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上師書信二集 問答部分 藏傳佛教 佛教網 般若文海 佛學文章 佛緣網站
《智敏上師書信二集》
問答部分
智敏上師
二 問答部分
問:比丘可以給居士證婚,在大雄寶殿里作證婚人?
我曾見過有出家比丘師父在婚禮上(某市某寺某素食館)作證婚人,海外的一些雜誌裡邊有說比丘可以給居士證婚,在大雄寶殿里作證婚人的。請問,出家人可以給居士證婚嗎?戒律上有沒有依據?菩薩戒或者可以?菩薩比丘行菩薩道,在婚禮上作證婚人,或者對促進佛化家庭的建設,可能大有利益呢。
答:出家人顧名思義是離世辦道之修行人,因此,對於世俗事務一般不加顧問,何況涉及男女婚姻!比丘給居士證婚,戒律上不但沒有依據,而且是違背的,菩薩戒里也查不出有這麼一條。海外耶穌教徒通行牧師證婚,故這種作法,只好說是一種崇洋媚外的東施效顰,根本不懂佛教與其他宗教的性質大不相同。如果為了促進建設佛化家庭,可請有聲譽的居士擔任。
海外另有短期出家,也不合戒律,因律制除八關齋戒以一日一夜為期限外,其餘都是盡形壽受的。
各抒己見,聊供參考。
問:《菩提道燈論》中有:「立誓永不退,當發菩提心……既發菩提願心已,應多勵力遍增長,此為餘生常憶念,如說學處當遍護。除行心體諸律儀,非能增長正願心,由欲增長菩提願,故當勵力受此律。」請問師父這一段如何理解?「勵力受此律」的「律」是指菩薩戒嗎?
答:《廣論》P243:如《迦葉問品》,四白法。
菩提心有二:願心菩提及行心菩提。既發願心菩提已,應多方努力使普遍增長,為了餘生(後世來生)能得憶念菩提心故。如《迦葉問品》所說:「迦葉,若諸菩薩成就四法,一切生中,生已無間,菩提之心即能現起,乃至菩提中無忘失。」此中四白法當遍護持。除了行菩提心之體的諸律儀,其它法不能增長菩提願心,因為要增長菩提願心,所以要努力受持菩薩戒(行菩提之體)。
問:《菩提道燈論》中有:「若常具餘七,別解脫律儀,乃有菩薩律,善根余非有。」
這裡「若常具餘七」是什麼意思,「善根余非有」是什麼意思?
答:「餘七」即餘七種別解脫戒: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
「善根余非有」,「善根」可連前句解,謂常具七種別解脫律儀者,乃有受得菩薩律儀之善根,余則非有。謂不具七別解脫律儀者,不得菩薩律儀也。
問:修習出離心,書中教授非常多,看了過後,當時或生起少許感受,但旋即又失,不知如何才能令心與教授相應,而能相續生起?祈請上師指引!
答:看了之後,要深入思惟,三苦八苦,與具體實事相結合,再再串習,乃至任運生起,則不會忘失矣。
問:單靠「自他相換」法是否也能如量生起菩提心?
答:能。
問:在《科頌》第38頁,有一段話:「一定要到成了佛之後,一切的眾生都能度,那才圓滿無缺。」可是佛也有三不能啊:1.佛不度無緣之人;2.不能免定業;3.佛不能盡眾生界。照以上來看得話,佛可以度一切的眾生,又不度無緣之人,那就有點矛盾了。我不是很明白。還望上師、善知識指點。
答:佛萬德圓滿,一切堪能。不度,是眾生分上之事;在佛分上,眾生皆佛,即度已盡也。
問:佛果也是因緣而生,緣壞而滅,佛子為一切眾生究竟利益故,求之不息。是這樣的嗎?
答:佛果成就後,永不壞滅,只是眾生有無福分能見到有差別。今世能得法流三摩地者,即能見到三十二相好莊嚴佛身。
(法流三摩地:大乘資糧道位中所獲得的一種三摩地名,《攝大乘論世親釋》中說:「法流,即說在三摩地,處於定中見諸佛故。」菩薩入此三摩地,能憶持所得教授文義不忘。)
問:一般而言,釋迦佛後一尊佛是彌勒佛,那其中間出現那麼多「即身成佛」者,如何理解?
