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音希聲 二、徐恆志老人書信 答保定劉建才、明慧兩位居士

答保定劉建才、明慧兩位居士

  1993年書信:

  建才仁者慧鑒:

  11月24日函悉,所問各點,奉復如下:

  二、修心中心上座修定,下座修慧,故不坐時以「觀照」為主。返觀自心(心念),如光普照,故叫「觀照」;若觀時心念不起,常覺不迷,便是「覺照」,總之,都是「觀心」功夫,意思一樣。觀心是根本法門,但非「定」不易起觀,故修法以助定,達到定慧雙修。上座修法,定力增進;下座時,便應時時返照、內視,觀自己心念的生生滅滅,不取不舍,一切不理,妄念便能逐步息下。妄念息時,觀慧更明朗,這樣便逐步進入定慧雙運、止觀並修的境界。(拙作《學佛是怎麼一回事》有「簡要的修法——觀心」一節,請參閱。)

  三、慈氏咒即彌勒根本真言,可照旁註的漢語拼音念,或照自己習慣的讀音念。作為求生彌勒菩薩兜率天的助願;若願生西方極樂,則可不念此咒,改念「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願力各有不同,但求明心見性,得定開慧則是一樣。

  四、念咒時吸氣,咒可以停念一下,但如呼吸並不影響持咒時,最好持續念下去,便於念力相繼。

  五、念時有痰可以吐。(念佛、念咒的「念」字,應用「念」,不宜用「唸」,因都以心念為主,口念而無心,功用較弱。)

  六、目前初修在上班或路上可默念持咒作為助行,今後定力增進,能回觀自心時,則可時時注意練習「覺照」功夫,使行住坐卧時時息妄顯真,寂照現前。

  最後祝仁者切實修法,埋頭苦幹,早得定慧,早證菩提。祝精進不懈。

  愚 恆志 手拜

  1993年11月29日

  

  1994年書信:

  建才仁者慧眼:

  來函敬悉,知認真修法,邊修邊學,刻苦用功,甚為難得。所問各點,謹奉告於下,以供參考。

  一、修心的主要目的,是息妄想、去執著,但因多生習氣,非一時可除,故人人都有一個過程。特別是修心中心法,功夫加深,習氣被迫而翻出的力量也愈大,故翻種子,是好事,不是壞事,翻到一定時侯,定慧力逐步增長,習染、執著便逐步松下。在初步用功中,一面依法修持,一面要與煩惱、妄想作鬥爭,常常與自己過不去。《四十二章經》上說:「夫為道者,如一人與萬人戰。」但是鬥爭方法,並非如兩軍相對,對峙不放,能逐步不取(不隨順它,此即鬥爭),也不舍(也不必著意去掉、排除),因為妄性本空,若過於著意排除,則能所不忘,畢竟不能空寂、朗照。總之,修心方法,總在以種種方便調伏妄心:如鬥爭、隨它、不理、觀空,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則諸妄自然不去而去。此「知」是從「解知」到「證知」,證知一切法緣生性空,隨著定慧力增進,妄心自然逐步調伏。目前用「著意大砍」,也是一種方法,但不能固執一法,以免妄上加妄,永遠不能解脫。

  二、「看它要起什麼念」,時時觀察、返照,從起心動念處下手,這便是觀心法門,觀到後來知妄心生滅畢竟不可得,這時便是自性顯現的時候。「觀心」法門是佛法的根本法門。

  三、妄心無端起來,看得清楚,這時便應用「不取不舍」法,既不要隨它流浪,也不要著意舍除,只是不理,與之挨磨,用功久久,妄心逐步力弱,定慧便逐步增加矣。切不可用「先想完了事再守吧」的原諒心,若如此用功,即是生死系縛。但遇到世間人事,也不是不想,沉著觀察事來便應,事過便空,不能留滯、粘著,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切宜注意。

  四、坐中睡魔重,易打瞌睡,睏昏,這是一種過程,要方便調伏,如竭力注意持咒,一切不顧,或索性起來停坐,作禮拜等,待昏沉去後再作。有時掉舉重時,則又要加功多坐,促使定靜。碰頭至牆上,依然不醒,說明無始昏沉力量正在打掃出門,不驚不怖、繼續用功,沉著應付,用功日久,自然逐步安靜,總在循序漸進,切勿急於求效,功夫一到,自然天下太平了。

