! 十、稱帝(第八十回)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書中第八十回寫到曹丕廢漢獻帝並自稱皇帝,之後便有傳言說漢獻帝被暗殺(「且傳言漢帝已遇害」)。於是,劉備盼望已久的機會終於來了(兒時「我為天子」  的夙願),劉備大張旗鼓地讓百官掛孝,向世人宣布漢獻帝已經死亡。這裡就值得懷疑了,僅僅是傳言,為何劉備不待證實就急忙公開宣布漢獻帝的死?解釋只有一個,劉備必須利用這個機會來實現登基稱帝的目標,這是不言而喻的。按常理(應該是封建的綱常原則),如果皇帝被軟禁、被害或者被廢黜,忠誠的臣子應該是起兵復仇以清除叛逆。但劉備什麼行動也沒有採取,他只是充當了一個謠言的散布者與支持者,利用官方的權威來公布並確定未經證實的消息,其最終目的就是為其稱帝打下堅實的「輿論」基礎。謠言公開散布完畢之後,劉備就來個「不能理事,政務皆托與孔明」,——這是暗示臣下,該你們行動了。於是大臣們心領神會。面對大臣們的「步步進逼」,劉備「大驚曰:『卿等欲陷孤為不忠不義之人耶?』」,最後被「逼」急了,還「勃然變色曰:『孤豈效逆賊所為!』」看來劉備也知道,如果明目張胆地立即稱帝,就要和曹丕一樣「不忠不義了,就要成為「逆賊」了,那麼他苦心經營的「光輝、偉大」的形象就毀了。就在劉備也不知道這齣戲應該如何收場的時候,就在大臣們也在納悶這是演戲還是事實的時候,諸葛亮出場了。劉備向諸葛亮道出了內心的真實想法:  「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議論耳」。真相大白了,還用說什麼嗎?正人君子的劉備和姦惡之徒的曹氏父子原來竟是一般,都是「恐天下人議論耳」,所以一個急忙散布謠言以便搞繼承,另外一個是威逼皇帝以便搞禪讓,一丘之貉!可憐的漢獻帝,天真地以為自己那仁德的皇叔會救自己於水火之中,會清除叛逆,卻沒想到自己的皇位被曹丕篡一次之後,再被皇叔篡一次。好一個「漢室忠臣」,先是算計劉表,後是排擠劉璋,倒騰的都是漢家的最後地盤;先是巴結討好,取得信任,等站穩腳跟後再主動出擊。  這就是劉備對皇帝的忠義了,漢獻帝在其眼裡不過是他旗幟上的一個顯耀的符號罷了。劉備可以為關羽的死而討伐東吳,卻沒有為漢獻帝的遭遇有過這樣衝動的念頭。可見漢朝皇帝在劉備的心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地位——而且是一貫如此的地位。早在書中第二十回,曹操在許田圍獵時表現出對漢獻帝的「大不敬」,關羽當時就欲斬曹操,但劉備立即通過暗示制止了關羽,事後向關羽解釋說:「投鼠忌器」。劉備並非不想除去曹操這個「鼠」,而是害怕關羽的「除鼠」行為使得他和關羽的性命不保,那他的「天子夢」還怎麼實現——為了漢獻帝而犧牲,不值得!這就是劉備的忠義,這就是劉備的虛偽。十一、遺昭託孤(第八十五回)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劉備遺昭託孤時,泣對孔明曰:「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如毛宗崗批曰:「或問先主令孔明自取之為真話乎,為假話乎?恐知其必不敢,心不忍,而故令之聞此言,則真輔太子之心愈不得不切矣。」知子莫如父,明知兒子不才,卻如是說,實為結孔明之心,使其死心為蜀漢效力。劉備託孤於諸葛亮是因為找不出人來了,是迫不得已。由於諸葛亮是蜀漢政權實際上的二號領導人,威望高、能力強,劉備不大放心。但是關羽、張飛已死,趙雲不能獨當一面,只好用諸葛亮;於是又任命李嚴為尚書令,來牽制諸葛亮。劉備也明白,趙雲掌握兵權,對劉氏江山忠心耿耿,諒諸葛亮一介軍師想造反也沒門!此虛偽的舉動不過是籠絡人心罷了,劉備在臨終對諸葛亮說的那句「君可自立為成都之王」真是把諸葛亮的一輩子都搭進去了,劉備前面剛向他託孤後又叫他自立為王。分明是在收買人心。  總之,劉備總體來說是可敬的,失敗困窮之際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但劉備的忠節、仁義、情誼、賢明,絕非後世所言的那麼誇大。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儘管極力誇大了這個側面,卻終究無法脫離歷史的範疇。這也恰恰就是《三國演義》刻意掩飾和美化的部分,同時也是造成劉備形象虛偽的真正原因。後世中有人給了劉備這樣一個評價——「梟雄」,這才是對劉備最合適的定位。但英雄也並非就是仁義之人。曲身守份,以待天時,虛懷若谷,委曲求全,足不過是暫時現象。一旦事過境遷,羽毛豐滿,大英雄也會斤斤計較,無情無義,容不下針鼻小事,一意孤行起來。  參考書目錄:  ⒈陳壽《三國志》  ⒉羅貫中《三國演義》  ⒊張國風《漫說三國》  ⒋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推薦閱讀:

深度三國:劉備攜民「渡江」真相
如果按照正史拍三國......
三國志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第一
三國猛將關羽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才能如何體現?

TAG:三國 | 三國演義 | 劉備 | 虛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