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陰陽與五行關係

有些教授和大師認為五行和陰陽八卦是兩個哲學體系,是後來被融合在一起的。這種觀點我認為是錯誤的。《子平真詮》開篇言:「天地之間一氣而已,唯有動靜遂分陰陽;有老少、遂分四象。老者極動極靜之時,是為太陽太陰。少者初動初靜之際,是為少陽少陰。有是四象,而五行具於其中矣。水者,太陰也;火者太陽也;木者,少陽也;金者,少陰也;土者,乃陰陽老少、木火金水沖氣所結也。」這裡非常明確的指出了陰陽、四象和五行的關係:五行就是四象的另一種表述方式,也就是說五行是由陰陽形成的,即陰陽生五行。另外,從一些易學大家對四象的論述中,也能看出四象與五行的關係:如宋?劉牧《易數鉤隱圖》中:孔氏疏謂「金、木、水、火稟天地而有,故云『兩儀生四象』。土則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別,(故)惟雲四象也。」這段論述中非常明確的指出了四象與五行的關係:即四象就是五行中的金、木、水、火。還有很多易學大家認為,四象在時間上為春、夏、秋、冬四時,在空間上為東、南、西、北四方,在六神上為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如高亨在《周易大傳今注》中講:「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四種爻乃象四時,八卦由此四種爻構成」。無論是春、夏、秋、冬,東、南、西、北,還是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在五行上都代表金、木、水、火,也就是說五行中的金、木、水、火為四象。而五行中的土是四象--木、火、金、水相混合而成的一行,故土為混合物,所以古人以土為臟,在人體類象上以土代表腸胃消化系統。正因為土中什麼都有,因此才有「萬物土中生」的說法,也正是如此《易經》上以坤為母。土在五行中是個特殊元素。在最原始的演變中是兩儀生四象,沒有土,此時四象在時空上各自占具了相應的位置。而後在四象擴大自己所佔具的時空中,四象間相互交匯,而交匯處便成了混合物,這便是土。中央是四象彙集之處,四象都交匯於此,故土居於中央;而四隅是四象中的每兩項的交匯處,故土又寄於四隅(所以四隅的地支都有一個是土,居於四隅的地支除亥水外都藏有土)。可見,五行是四象的另一種表述方式,四象是由陰陽生成的,故五行也是由陰陽生成的。陰陽和五行是同一哲學體系。陰陽生成五行後,五行便成了構成宇宙及宇宙中萬事萬物的五種最初、最基本元素,所以五行第一個含義就是五種最基本的元素。五種最基本元素有各自不同的性質,故五行又代表五種性質,因此五行的第二個含義就是五種性質。五行是由陰陽生成的,而陰陽者乃動靜之機,陽的最初性質為動,陰的最初性質為靜。一個要動,一個阻礙動,「動」只有受到阻礙才會產生不同形式的動,如一個運動的物體只有受到阻礙才會做減速運動,才會有減速運動的這種運動形式--正因為陰陽的共同作用才產生了五種不同形式的動--五行;五種不同形式的動,自然會有五種不同的性質。世上萬物的性質都是運動的結果。所以五行的第三個含義就是五種運動(此時五行的「行」是運行之意),或者說是五種動能。《周易》上對乾卦的解釋中有這樣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中的「行」就是運動的意思,代表動能。《三命通會》云:「五行者,往來乎天地之間而不窮也,故謂之五行。」可見,五行代表五種往來於天地之間的動能。(所以,把五行單純的理解為五種物質,是非常片面的。如不能把「金」單純的理解為黃金或金屬,不能把水單一理解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喝、所用的水……)。宇宙中的物質,相互間最大的關係就是動能。正如哲學上所說,運動是物質的特性。宇宙中的物質,自身和相互間的性質與關係,都來自於運動,也是運動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在《周易》上用來表示運動和動能的就是五行,通過五行的生克來表示運動的去向和動能的轉化形式。而五行是由陰陽相互作用生成的五種不同的運動表現形式。世間萬物都是由這五種不同的運動形式構成的,因此宇宙中的萬物都處在一種不穩狀態、都處在動態之中,所以萬事萬物都處在變化、發展之中,所以人有生老病死、物有變遷。而能表示變化、發展的,就是五行的生克。可以說,五行及其生克制化涵蓋了宇宙中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規律,這也就是為什麼《周易》可以預測的根本原因。如像一些教授和大師所說,五行是春秋或漢朝……時期的產物,則背離了《易經》的真正內涵。很多學習和研究《周易》的人,死讀書,讀死書,沒有動腦去仔細分析這些問題,致使自己在學《易》上幾十年無所獲,使《周易》根子上的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最根本的東西得不到證實,拿什麼去說《周易》是正確的、科學的呢?如果最基本的東西都不能證實,如何向不了解《易經》的人去說明《易經》的正確性呢?又怎能不讓那些對《易經》不懷好意的人去誣衊和破壞《易經》呢?研討《易經》就要用科學的分析方法,不要死搬古書上的原話,而要正確的吸收古書上的內容。只死搬古書上的東西,等於沒學《周易》,只有用《周易》的精髓思想——與時俱進,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才能用正宗的易道指點人生,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弘揚和發展《易經》。現在在網上能看到有些人,剛剛有了點一知半解的雕蟲小技,便堂而皇之的自封起了「某某大師」,且「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傳經佈道,這種《易經》界的混亂現狀實在令人擔憂。《易》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二十一世紀的易學研究,關係到中國文化和人類文化向何處去的重大問題,關係到天下「一致而百慮」的終極關懷問題。當代中國易學研究者肩負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歷史使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要為新世紀的人類文明,作出新的貢獻,就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去正本清源、去偽存真、求真求實,決不能一知半解,人云亦云,誤人誤己。
推薦閱讀:

二水居士:尋找太極陰陽球(下)
陰陽捷徑陽宅放水法
精輯《金鎖玉關》(過路陰陽)
陰陽雙補、補陽不傷陰的「不老葯」
周易入門基礎學習陰陽五行

TAG:五行 | 關係 | 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