答:「即身成佛」是指本人三身功德成就。
只有得法流三摩地者能見三十二相。
若示現八相成佛,必然在眾生緣熟之時才能見到。如《法華經》載龍女即身成佛,而在他方世界示現。
問:賢劫下一尊佛為彌勒尊佛,其間沒有佛出世(通常說法),密宗的即身成佛與其是否有所區別?
答:即身成佛,指本身成就,在眾生分上,見不到三十二相、八相成佛等。
問:密宗的成佛是指證悟法身佛嗎?也就是顯宗說的登初地(入佛知見)嗎?
答:成佛指成就三身。
問:為什麼在密宗的宗派里,黃教廣求聞思修最突出呢?
答:成佛要成就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因地不廣聞思修,果從何來?
問:假如因起了煩惱等故,心裡決定棄捨三寶,但未與人言,不久後悔,請問這種情況是否已破了皈依?
答:已舍皈依。
問:我母墳墓,當地規劃要搬遷了。不知遷移時怎樣做才如法?
答:燒香供。
問:請教是否有這麼容易往生的佛凈土?
「佛子,譬如明鏡世界月智如來,常有無量諸世界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化現其身,而來聽法。廣為演說本生之事,未曾一念,而有間斷。若有眾生,聞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國土。」(《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節選)
「『若有眾生,聞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國土。』如果有一有緣眾生,聽到月智如來的名號,就能承佛願力,往生到月智如來的明鏡世界中去。」(成一法師的《華嚴經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講記》節選)
答:《法華經》內若入塔廟,一合掌,一低頭,皆共成佛道,與此相同。
別時意趣也。
問:末學要請教的是,一切從心想生,那麼是由心念中的貪、瞋、痴、慢、疑等因造果報的呢,還是由犯了戒律中規定的具體事情的因來造果報的(畢竟戒律再全也不能把所有事都說到了)?如果是由心念因造果報的話,那麼在非常沒有意識的情況下(末學的意思是無心念)違反了戒律中的某一具體事,算犯戒嗎?
答:戒律所說,犯之墮惡趣、或不出生死;其他有漏業皆由煩惱推動造業而生,有福、非福、不動三種業,攝一切業盡。犯戒,有幾因成根本犯,少一二因成輕犯,一般無犯戒心誤作不犯,然受八齋忘念午後進食仍犯,要看具體戒條具體分析。
問:《掌中解脫》第四天中講:「如繩」、「如帚」等有情地獄是因為在迦葉佛教法時,那些人未經允許而擅用屬僧伽公共財物的繩子和掃帚的報應。看罷深覺恐怖,有時候掃帚放在那兒,不知主人是誰,用了再放回原處,估計這個經歷很多人都有,如果這樣都要下地獄的話,那太可怕了。回想起上次在講寺客堂時,因為臨時需要用筆,看到客堂桌子上放著筆,我就用了一下再放回原處,也沒有特意問客堂師父請求許可,這不是跟「如帚」的情況差不多嗎?!是不是也要下地獄變成「如筆」啊?
答:如果你意識到用筆的損耗費、墨水費雖小,而是偷盜,則必須償報。
然戒律上說明作親友想,不犯;暫用想等各有具體規定,應審觀律文。
問:有時未曾學密法的同修,或是不同派別的同修碰巧在同一場合做課時,是否可以讓他們旁聽?
答:未經傳授者在旁,輕聲念不令辨其音義,不要蓄意令旁聽。
問:我不曾也不打算修習密宗,也沒有灌過頂,但從前我們可能對密法(藏傳佛教)不了解,而且業障重,或由於別人的原因,看到介紹密法的文章,或多或少乃至一念,對其有過不好的看法(心理的邪見),請問這種謗法的行為,會墮金剛地獄嗎?能否用顯宗法門懺悔清凈?
答:總原則:用四力門懺,誦百字明咒,能見瑞相為好。
詳說,邪見由五相圓滿(《廣論》p128)為重,不具者輕。一念生起,非故思作意,不一定下金剛地獄,但應立即以正念對治,以顯宗懺悔亦可。
問:我們單位有不定期早上籤到的事,有的同事就互相代簽,這個事在我們這也很正常,有的同事就想讓我代簽,不好拒絕,因為大家都認為這個事很正常,沒有什麼,我想知道如果受過戒的話,這樣做有什麼違犯?我很想知道就這件事,從戒律上來講如何理解,因為有許多這樣的小事我難以取捨。
答:這樣做不是妄語是什麼?世間上很多犯戒事都認為正常,豈不知世間是苦,是有諍、有漏,是煩惱,是惡業之果。
問:請問若捐款上寫的名字,和實際捐款人不同,兩者所獲利益有異同嗎?
