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1) 尋根逐流話姓氏
姓氏文化(1) 尋根逐流話姓氏
姓氏看似私家的事,實質上它關係到我們的歷史與血脈。「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國的姓氏從上古時期流傳到現在,其歷史之悠久,內涵之深廣非其他國家和民族所能匹敵。
姓與氏在先秦時期是不同的概念。「姓,人所生也。」「因生以賜姓。」用以區分血緣。自三皇五帝始就有姓,神農母居 姜水, 黃帝母居 姬水,舜母居姚虛,因此炎帝神農氏姓姜,黃帝軒轅氏姓姬。可見「姓」來源於母系氏族,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氏族稱號,所以從女從生,意思是女子所生為姓,生而有姓。上古八大姓,姜姬媯姒嬴姞姚妘,皆從女。
氏是姓的分支,最初是身份地位的標誌。黃帝治理天下時,就曾賜予許多部族自理,即「胙(音「作」,賜予)土命氏」,出現了氏。所以上古時期又有男子稱氏,女子稱姓之說。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後把土地分封給兄弟、親戚及異姓功臣等,建立了71個封國,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據統計,由周王室同姓封國得氏的有48個,由異姓封國得氏的約有60個。上行下效,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法,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即大夫的後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稱為氏,如田、白、鮑、費、范、屈、鍾離、邯鄲等。經過層層分封,以封國、封邑名稱為氏的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自周朝後,氏的繁衍滋生越來越多,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
可見,姓是區別血緣,氏是區別子孫,即不同地域的子孫,也區別高低貴賤。氏源於封號,所以貴者有氏,」庶人」百姓有名無氏。因此後人對上古時期的先賢也尊稱為氏,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金天氏(少昊)、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陶唐氏(堯,又稱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這些不同於「胙土為氏」。
我們的祖先早在3千年以前就規定「同姓不婚」, 「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變,而「姓」則是不可變的。這裡恐怕不止包含著今天的優生學理念,還有更深的內涵。可見當時姓氏並存,氏不能取代姓而獨存。
隨著氏族分封制度的瓦解崩潰,到秦漢以後,姓與氏完全合流,不再區別貴賤。「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氏演變的姓完全獨立出來,到今天,中國人使用的姓氏據最新統計有4千多種,其中十之八九可以說是由姓派生出來的氏演變來的,包括最大的姓氏「李」和「王」。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產生「姓氏」制度的國家。多數歐美國家遲至中世紀中期才開始採用姓氏制度,而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亦至10世紀左右才相繼使用姓氏,日本更遲至1870年(明治三年)才准許百姓取姓。中國的姓氏文化可以說是對世界文明的又一大貢獻。
中國歷史有多長,姓氏文化就可以追溯到多遠。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等證明,從7000年前至10000年前中國已經進入農業社會,而且出現了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類同和相似的龜骨鍥刻文字元號。這些發現與史書的記載和神話傳說相佐證,說明三皇五帝時期並非想像。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約在4000-5000多年前。三皇中伏羲和神農基本沒有爭議,炎帝神農氏(姓姜)做部落首領時,是各部落的共主,傳說黃帝和後來的神農部落首領炎帝,都是神農氏的後裔,黃帝和伏羲部落也有密切的傳承關係。
據《帝王世紀》記載,黃帝的母親是有嶠氏的女兒,叫附寶。她嫁給了有熊氏的國君少典。有一天,附寶在郊外散步,看見一道電光繞著北斗樞星轉了幾圈,照亮四野,附寶感電而懷孕,經過了24個月,在第三年於壽丘生下黃帝,長於姬水,居軒轅之丘(一說在山東曲阜),因此姓姬,稱軒轅氏。
據文獻《國語?晉語》說:昔日少典娶有嶠氏女,生了黃帝和炎帝。黃帝長於姬水,所以姓姬;炎帝長於姜水,所以姓姜。……姓不同德也不同,德不同則異類。《新書?益壤》說:「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炎帝治理百姓無道,各氏族都前來朝拜並歸服於黃帝,黃帝「振德修兵」,與炎帝進行決戰。
黃帝在阪泉之戰中戰勝了炎帝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最後,黃帝又征服了周邊各個部落,成為各部落中央首領。黃帝時代倉頡造字,各聖賢向人民傳授結網捕魚、養蠶織布等生產技術,使華夏文明進入空前繁榮時期。據《路史?國名記》記載,黃帝子孫所封之國有陳、昌、張、資、寇、酈、瞿等,凡七十,其分布地域遍布今全國各地。這些黃帝子孫的進一步繁衍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華夏族在這一時期形成。
同是一家人卻不同姓是當時氏族社會的特點,這一點在從史書對黃帝兒子的記載中就能看到。黃帝有四位妻子,共生有25個兒子。得姓的有14人,分別姓12個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其中只有青陽(方雷氏之子)和夷鼓(彤魚氏之子)與黃帝同姓「姬」。《國語?晉語》,《史記?五帝本紀》、《世本》、《大戴禮記》等書對此記述大體一致。以此推測,14人是嫁出之夫,各自以他們所嫁的氏族的姓氏為姓氏。同時嫁給一個氏族的兩個人是同姓。
中國人常說自己是「炎黃子孫」,或者是「黃帝子孫」,這種說法不僅僅是地域上的籠統概括,在很多姓氏中可以找到明確的印證。比如,五帝除了黃帝,其餘幾位——顓頊/少昊、帝嚳、堯、舜,都是黃帝的孫子或者孫孫。第一大姓「李」姓,是顓頊之後的贏姓,第二大姓「王」姓源於黃帝之孫孫姬姓,第三大姓「張」姓,源於黃帝的姬姓兒子少昊,楊姓也是出於姬姓等等。
原來遙遠的傳說里的三皇五帝就在我們的血液中、生命里,我們的每一個細胞都滲透著中華故事和文化。誰如果循著姓氏的脈絡追尋祖先的足跡,必然有一種真切的親近之感,看世界的眼光都會隨之一新,身邊的每個人,雖然姓氏不同,但都是同枝連理,曾是歷史上的父父子子、兄弟姊妹,中華就是一家人。放下爭鬥與干戈,和睦相處、友善相待,這才不負祖先的血脈傳承。
姓氏文化在十年動亂期間,被當做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而革除,幸而一些「思想落後分子」冒險保存了自己祖先的譜牒,加上台港澳等海外華人對傳統的承繼,使我們現在還能看到姓氏文化的一些體貌。姓氏文化對今天研究人口學,遺傳基因學等有著巨大的意義,如果不遭到破壞,其意義更無法估量。
推薦閱讀:
※黃姓男女孩取名技巧及姓氏溯源(炗田黃,火生土)
※為什麼清朝皇帝給漢人抬旗會給漢姓後面加一個「佳」字?
※中國人的「稱謂習慣」
※姓、氏、名、字、號的區別
※能否根據少見的姓氏判斷一個人來自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