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被傳擁堵烏龍背後真相:存「狼真來了」的風險|陳超|年報|上港集團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上海港被傳「擁堵」烏龍背後的真相

  經濟觀察報 賀泓源/文

  「上海港泊位利用率太高了,它拉高了擁堵風險、直接提高物流成本,對港口本身可持續發展也不利。」山東交通學院教授陳超不斷強調。

  陳超說話的背景,則是上海洋山港近期陷「嚴重擁堵」傳言,在行業旺季到來之季,引發各界的強烈關注。

  據行業媒體報道,在8月初,上海冠東碼頭(洋山三期)發生嚴重擁堵,無法按計劃時間開港,船舶出現延期,已有多家船公司發布了調整靠泊碼頭、船期延誤的通知。

  經濟觀察報記者則於8月16日到上海洋山港進行實地探訪,發現港區運作正常,大量港口工作人員表示,並不知擁堵這一狀況。

  巧的是,在記者實地探訪同日,上港集團(6.400, 0.02, 0.31%)官方微信號也發布公告,稱目前上海港並不存在碼頭擁堵情況,有關船公司發布的所謂延遲公告,均是船公司主動與港口協商後的正常調整。

  上海「擁堵」如此引人注目,是因為行業的巨大連鎖效應。

  據了解,在4、5月間,上海港曾因聯盟改組航線調整、大霧瀰漫等原因造成較大面積擁堵,某些船舶延誤的時間長達10天,並對支線服務航班計劃造成嚴重影響。其時,上海港的擁堵狀況,很快向國內其他港口蔓延,馬士基航運發布的一份顧客須知顯示,除了全球最大的集裝箱港上海港之外,青島和寧波港(6.150, 0.03, 0.49%)的碼頭也面臨擁擠和堆場緊張。

  上海海事大學教授徐劍華分析,中國樞紐港開始的港口擁堵會像漣漪一般,波及亞洲各港,並對全球貨主產生不利影響。

  此次擁堵,或是「烏龍」,但背後卻是上海港擁堵風險「一直在線」。徐劍華就認為,上海全港平均碼頭通過能力利用率高達133%,這意味著產業鏈條的脆弱,容易陷入嚴重擁堵的窘境。

  禍起「烏龍」

  此次的擁堵傳言,起源於各家航企通知。

  APL8月初發布的通知顯示,由於上海冠東碼頭(洋山三期)嚴重擁堵,於8月17日開航的兩艘貨輪,靠泊碼頭由洋山三期更替為洋山一期,船期不變;達飛輪船8月10號發布的通知稱,因冠東碼頭嚴重擁堵,貨輪改泊洋山一期,東方海外也發出了類似更替碼頭的通知。

  而據《中國航務周刊》8月14日報道,「擁堵」這一說法並不準確,此次系幾家班輪公司與港口協商後的正常調整,原因也並非上海港出現嚴重擁堵造成。在報道中,上港集團內部人士介紹,四月發生大擁堵事件後,上港集團初步形成了預判機制,對一定時間段內集中到港的班船進行調整,本次事件「只是在聯盟內部各班輪公司之間溝通上出了問題,對外發布通知時出現『用詞不當』」。

  上港集團的這一說法,一定程度上能夠與記者的實地探訪相佐證。

  值得注意的是,冠東碼頭(洋山三期)對於此次擁堵的答覆則相對曖昧,其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強調,上海港整體不存在擁堵狀況,業務正常,但對於洋山三期是否曾出現擁堵,則並未正面回復。

  風險暗藏

  雖然此次擁堵,被實證為「烏龍」,但背後,上海港或也存在「狼真來了」的風險。

  徐劍華就認為,除了上港方面提到的聯盟班次調整外,進入旺季、上港本身的高泊位利用率都是此次風波的誘因,也是擁堵再發生的風險點。

  洋山一期員工李華對此認同並提出,洋山港貨車擁堵的頻率越來越高,由於10月報稅規則發生變化,出於避稅,最近確實集裝箱增量較大,但強調,港區運作還是比較正常。

  徐劍華透露,上海港的設計通過能力是2800萬標箱,2016年完成的集裝箱吞吐量是3713萬標箱(勞氏日報數據),這意味著,其全港平均碼頭通過能力利用率高達133%。

  據了解,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曾對各類不同碼頭泊位利用率的設計制定了一個規範。其中,集裝箱碼頭最合理的泊位利用率在75%至85%的區間,這也是交通部的推薦值。記者並未在上港集團年報及其他公開資料中找到其泊位利用率,若以133%來算,則高出推薦值近一倍。