  五、人人本來具足妙性,與佛不二,只以多生業識障礙,不能解脫,故因業受報,各有不同,今修心地法門,知自性本具無量功德,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處處無住離相,福德智慧自然日增,命苦福薄之人,便可轉而成為多善根福德之人,因命由業造,業隨心轉,即使命苦之人,能修佛法,發菩提心,自利利人,先世罪障消滅,便可出生死、成佛道,何況世間小小順境。至於修持,不外除妄想,消習氣,自度度人,積儲福慧資糧,虛空非大,願王最大,只要發心,定可成就菩提,堪任大法。

  六、大日如來即毘廬遮那佛,是法身,盧舍那佛是報身,而釋迦牟尼佛是應身,故三佛,配合法、報、化三身。釋迦如來之法身即是毘廬遮那佛(大日如來)。

  七、觀心時,呼吸變深變緩,脈亦跳慢,這是氣血逐步調和的現象,總的說是好的。但一心觀心,看妄想起滅,不理不隨,不要太著意於呼吸。總之,用功不緩不急,任運進道。此復,順祝新春吉祥。

  愚 徐恆志 手拜

  1月30日

  

  建才仁者慧席:

  3月4日函悉。各問題奉告如下:

  1.「無記」問題,上次漏答,甚謙!「無記」是善、惡、無記三性之一,凡所作的業,不可記為善,不可記為惡,處於中間狀態,無所記錄,故稱「無記」,如作畫、游公園、搞雕刻以及無心的行住坐卧等,是無記業。此業雖非善惡,力量較弱,但稍稍著意,便是「無記」,無記便有業,不加註意而發展,便又轉入昏沉或掉舉(心不靜寂),故無記雖非善惡,也是應凜覺、不著,一念不生,見聞了了,善、惡、無記三性皆空,才與自性本來面目相應。但此本來自性面目,不能用意識加以了知,稍有意識,便非本來,故只有老實依法修持,待功夫到家,瓜熟蒂落,自然寂照現前,徹悟自己本具的不生滅真心,若用心去求,便如認賊為子,易認妄作真。

  2、只要老實修法,萬緣放下,善、惡、無記三性都不著,更不管它無記如何「反動」、「反生」。(雖微微起意,但很快轉入第六意識的分別和第七識的執著,此即反動而亂。)總之,善、惡、無記都是妄性,粘著便入生死,空去便是聖人。(從唯識學說,無記還有有覆、無覆的不同,第七識是「有覆無記」,第八時是「無覆無記」,暫時可不去研究它。)當修心至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時,則「三性」皆空。寂照境界便能現前。

  3、修法時,似有兩個人,一為「能」知,(知清明在躬),一為「所」知(知念咒),這正是真妄交攻時,但既有能所,都是妄心。不過此能知,即是「始覺」的開始,「始覺」力強,便能逐步合符「本覺」,而證入常住真心了。正在這時仍應竭力注意念咒,一切莫管。否則自以為「清明在躬」,實在上仍是無明,故《楞嚴經》說:「知見立知,為無明本。」若不提醒,很易墮入業識而不自知!

  4.現在仁者先埋頭苦幹,一心修法,待功夫成熟,妄想脫落,就有入「中道」的可能。中道境界不能求,愈求愈遠,只要息妄,就顯中道自性了。六祖大師說:「你們自性是佛,切莫狐疑!」您能信佛、學佛、修法,就是有福之人,您相貌忠厚誠實,便是有深厚善根,切勿自疑!好嗎?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裡。定慧力愈強,則福德便愈厚。

  5.淫慾是生死根本,故經上叫人斷欲,但佛為方便在家弟子,叫人不犯邪淫(五戒只戒邪淫)。但學佛人起碼應做到節慾,因淫慾能使人心智昏塞,喪失定慧功德。一般節慾、斷欲方法:①知淫念虛妄,才動便立即察覺,覺之便無,這是釜底抽薪法。②作男女根身不凈觀,九竅常流不凈之物。③常思凈戒一切功德。④持咒、念佛,轉而化之。總之,要以種種法節之、斷之,方便對治之。(修「心法」對淫慾問題,也是一樣,由「節」逐步到「斷」。)

  6.不落空、有、無記,只要依法修持,自能到達此境界,並不難,最要的是一面修法,一面常與習氣奮鬥,進步就快。此復,即頌法樂。

  愚 恆志 拜啟

  3月8日

  

  建才仁者道鑒:

  10月20日手書已悉。承贈裝裱的書法,今尚未收到。一片至誠,謹表謝意。恐仁者記掛,故先將所問各點,奉告如下:(此書正待發出,郵局已經寄來。所書八字渾厚挺秀,十分難得,惟自顧愧惶,敬致懇切謝意!)

