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譏毀
06-21
面對譏毀 佛門中有一則故事:宋朝蘇東坡居士做了一首詩偈,叫書童乘船從江北瓜州送到江南,呈給金山寺的佛印禪師指正。偈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禪師看後,即批「放屁」二字,囑書童攜回。東坡一見大怒,立即過江責問佛印禪師,禪師對他說:「既已八風吹不動,怎又一屁打過江?」東坡一聽,默然無語,自嘆修養不及禪師。 這則故事的耐人尋味之處就在於讀後莞爾一笑的同時又讓人深思。作為一代大學士,蘇東坡自認是修養已高,不會再被世間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這八種境界風吹動身心了,誰知卻經不起佛印禪師的譏毀,心不平氣不和,即刻怒火中燒,過江前往佛印處興師問罪。試問我們這些紅塵中人,是不是逢到順境的時候,就歡喜快樂;遇到逆緣的時候,就苦惱愁悵?原來我們也都是禁受不住這八種境界風的吹拂啊!尤其是當我們面對來自外界的譏毀之時,那一顆心還能保持如如不動嗎? 《優婆塞戒經》中云:「世間罵者,亦有二種:一者實,二者虛。若說實者,實何所嗔?若說虛者,虛自得罵,無豫我事,我何緣嗔?」其大意是說:世間的罵,也有二種。一種罵的內容是屬實的,另一種罵的內容是虛假的。如果這罵的屬實,那還有什麼要生氣的?如果這罵的是虛假的,那挨罵的就不是我,更不關我的事了,我又因何生氣呢? 佛以其智慧教導我們,在面對譏毀的時候,應當冷靜地認識到對治這一煩惱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保持一顆不動心。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你的錯,遭到譏毀那就是你應當付出的代價;而假的就是假的,既然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也就無需去理會,更不必放在心上,生氣、難過、發怒……這些只能讓那些譏毀你的人高興,而你卻是要因此受到傷害,如此還是不要理會比較明智。而在這一方面,唐代的狄仁傑可謂深得其旨。 狄仁傑是武則天當政時的一名宰相。他在當豫州刺史時,辦事公平,執法嚴明,受到當地人民的稱讚。於是,武則天把他調回京城,任為宰相。有一天,武則天對狄仁傑說:「聽說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政績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誰嗎?」 狄仁傑說道:「人家說我的不好,如果確實是我的過錯,我願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經弄清楚不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是誰在背後說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這樣大家可以相處的更好些。」 武則天聽後,覺得狄仁傑氣量大,胸襟寬,很有政治家風度,更加賞識他,敬重他,尊稱他為「國老」,還贈給他紫袍、龜帶,並親自在袍上綉了12個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績。後來,狄仁傑因病去世,武則天流著淚說:「上天過早地奪去了我的國老,使我朝堂里沒有像他那樣的人才了。」 做為個人而言,沒有誰這一生不會遭到他人的譏毀的,而我是抱著這樣的態度來看的:一般而言,如果有人批評我,或甚至對我出言不遜,只要他的動機純正,我都很歡迎。這就如同我們看到有人犯了錯,但是大家都一直跟他說沒有問題,這樣沒有任何意義,對他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果我們跟他說,他的所作所為不是太嚴重,同時又在他背後一直誹謗他,這樣也是不對的。所以,我覺得應當辨別是非曲直,必要的時候要當面把我們心裡想的說出來,該澄清的就要澄清。如果有什麼不確定的地方,也要指出來。就算我們的話也許有點刺耳,但還是要說出來。