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連劭名:郭店楚簡《太一生水》與先秦哲學——《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4期
摘 要:湖北荊門郭店楚墓所出竹簡《太一生水》,共十四簡,可編聯成冊,是研究先秦哲學的新資料。文中論宇宙生成的過程分兩大階段,相當於老子哲學中的「無名」與「有名」。太一生水,水輔太一生成天地。中國古代哲學特別重視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又象徵事物的演化。傳說中的河圖、洛書都產生於水。孔子曾經感嘆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地生成後,太一隱而不見。天地相合,產生神明、陰陽、四時、寒熱、燥濕、歲。《周易》哲學中,天地即兩儀,四時成歲,故四時即四象,《周易·繫辭上》云:「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業。」
關鍵詞:楚簡;《太一生水》;先秦哲學
作者簡介:連劭名,男,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北京 100120),主要從事古文字及歷史文化研究。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共十四簡,略有殘損,保存基本完好。全文論宇宙生成,是研究先秦哲學的新資料。簡文發表後,引起學者的重視,議論頗多,但仍有許多疑難問題沒有解決。現將釋文略作整理,分節考述於下。
一、太一與大衍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云: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倉熱。倉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
開篇論宇宙生成,可分兩個階段。《老子》第一章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河上公註:「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
太一生水、天、地,其數三。《周易·訟》上九云:「終朝三褫之。」荀爽註:「三者,陽功成也。」《後漢書·黃瓊傳》李賢註:「三者,數之極也。」天地生成後,太一隱而不見,有天地、神明、陰陽、四時、倉熱、濕燥、歲,其數七。《說文》云:「七,陽之正也。」三七相加,其數十。《說文》云:「十,數之具也。」《春秋繁露·陽尊陰卑》云:「十者,天數之所止也。」《素問·六節臟象論》云:「天有十日。」王冰註:「十者,天地之至數也。」
《說文》雲「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生萬物。」《呂氏春秋·大樂》云:「道也者,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鶡冠子·環流》云:「空之謂一。」馬王堆帛書《道原》云:「恆無之初,洞同太虛,虛同為一,恆一而止。」亦稱「大無」,《文子·精誠》云:「若夫聖人之游也,即動乎至虛,游心乎大無,馳於方外,行於無門,聽於無形,不拘於世,不繫於俗。」亦稱「天亡」,《淮南子·俶真》云:「若夫真人,則動溶於之虛,而游於天亡之野。」太一即太極,《老子》第三十九章云:「昔之得一者。」王弼註:「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易緯乾鑿度》卷上云:「孔子曰:易始於太極。」鄭玄註:「氣象未分之時,天地之所始也。」
水指「大衍」。《周易·繫辭上》云:「大衍之數五十。」《釋文》引鄭玄註:「衍,演也。」《古微書》引《春秋元命苞》云:「水之為言演也。陰化淖濡,流施潛行也。故其立字兩人交,言陰陽交,物以一起也。」又云:「水者,天地之包幕,五行之始焉,萬物所由生,元氣之津液也。」《說文》云:「衍,水朝宗于海也。」《易緯乾鑿度》卷上云:「五音六律七變,由此作焉。故大衍數五十,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古人傳《河圖》《洛書》皆源自水,《漢書·五行志》云:「劉歆以為虙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水又指道。《論語·子罕》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老子》第二十五章云:「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素問·解精微論》云:「水之精為志。」《孟子·公孫丑上》云:「志,氣之帥也。」趙岐註:「志,心之念慮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心之所之謂之意。」《鶡冠子·環流》云:「有一而有氣,有氣而有意,有意而有圖,有圖而有名,有名而有形,有形而有事,有事而有約。」陸佃註:「一者,元氣之始。」又云:「意者,沖氣所生。」一所生意,當為天心。《周易·復·彖》云:「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說苑·反質》云:「君子所以理萬物者,一儀也。以一儀理物,天心也。」《春秋繁露·陰陽義》云:「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氣也,故生。秋怒氣也,故殺。夏樂氣也,故養。冬哀氣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慎子·內篇》云:「至於《易》,則吾心陰陽消息之理備焉。」
《周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越絕書·越絕外傳枕中》第十六云:「天地立,然後有寒暑、燥濕,日月、星辰、四時、萬物備。」《鶡冠子·道端》云:「天者,萬物之所得立也,地者,萬物之所得安也。」《周易·繫辭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禮記·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周易·繫辭上》云:「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周易·說卦》云:「神也者,妙萬物而言者也。」韓康伯註:「於此言神者,明八卦運動,變化推移,莫有使之然者,神則無物。妙萬物而為言者,則雷疾、風行、火炎、水潤,莫不自然相與謂變化,故能萬物既成也。」《荀子·天論》云:「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周易·繫辭下》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獣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九家註:「隱藏之謂神,著見之謂明。」馬王堆帛書《經法·名理》云:「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處於度之內,而見於度之外者也。處於度之內者,不言而信,見於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處於度之內者,靜為不可移,動而不化,故曰神。神明者,見知之稽也。」《鶡冠子·環流》云:「道有度數,故神明可交也。」《古微書》引《孝經援神契》云:「度者,法也。」《鶡冠子·兵政》云:「道生法,法生神,神生明。神明者,正之末也。」《鶡冠子·環流》云:「法之在此者,謂之近。其出化彼,謂之遠。近而至,故謂之神。明者在此,其光照彼,其事形此,其功成彼。」陸佃註:「明之在道者為神,神之在器者為明。」《鶡冠子·泰錄》云:「名屍神明者,大道是也。」