  一、有時在座中對咒音不能逐字清楚,但能連念不誤,印不散,心不亂,也不昏沉,這是定力漸增的現象,此時仍應照樣堅持念下去,並努力提起精神照顧念咒,使之聽清楚,久久,自然昏散減少,清明心體,自然現前,但不必用心去求,我只依法老實修持,諸妄消落,當體即真矣。

  二、觀心時,是觀照當下一念,不隨它流浪,亦不著意舍掉它,此即「不取不舍」,只要知妄想本空,即有妄想也無妨,六祖所謂「無念者於念而無念」,——於正念時,知其本空,不取不舍,即入無念境界,決不是「使不起念」,若如此做功夫,卻成頑空死定,成為無想外道。故卧輪禪師偈:「卧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夜長」,便被六祖所呵斥。(見《六祖壇經》)

  三、上座修定,下座修慧(即境練心)都很重要,上座如磨刀,下座如殺敵,定慧雙修,止觀並運,久之打成一片矣。無座上定功,不能開慧,無下座慧照,不能息妄。兩者交資,即能任運進道。

  四、仁者在修法過程中,要但事耕耘,不問收穫。不要認為修了三百三十座,應該大有收穫,再修三分之二,即可見性,此希望「有所收穫」和「成就見性」之心,全是妄想,有此「希求心」和「等待心」正如攔路虎,障礙您前進,因為妄心不息,何能一念脫落,親見本來不生不滅之覺性?故望在做功夫時,一心持咒,結印,一切放下,連放下也放下,一旦進入寂然不動,而仍了了分明時,回光一照,自悟本來面目。又須知吾儕凡夫,無始以來妄想雜亂,正如千年積灰,非一朝一夕可除。故在修持過程中,自有一番忽進忽退,忽明忽昧之過程,如打掃屋塵,搬運正忙,只要大願不退,修持精進,自有妄想脫落,親見靈明湛寂之一日,故不能急,不能緩,也不要急於求成,功夫若到,任運(「任運」即自然之意)悟道。且悟道後尚有一番悟後正修、打掃習氣的過程。

  五、觀心時,有時清楚,有時混混沌沌,這正是覺迷相交,無明在內翻動的景象,如濃雲初散,日光忽明忽暗一樣,只要依法修去,這些都是進步現象,不必懷疑。至於觀心中「遇緣就散,不知回頭」,總是定力尚不足之故,只要方法對頭,理路清楚,儘管如小舟在海,波騰上下,終可到達彼岸也。(一般說來,有覺便能照,但也可能正在始覺之時,照力尚感不足,這可能是虛老所說的「有覺無照」之意。)

  六、母音老人《禪海微瀾》所說:「並非念不起的時間越長,就是功夫越深」,說明不能做壓念不起功夫,前已說明。至於耕耘先生所說:「務必要把心守住,勿令一念空過」,其意是要念念觀心,不要失去覺照,這與元老所說,實際上並不矛盾。(一是不做壓念功夫,一是不要忘記覺照,故不矛盾。)劉洙源先生[劉洙源著有《佛法要領》,編者注]所說的很好。妄念來時不排除,不迎合,妄念原無自性,不理它,就消於無形了。您說「妄念一起自然跟去,不知返」,乃是覺照力、定慧力不足之故,觀之愈勤,漸漸自能得力,特別要在人事處磨練,處處反對自己,功夫便易增進。我在《學佛是怎麼一回事》,觀心和人事磨練一章都有說明,祈參考。常與自己逆,便易進功。「逆」就是處處與自己過不去。

  七、《禪》雜誌(第一季度)我未找到,「心路」之文,無從記憶,祈諒。修心總在逐步前進,切勿心急,急則生障。復頌堅毅奮發。

  愚 徐恆志 手拜

  10月28日

  