答:捐款者以供養心得福,見聞隨喜者也能得福,不在乎名字。
問:末學有一次因故晚上11點多了,應該不到11點30分,才大禮拜,是不是能算未中斷?
函授部答:第二天明相未出之前都可以,都不算斷。明相出來就是在房間里靠窗戶處可以清楚地看到掌紋。
問:這樣的話,新產生了另一疑問:假如今天是1號,功課是在明相出來之前(比如早上7點之前)做的,然後第二天也就是2號,功課臨時改在明相出來之後(比如早上7點之後)才做,這樣的話,是不是要算1號那天沒做(因為1號明相之前該算前一天的么),也就是中斷了呢?
答:明相出不出是指前一天功課斷未斷的最大開許。當日功課,不論明相出不出,都算數。
問:古唯識學派認為相分是無體的,不是依他起,只不過是識的一個功能。今唯識學派認為相分是有體的,也是依他起。請問這兩種觀點哪個正確。
答:一種現象,兩種解說。都能通過。
問:海公上師在《科頌講記》下士修法觀惡趣中講:大地獄中的獄卒是自心識所變現的,而小地獄中的獄卒或為世上嫉惡如仇的人所充。海公上師的意思是否為大地獄的獄卒不是實際存在的,而小地獄的獄卒是實際存在的,如何區分這兩種獄卒的不同呢?
答:大地獄中獄卒是罪人自心變現,無別有情;小地獄中獄卒是共業所感,有另有情。
問:宇宙到底有沒有邊?如果有邊,邊在哪裡,外邊是什麼,外邊的邊在哪裡?
答:依現代天文學說宇宙無邊,嚴格依佛教說屬於十四無記問題。
問:人到底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人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答:人是精神物質的綜合體,自性本空,緣起幻現。
問:如何區分動物和植物?
答:動物有識,植物沒有。
問:請問為何不能禮拜未開光的佛像,藏傳佛教不是有個著名的「老婦拜狗牙而成就」的公案嗎?既然只要有信心恭敬心,連狗牙如此低劣的對境都可以成就,那麼更何況一尊僅僅沒開光的莊嚴佛像呢?不能禮拜未開光佛像具體比較難操作,比如去顯宗寺院,裡面有多少佛像是如法裝藏開光好象就確定不了。
答:不能禮拜未開光佛像者,主要恐有鬼神附上,不在乎行者有無恭敬心等。
問:永嘉活佛回答未開光的佛像能不能供養禮拜,永嘉活佛說,這當然是可以的。最主要是有虔誠的信心。有人或許認為未開光的佛像容易被魔或者外道精靈依附。有這種懷疑心很重的人,即便是經過完全的裝藏,開光等步驟的佛像,也會發生障礙,並不在於佛像是否經過開光。只要自己有一顆虔誠相信的心,未經開光的佛像照樣具有加持力。這個裡面的內容和敏公上師的講法有悖。請解吾的疑惑。
答:正因為要生起虔誠的信心,才需要如法的裝藏與開光。
未開光的易為外道精靈依附,也不是沒依據的胡言。
問:顯宗寺院所供奉佛像依藏傳看來似不能算如法開光,是否應該禮拜呢?
答:縱未開光,而是佛像,焉可不拜。
問:供在佛壇上的已圓寂的上師像,比如定公上師,是否也要開光?
答:不必。
問:五台山五爺能否禮拜,是否會破壞皈依體?據說五爺是五方文殊的化現。
答:據說之語,不能為依。護法神是出世護法,可禮;世間護法只可敬而不拜。
問:弟子幾個月前在杭州法喜寺拜佛時,也向四大天王的塑像行了跪拜禮,不知道這樣會不會失去皈依體?
答:敬禮無妨,五體投地頂禮成問題。
問:在家弟子不能向任何人(在世的和過世的)、以及其他道的眾生行跪拜禮,包括諸如四大天王等的護法,這樣理解對不對?