《說文》云:「易,蜥易。」又云:「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鶡冠子·泰鴻》云:「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極,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進退有常,數之稽也。列星不亂其行,代而不幹,位之稽也。天明三以定一,則萬物莫不至矣。」神明所生陰陽指象數。《左傳·僖公十五年》云:「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素問·五運行大論》云:「余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爾。首甲定遠,余因論之。鬼臾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陰主之,丑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歧伯曰:此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大戴禮記·易本命》云:「四主時。」《周易·繫辭上》云:「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業。」《周易尚氏學》云:「中即極。極以東萬物生,是為陽儀,極以西萬物終,是為陰儀。陽少於子,老於巳,陰少於午,老於亥,四象生矣。四象即四時,春少陽,夏老陽,秋少陰,冬老陰。老陽老陰即九六,少陽少陰即七八。」
《禮記·樂記》云:「終始象四時。」《禮記·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禮記·文王世子》云:「古之君子舉大事必慎終始。」《左傳·文公元年》云:「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餘於終。履端於始,序則不愆,舉正於中,則民不惑,歸餘於終,則事不悖。」禮樂制度亦本於終始,《禮記·樂記》云:「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禮樂如乾坤。 《周易·繫辭上》云:「乾居大始,坤作成物。」
倉熱指寒暑。《周易·繫辭上.》云:「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周易·繫辭下》云:「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周易·繫辭上》云:「往來不窮謂之通。」
《鶡冠子·度萬》云:「天者神也,地者形也。地濕而火生焉,天燥而水生焉,法猛刑頗而神濕,神濕則天不生水。音故聲倒則形燥,形燥則地不生火。水火不生,陰陽無以成氣,度量無以成制,五勝無以成勢,萬物無以成類,百業俱絕,萬生皆困。」《周易·乾·文言》云:「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素問·六節藏象論》云:「四時謂之歲。」《釋名·釋天》云:「歲,越也,越故限也。」《說文》云:「歲,木星也。越歷二十八宿,宣徧陰陽,十二月一次。」《古微書》引《春秋元命苞》云:「歲,遂也。」《老子》第九章云:「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釋文》云:「遂,成也。」
二、兩儀與歲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云:
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倉熱之所生也。倉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又【始】,□□□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忌為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理,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
「是故太一藏於水。」今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以五行相配,北方為水,其數一。《老子》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釋名·釋言語》云:「善,演也,演盡物理也。」《孟子·離婁下》云:「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周易·乾》初九云:「潛龍勿用。」李鼎祚《集解》引馬融云:「初九,建子之月,陽氣始動於黃泉,既未萌芽,猶是潛伏,故曰潛龍也。「《文言》云:」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論衡·譏日》云:「子之性水也。」
《鹽鐵論》第五十四云:「文學曰:始江都董生推言陰陽四時相繼,父生子,子養之,母成之,子臧之。故春生仁,夏長德,秋成義,冬藏禮。此四時之序,聖人之所則也。」《禮記·禮運》云:「是故夫禮,必本於大一,分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曰天也。」
「行於時。」今按:出潛離隱,自靜入動。《易緯乾鑿度下》鄭玄註:「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於八卦日辰之間,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游息於紫宮之內外,其星因以為名焉,故《星經》曰:天一、太一,主氣之神。行,猶待也。四正四維,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宮。天一下行,猶天子出巡狩,省方岳之事,每率則復太一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於中央。中央者,北神之所居,故因謂之九宮。天數大分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子,陰起於午,是以太一下九宮從坎宮始。」所謂「行」,指「天行」,《荀子·天論》云:「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待」,讀為時。