  1995年書信:

  建才仁者慧眼:

  仁者已超過400座,埋頭苦幹,打好基礎,今後自能定慧迸發,徹見本來法性。既晚上5時坐,越坐越精神,今後就改為黑夜坐,佛法並無定法,總在調攝適宜,有利進展。至於好差、得失目前不要過於分別計較,有時看似退步,心緒紛亂,實際上可能是舊習翻出,如灰塵打掃出門,是好事,不是壞事。已能回光照看,於觀心有下手處,即是成效。多觀多看,則成熟,到忘照時少,漸漸打成一片,便知過去妄想紛飛,都是冤枉受苦,自性本來清凈寂滅。只要勇往直前不急不緩,必有到家之一日。有時看電視、聽廣播,故意試之,如能視如不見,聽而不聞,無染無著,接而不染,便是定慧力增長之印證。如有條件能在寺廟中打七,精進一下,功不唐捐。

  「心路」作者雖勤於觀心,找「失落的心」,但由於諸見未忘,動靜相對,處於真妄交攻的狀態,故未必是開悟見性境界。必須「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有少分相應。順祝閤府吉祥,新春愉快!(附上尿療法一冊,對患癌症等病人,不妨試用。)

  愚 恆志 手拜

  1月28日

  

  建才仁者道鑒:

  3月13日函收悉。令親之病,已無任何辦法,可請其多多念佛、念觀世音以種善根,早登凈土。仁者已修500坐,功不唐捐,目前平時或觀照、或念觀世音菩薩,都可轉化妄想、凈化自性,此無定法,仁者可隨宜對治。

  仁者在持咒時能字字分明,竭力使每個字不含糊,這是息妄的下手功夫;促使專心致志地持咒,念到心中一片空凈,不去字字體會,這是功夫進一步純熟的現象,逐步無能念所念;至於念咒時,有一點靈明,能照見妄想的跑與不跑,這是妄想將息未息,已能起觀照作用,但尚須不斷成熟,能做到上座時或日常之間,境界來時寂然不動,而了了分明,則功夫又進一步矣。

  在下座時,立一無形的「我」,以便妄念來時能一來便覺,這是「覺照」在前,起念在後的功夫,當定慧力增強時,不管起念不起念,常現「覺照」之境,使妄念來時,似片雪投於烘爐中,立即熔化,這時功夫較前更成熟,再下去便能打成一片。又覺照時時在前,妄來便覺,不至被動流浪。在《般若花》91頁上,關於覺照力量的分析,有幾種層次,請作參考。又觀妄念起處,是從觀妄下手,先照後覺妄歸空,是從觀真下手,後者層次比前者為高。但也無定法,或先觀空除妄,或先觀妄歸空,方法上隨時有變換,直至心無系縛,自在光明為止。

  來信說:「回頭看妄念起處,還是沒有」說明種種妄心本不可得,能常常與之「逆」,挨將過去,便是勝利。憨山大師說:「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此即「無心」功夫。所謂「用心維護」乃是靈知覺照境界,而非用心思維,前者無分別,後者有分別。總之,念念警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既非無記,又非妄想,為要。王師尊[王驤陸上師,編者注]所說:「用慣這顆心」,正是叫人認透本來面目,而自在運用,無所粘滯!

  您說:「叫人盯住妄心」,嚴格地說,這仍有對待,不得解脫。但初心修法,難免有能有所,不斷地以覺心化除妄心,使之處處解脫自在,便是要「用慣這顆心」,處處不失覺照。

  在看電視、聽廣播時,只宜對形形色色,過而不留,不是不見,不是不聞,但心無染著,不隨境分別,這便是無著妙用,如果「把全部注意力放到這上面」,便成污染、執著,使自性難以凈化。總在努力用功修法,增加定慧力,自然能不動不搖,而隨緣起用,用而不著,念而無住了。《維摩經》上說:「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就是「念而無住」的境界,只要老實埋頭苦幹,於妄想習氣上做功夫,久久自然瓜熟蒂落,不變隨緣,隨緣(用)不變(體)了。復頌

  解脫輕安。

  愚 徐恆志 手啓

  3月20日

  

  1997年書信:

  建才仁者慧鑒:

  接五月六日手書。修持1千多坐,勇猛前進,十分可貴!現在重點應在下座時,多多與習氣奮鬥。上座修法為磨刀,下座觀照,如殺敵!能「念佛時,心已安穩多了」,正是進步、受用之處,於患難處著力,必能進趨菩提。娑婆苦難,正是辦道資糧,令郎之病,多是業障,能否漸漸引之念佛、懺悔,以種善根。敬復,順祝內外吉祥!