答:不能五體投地頂禮,除三寶前。
問:有些場合,比如清明上墳、祭奠新亡長輩等,有時候不磕頭可能要引起很大譏嫌。能否給長輩或能否在祖墳前磕頭?
答:不能作五體投地頂禮,用古式見帝王長官等三磕頭。
問:本身沒有美醜的差別,是因為自心的諸受,所引生的分別。如果某種情況下的形色、顯色,表色的組合,是弟子生起樂受的對境。那為什麼會對這種組合生起樂受呢?這其中的因緣又是什麼?
答:妄想習氣中,對某種組合生樂受,即會如幻現起。這種組合與汝之樂受有一定的聯繫,故此即緣起。
問:弟子請問,用智慧根本斷除煩惱,比如這種對色塵所起的貪愛,是否還有別的什麼途徑?如果從煩惱因緣而生這一點,觀察煩惱本身無有恆常不變之自性,除了內外緣起的和合,予與煩惱的假名。再無「煩惱」可尋。或是這樣想:所謂能導致「我所愛」的「我」,是對五蘊的錯覺,實則五蘊亦是剎那因緣生滅,所以無我,亦無我所愛?但這樣想對境現前還是要生起煩惱。這是習氣的原因?還是因為本身的思惟就有極大的錯失呢?
答:十二因緣,生愛等煩惱;若無明滅,則我、我所滅,煩惱亦滅,不會生起煩惱。僅是想,並沒有破無明,當然不能滅煩惱。
問:有時這樣想:一切法緣起所生,所以自性本空。緣起即性空。「我」是空,一切法亦是空,空性無有上下凈穢,這樣,就叫「平等清凈」?
答:原則上對了,但僅是想,是不起力用的。
問:以前在《大乘集菩薩學論》里看到佛教關於「羊車行菩薩」的開示:「又入定不定印經雲。佛告文殊師利:云何名羊車行菩薩。譬如有人慾過五佛剎微塵數世界,是人乘彼羊車隨路而去,過久遠世行百逾繕那遇大風輪,以是緣故卻退八萬逾繕那。後是人於彼世界乘是羊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能越一世界不?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佛言:若大乘者發菩提心已,不應受持讀誦聲聞乘教,或與諸聲聞共住修習於聲聞乘,或自深心為他所教於如是乘,乃至悟解得彼智慧,以是緣故於無上道即便退失,是菩薩於菩提心所得慧根慧眼彼悉破壞。文殊師利,我說是名羊車行菩薩。」
而在《入菩薩行論·守護正知品第五》里這樣說:「於大小乘諸法要,等應恭敬悉修行。」
且《道次第》中關於《道次第》四殊勝中「並行不悖」與「皆為教授」兩個殊勝,似乎也肯定了一般理解的小乘法門,比如《阿含》諸經,若以菩提心攝持修學,亦是大乘道。
但看了「羊車行菩薩」的經文,感覺有很大的矛盾,請問這幾處是否真的互相矛盾?假如不是,如何正確理解這看起來相互矛盾的經文呢?
答:海公上師指示三聚戒總學之法:「持聲聞乘舍劣心」即是解釋,乘羊車是劣心。大乘以菩提心攝聲聞法,即共中士道,此即「皆為教授」、「並行不悖」之所以。「乃至悟解得彼智慧,以是緣故於無上道即便退失」,即壞菩提心矣。
問:藏密的本尊修法一般都有「歡喜佛」的形象,不知是否違背《楞嚴經》的必使淫慾身心俱斷的修行教誡。望上師能慈悲開示,這也是多數佛子困惑的問題。
答:藏密本尊形象是空樂無分中的顯現,是修行最高境界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等的空性緣起,不能以凡夫煩惱心來猜測。藏密修行,宗大師特彆強調持戒,與《楞嚴經》不背。
問:何為取暖?「修學者,于思惟苦時,要令心生感動。心依所緣(即過患總別諸苦),而感動有力。如緣悲者,必到落淚地步,始是感動之徵。如是思惟感動力,漸近出離心邊。有若兩相摩擦,發生暖相,名為取暖。」(《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
答:取暖乃取兩物互相摩擦,發生暖相,火之前相,此乃比譬修出離心初步將生之象徵,尚不得力。此後有造作之出離心,或相似之出離心,最後無造作任運而生者乃真實出離心。
問:請問菩提心的所緣相是怎樣的呢?
