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加減治療慢性胃炎臨床分析

四逆散加減治療慢性胃炎臨床分析-

   3.2 結果

療效比較見表1。治療組總有效率88.6%,對照組總有效率73.4%,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4 典型病例

李某,男,38歲。2003年6月22日初診。主訴上腹部隱隱作痛,反覆發作1年余,加重4天。1年以來雖經西藥治療,但病情反覆,時愈時發。4天前因和妻子吵架,惱怒抑鬱使病情加重,經某醫生治療後未能緩解,前來治療。刻診:上腹部飽脹,鈍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而弦。胃鏡檢查見胃黏膜充血,水腫,紅白相間,黏膜皺壁頂端線樣充血,黏液增多,黏膜有斑點狀糜爛。西醫確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診為胃脘痛,證屬肝鬱氣滯,胃失和降。治宜理氣開郁,調和肝脾,方用四逆散加減。藥用:柴胡、枳殼各10g,白芍15g,炙甘草5g,神曲15g,青皮6g,延胡索12g。每日1劑,水煎服。服7劑後,臨床癥狀減輕。仍用上方加減治療1月余,臨床癥狀消失,經胃鏡複查見胃黏膜組織基本恢復正常。為防止複發,繼用上方加減調理半個月,以鞏固療效。

5 討論

慢性胃炎屬中醫學「胃脘痛」範疇,臨床所見患者多與郁怒等情緒有關,或因其起病,或因之而使病情加重。胃脘痛之主要病機之一即肝鬱氣滯引起胃失和降。葉天士雲:「厥陰之氣上干,陽明之氣失降」,「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胃為多氣多血之腑,以氣血調暢為貴,而氣血調暢依賴肝之疏泄。同時,食積、火郁、濕滯、陰傷所致胃氣壅滯亦可影響肝之疏泄,二者互相影響。 四逆散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原文:「少陰病, 四逆,其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該方不僅宜用於傷寒病證,更適用肝失條達,木鬱氣滯,累及他臟所致的肝胃不和、胃氣沖逆等一系列由情志病變所誘發的胃腸疾病。方由柴胡、白芍、枳殼、甘草四味葯組成,葯簡質輕。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運達郁證,為君;芍藥養血斂陰,柔肝平肝,為臣;枳殼理氣消積,以利脾胃,為佐;炙甘草補益脾胃,調和諸葯,為使。柴胡、枳殼相配,一升一降,增強疏肝理氣之功;柴胡、芍藥相伍,一散一斂,疏肝而不傷陰,且有相反相成之效;芍藥、甘草相會為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柔肝緩急。四葯合用,有調理肝脾之功。此外,柴胡在本方還有引導諸葯歸經入肝之長。故本方為治療肝胃病的首選方。臨床運用治療胃脘痛,在「通則不痛」的原則下,兼滯者行而調之,兼瘀者化而調之,兼逆者降而調之,兼虛者補而調之。結合辨證,隨證化裁,絲絲入扣,故適用於胃脘痛的各種證型。

本病除重視用藥治療外,還應注意飲食治療和保持精神舒暢。如《內經》認為人以納谷為宜,以五穀為養,果菜為助,強調保護脾胃消化功能,不要「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從而預防疾病的發生。精神上也應儘力做到愉快,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顧慮和精神負擔,方能使本病治療之後得到鞏固。

推薦閱讀:

血管瘤病因,臨床治療大全
頸肩綜合症的自我診斷與治療
腦鳴 -- 中醫辨證治療收奇效
絕經後激素治療的全球共識(修訂版)
糖尿病腎病合併高血壓的藥物治療

TAG:治療 | 慢性 | 胃炎 | 慢性胃炎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