  愚 恆志 拜啟

  1997年5月10日

  

  建才仁者惠鑒:

  10月24日手書已悉,仁者努力辦道,精進用功,十分難得!您處的某居士,由於習禪用功,啟發夙世靈根,故易於化空得定,根性很好。由於習染輕薄,能發微少神通,亦是常事,但切不能執取,《楞嚴經》五十種陰魔中,色陰第九,說明有時「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屬眷屬……此名迫心逼極飛出……」並非真正神通,能不作聖心,不去追求,也是善境界,否則偏離學道方向,易走邪入魔。

  仁者能妄念不起一段時間,即是修心密的成就,也是很不容易的。某居士說:「止息時才是化空時」。不錯,因為止息,就是化空,此時寂然不動,心境兩忘,但靈靈明明,並不斷滅,這正是自性顯現之時。只要常常凜覺,久久成熟,打成一片。

  照此常覺常照,轉化妄想習氣,本無生死可得,但無始妄想,根深蒂固,若慮即生不能解脫,則凈土念佛法門,正可借用,要知見到本來,開悟明心之後,就能得佛法受用,即使不能除盡習氣,而明心念佛與不明心念佛,功德利益大不相同。歷來大德如印光、徹悟、蓮池、蕅益大師等都是明心見性後,迴向凈土,往生後繼續修鍊,必能圓滿菩提,成辦大事,故愚與黃念祖居士相同主張「以般若為先導,以凈土為歸宿」,效法古德,理正在此。

  至於「打不開」問題,當您「妄念不起一段時間」,這時不正是「化空」嗎?不正是打開嗎?於此不當下體認,而妄期另有一個「打開」境界,正像騎驢覓驢,徒自辛勞!

  驤公師尊說:「妄不能息」,又說「只要能轉可耳」,兩句正是互相說明。應知妄想即是自性,如波即水,若去波覓水,則水也不可得,故開悟見性的人,知煩惱即如菩提,生死即是涅槃;於煩惱不取不舍,不加斷滅,只是隨起隨覺隨轉,不粘不著。若粘著不舍即是凡夫;若一切息滅,又成外道的斷滅知見。又應知無相、無住、無念,並非滅盡念頭,只是念念轉空。六祖所謂「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離念。」、「於相」、「於念」,即說明並非滅相、滅念。

  下再解釋一些問題:

  1.「想一會後才知轉行嗎?」、「剛一轉後,一會又打妄想。」是定慧力不足之故,能常常回光返看無念境界,久則由生而熟,而能念起即覺,覺照時時在前。

  2.「怕心被境奪,把心壓住不動」,這如以石壓草,草還是從四面叢生。必須明白「心」本不可得,則自然寂然不動了。

  3.趙州所說:「如急水打球子,念念不停留。」「不停留」就是「無住」,把妄想化空;這與凡夫妄想一個接一個,念念粘著,大不相同。

  4.《般若花》上說:「念起不隨」,即是不取;「也不著意遣除」即是不舍,不取不舍,這是息妄妙訣。若著意遣除,妄想本空,遣除什麼?若有個「遣除」,又成妄想,其實只要一覺,頓然光凈。若「妄想儘管打,只是不粘」,要知妄想儘管打,念念不息,即是粘,哪有不粘之理?不正是被妄想縛住,欲息不能嗎?