答:緣一切眾生,令得無上菩提之安樂。
問:有同修讀《法華》有感,嘆言佛一生說法均為實無權,因弟子心量不同而分權實。另有同修按天台判教分權實。祈請敏公上師慈悲除疑。
答:對通學之士,佛說一貫,但初學淺根,不易通達。依文判權實,對機說法也。
問:能否祈請上師講授《金剛經》。
答:藏傳佛教,以論通經。般若經以《現觀莊嚴論》、《中論》、《入中論》釋。
問:太虛大師也立大乘三宗:法界圓覺宗、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而印順法師將大乘佛法分為三系:真常唯心論(如來藏)、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基本和太虛大師的三宗相應。那麼現在的疑問是:真常唯心一系大乘,應如何安立於修學次第之中?
答:依《四宗要義》在中觀自續之下。
問:文殊菩薩五字真言包括「的」字共七個字,為何叫五字真言?
答:「阿 曰阿巴雜那」五字,代表五方五佛及五智,「嗡」是咒語開頭皆有之字,「的」是種子字,不在五字之內。
問:有人說不受灌頂持密咒,有盜法之過?我想這應該是有一定的界限吧。本人認為,是上師開許的或者沒有明確規定非得是受過灌頂才能持誦的密咒,都可以持誦對嗎?若說密咒我們日常所見的實在很多呀,並且好多人只要自己相應感興趣、有信心的都會堅持持誦的。請大德再稍作開示,謝謝!
答:未經傳授的咒,無加持力(具量的加持力)。
有些是有一定的修持才能念的,未經傳授持誦會有過失。
問:持誦各種佛菩薩本尊咒一般都有什麼禁忌?上廁所等不凈之處也可持誦佛菩薩咒嗎?
答:可默念。若是威猛本尊咒須師傳,依師囑念。慈悲寂靜尊則無妨。
問:一些有威猛金剛形象的護身符據說不能隨意佩戴,為何?
答:佛教無護身符之說,只有加持物。若是佛像、金剛像可放入佛盒佩戴。
問:夏天穿的衣服少如果佩戴話,可不可以貼肉佩戴?
答:裝在佛盒中佩戴,外加一袋子,勿被汗污。
問:請問如果做賣飼料這個工作是否如法?
答:第一視飼料由何物做成,海外有用孵出之小公雞作飼料即不如法。
飼料如專為飼養場飼養肉食動物者也不如法。
問:對於安樂死,作為佛教徒該如何對待呢?
答:這是變相的殺人。
問:與同事相處時,見有同事幹了某項工作,或某同事裝束有了變化,自己往往會隨口稱讚同事的工作幹得好,或者稱讚他(她)今天精神很好或衣服很漂亮等等,有時候自己說的話與自己心裡的反應是一致的,有時候就純粹是為了讓對方高興、為了建立和諧的同事關係而已,不知從別解脫戒與菩薩戒的角度如何分別去看待這個問題?
答:發語的動機是善良的就可以,當然不能說妄語,妄加讚歎。
問:妖精(狐狸精等)是屬於哪個道的?
答:畜生道。
問:平時人間供奉的土地、城隍、門神、灶神等是哪一道?
答:鬼神道(多財鬼)。
問:佛經上所說的天龍八部眾都屬於天道的嗎?
答:天道、畜生道、鬼道。
問:電腦中關於佛法的電子版佛像、佛經可不可以刪除?
答:沒有必要,保存為好,若必需時,要念咒。
問:沒有大威德一尊傳承,可以供奉大威德一尊佛像嗎?
答:未經無上部灌頂,無上部佛像應隱藏。
問:《清靜道論》中有這樣的故事:大僧護長老,年逾六十(法臘),卧於臨死的床上。比丘眾問他證得出世間法沒有?他說:「我沒有證得出世間法。」於是他的一位少年比丘侍者說:「尊者!四方十二由旬之內的人,為了你的涅盤,都來集合於此,如果你也和普通的凡夫一樣命終,則未免要使信眾失悔的。」「道友!我因欲於未來得見彌勒世尊,所以未作毗缽舍那,然而眾望如是,請助我坐起,給我以作觀的機會。」長老坐定之後,侍者便出房去。當在他剛出來的剎那,長老便證阿羅漢果,並以彈指通知他。僧眾即集合而對他說:「尊者!在此臨終之時得證出世間法,實為難作已作。」「諸道友!這不算難作之事,我將告訴你真實難作的:我自出家以來,未曾作無念無智之業。」
我想請問的是:證出世間法和於未來見彌勒世尊這兩者哪個更重要呢?
