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 中國銀行業面臨的四大風險

作者:容覺生(Winston Yung)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

香港分公司總經理

前一陣子麥肯錫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屆全國銀行首席風險官圓桌會,當天共有15家銀行的30位重量級嘉賓出席,除了首席風險官和風險管理部老總之外,還有多位行長級人物。同一天麥肯錫密集發布了三本有關風險管理的白皮書,主題分別為全面風險管理(ERM)、利率風險管理和資產負債表管理。與會高管和我們一致認為,這個時機談風險管理是再合適不過了。那麼,眼下讓各大銀行的行長們莫不繃緊神經的風險有哪些呢?

第一類:經濟下行導致的信用風險浮現

本次圓桌會議設有投票環節(即演講者可以在材料中加入問題,請在場嘉賓以不具名的投票方式作答)。我負責的內容是對公清收,演講一開始時我就問:「大家認為中國銀行體系的真正壞賬率是多少?」一番踴躍投票之後,結果是7-10%,比官方數字高出不少。

我分析說,第一,這當然意味著清收非常重要。壞賬問題在很多股份制銀行已經相當嚴重了,我服務的兩家大型銀行在過去一年都成立了內部「壞銀行」(即專責的清收部門),其用意是憑藉更獨立的機構和更專業的方式來處理逾期賬款。

第二,事實證明銀行慣用的、行政化的貸款審批模式已經過時,既無法應對新的經濟形勢,也不能適用新的貸款品種。銀行必須引入包括以「兩雙眼睛」原則為代表的獨立審批人制度以提高專業性,同時加強一線人員的風險意識,讓最了解客戶的客戶經理協助識別和衡量風險,落實風險前置。

第二類:風險管理跟不上層出不窮的新業務模式

31%的與會嘉賓說這是他們最關注的風險議題。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以及互聯網金融等一系列創新的湧現,銀行長期以來以公司(存貸)業務為核心的業務模式受到了越來越嚴重的衝擊。

對私業務方面,亟鬚髮展諸如零售銀行(由於零售客戶對價格比較不敏感,跟銀行討價還價的能力也比較低,所以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下是比較「好」的業務)、收費等新業務和新服務。可是,這也對銀行的風險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零售銀行的客戶眾多,講究的是以模型和數據進行評分及監控。而互聯網金融的要求就更高了,由於客戶根本不會出現在銀行的實體網點,一切的文件都要由計算機辨別真偽。儘管一些銀行已開發出諸如人臉識別等新技術,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詐騙手法還是防不勝防。

對公方面,隨著存貸利差的收窄,各銀行紛紛轉向投資銀行、金融市場等業務,以應對金融脫媒的挑戰。可是,投行和金融市場的風控模式也跟存貸業務大相徑庭。以金融市場為例,往往要嚴密監控交易對手風險,否則就算銀行押對了邊,但交易對手輸太多,還是會有不如違約,一走了之的風險。

第三類:資產負債不匹配的風險

中國的銀行缺乏基本的資產負債管理概念,一般是資產長、負債短,從中賺取差價,而這種因錯配而產生的收入往往可以高達銀行凈利息收入的50-70%。

流動性風險(即存款被快速提現而貸款卻因周期長而收不回來的風險)先不說,資產長負債短的核心問題是利率風險,即在整體利率曲線往上移的時候存款會以比較快的速度重新定價,而貸款利率卻會由於貸款周期長而上升得比較慢,造成凈利息收入的壓縮。

加之以國內一些股份制銀行主要依賴對利率極度敏感的同業存款作為資金來源,在升息周期中,這些存款可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或以飛快的速度往上重新定價。在利率市場化和升息的大背景下,中國銀行業面臨的流動性和利率風險不容忽視。

第四類:大量的表外業務風險

2008年金融海嘯後,世界各地主要銀行紛紛返本歸源,大幅削減出現問題的表外業務。但中國的銀行卻恰恰相反。從2008年以來,表外資產的規模翻了好幾倍,達到總體資產30%的水平。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固然有監管對特定貸款(如不動產)的限制,迫使銀行不得不把資產出表(有時候甚至包裝成理財產品銷售給個人客戶)。但也有節省資本,存款脫媒等方方面面的考慮。須知銀行的表外業務賣斷不斷,往往存在剛兌風險,一旦表外資產出現問題(如違約等),資產就會回到表內,不但造成信用風險,對銀行的流動性和資本也會帶來沉重壓力。

以上提到的還只是傳統金融風險 (financial risk),其他如操作風險(如理財產品飛單)、模型風險、網路安全等新興風險類別還沒有討論到。問題那麼多,而中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能力又那麼薄弱,難怪出席圓桌會的銀行高管們個個憂心忡忡。

點擊標題查看麥肯錫銀行風險相關白皮書:

《經營風險 越冬取勝》

《中國銀行家的新使命: 重塑和經營資產負債表》

《管好利率風險 應對「四重衝擊」 防範黑天鵝事件》


推薦閱讀:

陳氏秘傳太極拳內功-中國功夫網
一看嚇一跳:外國人眼裡中國人竟這樣
大班科學教案:《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梅霞道人中國古代相人術(11)
可憐的中國人

TAG:銀行業 | 銀行 | 中國 | 行業 | 風險 | 中國銀行業 | 博客 | 中國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