  5.閑中無事,這時正可迴光返照,默契自心,自在受用。真用功的人,在與習氣相遇時,正如率兵攻敵,義無反顧,在平時則一切放下,視若無事,這正是精進。

  6.仁者總不能化空的原因,還在於定慧力不足,如能常常與習氣奮鬥,常與自己逆,習氣便可由濃轉淡,由長轉短,由勉強轉自然,由著意轉不覺,而逐步證入空境,由空境而空心、而空法、而空空,離大自在不遠了。順祝(小胡居士均此)自在,安詳。

  愚 徐恆志 手拜

  1997年10月30日

  

  1998年書信:

  建才仁者如見:

  來信已悉,知仁者在修心過程中,已能起用覺照,在力量上有所增強,很好,但對「不取不舍」,還不能正確掌握,今再說明如下:

  一、修法之時,心不住於妄念,而是住在印和咒上,兩耳也是聽自念之咒音,不隨妄念流轉,這就是「不取」。但雖然「不取」,而心還想「舍」掉它,這「舍」就是要想去掉妄念,或想壓住妄念,不使分別,但如石壓草,草仍要生。故驤公所說:「正坐定心,百物不思,是外道修法,這也叫無想定。」

  二、須知對妄念既已「不取」,就不著意於妄念上。既不著意於妄念上,那又何必舍它,若不取時,又要舍它,這就是「壓念」,本已息下,不流轉,又要去「舍」它,這就成頭上按頭,欲舍反留。

  三、心念剎那生滅,修心人就在生滅處,迴光返照,不令它住著,若硬壓它,不但違反「本空」,而且易出毛病。總之上座時一切不理以修定,下座時觀照此無念境界以修慧,定慧並修,不久功夫便會成片。(拙作《學佛是怎麼一回事》中觀心一節,希細細揣摩、體會,這便是觀照的善巧方便,文字不多,但很精要,可以此為標準。)

  四、您說:「若不叫它停,便流浪而去」,實際上這「叫它停」一念,也是妄念,不理它,反能平安無事。

  五、念念在覺,不但是觀當下一念,還要把這一念化空,才叫覺。如果我們能時時空、時時覺,覺在眼前,覺在當下,就能時時解脫,時時自在。

  六、眾生本來成佛,是說礦中原來有金沙,但無始以來夾有泥沙,故叫「無始無明」。若礦中原無金沙,則就無法煉出金子來,此問題,請看拙作《論佛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作為參考。

  某居士很熱忱,希望我到保定來,但我自忖,年齡太大,84歲的人畢竟行動不便,故來保之事,很難成為事實,請諸仁者,給予諒解,謝謝!草復順祝

  精進不懈。

  愚 恆志 拜啟

  1998年7月23日

  

  1999年書信:

  建才仁者道鑒:

  祝在新的一年中,閤府吉祥,一切平安遂順,道心堅固,妄心、執著息下,進入無住無相的空有圓融,動靜不二,隨緣自在境界,在菩提正覺道路上進一步有所進展和成就。順祝吉祥愉快!

  愚 恆志 拜啟

  1999年2月8日

  

  建才仁者慧眼:

  4月4日函敬悉,問題謹告如下:

  一、法本後「隨心陀羅尼」可隨時加修,有空就修,不限時間,此是心中心印咒以外的加修,以增助力。但最好也結手印, [手印結法略去,編者注。]但此咒印不修也可,六印已足夠了,心不集中,多有何用?

  二、明慧修二、四印又修六字明兩小時,可不必這樣,就修二、四印也可治病,尤其是二印,可治病、開慧、消業,力量很大,信心足,便有力量。修法不宜太雜,一門深入,便得定開慧。順祝安祥寧靜!

  恆志 合十

  4月19日

  

  建才仁者道鑒:

  7月8日來信收到,勿念,近諒平安吉祥。

  仁者能方便開示學人,甚好。至於在修行道路上進退定亂,常有變化是正常現象。關鍵是煩惱來時,照常處理,處理畢,就一切化空,心不留戀,逐步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即清凈心,定力足,慧力自強矣。對身執著較重即是「我執」,凡夫的通病,故要修定慧以對治。常常念起即觀,能加座修也好,但也須放下化空,境來不理,隨緣應付,心不粘著,便是化空,心空、慧開、苦除,得自在快樂。

  明慧的朋友是夙世可能做過道家功夫,故有飛升、自頂門而出的感覺(俗所謂走陽神一類),但此事容易著相著魔,目前請她修念佛法門,一切勿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自然太平無事。其實打坐修心並不妨礙,就是種子翻出時,境界現前,不去理會它,能教她修六字大明咒也很好,不必驚慌、恐怖。久久,自然平安無事。

  明慧的信未見到,人生無一不苦,總須看破無我,才能除一切苦厄,不學佛法沒有出路。近忙,故不一一。順祝隨緣自在!