為什麼長老要在侍者的祈請下才證出世間法呢?
另有一問題,如我等末世凡夫,學修是以速證解脫為要還是以先修菩提心為要?
答:見彌勒世尊是成佛事,比證得阿羅漢果好,更重要。
為令滿眾人望,方便示現。
修菩提心是第一要事。
問:在殿中央收供水,後面有人在禮拜,有妨礙失福?
答:不見不知則無妨,若知若見則迴避。
問:看管大殿東西被人盜走,負責人要賠否?(如以前有功德箱款被偷)
答:如人力能及看管而失職的,該賠。如人力不及,如強力盜取,則責任輕些。
問:有居士發心供燈100元照明(用電),開燈時是否要計算一下100元的電度費,如超過或不夠(100元費用)行嗎?
答:把全部供燈費(用電)計算一下,然後決定用多少燈。
問:如犯了戒律外之罪怎懺悔?如無意中聽到比丘誦戒,但內容不清,是找比丘懺悔還是自念百字明懺悔好?再有《沙彌戒廣頌》有僧人以不凈手觸食供三寶,後墮三惡道,自己以前也有類似情況,應怎懺悔為好?
答:無意中聽到比丘誦戒而未聽清,立即離去,自責其心即可。
懺悔以後誓死不再犯,然後念百字明見瑞相。
問:天冷進殿念經時,帽子放經書桌上有過失?
答:經書不要與雜物共置。帽子有汗膩,不放為好。
問:保管三寶東西被鼠咬壞或經久壞了有因果嗎?
答:「不護惜浪用,愚痴波羅夷」,嚴加保管,不被鼠咬。若使用經久而過期,非不護惜而壞,則無罪。
問:去醫院看病,主治醫生是熟人沒挂號,犯盜嗎?
答:犯。
問:如勞務時,木盆邊沿不小心損壞一點,賠點錢好還是賠兩個盆好?沒賠償有因果嗎?
答:賠錢賠盆都可以,不賠有因果。
問:看病時主治醫師是女人,如打針等皮膚相觸,但沒有意樂心,是否戒不清凈?
答:心裡有樂受,犯戒;雖無樂受,亦不清凈,應避免。
問:大禮拜時,如腳移動了不算數,且有過失,在板後站地上拜懺如法否?
答:看你怎麼移動。拜懺如集體拜要按常住規矩。
問:寮房牆上寫了法語或他字,是否不恭敬?
答:不要隨便寫在牆上,既不恭敬,又糟蹋僧物。
問:損壞三寶物,如不方便買或沒有賠雙倍款行嗎?
答:因果不爽,下世受報償還。
問:擦供杯毛巾掉地上,可否用來擦供桌?
答:不要擦供桌。
問:一居士用濕布將從講寺請回的開光佛像文殊菩薩的左眉、左眼及臉弄花了,而他原意欲使佛像更清潔。是為除灰塵之故而為之的,是發好心而為的。請問恩師,該居士應如何做?應如何對待這尊文殊菩薩像?該居士此舉的過失如何?懇祈恩師慈悲開示。
答:該居士雖出好心,但是愚痴。罪不輕,破佛身血邊罪。應請專家仔細修補。同時發心多造此同類佛像,彌補前失,且誦百字明懺悔。
問:弟子某某向恩師彙報修行情況:弟子過去半年多,主要工作在寫論文,因障礙重,頗艱澀,現在賴師尊之加持,稍有眉目焉。弟子想,寫文章還是要以古人之心為心,從世道人心出發,隱惡揚善。然此似乎和現時流行的專業技術觀念相左。求師解惑。
答:倫理上,尚古為好;技術不能保留,暢言為好。
問:在知見上,弟子覺得世界唯在一心,眾生是佛,器世界是佛土,皆是對自己的教授,關鍵在自己的感悟。不知道這是不是唯識的看法?又弟子現在是否要重點學些什麼教理?