《周易·歸妹》九四云:「歸妹愆期,遲歸有時。」《象》云:「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釋文》云:「待,本作時。」《史記·天官書》云:「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箋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斗。」《論語·為政》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周而又【始】□□□萬物母。」今按:《漢書·食貨志上》云:「可以周海內。」顏師古《集注》云:「周謂周遍而遊行。」《易緯乾鑿度下》鄭玄注云:「行則周矣,上游息於太一、天一之宮,而返於紫宮。行從坎宮始,終於離宮,數自太一行之,坎為名耳。」《老子》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河上公註:「道通行天地,無所不入,在陽不焦,托陰不腐,無不貫穿,不危殆也。」《詩經·有杕之杜》云:「生於道周。」《釋文》云:「周,曲也。」《禮記·中庸》云:「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老子》第一章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河上公註:「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位,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養子也。」
「一缺一盈,以忌為萬物經。」今按:缺、盈者,指月象。《白虎通·日月》云:「月之為言闕也,有滿有闕也。」《釋名·釋天》云:「月,闕也。滿則闕也。」一歲十二月,《周易·繫辭上》云:「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虞翻註:「變通趨時,謂十二月消息也。泰、大壯、決配春。乾、姤、遁配夏。否、觀、剝配秋,坤、復、臨配冬。十二月消息相變通而周於四時也。」《周易·剝·彖》云:「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周易·豐·彖》云:「日中則昃,月盈則虛,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周易·繫辭上》云:「變化者,進退之象也。」荀爽註:「春夏為變,秋冬為化。息卦為進,消卦為退。」
今按:「忌」,當讀為期。《戰國策·齊策》有「田忌」,《竹書紀年》作「田期」。《白虎通·四時》云:「時,期也。陰陽消息之期也。」《釋名·釋天》云:「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止也。」《荀子·不苟》云:「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楊倞註:「期謂知其時候。」《管子·山權數》云:「時者所以記歲也。」《韓詩外傳》卷二引《孟子》云:「常謂之經。」《後漢書·丁鴻傳》云:「月者陰精,盈毀有常,臣之表也。」《史記·太史公自序》云:「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
「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理。」今按:「殺」,當讀為察。《左傳·昭公元年》云:「周公殺管叔而蔡蔡叔。」杜預註:「上蔡字從殺。」《尚書·禹貢》云:「二百里蔡。」鄭玄註:「蔡之言殺。」《管子·宙合》云:「見察謂之明。」《荀子·勸學》云:「天見其明。」《呂氏春秋·離俗》云:「人之所不能察。」高誘註:「察,見也。」《周易·乾》九二云:「見龍在田。」《釋文》云:「見,示也。」《說文》云:「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荀子·儒效》云:「井井兮其有條理也。」楊倞註:「理,有條理也。」《詩經·信南山》云:「我疆我理。」毛傳:「理,分地理也。」《周易·繫辭上》云:「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陰陽之所不能成。」今按:《老子》第四十五章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河上公註:「謂道德大成之君也。若缺者,滅名藏譽,如毀缺不備也。」《周易·坤》六三云:「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文言》云:「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莊子·齊物論》云:「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君子知此之謂□□□□□□。」今按:《老子》第七十一章云:「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吾病。」河上公註:「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老子》第四十七章云:「不出戶可以知天下,不窺牖可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鮮。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三、道人與聖人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云:
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強,責於□,□□□□□□。下,土也,而謂之地。上,氣也,而謂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從事者,必託其名,故事成而身長。聖人之從事也,亦託其名,故功成而身不傷。
「天道貴弱。」今按:《老子》第四十章云:「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河上公註:「柔弱者,道之所常用,故能長久。」《老子》第七十八章云:「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故聖人之言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者若反也。」《老子》第七十六章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馬王堆帛書《黃帝·順道》云:「黃帝問力黑曰:大庭氏之有天下也。安徐正靜,柔節先定,宛濕恭儉,卑弱主柔,常後而不先。」
「削成者以益生者。」今按:《廣雅·釋詁二》云:「削,減也。」成者,指成熟、完成者。《國語·吳語》云:「吳晉爭長未成。」韋昭註:「成,定也。」《周易·雜卦》云:「既濟,定也。」《周易·既濟》卦辭云:「初吉終亂。」《彖》云:「終止則亂,其道窮也。」生者,正在生長中。《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酸生肝。」王冰註:「生謂生長。」《老子》第七十七章云:「天之道,其猶張弓者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損有餘而奉不足於天下者,其惟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邪。」