  恆志 拜啟

  7月16日

  

  2000年書信:

  建才仁者:

  函及照片,均收,在此謝謝!下答所問:

  1.一切罪業,都是自己心作,心生心滅,如幻如化,但既作之後,凡夫執著前境,便感苦惱而成苦極。如能懺罪和念佛轉化,則一句彌陀,能消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念佛滅罪,實際上雖仗佛力,亦即自力,若自力不強、不相應,罪仍難消,故他力即是自力,畢竟不二。

  2.「心本無生因境有」是凡夫境界,所謂隨境流轉。「心凈則佛土凈」是佛、菩薩境界,定慧力強,則心能轉境,凡聖界限,即在此「能轉」與「不能轉」。不能轉時,念佛、念咒,求佛加持,也是妙法。

  3.學佛人雖心不分別,不起人我是非之見,但好壞是非仍了了分明,此即智慧,名自然智,體必有用故。若有定無慧,便非真定。

  4.魔趁虛而入者,必是「頑空」,自性實未證實,故遇境仍被流轉。心亂容易入魔,當知「亂」即是魔,此時若能返觀或念佛,則亂心便成覺境,魔便無跡可尋了。順祝安詳。

  恆志 合十

  11月27日

  

  2002年書信:

  建才、明慧二居士:您們好!

  來信都已收到,問題敬復如下:

  1. 受過菩薩戒吃肉、吃辛、飲酒算是犯輕戒,得輕垢罪,可在佛前至誠懺悔,後不復犯,念四句偈「我昔所造諸惡業……」,這是事懺。理上應明白「罪性本空,放下便了。」「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知罪性本空,罪不可得,這是大乘懺。理事並懺,眾罪消滅。

  至於「沽」酒,即賣酒與人,是十重戒之一,與飲酒不同,此戒不能開。即受菩薩戒人,決不能賣酒求利。

  2. 明慧居士過去受傷,因修心中心法而痊癒,現在重修,反而增加痛苦。由於年齡增大,老病難治,現在看來,不必再修心中心,勉強修法反而不好,可換修凈土法門。每日早晨念一小時,不用盤腿,就是平坐,但要手結彌陀定印或法界定印,兩耳聽彌陀聖號,晚上再念一小時,一天兩小時,力量很大,可以愈病消災,減少痛苦,得定開慧,往生西方,下定決心,一樣可以愈病消災,請照這實行,腰痛不必硬坐,反而增病。法無定法,要對機說法,不能呆板一成不變,要以求生西方為主,跳出六道輪迴。好嗎?

  念佛號、聽佛號就能得定開慧,心中心不是唯一法門,可以改變,莫顧慮。願力堅強決定往生。行住坐卧不離念佛,就能得定開慧。二張字幅寄上,請分用。即頌夏健。

  恆志 合十

  2002年8月5日

  

  明慧仁者慧鑒:

  來信收到。您的問題,答覆如下:

  一、凡修心的人,修戒定慧,心定則神寧而氣旺,抵抗力強,外邪不易侵入,故修行可以轉變色身,有病方便調伏。

  二、修心的人,在修時往往妄念愈多,這是好的現象,因過去藏在第八識中的垢穢、雜念,都被功夫逼急而翻騰出來,所以不要怕,讓它翻,翻至徹底清凈就得定開慧了。所以越修越亂這是好事,與不修時的亂是不同的。妄念亂糟糟,來時,一心念佛,聽佛號,不理妄念,不取它,不舍它,自然息下。

  座下修心方法,以觀心,不被妄想牽著跑,不睬不理最易得力。如無法下手,則用念佛方法,一面念,一面聽,妄念自然空凈。念佛、觀心都是最善巧的法門。(觀心就是看念頭)

  天天、刻刻用功,持之以恆,必定心定慧開,滿其所願。此頌凈安。

  恆志 合十

  2002年9月26日  


推薦閱讀:

2.1書信(應用文)
書信敬語大全
天文史上的今天 | 一封寫給未來的信
大音希聲 一、母音老人書信 答鶴壁智俊居士
林則徐書信披露:武漢禁煙比「虎門銷煙」還要早一年|虎門銷煙|書信

TAG:書信 | 保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