  高泊位利用率,後果則是船舶等待成本及風險大幅上升。

  徐劍華認為,一艘在亞歐航線和亞美航線上普遍適用的14000標箱船,一天的租金至少是2萬美元。幾十艘船在錨地等待幾天甚至十幾天的成本由承運人負擔,但最終可能有一部分會轉嫁給消費者。「一遇到航線調整、大霧瀰漫、貨主突擊出貨等,就會猝不及防,陷入嚴重擁堵的窘境」,他補充。

  洋山港四期的投用,或將緩解上海港高泊位利用率狀況。

  據交通部旗下《中國水運報》援引港媒報道稱,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自動化碼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區四期工程」,目前已進入設備安裝和調試階段,計劃在2017年12月10日開港試運營。其設計吞吐能力初期達到一年400萬標準箱。

  上港集團2016年年報也透露,洋山四期將於年內投用。

  但陳超與徐劍華均不看好。陳超提出,以上海港的增速,五年內,四期的紅利就會釋放乾淨。徐劍華則認為,就算四期投用,只能緩解一下上海港壓力,泊位利用率還是在100%以上。

  年報數據顯示,2016年,上港集團母港集裝箱吞吐量完成3713.3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6%,再創歷史新高,並自2010年起,上海港年集裝箱吞吐量已連續七年保持世界第一。

  上港邏輯

  高泊位利用率的後果在學界已有公論,但上港堅持依舊,背後也有著充分的背景支撐。陳超認為,「上海本身就是經濟中心,再加上長江各港口的水水中轉,自貿區利好,根本就不用擔心貨源。」

  年報顯示,上港集團在2016年投資布局了獨山港、湖南城陵磯、長沙集星、南京港(18.140, 0.04, 0.22%)、宜賓港等長江流域港口,擴大了與長江沿線港口合作和發展的空間。

  陳超透露,以九江港為例,九江方面為了吸引貨源,把收費降得很低,但在中轉時,上海港則收取高服務費,實際上時整個長江流域港口在「養」上海港。

  另一頭,上海港逐漸步入壟斷階段。據悉,上海港區本有多家港口集團。但隨著上港集團的收購,目前上海地區形成上港一家獨大的局面,這使得上港形成區域內賣方市場,抬高服務價格。廣闊腹地碰上壟斷經營,上港業績自然頻頻出彩。

  年報顯示,在整個航運市場船舶運力過剩矛盾依然突出,國際航運市場依然低迷情況下,2016年,上港實現營業收入313.59億元,同比增加6.26%,歸母凈利潤69.39億元,同比增加5.74%。

  上港或長期陷高泊位利用率,主因則是上海已沒有大面積港區可供開發。據上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顯示,洋山港區工程(二、三、四期)已基本開發完成,洋山港區工程遠期增並未有其他詳細計劃;外高橋(18.040, 0.06, 0.33%)港區工程近期工程也多以投用,中國交通新聞網報道,上海已開始加快推進外高橋八期工程前期工作。

  「實際上,兩大港區已無太大增量開發空間。」身在上海的徐劍華直言,他還認為,空間制約,將決定上海吞吐量天花板逐漸到來。陳超進一步分析、認為,天花板就在近5年內。「上港根本不可能徹底解決高泊位利用率這個事。」

  天花板快到了,上港怎麼辦?

  徐劍華認為往外轉是個好辦法。據悉,2014年,由於上海港外高橋港區日益擁擠,就把整個長江來的支線船貨物全部轉移到太倉港中轉。

  他認為,應該逐步地把內貿、長江中轉、沿海中轉和近洋航線轉移到附近港口,比如蘇州太倉港和寧波舟山港。更長遠來說,在土地成本極高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建設大型集裝箱碼頭並不經濟。

  因此,徐劍華提出,上海應該學習倫敦成為航運高附加值中心,打造交易所等,而不必執著於吞吐量。陳超也持類似看法,他表示,隨著上海港成本逐漸高企及中國經濟轉型,其一直保持高速增長也不太可能,更好的局面是隨國內經濟轉型一同成長。

  「到那時,看出口價值量而不是數量,或許是更好的指標。」陳超道。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推薦閱讀:

巨化股份,悄然興起的電化學龍頭
談談關於凈資產收益率的一點思考
2017年年報速遞,再虧一年又何妨?綁定小米戰車的九安醫療
2017年年報概覽,當鐵公雞開始出血,浪莎集團
中國青年報:愛心+理解+狠心

TAG:風險 | 上海 | 真相 | 背後 | 烏龍 | 年報 | 上海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