答:這是學佛,果上的觀點,最好能做多少。
問:前一段時間見母親,心中忽然懺悔,覺得母親待兒子太好,以前總是在看她過失,乃至生氣。過去我對師言母有業障,師問什麼業障。她必無業障,有業障的是我。我須觀眾生父母的功德。但仍有念,覺得她修法上過於執著,此念是否已是不對?
答:父母有情,有無明迷惑之處,應以佛正覺道告知,非觀過失,是報恩。
問:大明咒和藥師咒的異同?這兩個咒的功用有時念者會混淆,請明示。
答:《藥師尊經》及《普門品》廣說藥師佛與觀音菩薩方便之同異處。
問:能否順利去德國,如何安排工作、學習時間。
答:此是大前提:暇滿大義,人身難得,擇佛昌盛之地而居為最上。去與不去,以此為準則是好也。
問:弟子曾犯斷法罪墮,十一月初八那天上師開示說多念百字明,弟子想知道四皈依與百字明應該修哪個為主?
弟子想懺悔,可發不起懇切之心,懇請上師糾正過錯。
答:四皈依念到有感應再念百字明。懺悔發不起懇切心,但想到不懺你自已修行不能上進,甚至將到惡趣受苦,恐怕害怕也來不及,怎會不懇切?
問:弟子昨天受了八戒,下午喝了牛奶是否犯戒了?還有喝甘露時把紅花也喝下去了,是否可以,請師父開示?
答:喝甘露無妨,喝牛奶犯,應向清凈比丘前懺(一比丘即可)。
問:弟子打電話給某某居士,向她們要衣服在這裡結緣,我自已也要了幾件,這樣是不是犯邪命,請師父開示。
答:這裡並不困難,無故化緣,屬邪命。
問:弟子受八關齋戒,或者夫妻同時受八關齋戒,晚上,夫妻是否能住同一室內,怎樣做才能守清凈戒?請上師開示。
答:受八關齋戒要守八條戒,八戒以外同一室無妨,而不要同一床。
問:在家拜佛、菩薩,誦念經咒,同參加寺廟裡集體做佛事,其功德同樣嗎?
答:誦念禮拜,主要看動機如何,信心、恭敬心、凈戒心、專誠心如何而決定功德大小。
問:平日有時誦經咒、念佛名號,沒點香,面向西方禮拜,迴向,其功德和點香相同嗎?
答:可以點而不點,是懈怠,怎會相同。
問:據說養雞場里的蛋是無精子,也就是無生命,吃它不屬殺生,這樣理解可以嗎?
答:不敢絕對保證,不吃為上。
問:過去買的真絲衣褲及真皮皮鞋,現在如何處理為妥?
答:在念誦禮拜時不穿,平時為它們迴向。
問:印光大師開示:「凡誦經持咒、禮拜、懺悔,及救濟災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迴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我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平日將所做功德,願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同時求現生福報(平安、無病苦)。我這樣做,是否會影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答:求現生修行順緣(平安、無病苦),不影響生西。
問:命終,海青衣、陀羅尼被面、念佛珠、進香袋、蓋有三寶印手帕,皈依證等物怎樣處理為好?
答:海青非佛教衣;陀羅尼被只能供養,不能覆蓋;念珠、香袋後人可用;皈依證作紀念。
問:命終後四十九天內,給亡靈做佛事超度,效果最好的是什麼?