這樣事情就可以很清楚,閑言閑語再也沒有立足之地了。如果我們只會甜言蜜語地維持禮貌,這樣那些騙人的謠言就永遠有生存的空間。 面對一些無中生有的譏毀,我覺得也沒有必要心生怨氣,不妨把度量放大一些,要知道我們這短暫的一生,並不是為了生氣而活著的。活著,首先要看得到自己,要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我們自身只要沒做虧心事,別人說長道短那是別人的事,與我何干?何必為了那些根本不存在的事而心生煩惱呢? 宋朝的白雲禪師,在方會老禪師身邊學禪多年未悟,方會老禪師想找一個適當的機會點化他。一天飯後,白雲禪師陪著方會老禪師在寺前廣場散步,老禪師問他:「聽說你師父一次路過一座橋,雨天路滑,跌了一跤而開悟,吟出的開悟偈甚奇,你記得嗎?」 白雲禪師回答:「記得。師父那天開悟後說了這樣一首偈語:『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而今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方會老禪師聽後,發出一陣神秘的嘲笑便徑自離去。 白雲禪師愣在廣場那裡。心想,我到底是哪裡說錯了呢?我沒有哪裡說錯的呀!老禪師為什麼嘲笑我呢? 白雲禪師因放不下方會老禪師這一神秘的嘲笑聲而寢食不安,心裡總是想,我哪裡說錯了呢?老禪師為什麼嘲笑我呢?連睡夢中都會被老禪師那神秘的笑聲驚醒。他實在忍不住了,第二天清早,便前往方丈室請求老禪師明示:「師父!昨天在廣場我是哪裡說錯了呢?」 「你沒有哪裡說錯啊!」方會老禪師回答。 「那麼,師父為什麼嘲笑我呢?」白雲禪師又問。 方會老禪師說:「你既然沒有說錯做錯,為什麼要在乎別人是笑是罵呢?你看過寺前廣場上專門耍把戲的小丑嗎?眾人對他評評點點戲笑嘲諷,他依然能心安理得每天耍戲自如。而你被人一笑便弄得寢食不安,對外境如此地執著,如何參禪悟道呢?實在是連耍把戲的小丑都不如啊!」 相比之下,我們的生活中的確有這樣一些人,自己沒有說錯話做錯事,本應心安理得,但他們卻非常在乎別人的評論,聽到別人說他好他就沾沾自喜,聽到別人說他不好,冷嘲熱諷污衊誹謗,他就整天煩惱,痛苦不堪。其實,何必在別人的情緒中悲歡呢? 我們生活在塵世間,就要與人相處,而大家在相互溝通交流時難免有不同的觀點和言論,甚至有時遭受一些風言風語的詆毀,這都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正如《法句經》所說,過去,不曾有人只遭詆毀,亦不會有人只受讚歎;未來,也不會有這種人;現在,同樣沒有這種人。這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現實,沉默者如是,雄辯者如是,卑微者如是,高貴者如是,凡庸者如是,超群者如是。即便是人格已經純潔無污的聖者佛陀,也免不了遭受種種誹謗。 因此,面對別人對我們或是讚歎,或是指出我們的不足,或是說長道短流言風語的詆毀,我們內心應自了了分明,要懂得放下對外境的執著,不要讓自己的心動來動去被人家的說三道四所左右,沒有了清凈。如果我們不去理會,那些風言風語就會成為過眼雲煙。只要我們每天臨睡之前,回顧一下當天的言行,自信沒有過錯,那就安然地入睡;如果有過失,則應合掌持咒或念佛、禮佛懺悔。懺悔即清凈,清凈即心安。 很喜歡這樣的一句古話:「毀譽從來不可聽,是非終久自分明。」這是明人馮夢龍在其作品《警世通言》中的一句話。這句古話中的「毀譽從來不可聽」,就是要我們守住自己的一顆自然純樸之心,不為來自外界的譏毀動心動念,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誰是誰非總會水落石出的。正是這樣的一句古話,讓我每每面對人生的閑言與毀謗之時,能夠不去針鋒相對,寸步不讓,不卑不亢,安之若素。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女性在面對家暴時應該怎樣保護自己
※如何面對愛撒「大小姐脾氣」的女人
※走坎坷,歷風雨,坦然面對每一天
※明末面對流寇的死局,從楊嗣昌談起
※報價後客戶總說「價格高」、面對「討價還價」,我能怎麼辦?
TAG:面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