「下,土也,而謂之地。上,氣也,而謂之天。」今按:《莊子·田子方》云:「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鶡冠子·度萬》云:「所謂天者,非是蒼蒼之氣之謂天也。所謂地者,非是膊膊之土之謂地也。所謂天者,言其然物而無勝者也,所謂地者,言其均物而不可亂者也。」《禮記·中庸》云:「《詩》云: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今按:青讀為精。《呂氏春秋·大樂》云:「道也者,至精也。」高誘註:「精,微。」《呂氏春秋·精諭》云:「精言之而不明。」《老子》第十四章云:「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河上公註:「無聲曰希。言一無音聲,不可得聽而聞之也。」又云:「無形曰微。言一無形體,不可摶持而得之。」無形則無名。《白虎通·情性》云:「精者靜也,太陰施化之氣也。」《楚辭·招魂》云:「靜閑安些。」王冰註:「無聲曰靜。」《詩經·文王》云:「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型文王,萬邦作孚。」鄭玄箋:「天之道難知也,耳不聞聲音,鼻不聞香臭,儀法文王之事,則天下咸信而順之。」《禮記·中庸》云:「子曰:聲色之於化民也,末也。《詩》曰:德輏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鄭玄註:「倫猶比也。載,讀曰栽,謂生物也。言毛雖輕,尚有所比。有所比,則有所重。上天之造萬物,人無聞其聲音,亦無知其臭氣者。化民之德,清明如神,淵淵浩浩,然後善。」《論語·陽貨》云:「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呂氏春秋·異寶》云:「名不可得而聞。」高誘註:「聞,知也。」
「以道從事者,必託其名,故事成而身長。」今按:《莊子·讓王》云:「道之真,以治身。」《莊子·在宥》云:「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有云:「我為女逐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莊子·天地》云:「夫聖人鶉居而 食,鳥行而無彰。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聞,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
「身長」,如言「年長」。《尚書·無逸》云:「文王受命惟中身。」鄭玄註:「中身謂中年。」《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循天之道,以養其身,謂之道也。」又云:「是以天下之道者,皆言內心其本也。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鶴之所以壽者,無宛氣於中,是故食冰。猿之所以壽者,好引其末,是故氣四越。」
「聖人之從事也,亦託其名,故功成而身不傷。」今按:《鶡冠子·泰鴻》云:「泰一者,執大同之制,調泰鴻之氣,正神明之位者也。故九皇受付以索其然之所生,付謂之得天之解,付謂之得天地之所始,謂付之道,得道之常,付謂之聖人。聖人之道與神明相得,故曰道德,郄如窮初,九皇殊制,而政莫不效焉,故曰泰一。」《鶡冠子·王 》云:「成鳩之制,與神明體正。神明者,上究下際,克嗇萬物,而不可厭者也。周泊遍照,反與天地總,故能為天下計,明於蚤識,逢曰不惑,存亡之祥,安危之稽。」馬王堆帛書《經法·道法》云:「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聖,無私者知,至知者為天下稽。」
大德者多壽。《尚書·無逸》云:「周公曰:嗚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肆中宗享國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時舊勞於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於小大,無時或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於庶民,不敢侮鰥寡,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四、西北與東南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云:
天地名字並立,故化其方,不思相□□□□於西北,其下高以強,地不足於東南,其上□□□□□□□者,有餘於下,不足於下者,有餘於上。
「天地名字並立。」《山海經·大荒南經》云:「有三青獸相併,名曰雙雙。」郭璞註:「相併,言體合而為一也。」天地二名相合為一,《莊子·逍遙遊》云:「若夫乘天地之正。」郭象註:「天地者,萬物之總名也。」《大戴禮記·禮三本》云:「天地者,性之本也。」《荀子·天論》云:「星隊、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故化其方。」化字從心從化。《素問·天元紀大論》云:「物生謂之化。」《周禮·大宗伯》云:「以禮樂合天地之化。」鄭玄註:「能生非類曰化。」《素問·天元紀大論》云:「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又云:「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為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禮記·樂記》云:「樂行而民向方。」鄭玄註:「方,猶道也。」
《素問·五運行大論》云:「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濕,其故何也?岐伯曰: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大少之異也。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濕。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其氣熱。」《呂氏春秋·大樂》云:「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合則復離,是謂天常。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咸當,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行,以盡其行,四時代興,或暑或寒,或短或長,或柔或剛,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