答:以清凈持戒之僧眾或居士,專誠念經咒都好迴向。
問:吾等學習《廣論》中,於某些知見產生了分歧,現呈白上師並祈請開示以解弟子之惑。
修和學的關係
A. 在《廣論》中,宗大師曾比喻「如跑馬時,先示其馬所應跑地,既示定已,應向彼跑」,以此強調聞思和悟入佛之教授以引導修行之重要性。由此,部分同修認為:通達道次第的整個道體,然後才可去做善業,即先磨刀後砍柴,若整個道體在內心沒有生起,應該完全專註於聞思,否則,所作的一切善業悉成過失,就如同無目的之跑馬一樣沒有意義。又言,若僅聞思《廣論》的部分教授,如依止善知識、暇滿義大、死無常及惡趣苦,而未聞思及通達中士道、上士道乃至整個圓滿道體,縱發願以增上功德故,而去行放生、布施、供養甚至助老善業亦無意義,因為道體不全,知見未正。故以「聞思重要,宗大師言聞思亦是修,聞思亦是積福」為理由,積極聞思佛法或參與學法相關事,但對其他未通達圓滿道體但在學法之餘仍隨力去做放生、助老等善事是犯了「先砍柴後磨刀」之過失,是自我在唱「行菩薩道」之高調和喊口號。
B. 另一部分同修承許聞思及其對樹立正見、乃至引導修行之重要性,從《廣論》所開示的「……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以此為證,認為在建立圓滿道體時,聞思固然重要,但要生起聞慧思慧,不僅僅靠聞思方能獲得,同時需積聚福德資糧和消除業障方能增上聞慧思慧。故應該一邊聞思教授以增長擇法能力,一邊應積極行布施、放生、供養等積聚福德資糧之事,有幾分力做幾分事,非是一定等到圓滿道體建立後才可做善事。反之,道體之建立,亦需福、慧兩種資糧。若我等凡夫現前只專註聞思,了達整個道體之後才做集福凈障等善事,那麼在了達全部道體之前,死無常隨時會來,而死之前若善業未集、罪障未消,則很可能,下世增上生不可得,繼續聞思修行不可得,未來得解脫證菩提更不可得。
答:看法A的錯誤正是沒有正確理解大師的話,而產生的局部而非全面的看法。持此看法者雖未圓滿通達全面道體,卻每天在做著吃飯、睡覺、大小便、十惡等事,而無不安。放生、布施、供養這些事若以菩提心做則是菩薩行,以出離心做是解脫行,以出惡趣心去做是人天增上生之方便。並非只有這些事是菩薩才做,下世想獲人身也需戒、施、願。故目的有現前與究竟,知道一點就應做一點,跑馬如行,知跑馬處如見,應見一分做一分,見行一致。
看法B較前說善,但應該加入二者之相輔相成合一性,二者全無矛盾,如培福做事之意樂是為聞思修增上,此應成為修之支分,成為證德生起之支分。為此而積福由此能成證德生起因,故此亦是磨刀。
問:視師如佛
A. 《廣論》里關於依止善知識要「視師如佛」內容,部分同修認為:縱知擇師十功德條件,但若自體沒有通達圓滿道體、圓滿了解三寶功德和觀到善知識功德,視師如佛無意義,故未達前條件前不應如此行。否則,現在視師如佛是唱高調喊口號而已。
B. 另一部分人認為:我等凡夫弟子根性下劣,平時即使在學法,但我執我慢深厚故,常有造觀他人過失之惡習,以此習氣,如若觀善知識的過失,會招致極大損壞善根等不好果報。因此,從避免觀師過失出發,此時縱然自體沒有圓滿了達三寶和善知識功德,但可從已觀察到的善知識恩德和功德來漸漸樹立信心,努力去做 「視師如佛」以樹立恭敬心,並依師而行做師之歡喜事,以增長自身善業和信心,此非他人所言之唱高調喊口號之義。
答:看法A之過失在於,若因做不到就不做,並說做是唱高調,那麼吾人對惡趣苦之恐懼不足,對三寶皈依心不足時,應該勿皈依?否則如論云:皈依亦定成虛言。故視師如佛為因,一直串習,當自己所學愈多,依此觀師德之習氣,則越能見師之德,愈能視師如佛,愈能通達圓滿道體,《廣論》在修每一科中最要之觀想即觀上師與佛無別,而於其前猛力祈禱生證德,除過失,無此不能生道次每一科之道體。
看法B雖較前善,然僅知觀師過失之可怕,而未多串習觀師德之功德,缺乏善知識欲,不能生歡喜,不易能與師相應。視師如佛就是要在善知識身上觀功德而起信心,觀恩德起敬心,不是在其他人身上觀察,更不是觀察功德後再去觀師之德。(若有不明白處可再來信)
推薦閱讀:
※放下才能解脫,佛教網
※慈悲心與菩提心 - 修行筆記 - 顯密文庫 佛教文集 手機佛教網站
※概說佛陀初轉法輪之四聖諦,佛教網
※安心法要,佛教網
※凈空法師:看佛經、聽佛法,要懂得弦外之音!,佛教網